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9.77K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精選6篇)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1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4、5、6)三個班級的《中國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

雖説這一學期的教學時長將近四個月,卻也是轉眼即過,一學期已經結束。回顧本期的教學工作,兼有得失。學期以來,我本着以學生成長促進自我成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應該説圓滿完成了學校制訂的教學任務。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緊抓常規教學,有備無患

1.做好課前“三備”: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

需要説明的是,我的主修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而非史學,這所以去教歷史學科,是應學校的要求與安排,我艱難的答應了。因為我對歷史的掌握用一竅不通來形容也不為過。但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迎難而上。所以我給自己制訂了一系列以“加強自我學習 帶動學生成長”為主旨的方式方法。

備學生:就是指用學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級特徵、觀察學生對於本學科的愛好程度和接受程度,並實時的為備教法提供信息參考。我所教的1班和6班,特徵各不相同。1班學生人數66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6班學生人數70人,男生人數佔了絕大多數。結合《中國歷史》的學科特點,男生的接受能力和愛好程度普遍高於女生,所以我在兩個班的教學過程中,在1班會下較大的勁來活躍課程氣氛,而在6班,課程氣氛不太需要我的調動,就會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備學生”的工作,課程上就會比較輕鬆。

備教材:就是指教學工作者要對自己所用的教學參考書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徹。學生所接受的知識主要來源於教材和老師的講解,老師對於知識的把握不清晰、瞭解不深刻、講解不透徹,學生就很難接受,並且還會對學科產生厭煩情緒。故,我十分重視備教材。開學時,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書,沒有任何相關參考資料,為了給學生上好豐富的歷史課,我積極在網上查找課時資料、觀看學習教學視頻,沒有參考書,我就自己在網上下載電子書,然後到縣城打印裝訂,盡最大努力充實自己、完善課程、豐富學生知識。

備教法:有了教的對象和教的內容還不夠,要活躍課程、有效完成課程教學任務,良好的教學方法必不可少。《中國歷史》是一門比較靈活的課程,這就要求任課的老師不能過於死板,那樣只能把本應該活躍的課程上得枯燥乏味,不利於教學效果的體現。哪一個知識點該用平鋪直敍、哪一個知識點結合歷史典故激情飛揚、哪一個知識點又該融入神話傳説豐富課程內容、哪個時候應該把學生的互動列為重點活躍課程氛圍,等等,我都在課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必要是還要課前演練一番。

2、多聽課,勤學習,善反思

學校關心新進教師的教學成長和能力培養,為我們指定了一幫一指導老師,我的指導老師是譚道書主席。不管什麼層次、什麼學科的聽課,我都儘量抽時間去聽,這樣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鮮活生動的事例,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細節之處的精彩處理,使我在豐富課程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單調,脱離實際的成見。 定期的教研活動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

二、重視尖子、鼓勵後進,優差結合,整體推進

雖然是《中國歷史》學科,但我決不忽視這一門學科的重要性。學期初,我就緊抓作業的檢查和批改,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讓自己做到心中有數。這不僅有利於對學生知識落實的情況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對學生課程表現情況,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的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對於個別班裏的後進生,我一直堅持個別知識輔導、同學幫扶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與興趣,力爭每一名學生不掉隊。

三、課程效果與教學成績

本學期,無論是階段性考試還是期末考試,我兩個班的孩子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名列年級前茅,又特別是這次期末考試,我6班32名(近半數)學生成績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老師一致認可。我自己也不斷鑽研業務,積極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教法的進一步成長與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與來期教學目標:

1、自身的業務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不斷更新。社會瞬息萬變,教學方法也必須不斷追尋更新,我將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

2、學生的自主自覺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夠成功。培優扶差工作做得還不夠紮實,優差生的差距還很大。

3、積極運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學習撰寫有較高質量的教學論文。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我總結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但我深深的知道,作為一位年輕的教師,經驗還是很缺乏,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的積累,以一顆年輕上進的心不斷的努力和奮鬥,把教學工作當做我一生的事業!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2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1)、(2)班的歷史教學,在教學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虛心向同事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在這個年級中,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能踴躍回答教師的問題,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作為教師,我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活動,並經常聽政史地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講台,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材。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教師説過:“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生疏,但也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懼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把課堂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會”,讓他們瞭解歷史,喜歡歷史。

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在期末考試時我任教的班級取得了教好的成績。但是無論成績的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同事學習,爭取進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許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績。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3

我是xx五中教師xxx,20xx—20xx學年在寺頭中學支教,兼跨七年級、八年級兩個年級的歷史課。七年級年級兩個班,每班大約30名學生,全年級也就是6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淳樸可愛,雖然也處在網絡信息時代,但相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説,見識淺,視野窄,比較封閉。優勢是單純,守紀,便於管理,學習動機也純。支教就是為了促進教育均衡,使黨的陽光遍灑農村孩子心田。權衡利弊,明白優劣,明確目標,採取科學的方法和可行的措施,照樣可以使農村孩子取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發展。

一、試題分析:

這份試題是xx縣20xx年七年級升級學業質量調研測試卷,共四大題型:單向選擇題、簡答題、材料解析題、探究題。試題涵蓋七年級下冊全冊。

第一題單項選擇題,共20題,40分,每題2分。內容像毛細血管一樣遍佈全冊,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可以説每個章節都涉及到了,而且還突出了重點、難點和疑點,又緊扣課標,不偏不怪,難易適中,方寸把握得較好,完全可以考察出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的情況,也可考察出學生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

第二題是解答題,適當地有輔助材料,選擇了兩個重要方面:一個是政治方面,為加強統治而進行的.制度創新,很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反對君主專制,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但我們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不排除借鑑歷史,加強中央集權,減少離心離德的地方分裂因素。歷史是割不斷的,總是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另一個是經濟方面。經濟是硬實力,發展經濟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線。一切歷史的都是現實的,這樣的選題是有現實意義的。這些題都是最基礎的知識,最基本的技能,都是學生必須而且應該掌握的。

第三題是材料解析題,從另外兩個角度考察學生:一個是科技文化,一個是對外政策。科技文化主要涉及到四大發明。對外政策涉及到開放和封閉兩種基本方式、兩種基本史實、產生的影響,以及史實給後人的借鑑。一正一反,讓我們更加堅定改革開放的政策,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

第四題是探究題。主題是統一是大趨勢,各統治階級採取有效措施鞏固國家的統一。主要選取了唐、元、明、清這些統一朝代的主要史實,在運用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探究民族政策、對外戰爭的意義及規律性的結論,面對南海和東海島礁爭端,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總之,這份題覆蓋全冊,又結合現實,突出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民族政策、國家統一等重要方面,點面結合,全面而又有側重地考察學生,是一份很不錯的調研題。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七年級共61名學生,及格人數41人,不及格人數20人。及格人數中90分段6人,80分段20人,70分段10人,60分段5人。優生26人,中生15人,跟隊生20人。中轉優,差轉中,即培優轉差的教學任務還很艱鉅。

第一題:錯誤較多的選擇題有1、9、15、16,其餘的各個題基本上都有錯誤,分佈在全年級不同的學生身上。這些題反映了學生還有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教師還要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對教材進行深度研究,還要採取有效措施對學生分層優化,對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方面多進行培養,繼續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訓練。

第二題:21小題,滿10分,滿分的同學還不少,説明這方面知識掌握的還不錯。(4)小題正確答案是軍機處,但部分同學答內閣,説明學生在紛亂的知識面前還需要比較辨識,分析判斷。22題滿8分,多錯在(1)和(3)題,(1)題對應歷史史實是兩宋或南宋,這個知識點學生應該是掌握了的,但領會不了圖的意思,前呼後應,就是經濟重心南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形成定局,屬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測查。(3)題滿4分,多數同學失掉2分,雖然答案超過兩方面,而且都是正確的,但有一點不在標準答案上。以後標準答案要寬泛一點,不要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第三題:除了時間判斷失誤,扣分多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精神品質和事件的意義、影響。這提醒老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經過、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要素,要抓住這些線索梳理知識,環環相扣,歷史演變的脈絡就清楚了。

第四題:探究題中,意義和結論錯誤的比較多,這説明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人、事、物內涵及影響的挖掘和理解。歷史的最高境界就是探尋規律,探究題最高的層次就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有價值的感悟、規律性的認識。

三、對今後教學的建議:

1、教的方面:

第一、備教材,備學生,甚至一生都在備課。

第二、沒有歷史的厚度,就不會有現實的深度。反過來,教師要想真正吃透歷史,必須深入社會生活,拓展社會生活的空間,帶着對生活社會的理解去研讀歷史,活化歷史。這樣歷史課堂教學才會真正生動活潑,具有生活氣息,發揮社會價值。

第三、備講輔批考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抓鐵留痕,踏石留印。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份辛勤,一份收穫。

第四、教師要不斷學習,特別是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並積極嘗試,不斷創新,勇於實踐。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會成就自己。

第五、加強教學研究,不僅向書本學習,還應向同事學習,依靠教育科研來提高教學質量。

2、學的方面:

第一、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教育主體的地位。

第二、修因重於修果。過程和方法比知識和能力重要,但情感、態度、價值觀比這兩個方面都重要。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伴隨學生一生,學生就是最大的贏家,知識和成績只是從屬的產品。

第三、認真聽課成績只能好一時,認真自學成績好一輩。學生要有自學的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

第四、學生不僅要吃透課本,還要加強訓練,能力是練出來的。只有把吃透課本和加強訓練結合起來,學生在教學的戰場上才會無往而不勝。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4

一、 試卷分析:

歷史考試時間為60分鐘,100分,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判斷題、綜合能力題。試題覆蓋面廣,每課知識點在試卷中都有體現,試題難易適中,有一定的梯度,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注意基礎知識與提升能力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對比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創新能力、識圖能力等。重點突出,注重史論結合,培養學生從材料本身提煉信息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有一定意義。

二、試卷成績情況

七年級兩個班,平均得分64.8,在十二家學校聯考中居第四,相對於他們的基礎,成績還是滿意的。

三、學生做題情況分析如下:

選擇題50分,每題2分,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與掌握。選擇題錯誤率較高的是3、5、8、16、23、24、25,其中尤其以5、24錯誤率最高,錯的原因是聽課不專心,概括、綜合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欠缺,需要老師加以指導,全面提高各項能力。

判斷題28題錯的較多,只一個“黃”字之差,學生沒能分辨出來。

31題(2)其中第二問學生錯誤率較高,分析原因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不強,不能根據“血緣”關鍵字眼提取有效信息進行答題。

32(1)孔子三句話分別闡明的教育思想是什麼?學生失分較多,原因是平日死記硬背,不理解,更不能合理有效地將知識重新梳理、分析、對號入座

33(1)商鞅變法對後世封建政治制度影響最大的是哪條?學生想到秦國強大的最有利一條:獎勵耕戰,生產……,不能根據“封建政治制度”關鍵字眼,想到郡縣制,老師沒有將二者聯繫起來做好梳理也有很大關係。

34(2)(3)學生做的也不好,分析原因學生讀題能力不強,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對綜合性的問題缺少應變能力、分析問題、組合問題的能力。下一步要多加強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從試卷看出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平時的學習態度決定成績,班級的班風學風影響成績。七年級學生確實基礎差,沒有把握住學習歷史的方法,通過談話或物質、精神刺激使學習習慣差的孩子迎頭趕上。

2、通過這次考試,我們感覺到基礎知識須在平時打牢,做各種類型的題才能遊刃有餘。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一些基本的意義或插圖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到位。

3、在今後的教學中老師需引導學生學會整合教材,增強綜合、對比、抽象思維能力,概括能力的訓練。

五、採取的補救措施:

1、向集體備課、自己備課要質量,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既落實好課本基礎知識,同時也把卷子中的問題使學生徹底弄懂。需要老師和課代表做好服務工作,多付出效果才好。

2、通過複習、記憶,落實基本的大事,意義,評價人物等知識。

3、通過看書、識圖、領悟文本知識,把課本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增強概括能力,綜合能力。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5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試又結束了,在本次考試中我所任教的6個班級的成績很不理想,原因很多,為了今後的教學能取得更大的成績,需要總結經驗教訓,為此就期末考試的情況作以簡單分析:

1.史實不清,是致命的弱點。

2.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或不重視,或認為歷史很好學,不過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趕得上。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反思3篇文章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反思3篇出自本次考試試題出的偏難,題量大涉及範圍較廣。

2. 期末考試前時間緊,內容多,期中複習時間少,這也是考試成績不好的一個原因。

針對上述原因,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努力做到:

1.課堂上老師的授課對社會知識的講解要透徹,觀點要明確,點評要到位。不能出現是是而非,模稜兩可的情況。

2.單元測試和課堂練習要圍繞教材,難易得當,切不可脱離學生的實際。

3.學生的課堂討論或合作學習,課前要作深入調研,要充分把握好這個“度”。

4.根據教學進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儘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論聯繫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

5.對學生課堂聽課、討論、回答問題等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不可盲目表揚和一味的説好。

另外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和複習方法也很重要:

1.採用了領着學生複習,每一節課佈置給學生具體的內容,然後小組抽背,課代表抽背,之後教師串聯知識體系,使學生有個完整的歷史概念。

2.老師統一思想,強化基礎訓練;多接觸瞭解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使其明瞭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讓一些在歷史學科成績有突飛猛進的同學介紹學習經驗,讓學生明白歷史成績的提高並不是高不可攀。

3.教給學生讀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習題講評不只是知識的再現,更關鍵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課堂,體現主體知識,重視結構體系;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

4.多蒐集材料。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課上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對本科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5.課下多和學生進行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接近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有助於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總之,通過本次考試,我認識到在教學工作中自己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課程、新教材、新理念,給我們老師和學生的教育、教學的實際體驗是全新的,而我們的教學實踐經驗還相當有限,還有待於我們全體老師長期不斷的探索和努力,從而在教改中求發展。

本次考試雖已結束,但更艱鉅的任務還在後面,我將加倍努力爭取下次考試再創佳績。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總結與反思6

考試已經落下帷幕,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在此特對期中歷史試卷的考試情況進行分析。

七年級歷史試卷共三道題,分別為單選題、材料分析題、問答題,共計100分。就試卷難易程度來説,這張卷子難易度適中。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題為選擇題,主要考核的就是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基礎知識點包括這些:課本上的圖文如4題,考核唐朝都城長安的城市平面圖;文本中每一課的具有總結性的小標題如3題,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兩大基石是虛心納諫、知人善任;還考查了相關的歷史典故: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與哪個有關?總的來説,選擇題的難度並不大。儘管試卷難度不大,學生的答題情況並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學生根本不重視這麼課程,作為這麼課程的任課教師,我認為學生出現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認為,任課老師再兢兢業業,學生手頭沒有配套的練習,這都很難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這們課程。因此借這個機會我想跟領導説説我的心聲:給七年級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應的資料吧。其次就是任課教師教學任務沒有落到實處即沒有適量的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第二答題共兩個小題:第1題,考查的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基礎知識。知識點學生並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圖表的形式展現的,由於學生還沒有具備一定的分析圖表的能力,加之學生根本沒有識記這個知識點,因而這道題的答題情況非常的糟糕。第2小題,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的知識。試題給出大運河的圖片,結合圖片來答題。這題考查的也是課本的基礎知識,最後一個問題屬於開放性試題,學生可以自由的發揮。因而這張卷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即學生有話可説,學生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就學生答題的情況分析,這道題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夠難道一半分數的同學不到一半的學生。基於這樣的現實,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得調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題為問答題即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唐朝經濟繁榮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題目來看,難度並不大,聰明的孩子能夠從試卷中找到現成的答案。值得高興的是,這道題大部分學生都動手寫了,不再給老師留空白卷子。這道題12分,我認為這麼大的分值,就單單一個問題,這不利於七年級的學生得分,希望以後七年級的最後一題能夠分成幾個小題來分析。

關於這次測驗,學生的成績分佈主要有以下情況:七年級三個班的歷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優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對這樣的成績,作為任課老師,我將採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