民政工作基礎知識

來源:文萃谷 2.3W

1.問:“民政”一詞由何而來?

民政工作基礎知識

答:據考證,民政工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國家行政管理工作。許多民政業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西周時期就有領土疆域劃分、基層行政組織設置、調解民事糾紛、救災救濟等社會行政事務管理,古稱“民事”。但“民政”一詞的出現和民政概念的形成則是在唐宋時期,唐代有“安民立政”之説,北宋有“修治民政”之論,“民政”一詞逐步在官方和民間廣泛使用。自古以來,歷代有識之士都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只有廣大民眾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主張當政者應考慮民眾的願望,辦理民眾事務,予民以利,惠民利民而安民,也就是所謂“為民行政”。這就是中國民政的由來和最初的涵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伴隨着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民政的內容也常有變化。但變中有恆,一些基本的事務始終未曾間斷,歷代相承,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於1954年正式設立地方各級民政管理機構,經過近60年的歷史演變,目前,民政工作的內涵主要包括:民間組織登記、優撫安置、救災救濟、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區劃地名管理、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婚姻登記、收養登記、社會救助、殯葬管理、老齡工作、社會工作及福利彩票發行等工作。

2.問:新中國何時開始設立國家民政部?

答:新中國民政部的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1954年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1969年撤消,1978年開始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並延續至今。

3.問:民政部門的工作宗旨是什麼?

答:根據民政部全國門户網站關於“機構概覽”的表述,概括地講,民政部門的工作宗旨就是:“上為中央分憂,下為百姓解愁”。

4.問:民政部門在政府中的職能定位是什麼?

答:根據民政部全國門户網站關於“機構概覽”的表述:民政部門是國家政務部門中主管社會事務的政府職能部門。

5.問:解釋:國內行政事務的一部分,在我國,民政包括民間組織管理、優撫安置、救災救濟、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行政區劃、地名和邊界管理、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老齡工作等。

基本解釋

政府處理的有關人民的行政事務,如户政、婚姻登記、優撫、救濟等

6.問:新時期民政工作的核心職能是什麼?

答:新時期民政工作的核心職能是“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

7.問:***在接見第十二次全國民政會議代表時要求各級民政幹部要做哪三種人?

答:***在接見會議代表時要求:“各級民政幹部都要做一個有心的人,用心瞭解社情***;做一個心重的人,把羣眾的事情看得比泰山還重;做一個心誠的`人,誠心誠意幫助羣眾解決困難,為羣眾服務。”

8.問:最基層的民政管理機構設在哪裏?

答:社區、村(居)民委員會是羣眾申請辦理民政事務的最基層組織,鄉鎮(街道辦)民政辦公室是羣眾申請辦理民政事務的最基層民政管理機構,縣(市)、區民政局是審批羣眾申請辦理民政事務的主要民政管理機關,具有重大影響的民政事務審批事項依法由市一級民政局或自治區民政廳負責審批。

9.問:民政系統的最高榮譽獎是什麼?

答:孺子牛獎。“孺子牛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最高榮譽獎,於1986年11月設立。該獎取名於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旨在體現、弘揚一往無前、踏實苦幹、不圖名利、勇於獻身的精神。“孺子牛獎”主要授予全國民政系統中成績卓著、有突出貢獻和重大影響、堪稱典範的工作人員,以及國內外關心、支持民政事業並作出重大貢獻的社會各界人士。“孺子牛獎”由民政部授予,並向獲獎者頒發“孺子牛”獎盃。

10.低保

低保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簡稱。199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國發[1997]29號),要求1999年年底前,縣級以上城市和縣政府所在地的鎮都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於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非農業户口的城市居民,均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

低保,是在城市已經建立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條保障線”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實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

由經濟學家吳敬璉引發的“全民低保”大討論,把中國正在着力構建的覆蓋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再次推向了***前台。所謂“全低保”,較為完整的表述應是:凡是中國公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均有從當地人民政府獲得基本生活物質幫助的權利。直白的解釋則是:“低保”等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簡稱“城市低保”)加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簡稱“農村低保”)。表面看,“全民低保”事關13億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所涉資金龐大,管理難度很高,大有超越國情國力之嫌。然深究進去,不難發現,就當前而言,實現“全民低保”,重點是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難點是建立穩定的資金籌措渠道,着力點是加大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

11.問:羣眾若向國家民政部反映問題,如何寄發信件或電話諮詢?

答:民政部的通訊地址是:北京市東城區北河沿大街147號,郵編:100721,總機:(010)58123114轉。

12.問:五保

農村五保供養,是我國農村依照《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對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的農民實行保吃、保穿、保燒、保教、保葬的一種社會救助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城鄉特殊困難羣眾的生活。《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農業合作社對於社內缺乏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的社員,應當統一籌劃……在生活上給予適當照顧,做到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教(兒童和少年)、保葬,使他們生養死葬都有指靠。”從此,人們便將吃、穿、燒、教、葬,這五項保證簡稱“五保”,將享受“五保”的家庭稱為“五保户”,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的雛形。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各地相繼興辦了敬老院,將部分五保對象集中供養,逐步形成了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相結合的五保供養模式。

1994年1月,國務院公佈施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五保供養的主要內容是“保吃、保穿、保注保醫、保葬(孤兒保教)”,供養標準為當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所需經費和實物,從村提留或者鄉統籌費中列支。1997年3月,民政部頒佈《農村敬老院管理暫行辦法》,規範了農村敬老院建設、管理和供養服務。這兩項法規規章的出台,標誌着我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開始走上規範化、法制化的管理軌道。

2000年以來,隨着我國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農村五保供養資金渠道隨之調整。取消農業税及附加後,供養經費又調整為主要從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地方各級財政預算中安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