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通用6篇)

來源:文萃谷 1.1W

不經意間,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我們通常會學習到一些做人的學問,讓我們好好捋捋,寫一份小結吧。那麼寫小結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通用6篇)

  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1

我校申報了《增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有效性》課題。全體課題成員以課改為需求,以質量促科研,從練習的設計出發,對如何增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有效性進行了探索研究,現將本階段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經驗總結及存在的問題總結下:

  一、前階段課題研究工作情況

1、加強理論學習,促課題研究。利用教研活動全組老師深入學習課題研究的目標、意義及實施的方法。課題組的成員在紮實學習領會課題開題報告和實施方案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多種渠道蒐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不斷加深對課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為創設課題研究的良好環境和濃厚氛圍,我校數學組利用教學研討活動等場所廣泛宣傳課題實施的重要意義,使教師不斷深化對課堂練習有效性的認識理解,接受課題研究的新理念,從而更積極的投入到課題研究中。

2、加強教師培訓,全員參與研究。全體數學教師每週星期三集中組織學習,集體備課,為投身課題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使本組教師也積極的同其他學校的優秀教師共同探討研究教學經驗、共性問題。這樣使全組教師對課題的實踐操作的認識更加清晰,實踐的熱情隨之激發,能自覺的參與課題的研究。

3、實踐操作,體會實效。

學校要求每個教師都能做課題研究的實踐者,從實效出發,從平時的課堂教學出發,精心備課,努力提高課堂效率,鼓勵教師上課精講,學生多練,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堅持課前5分鐘小測,對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具有促進作用,其具體做法是每節數學課上,進行上節內容的簡單測驗。這個環節不但可以複習舊知識,而且可以促進學生認真聽課,提高課堂效率。因為我們可以利用這5分鐘來讓學生從課間休息時的興奮中冷靜下來,調整狀態,為接受新課作好精神準備。另外,學生為了做好小測題,就必須要認真聽課,認真做好筆記。

2、課後鞏固要有強化意識:到了知識鞏固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學習上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這節課成敗的決定因素。

(1)、做好鞏固性練習。對知識加深理解並轉化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數混合運算中,可對基礎知識重點練,強化運算法則(尤其是法則中關於符號的確定)及運算順序;關鍵步驟專項練,轉化為技能技巧;簡便運算完整練,強化對運算定律的運用。

(2)、加強比較性練習。通過尋同辨異,加深理解。例如學習解決問題時,一道題可能有幾種解法,等學生列出算式後,可以通過尋找它們的共同點及分析它們的不同之處,在對比中加深理解,達到對知識的鞏固。

(3)、嘗試變通式練習。擺脱學生一味機械地模仿,克服思維定勢,一題多變。例如在學生學完解決分數問題後,可加強變式練習,可出現補充條件、補充問題、單位“1”已知或單位“1”未知等題目類型,拓寬思維,加強對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4)、探索開拓性練習。通過練習,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時,可讓學生做已知圓的半徑、直徑、周長求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把新知、舊知有機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3、要充分利用好配套練習冊和數學基礎訓練,抓住重點精講多練,反覆練直到掌握為止。教師上課的定位較以前有了更明確的準度,所以調控能力得以加強,學生用以練習、活動的機會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4、師生互動,良性發展。由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得以很好的體現,每個學生明確了各部分練習的要求,以往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利用小組合作的機會得以及時的指導,所以厭學的學生人數大為減少。

  二、階段性研究成果呈現

1、通過前階段的研究課題組成員和全體教師對課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比較清晰的認識到了課題研究的方向。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提高,對課題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通過親身的實踐體驗,對課題研究轉變為自發的需求。

2、現在課堂上教師講的時間少了,學生説的時間多了;教師提問少了,學生問的問題多了;教師指導少了,學生小組活動多了;教師板演少了,學生練習時間多了。可以説現在練習的優化設計讓教師上課得以規範化了,學生上課更能積極參與了。

3、課題組成員形成了階段研究課題成果。全組教師積極將實踐活動的所思所想,經驗感悟及時總結,每人都撰寫了教學設計、案例。

  三、存在問題與反思

1、未能重視材料積累,難以充實研究檔案。

由於在實踐過程中,全組研究成員都是一線教師,在時間、精力的投入較多,而對於一些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時跟進,所以在資料的積累方面還沒有達到要求。課題研究應形成一整套分明別類、完整細緻的過程性研究檔案。針對本課題的研究可分為教師主體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和學生學習情況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兩大類。但我們的過程性研究資料過於單薄、分類不明、實用價值不高。

2、缺乏撰寫材料經驗,難以闡明研究觀點。

課題研究的每一步成果乃至最終成果的展示,無疑只憑一大堆亂七八糟的過程性材料是不實際的,我們應將這些成堆的材料濃縮成“階段性小結或總結、階段性研究論文、個案分析、終結性課題研究論文”等形式,這些材料的撰寫,既要借鑑和繼承別人的經驗,又要結合自己的研究發展創新,提出自己獨有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使其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實用性和推廣性。但就目前我們撰寫的相關書面材料來看,還遠遠難以達到這一要求。有的論點不明確,無法判別你所提出的觀點;有的空話連篇,缺少實質性的典型素材;有的套用過多,難以找到你研究的真實感受和體會;從而根本無法證實研究的實際效果。

  四、後階段改進措施

1、緊密結合教學實踐,不斷增強科研實效。

課題研究本身就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在後期的研究中我們必須把課題研究滲透到課堂教學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包括:備課的詳細要求、小組活動的配套方案、課後師生如何互動的情況、教學實效的評價等。

2、注重積累一手材料,充實過程研究檔案。

課題研究的成果來源於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積累來源於腳踏實地的研究。在後期的研究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細心、耐心、專心,視材料為命根子,做到分類明確、歸類科學、整理規範、內容充實、觀點鮮明。

3、加強科研理論學習,及時總結撰寫教學心得。

在積極實踐活動過程中只要細心觀察、認真分析每堂課的各個環節,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成功的體會及時記錄下來。同時通過網絡、媒體、書刊、雜誌加強科研理論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論素養,竭力使自己達到教育科研專業水準。在後面的研究方面撰寫更多、質量更優的論文、案例、設計等經驗性文字材料。

我組的“增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題研究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只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相信對於教學的促進作用會越來越明顯。

  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2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是提供學生髮問的前提條件,是培養提問題能力和養成提問習慣的有效措施。培養問題意識是培養學會創新的切入點。如何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激發探索的興趣呢?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實例入手,採用故事、遊戲、兒歌、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教材內容)與生活的實際內容(直觀情景)緊密聯繫起來。例如:我在教一年級上冊的《有幾瓶牛奶》時,我就以笑笑數完牛奶遇到了難題,需要孩子們的幫助做為導入,讓孩子們根據畫面的內容提出問題:“左邊有5瓶牛奶,右邊有9瓶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牛奶的問題?”從而導出課題,這樣的導入方式新穎,孩子們不知不覺就被帶入新課內容的學習中去了。又如元仙妹老師上的《9的乘法口訣》,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屏幕顯示校園,接着又看到一輛汽車運來了許多花卉。師:看到這些花你想知道什麼?學生經思考提出了:這些花有什麼用?有幾種品種?買來多少盆花?學生一旦有了疑問,就會引起好奇心,開啟思維,引發探索,為下面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架起了橋樑。

  (二)、教給質疑方法,防範於未然提問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如果有疑問,就會引起懸念,就會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衝突,進而撥動思維之弦。因此,教學中不僅要創設情境,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發質疑,使學生感到有問題要解決,而且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地調動他們不斷探索真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會質疑,進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讓學生掌握結構,明確質疑方向

教師要在領會教材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地處理教材,從教材結構入手,把握知識之間聯繫,以此作為指導學生質疑的重點,做好示範提問,教給質疑的方法,為今後學生學法遷移,獨立質疑做好鋪墊。例如:“乘數是兩、三位數的乘法”中的筆算部分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有五個知識點:乘數是兩位數積不進位的乘法;乘數是兩位數積有進位的乘法;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教師在教“乘數是兩數積的進位的乘法”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例題的特徵、運算順序、部分積的定位、計算結果等方面進行質疑,為後面學習多位數乘法質疑做好鋪墊。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法”時就可以對照“乘法是兩、三位數乘法的質疑方法進行類推,從而懂得從例題的特徵、計算順序、商的定位、怎樣試商、被除數中間不夠除怎麼辦、被除數末尾不夠除怎麼辦等方面提問。

2、讓學生把握要點,提高質疑水平

學生明確質疑方向,通過正確遷移,已具備了一定質疑能力,並不意味着每個問題都能問在重點處、點子上或問得恰到好處。因此,還要讓學生把握知識的要點。一是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為值得懷疑的地方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二是已經理解的學生可以提問,考考教師和同學;三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即在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四是在知識的“結合點”上質疑,即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比較上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五是在“認知衝突”中找疑點,即新知識同自身原有認知結構矛盾衝突的地方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六是大膽猜想、聯想、多角度、多層次地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七是從課題、知識的意義、性質、特徵、定律和公式上發現問題,提出質疑。這樣一來就為學生提供發展潛在能力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人機會得到鍛鍊,從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在這樣民主和諧氛圍的課堂裏,就會為提出一個高質量的問題而自豪,學習的積極性勢必倍增。

3、在數學課堂中設計出學生混淆的題型,以錯誤形式出現,這樣既可以加深印象有可以防範於未然。

  (三)、引導、類推、遷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質疑和釋疑的關係。質疑是一種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學生有了質疑的能力後,還要讓學生知道知識生成的過程,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步驟,才能逐漸獨立地策劃學習活動,自己學習同類知識,從而真正地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例如:在面積公式的推導方面,當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除要求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矩形知識,懂得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積外,還要讓學生知道運用化歸的思想,動手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已學過的長方形,找到新圖形(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相應等長關係,從而推導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一旦有了化歸的思想,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就會主動地提出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割補成已學過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來計算。另外還要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實驗,探討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又能拼出已學過的什麼圖形?從而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學生就會利用類推、遷移、化歸的方法,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用一個梯形可割補成已學會的圖形,從而懂得可用多種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一旦學生整體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同時學會數學的學習方法,形成數學學習能力,那麼在此後學習類似的`圓面積、圓柱體體積等等的計算時,他們就能自己主動地、有的放矢地探索,化圓為方,推導出圓面積、圓柱體表面積或體積的計算公式。

國小數學教材中在類同關係的內容很多,如“10以內數的加減法”、“20以內進位加法”、“表內乘法”、“多位數的讀法”、“多位數的加減法”等等,都可以這樣舉一反三,找出規律,高效率地學習,解決問題,而當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後,就會信心百倍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四)、交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現在的學生普遍成在懶動腦。對於問題的出現他(她)們不知道如何下手,遠遠不能跟新課標結軌。再加上老師們只注重數學知識而忽略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注重方法而忽略數學思想,從而導致學生只能按方法解題而不能按思想解一類題。我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的教學,交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一是由已知條件入手去分析問題;二是由問題入手去分析問題。特別是二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大多數數學老師忽略了。

  (五)、加強實踐活動

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儘量多讓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經歷體驗數學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真正理解數學,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①結合學具製作和演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課前讓學生充分製作好一套學具:圓錐與圓柱等高等底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還有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幾組學具。導入新課時讓學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計算可能與什麼有關?(生:與圓柱體積有關)。接着讓學生用每組學具量一量沙子,發現每組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並把發現的事實填在老師預先發的表格裏,再讓學生合作交流,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自己得出圓錐體積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從而導出圓錐體積公式v=1/3sh。②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於實踐,又用於實踐。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積極地參與生活實踐。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知識後,讓學生製作一個裝密餞的圓柱體。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公式後,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積。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説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或其它的形狀行不行?為什麼?這樣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通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思考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作為數學老師要有激趣的數學語言;要有設計出學生質疑的數學問題;要有創造性地使用駕馭數學教材的能力;要有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陌生為熟知的數學頭腦;要樹立用數學思想指導數學方法的數學理念。學生就會從數學題海中走出來,就會愛上這一科。

  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3

光陰荏苒,一個學期的時間很快就要結束了。回顧這個學期的課題研究開展情況,頗有些收穫。本學期我承擔了課題組的研討課《植樹問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思使我對國小數學綜合實踐課有了更深一步認識。現結合研討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綜合實踐課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應用於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因此,國小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切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瞭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從而體驗生活,認識社會。例如:在《植樹問題》教學的開始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手,發現手指之間有間隔,找出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觀看多媒體的演示,瞭解生活中處處存在着間隔問題,間隔問題無處不在。

  二、着眼活動的實踐性,靈活運用實踐課的活動形式

數學新標準中提出: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活動中應着眼讓學生深入實踐,自己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植樹問題》中,對於不封閉道路上3種植樹方法我沒有直接的告訴學生們,而是準備了一張白紙讓學生們自己大膽的畫一畫,看看會出現哪幾種情況,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三、注重學生參與活動過程的評價

國小生在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所能獲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較微小,但是我們主要看學生是否參與了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在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多少問題,解決了多少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獲取知識及信息量的多少,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學習方法,注重過程的評價。

總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過程中,一定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託,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

  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4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我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通過一學期的教學,讓我對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了更深的瞭解,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第一手資料,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這一學期的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本學期在教學中,我想努力呈現一種開放性,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被除數和除數末尾有零的簡便計算》的設計,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索的平台。在整堂課中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灌輸的市場就大大削弱。綜合起來看這次教學活動兼顧到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統一,而這些都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修煉,提高文化水平與做人境界,這將是一個長期而非常有價值的努力過程。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抓實常規,保證教育教學任務全面完成。

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教法切磋,學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隨機教研的話題,新老教師互學互促,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我還統籌安排學生在校一日活動,課外興趣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時間、內容、老師、場地均得到落實。學生在多樣的興趣活動中不僅鞏固、運用了所學的知識,也為今後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具備創新精神打下了基礎,真正做到第一課堂打基礎,第二課堂發展特長。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5

為了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本學期,我組制定了內容詳實、操作性強的課題研究實施計劃,內容包括集體備課、理論學習、公開課研討等。本學期我組共完成了2節校級公開課、2節組內研討課任務,組內開展研討學習和網上交流活動多次。

  一、在親身體驗、實踐探索中,我組老師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每節研討課,授課老師準備充分,課堂服務材料完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精力充沛、富於激情。師生共同體驗緊張有序的教學場景、通過努力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愉快經歷”。

(2)老師們均能自覺地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組織教學。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內容均能合理安排教學環節,以人為本,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如李依寧和李明慧老師的公開課,賈志宏老師和冀文英老師的課題研究課.

(3)這些課都強化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動手實踐、討論探索,合理製作並熟悉運用教學課件,體現了多媒體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應用。

(4)總體看,“在情境中導入、在活動中認知、在探索中創新、在交流中互補、在應用中提高”逐步形成新授課的教學模式。

(5)老師們相互觀摩學習、交流研討,取長補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同時也為我組課題研究提供了更為直觀、更為豐富的研究素材。

  二、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課件成果

以課題研究為實施目標,全組老師自覺地加強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一學期的實驗探索,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學設計均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和自主建構理論等先進的教學思想,對老師們創新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指導性強。如賈志宏老師的《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冀文英老師的《有餘數的除法》等。(2)教學課件製作精良,不但美化了課堂環境,烘染了教學氛圍,創設了教學情境,加強了教學密度,還在於“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積極有效地服務於課堂教學。如李儀寧老師的《合理安排時間》、李明慧老師的《認識周長》等。

(3)教學反思均能緊緊圍繞研討課實踐,實事求是地從理論層面上分析自己本節課的得與失,並提出一些改進意見和困惑,情真意切,反思深刻。如郭莉芝老師的《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李儀寧老師的《合理安排時間》教學反思、李明慧老師的《認識周長》教學反思等。

  三、計算教學仍需研究的幾個問題

雖然我們實驗中取得了點滴成績,但由於實驗時間不長,在以後的實驗中我們還有許多要解決和繼續研究的問題:

1、怎樣使算法多樣化不變成“形式化”。

2、怎樣保證課堂計算練習的有效性。

3、探討如何處理好優等生和學困生的關係。目前學困生的數量不算太少,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讓他們在學習中與同學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尤其是處理好優等生和學困生之間的關係,我們仍然沒有找到理想的解決辦法。

一年的課題研究使全組老師的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後我組老師將繼續以“提高教學質效、提高學生能力”為中心開展研究工作,力爭取得更大成績。

  數學課題研究個人小結6

時光荏苒,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啦。在全體組員的共同努力下,在校領導的關心幫助下,課題組工作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起來。取得了一點成績,也存着許多不足,現總結如下:

  一、關注課程改革

新課程已經實施了幾年,它曾引發了我們無限的希冀與暢想,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思考甚至是困惑。期初有機會聽了沈重予老師的“學習《標準》研讀教材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專題講座。沈老師從“創設有價值的情境”和“着力發展數學思考”兩個方面對當前課程改革實驗過程中教師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作了深入細緻的分析與思考。大家都深切體會到只有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教學策略,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精彩。我們以先自學再交流的形式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國小數學教師》等雜誌,瞭解新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對照新課程、把握新方向、改變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學以致用。

  二、提高教學質量

研究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我們把課改精神紮紮實實地落實到了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為此我們組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研討活動。為了有效的課堂效率,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1、通過參與式培訓養成反思習慣,在教學後及時在備課本中記錄教學反思,每月寫四篇有質量的教學日記並上傳至學校專題網頁,數學教師可以通過瀏覽網頁及時學習、瞭解同伴的教學心得,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針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和教師的困惑,我們開展了沙龍式研討,如《在課堂教學裏如何既關注整體又關注個體》《學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對策》《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樣使教研更貼近教師,及時迴應教學問題,使教研更關注學生,緊跟課堂。教師在交流與碰撞中得到提升。

3、合作式備課:先確定課題,然後教研組的老師集體備課,生成較理想的教學設計方案,試上一遍後,找出問題,修改後再上。在同伴互助備課過程中學會合作,促成教師的互助、溝通與分享,促進發展。另外,為儘快使青年教師成長起來,本學期我組組織教師觀摩一些優秀課堂教學錄像,還組織開展了一次青年教師評優課比賽,使我們教師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獲得了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收穫。

  三、紮實開展活動

《在數學課程實施中“拓展資源開發渠道提升資源利用價值”的研究》課題是以課堂教學創新為中心環節,也是本課題研究成敗的關鍵所在。據統計,國小階段學生總課時數多節,如果我們充分開發利用好現有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把課堂中的每一個分鐘充分利用起來,將會產生驚人的效果。我們一直把眼睛盯在課堂教學上。教師的培訓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抓課堂教學我們從教研、科研兩方面入手。抓教研,每雙週五下午的教研時間雷打不動,為了講實效,學校領導坐下來同教師一道研讀教材,翻閲教育讀物,鼓勵和幫助教師充分發揮教材和生活資源優勢,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參、教案。教學中有些教師已能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好教材。

在喜看成績的同時,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比如教科研方面本學年加大了學習的力度,認真研讀了一些有關教科研方面的理論書籍,但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還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夠細和實,沒達到自己心中的目標。我們期待在下一個學期的研究中也能不斷深入研究、不斷實踐,取得好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