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作文閲讀

來源:文萃谷 7.95K

1.閲讀是一種孤獨

五年級作文閲讀

曾經讀過著名女作家畢淑敏的一篇名叫《閲讀是一種孤獨》的文章,今天看到這個作文題目,首先想到了這篇文章。“閲讀是一種孤獨”也是我對閲讀的一點看法,下面就來簡單談一談。

閲讀是一種環境上的孤獨。當我們捧讀一本書,徜徉在字裏行間時,我們與文本對話,與書中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這時我們需要環境的清幽。嘈雜的環境固然也能讀進去,但很難走出來。閲讀需要一個寧靜温馨的氛圍,一個無人打擾的“世外桃源”。曾記否,夜深人靜、細雨如絲的夜晚,我們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與書相擁,思緒在文字間遊走,情感在文字間跌宕,這樣的夜晚是何等愜意!曾記否,在孤燈相伴的夜晚,讀孔孟言、悟李杜詩、品劉墉文、賞清玄章,積智慧之沙建文學之寶塔,感悟文學之純美,悟得人生之真諦的思路過程!

閲讀是一種心理上的孤獨。“寧靜致遠”是一種大境界。閲讀,同樣需要一種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獨。所謂心理上的孤獨,並不是説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閲讀時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祛除蕪雜的思想,淨化心靈的空間,是閲讀需要的一種境界。不管是瀏覽,還是精讀,都要有一種心理孤獨的境界。這樣,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給我們營建的思想空間。

閲讀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無一不是精神上的強者。閲讀,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渠道,是一種豐厚人生積澱的好方法。書籍是人類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無上的朋友。人世間,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參半,當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時,同時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東西。閲讀也是這樣,當你在享受讀書帶給你的快樂時,你也失去了與朋友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的時刻。但作為一個真正讀書的人,不因失去這樣的機會而惋惜,而是更加慶幸失去了這樣的機會,因為他們深知閲讀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沒有精神上的孤獨,也就不是真正的閲讀,只有在精神領域全方位地閲讀,才是閲讀的真正要義。

閲讀是一種環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獨,這樣的孤獨是大智慧的孤獨,我喜歡這樣的孤獨!

閲讀就是孤獨!但在孤獨的時候,我懂得了閲讀!

2.

為孩子們導航――談談國小課外閲讀

許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立家”,無不同聲答道,那是得益於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也這樣説,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高漲的孩子們?豈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跨世紀人才?

那麼,我們該做些什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導孩子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閲讀,為孩子們導航,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遊。

一、“用”、“學”、“積”――課外閲讀的“航向”

“用”即應用,就是把課內所得之法,及時應用於課外閲讀之中,以求“得法於課內,得益乃至成長於課外”。葉老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閲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閲讀能力越來越強。

“學”即學習,就是從廣泛的課外讀物中學習知識,增長見聞,以求“課外促課內”,相互引發,相得益彰,舉個例子,《示兒》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陸游的生平,對今天的孩子來説是那麼遙遠,實在難以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清晰而又豐富的表象。如果指導學生閲讀有着南宋史實和陸游生平的書籍,在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之後再來教學《示兒》,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也就躍然紙上,貫注於詩中的愛國熱情也就深撼着孩子們的心。

“積”即積澱。語言精妙,源之積累。如果沒有語言和語感的“厚積”,哪有驚世之作的“薄發”呢?課外閲讀,博覽羣書,正是企望為這種“厚積而薄發”提供廣闊的天地。

二、“趣”、“廣”、“適”――課外閲讀的“航標”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誰也不想領教,“嚼蠟”之味,誰也不肯品嚐。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肯去吟誦“老學究”的“之乎者也”,我們也不應妄想他們會去玩弄“科學家”的天文數字。只有《天方夜譚》才是他們一千零一夜的美夢,只有葉聖陶的《稻草人》才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趣”是孩子們對課外讀物最先的選擇。

“廣”即廣泛。魯迅先生曾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説,“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塗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塗”。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口玉言”。我們只有指導學生廣泛地閲讀文學、數學、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兒讀物,才能實現博覽羣書、厚積薄發的宗旨。

“適”即合適。選擇課外讀物,必須注意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不應使我們的“小山羊”這樣對我們説:“謝謝你!我不吃骨頭。”(引自《小山羊》)選擇課外讀物更應注意適合黨的教育方針和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我們不能拿“毒蘑菇”去餵飽我們的孩子。眾所周知,諸如《童話大王》、《十萬個為什麼》、《少年文藝》、《國小生週報》、《中國小生安全防範常識》等有趣味性、知識性和文學性的少兒讀物,均是孩子們愛吃的“零食”;諸如《上下五千年》、《強國之路二十年》、《中國澳門》、《熱愛祖國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書籍也是他們必吃的“精神食糧”。

三、“讀”、“思”、“記”――課外閲讀的“船槳”

“讀”即閲讀,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讀,一是略讀。課外閲讀應以略讀為主。因為當今社會正處於知識爆炸的時期,信息含量大變化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篇篇精讀,章章深研。但是略讀也並不等於貪多求快,囫圇吞棗的結果必須是一無所得。略讀方法指導可側重於下面兩種:①瀏覽式讀書法――這是一種廣泛閲讀課外讀物、獲取各類知識的讀書方法,可按照“速讀―尋找知識點―摘記”的程序進行指導(如以某一綜合書刊為例,引導學生快速閲讀,用找標題、找中心句的辦法,搜尋知識要點,並簡要摘記);②篩選式讀書法――這是一種快速查閲資料、選取所需信息的讀書方法,可按照“目的―檢索―瀏覽―精讀―摘記”的程序引導學生對閲讀材料分步篩選,獲取所需知識(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前,以瞭解時代背景和李大釗生平為目的,組織學生到圖書室檢索書目篩選有關書籍;再通讀瀏覽有關章節;最後精讀,篩選有關知識點並摘錄下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課外閲讀都是多種讀書法的綜合運用,都應在略讀中穿插精讀,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普朗克)因為,“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托爾斯泰)。如果懶於思索,不肯深入鑽研,其結果必然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只會摹仿和抄襲。因此,我們應當把教會學生邊讀邊想作為課外閲讀指導的又一個重點。指導時可着力於下面兩種讀書法:①問題式讀書法――這種方法是針對閲讀材料從正反兩方面多角度地提出問題,並逐一查詢有關資料進行分析解答,從而理解知識,掌握知識;②評議式讀書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文章提出個人的看法和見解,列舉優點和缺點,提出改進意見。(鑑於篇幅不舉例説明)

“記”即摘記,就是對閲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問題以及讀書心得一一摘記下來,以便今後查閲。可以指導學生專設文摘卡,分門別類地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和知識要點,學會摘記的方法。

四、“講”、“展”、“賽”――課外閲讀的“馬達”

有檢查才會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會有什麼效果。定期測評可採用“講”即講述,可採用讀書彙報會、故事會、閲讀心得交流會等形式;“展”即展評,就是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等;“賽”即競賽,可採用知識競賽、查閲資料比賽等形式。“講”、“展”、“賽”的測評方式,既能有效地檢查閲讀情況,鞏固閲讀成果,又能激發閲讀興趣,調動閲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閲讀步步深入,不愧是課外閲讀的“馬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