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節由來的作文(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67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臘八節由來的作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臘八節由來的作文(通用10篇)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而喝臘八粥、泡臘八蒜是我們在這一天的傳統習俗。那你知道為什麼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傳統習俗嗎?

其實呀,臘八節也叫作“法寶節”“佛成道節”和“成道會”等。是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是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而在這一天古印度人把喝臘八粥作為紀念方法。因此,喝臘八粥就成為了臘八節的主要習俗。

今天我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熬臘八粥,只見媽媽往鍋裏放了大米、小米、糯米、紅棗、玉米、花生、蓮子和紅豆,為了讓臘八粥變得更甜媽媽還在鍋裏放了冰糖。

熬上臘八粥後,我們開始了今天的第二項任務:大掃除。我和媽媽開始的第一件家務是擦窗户,為了讓窗户框變的乾乾淨淨我用小鏟子使勁颳了刮窗户邊邊,然後用小刷子把窗户邊邊裏的灰都掃掉了。打開窗户,哇!好冷啊,不愧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奶奶説過臘七臘八凍死花花,我終於體會到了這種寒冷。我趕緊帶上了手套,繼續幫助媽媽擦玻璃。

擦完窗户之後臘八粥也熬好了,喝了甜甜的臘八粥之後渾身變得暖洋洋的,整個人變得更有能量了,下午的大掃除我又可以滿血復活了!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2

臘八節的傳説民間甚多,特別是很多老人會講聽來的、自己編故事跟下一代講,這樣一來,有關臘八節的傳説就更多了,這些傳説中大多有一定寓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關於一個敗家子悔過的傳説。

從前有個户人家,老兩口和一個兒子。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可是兒子卻很不爭氣,長得身強力壯,卻是懶得出奇。從小到大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吃懶做。

後來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牀不起,把猴子叫到牀前,囑咐再三:“雞叫三遍離牀鋪。男當勤耕作……”話沒説完,老倆口就去世了。

兒子照舊過着懶散的日子,什麼活也不幹,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把兩老人留下的家產都敗光了。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説:“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別人都開始準備年貨,而他家卻糧倉見了底,寶娃羞愧難當。鄉鄰們聞訊東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來了各種糧、菜。臘花將鄉親們送來的糧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鍋粥,解決了一時的困難。

從此,這個兒子變了不僅勤奮勞動,而且生活節儉,很快富裕起來。後來他為了讓自己以及後輩們永遠記住這個教訓,每年臘月初八時就熬臘八粥。人們用這個故事教育子女,也在這天吃臘八粥,漸成風俗。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3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俗稱"過臘八"。

臘八節的由來有兩個傳説。一説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飢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一説,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裏,3天沒給飯吃,他飢餓難忍.到處搜尋.終於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羣臣,後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並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臘八粥了。青島地區崇信後一種傳説。

即墨做臘八粥除各種米類、豆類湊足8樣外,還必須加上棗和栗子,寓意"早(棗)下力(慄)氣",求得來年豐收。

萊西、即墨等地都忌諱婦女在孃家過臘八,臘八前婦女們都要回到婆家去.直到大年九年級。實際上是因為臘八一過,媳婦們都該

回婆家推磨、壓碾,做過年的準備工作了。

過去.農村孩子上私塾,過了臘八就開始放假了。所以俗語説:"吃了臘八棗,背起書包往家跑。"或説:"過了臘八,不怕啦!"指不用再挨私塾先生的板子了。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4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説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説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5

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又到了。在中國民間的節日中,臘八節雖不及春節、中秋、端午、重陽等那樣熱鬧隆重,但由於歷史悠久,傳説動人,還是頗有影響的。

臘八節本是佛教的節日。據印度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經出家修道,但是經過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沒有能在精神上擺脱對人生的各種苦惱。這時他已經飢餓疲憊到了極點,幸好有一個牧女給他送來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後在菩提樹下靜思七日七夜,終於覺悟成佛。於是佛教便把這一天作為"成道節"來紀念。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臘月)初八,遂以"臘八"為成道節。古時候,每逢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誦經紀念,並且仿效牧女獻乳糜事,以各種香谷、果實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

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習俗便從寺院擴展到民間。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北宋時期,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會,還要煮七實五味粥供佛並贈施主。是日民間各家亦將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明朝時,皇帝在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賞賜宮內煮的臘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講究。到了清朝,這一風俗更為盛行,不僅家家煮臘八粥,而且有錢人家還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蟲來裝點粥面,相互贈送。清朝慣例,自乾隆年間開始,皇帝賜給文武百官的臘八粥,都是在雍和宮煮成的。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約兩米、深一米半的大銅鍋,是專為煮粥用的。當年雍和宮總共要煮六鍋臘八粥:前三鍋供佛和獻給皇家及王公大臣們享用,所以粥料特別精美,還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鍋是送給百官及眾喇嘛吃的`。第六鍋是施捨給老百姓的,質量自然就差多了。據説這口熬粥的大銅鍋現在還保存在雍和宮前院的西鼓樓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6

農曆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這一天,各地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一習俗最早開始於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當時,每逢臘八,不論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或自家食用,或分贈於他人。

關於臘八粥的由來,有着多種傳説,一種是源自釋迦牟尼成道説,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在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誦經,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由來的另一傳説是,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從監牢的鼠洞裏刨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便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説不一定可信,但臘八節的來歷與慶祝農業豐收有關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有連同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一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而以豐盛的多種農副產品合煮成的一種粥來祭祀,也確實集中反映了農業豐收的成果。

家鄉口岸過臘八節和吃臘八粥的習俗由來已久,記得小時候,每到臘八時,家中總要煮上一大鍋臘八粥。臘八粥其實就是青菜粥,但要比平時的青菜粥講究得多、也好吃得多。我們這裏羣眾的做法,臘八粥裏除了大米和青菜外,至少應該要有八種以上的食材一起煮,煮成粥後各家之間還互相攀比,看誰家臘八粥裏花式品種多。一般來説,這八樣食材是指:芋頭、山芋、南瓜、花生米、紅小豆、豇豆、銀杏、紅棗等,其實,各家的經濟情況和飲食習慣不同,煮臘八粥的食材也不盡相同,加入的食材也不一定限於八種和具體哪八種,有的人家甚至有達到20多種的。這時,臘八粥的“八”字,就不再專指臘月初八,也不是指粥裏食材的品種是八種,而是有品種繁雜,雜七雜八的意思了。

小時候,為了吃上一頓臘八粥,母親早早就要做好各種準備,芋頭、山芋、南瓜是平時留下的,豇豆莢要在夏秋煮熟後曬乾,銀杏、紅棗都是平時捨不得吃省下來的,煮粥時,再選用上好的粳米,將經霜打過的青菜入鍋,那這臘八粥就非常好吃了。為煮臘八粥,母親從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該送人的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當天吃不完還有剩的,被認為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解放後好幾年,口岸人過臘八節還保存着這樣一種風俗,幾座大一些的廟宇的和尚總要外出化緣,為煮臘八粥做準備,臘八這一天,每座大廟都要煮上幾大鍋臘八粥,施捨給窮人和廟裏的施主,一般人家也都用大碗到廟裏盛上一碗拿回家供全家人分享,據説吃了廟裏的臘八粥可以祛病免災。這之後的幾十年,廟裏的和尚流散還俗,送臘八粥的習俗也隨之中斷。近年來,重新恢復的寺廟又將臘八施粥的習俗恢復了,到了臘八這一天,前往寺廟吃臘八粥又成了當地一景。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7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在作者眼中臘八節是祈求豐收和吉祥的,在大家的眼中臘八節又是怎樣的呢?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8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

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

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9

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臘八節由來的作文10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着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