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風俗的作文(集錦15篇)

來源:文萃谷 3.18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描寫風俗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描寫風俗的作文(集錦15篇)

描寫風俗的作文1

提起放風箏,同學們都會很興奮吧?

是的,我也很喜歡放風箏。每年的清明左右,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爸爸都會帶我去放風箏。

今天,爸爸就要帶我到世紀廣場去放風箏了,我急切地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恨不得像風箏一樣一下子飛到世紀廣場。

世紀廣場終於到了,爸爸拿出我們的“長龍風箏”,我幫爸爸將風箏一節一節仔細地理順好,爸爸把粗粗的呢絨線上的鈎子掛在“龍頭”的掛鈎上鎖定。我便拿着“龍尾”,向後面一步一步地移動,爸爸拿着“龍頭”也向他的後面移動,待將“龍身”拉直後,我們默契地等待着稍大一點的好風的到來,因為“長龍”需要較大一點的風力才能起飛。

好風來了,爸爸迅急地把“龍頭”向上一拋,手拉着呢絨線,緊盯着它的起伏,倒着身子後退着小跑起來。就在爸爸拋“龍頭”的瞬間,我將“龍尾”平穩地向上一託,風箏便隨着爸爸的掌控,稍微有些沉重地飄了起來,漸漸地升高,漸漸地輕穎,它一直攀升,進而由大變小,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越來越瀟灑了。

我們的“長龍”在天上隨風起伏,上下舞動,左右地搖首擺尾。爸爸緊握着線拐,努力地壓線、鬆線、收線、放線,動作嫻熟優美,灑脱自然。

爸爸看我怔怔的樣子,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對我説:“兒子,不要急,你長大了,肯定會比我會放風箏的!”我轉過神來,堅定的説道:“我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將風箏放的又好又高。”

我望着天上的“長龍”,自豪於我是龍的傳人,中華是龍的故鄉,中國人自古就有龍的精神。是龍,就要凌霄九天,是龍,就要有凌雲的壯志,是龍,就要自強不息。

清明放風箏,使我明白了,龍要翱翔雲天,就必須有一個湛藍的天空。我是一隻有待騰飛的雛龍,我的天空就是浩瀚的知識空域。

描寫風俗的作文2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在許多傳統節日裏都有特殊的習俗,如春節,要貼對聯,包壓歲錢;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祭掃……

而在端午節,必然是少不了吃粽子和賽龍舟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年端午節,我第一次去看賽龍舟了。

那天端午節伴着朝陽,隨着清風,新的一天開始了。只見湛藍的天空下,澄碧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運動員們個個精神抖擻,信心滿滿,彷彿勝券在握。而河岸上的我們彷彿比參賽選手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望着。隨着裁判員的一聲令下,兩條龍舟齊頭並進,划龍舟的選手們都用盡全力,快速而有序地划着船漿,坐在船頭的鼓、鑼手也是十分賣力,敲鑼打鼓聲清脆而有力,掌舵手也正控制着大局,和運動員一起拼命的喊着"一、二,一、二!”大家都灌輸了全身的能量,使出了吃奶的勁兒,一會兒一艘龍舟超過另一艘,不一會兒,落後的那艘又追趕了上來,這樣大起大落的局勢讓看比賽的我們心情也如坐過山車一樣,忽起忽落,我在一旁看着只能替他們乾着急,多想此時跳到龍舟上拉他們一把。

突然,岸邊的炮竹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音,鼓舞着划龍舟的選手們,讓他們更加充滿了鬥志。剎那間,鑼聲、鼓聲、劃漿聲彙集成了一首雄渾的曲子。賽龍舟終於結束了,勝利的選手們歡呼雀躍,抱在了一起,成績不太理想的隊員們也沒有半點氣餒,相互打氣,都在準備下一次比賽。

看着人們賽龍舟時臉上開心的笑容,我不禁想到,現在的時代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展、進步着,人們的生活漸漸被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替代,很少有人會再去關心那些舊的習俗。所以,作為新世紀的我們,應起到帶頭作用,傳承傳統習俗,以守住民族的根。

描寫風俗的作文3

我的家鄉—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傳統節日,俗稱“小年”“小年”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每到臘月二十三,我總是可以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是新年的第一輪鞭炮,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燃放。而人們也都開始忙於購買灶糖,火燒等祭灶食物。而在農村祭灶儀式則在鞭炮聲中開始了。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據説雞是灶王爺昇天時所騎的馬。人們不把雞叫為雞而稱為馬。紅公雞稱為紅馬,白公雞稱為白馬。這時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裏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用天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就説明灶王爺已經領情。這就是農村的祭灶儀式,祭灶的食物也很特別,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河南首選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燒餅。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小時候,我聽大人説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的神,為了不讓灶王上天説壞話,就吃灶糖來黏住灶王的嘴。這種糖是小孩們的最愛,我卻不喜歡吃,因為我覺得這種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歡吃甜食所以祭灶時我很少吃這種糖。祭灶這天除了吃灶糖外,還要吃火燒。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燒餅攤點的生意就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看做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的人們都要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為的是吃到家裏做的祭祖火燒。祈求來年平安無事。

朋友們,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焦作看看祭祖儀式,嚐嚐灶糖和火燒吧!到時我一定會熱情款待的。

描寫風俗的作文4

艾餃是我們紹興當地清明節前後家中常吃的美食,清明食艾餃,能驅邪排毒,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陣雨澆”之説。

清明未到,我和媽媽也在家裏做了一些鮮美的艾餃。我們在田間地頭採來一些艾葉,挑去老葉、艾梗,清洗乾淨。接着是煮艾葉,待鍋中的水沸騰後,倒入這鮮嫩碧綠的艾葉,煮艾葉時不能蓋鍋,還要拿筷子不停地攪拌,防止它顏色發黃。煮到艾葉軟嫩,湯水碧綠,就關火,等到水有些涼了,就來和粉。先準備一個盆子,將米粉和少量的糯米粉一起倒在盆子裏,再舀上煮好的艾葉和湯水,周圍頓時清香四溢,一邊用手使勁和着麪粉,一邊根據麪糰的濕軟程度添加湯水或麪粉。

媽媽雙手不停地和着麪粉,最後揉成了一個均勻的綠色糰子,軟乎乎如氣球,綠瑩瑩如翠玉,還散着一陣淡淡的幽香。開始包艾餃了,我洗淨手從麪糰上扯下一個小糰子來,,把它揉成一個小圓團,再用手一壓,變成了一塊小圓餅,然後雙手拇指和食指輕捏四周,小圓餅成了一個碗狀大小的圓片,中間厚四周薄。接着把餡料裹進去,我加的是炒熟的芝麻糖粉和葡萄乾,當然根據個人的喜好,也可以加其他的餡料,如鹹菜竹筍等,最後小心翼翼地把它四邊開口捏緊,這樣一隻艾餃就包好了。

我和媽媽忙碌了兩小時,包了四十多隻艾餃,看着這一隻只千姿百態的艾餃:有的像枝頭未成熟的柿子,有的如海面躍動的海豚,有的似林間覓食的小兔,心裏美滋滋的。媽媽把這些可愛的的艾餃被放進了鍋中蒸,二十分鐘後,當鍋蓋被掀開時,香味撲鼻而來,口水在我的嘴裏不覺地流了下來……

描寫風俗的作文5

每次回老家過年,總能看到門前放着幾個紅紙袋,大紅的底上印着一個胖的可愛的孩子,抱着一條鯉魚,拼命吸引人們的目光,遮遮掩掩似乎不想讓大家知道里面裝着什麼。

但我暗自歡喜,每次紅紙袋出現在我家門前時,都預示着一個重要的習俗來臨——送年。

清晨,樓道里瀰漫着蒸氣。家家户户都不約而同地來到樓道里,架起大鍋。下面耐用的身經百戰的火爐裏,滾燙的炭紅的發亮,竄起歡樂的火苗。開水咕嚕咕嚕的響着,一塊塊肉被丟進鍋中,急不可耐的開始了了它們的“閉關修煉”。忙碌的人們穿梭在“仙氣”中,彷彿成了如魚得水的神仙。

幾十只好看的碟被齊齊的擺在桌上,只留得一聲清脆的迴音。與清晨相比,現在安靜多了,人們回到家,準備起各式菜餚來。廚房裏穿出一陣油特有的“滋啦”聲,橙紅的彩椒,金黃的油,七彩的食材,如同久別重逢的好友在一起“煮酒論英雄”。

各色糕點在眨眼間佔領了桌子,像一隻待命的軍隊隨時準備去攻下一座城池。或許,它們先攻下了我的心。

桌上擺出兩個蠟燭台,用銀仔細的漆過一遍,掛了串火紅的流蘇。加上燭火搖曳,映照出一縷令人敬畏的古銅色。好像真的有神靈降臨,來品嚐這道獨特的宴席。在神祕的燭光裏,紅的糖,綠的菜,彩的果,讓人眼花繚亂,望而生畏。隨後點起的三隻香火,輕煙裊裊,薰陶出了不一樣的韻味。

送年一過,我便徹徹底底的沉浸在吃的海洋裏了。然而,每當冬日的陽光照在幸福的我身上時,我總是在期待下一次,與紅紙袋的美食之約。

描寫風俗的作文6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的時候,他為了檢閲自己的軍營,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描寫風俗的作文7

每到過年,家門口的空氣裏總是飄着一種能讓我神定心靜的味道。那是堂前焚燒着的香紙和冥幣散發出一種刺鼻的香味,若你離其很遠,則會感到有幾分芬芳。

那回,我站在爺爺邊上,觀望着爺爺如何燒紙。只見爺爺用手將紙坦平,再將其放置一定厚度,延對角線對摺,這時爺爺將雙手間的空隙對準對角線的中點,雙手握拳,大拇指與食指夾住中點左右搓揉,將原本厚實的紙張揉鬆成扇狀。當我問爺爺為什麼時,爺爺告訴我,這樣容易點着。因為在鄉下,很多這樣古老的習俗還保留着。記得那時我家還有一個灶台,爺爺從灶台那拿出了一根燒到一半的柴火,並小心翼翼地點燃了剛才的紙。

香紙點燃後,如果放置不管,那麼很快就會熄滅,為了不讓火熄滅,就必須加紙。加紙也是一門學問,不可以從上往下用力地砸,也不可以攥緊了再放。加紙時,要將原來的火包圍起來形成一個蒙古包,如果你要加冥幣,那麼還要緊貼着上一層,然後等他們都着了之後,再在外面包一層。這樣,就算有風也不容易將其吹滅。

於是,家裏的小院子裏瀰漫了青煙。沒過多久,青煙漸漸地向上飄去,院子裏又恢復了清靜。這時,爺爺拿着一炷香再燒完的紙裏撥了兩下,香又着了,那誘人的香氣找到了牆腳的梅花。那梅花似乎自知其香不如,所以含羞未綻。

可是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將我們擋在了門內。看到爺爺燒紙時,雖感覺還是當初的“影堂香火長相續”,但靜謐中讓我覺得少了“應有人來禮拜多”的氣氛。

描寫風俗的作文8

我的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就是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餃子,那可是一件既開心又幸福的事。

餃子相傳是東漢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原名“嬌耳”,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的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

他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許多百姓,發現他們耳朵都凍得雪白,他一到家就有許多登門求醫者蜂擁而至,張仲景是心裏老惦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鄉親們,於是他便搭起了醫棚,盤上了一口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病,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麪包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嬌耳”下鍋煮熟,人們吃後頓時覺得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所以每到除夕的時候,媽媽總是要包餃子,她先把餡拌好,面和好。我們便開工了,媽媽先給我示範包了幾個,媽媽包得可熟練了,不一會兒像扇貝一樣的小餃子就一個個立了起來,我看媽媽包得那麼熟練,覺得包餃子非常簡單,於是我便躍躍欲試,但是我一包就難了,不是餡少就是破了皮兒,要不就是包了個立不起來的“懶餃子”,我又氣又急,心想莫不是這餃子故意和我作對,不讓我包好,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問我是不是覺得難了,要有耐心,我馬上就領會了,餡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果然,這次包得比以前好看很多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雖然很平常,但是其樂融融,你説呢?

描寫風俗的作文9

白族服飾非常好看,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頭飾也很有特色,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冠左邊有一縷穗,代表“雪”,他的長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齡)。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稱男士為“阿鵬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來代表對客人的尊敬、熱情。三道茶是白族待客禮節。白族人常以“三道茶”款待親朋。一道茶以土罐烘烤的綠茶泡製而成,味香苦;二道茶以紅糖和牛奶製作的乳扇衝開水泡製而成,味甜香;三道茶是蜂蜜泡開水,味醇甜。因開始喝的是苦茶,喝了二三道茶後,嘴裏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故有“‘三道茶’乃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説法。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雲南大理去玩,導遊帶我們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大廳,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一位白族阿姨看見了我們,就請我們坐下,等候茶。一會兒,茶泡好了,他們請我們先品嚐第一道茶,我以為很好喝,就拿了一杯,咕嚕咕嚕喝了下去,“好苦啊!”我大叫起來,一位白族阿姨見我大叫,就説:“這三道茶一苦二甜三也苦。”我聽了對爸爸説:“爸爸,我們走吧,這三道茶很苦,我喝不下去。”爸爸笑着説:“傻孩子,這三道是補血的。”我一聽,很驚訝:苦茶也能補血,真是太棒了。我叫阿姨給我把三道茶都倒上,咕嚕咕嚕地喝了下去,爸爸問我:“感覺怎麼樣?”“好極了!”我高興地叫起來。我就這樣反覆品嚐這“三道茶”。感覺真是好極了!

白族的習俗是“三道茶”,你有空,也去那裏,嚐嚐吧。

描寫風俗的作文10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日不斷,數量之多,不亞於中西節並重的香港。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等。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至初十過春節,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 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七年級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 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 ,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譁,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 。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蔘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描寫風俗的作文1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要過年了,大家都非常開心,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來。

過年,不論我們有多忙,都要回家看望長輩。我的家鄉在山西,過年的風俗有許多,其中最讓我們開心的就是“吃”。大年三十,一家人圍坐在餐桌邊,吃着湯圓和餃子。湯圓有橘子味兒,芒果味兒和芝麻味兒……咬一口,一股清香流出來,充滿整個口腔。

湯圓雖然好吃,但更令我期待的還是吃餃子!

大年七年級是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餃子。而且在家鄉,還要在其中的一個餃子裏放上一枚乾淨的硬幣。誰吃到這個餃子,就代表着來年會交好運。為了吃到這個“福氣餃子”,我是煞費苦心——用了外形分辨法、點名點將法、吸鐵石探測法……每次都要吃平時飯量的好幾倍。付出總有回報,包有硬幣的福氣餃子最終被我吃到了。拿着閃閃發光的硬幣,暢想着來年的好運氣,我高興得嘴巴都合不攏。

除了元宵和餃子,家鄉的春節還必須吃魚、豆芽、雞和麪條。吃魚,代表年年有魚;豆芽和雞肉分別代表吉祥、如意;吃麪條代表着家人長壽平安……

我們還會在春節放鞭炮、貼春聯、點旺火、看舞獅,趕大集,迎喜神,這都是春節的極大樂趣。

涼風習習,我們在歡聲笑語和聲聲祝福中結束春節,我希望下一個春節快點到來!

描寫風俗的作文12

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些節日,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有這樣一個傳説。從前,有一個人,是東漢的桓景。他的家鄉有一個怪物叫瘟魔,走到哪裏哪裏得瘟疫。桓景的父母染上了瘟疫,桓景為了救父母,他翻山越嶺,拜費長房為師,幾年以後,他身懷法術,費長房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除魔的寶劍,還告訴他回家要給全村一片茱萸葉,一杯菊花酒,要讓全村人登高遠望,突然,瘟魔來了,桓景拿出降魔寶劍把瘟魔殺死了。

重陽節風俗

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會勾起人們對家鄉的思念。所以,許多詩歌中都流露出重陽節思鄉的情感。重陽之日,家人團聚,王維卻遠離家鄉獨自一人,思念之情在詩歌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每年的重陽節期間,我都沒有忘記學習。在學習關於節日的知識的同時,我學了國學,它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德比於上,欲比於下”,這些古人的至理名言,指導着我們如何處事,如何學習,如何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我想,祖國會因為有了我們而更加發展壯大。

雖然這個小假期我沒玩很多,但我還是很快樂,因為我學了很多的知識,也懂得了傳統節日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我的收穫真的很大。

描寫風俗的作文13

年的腳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氣息一天天濃了,年前年後的一個多月的日子裏,幾乎濃縮了家鄉的風俗。我也準備好了迎接新年的到來,我的家鄉就是河南省,開封市,付集鎮,陳河小村。

過年,當然需要有過年的氣息呀!婦女們忙着處理家務,洗衣,做飯,清掃,一切靠着自己的雙手。而孩子們正在門外放鞭炮,等着吃年夜飯,那一個個笑臉,比吃了蜜還甜。叔叔伯伯們正在拿着大鍋炒菜,嘴裏還唱着“二十四,掃塵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到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這是,阿姨們就在院子裏擺好桌子,凳子,在桌子上放着一個紅色透明的布,等待着客人的到來。過年時的紅豆年糕,端午節的肉粽,都是奶奶嬸嬸最拿手的,對門大嬸的花生湯圓,隔壁大媽的芋頭餅,更是我們在寒冷的冬天裏最喜歡吃的。

當然,過年嘛,肯定少不了圓滾滾,白胖胖的餃子。我偷偷嚐了嚐,咬了一口,滿足的閉上眼睛,是我最喜歡的香菇餡。餃子包完了,一個個真可愛。這是長輩們就讓我到別人家裏送餃子,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可以收到很多的壓歲錢。我就跟別人的小朋友比賽,看誰掙的壓歲錢多,果然,它們立馬答應了。

我就端着碗裏的一個個熱乎乎的餃子,我輕輕的敲了一下門,滿懷笑容都説“給您的餃子,希望您在新的一年裏,工作順利,萬事如意。”於是我就收到了一張紅色的毛爺爺,別人都是五十,二十的,因為他們都忘了説祝福語了,我就趕緊跑到了家裏端着另外一盤餃子,挨家挨户敲門送餃子,於是我高興地回家了。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風俗,這樣的家鄉,你喜歡嗎?

描寫風俗的作文14

端午節就快到了,我來到奶奶家。爺爺奶奶都忙開了,整天忙裏忙外,也不知道他們累不累。

爺爺在收集五端,五端是哪幾樣東西呢?它們是:艾草、菖蒲、龍船花、石榴花、蒜花。爺爺不到一天就採購到了。啊,讓我找十天半個月也找不到,也不是我笨,其實就因為我沒有見過,所以才不知道嘛,自然找不到哦。爺爺説要休息一下。奶奶也出去了,回來的時候,帶回了粽葉、肉、蠶豆、糯米。我猜奶奶是包我的最愛——肉粽子。我神不知鬼不覺,突然蹦了出來,把奶奶嚇了一跳。奶奶把肉放進醬油裏,然後又把蠶豆弄成了豆瓣兒。奶奶終於開始包粽子了,太有趣了,我目不轉睛地觀察着。粽子包好了,奶奶把粽子放進鍋裏,不一會兒就好了,我吃了好幾個粽子,令我回味無窮。我還要吃,奶奶不許我吃了,我只好垂頭喪氣地走出去了。出去的時候。無意發現爺爺在插五端,我説:“爺爺,你插這個叫無端的東西,要幹什麼呀?”爺爺説:“不幹什麼,聽説這個可以避鬼神呢?”父親笑了起來:“你別亂説話了,不要讓她笑掉大門牙。”“爺爺,原來你是騙我的,我不理你了。”我無話可説。“誰説的,這是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爺爺生氣了。父親把我拉進房間裏,説:“你別和爺爺吵了,其實那就是驅趕小蟲用的啦!”我就像有那麼一點沒變了,慢吞吞地説:“哦!”

第二天早晨奶奶給我戴五色線,我説:“難看死了,像什麼東西呀?”奶奶説:“別亂説,這是長命縷,能保你長命百歲的。”我啞口無言。快到學校了,我偷偷把它放進衣袖裏,到班級了,我看見大家都戴着五色線,於是把它拉了出來,看看誰的美。

原來端午節有這麼多的風俗,我才知道呢。

描寫風俗的作文15

我的老家是浙江的臨海,有許多與別的地方不同的習俗:過新年、元宵節、中秋節。

快過年了,人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回家鄉過大年。家家户户都喜氣洋洋,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爺爺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家家户户就開始放煙花爆竹,一走出門,便聽見了震耳欲聾、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從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傳來。這聲音把我嚇了一大跳:嚇得我趕緊用手捂住耳朵!這聲音大得,連説話聲都被淹沒了,不得不讓人大聲地喊。之後,我看着滿天迷人的煙火,每個煙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真叫人看的眼花繚亂,簡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煙花節”。

在我們浙江臨海春節一般都是從正月七年級到正月初八止。大年七年級那天天還未亮,我就被鞭炮聲吵醒了。天剛矇矇亮,只見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燭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七年級那天還有許多禁忌:不準掃地吧,不準將水倒出去,不準動刀······

還有,我們那兒過元宵節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過。元宵節那天你猜我們吃什麼?湯圓No!No!No!不是湯圓,在我們哪兒吃的是“羹”,它是將一大堆原料攪拌成的,都是薏米漿為主,再放芥菜葉、豬肉末、豆腐乾······攪合在一起,攪好了之後,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後調味出鍋,因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鍋,這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呢!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風”。各地的風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節日,各有各的過法。因為有了這樣的不同,節日才會變得非常有趣。你家鄉的風俗,又是怎樣的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