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風俗的作文(15篇)

來源:文萃谷 1.12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風俗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描寫風俗的作文(15篇)

描寫風俗的作文1

要説到春節風俗,最能有“發言權”的要數——包餃子了吧。

三十那天,爸爸媽媽是一大早就開始幹活,下午包餃子。他們倆忙的是馬不停蹄,包着包着,我靈一機動,説:“爸爸媽媽,今年餃子裏還包不包錢了。”媽媽説:“好主意,你快點去拿錢吧!”爸爸卻在一旁説:“嘿嘿,還是別包了,年年被我全部吃到呀!”我不服氣地説:“這一回不一定是你呦。”餃子包好了,就等着明天吃餃子吧!

七年級早上開始下餃子了,邊下我還邊想:“這回我一定要吃到有錢的餃子。”吃餃子了,這一回我學機靈了,專門挑大的餃子吃,説不定就能吃到。可是,我是吃的肚子都要破了,有錢的餃子還沒“現身”。這時,只聽“呀”的一聲,我順着聲音一看,“啊!”竟然又讓爸爸給吃到了,咳!我只能自愧不如,我沒有那福氣呀!不過,我不能灰心,還有兩個錢餃子呢!

第二局開吃,爸爸吃哪個盤裏的,我也照葫蘆畫瓢,吃哪個盤裏的。我不甘心我吃不到,吃完了一盤再吃一盤,這下撐的我路都走不動了,錢餃子偏偏和我作對,就是讓我吃不到。

最後總結“殘局”,媽媽吃到了一個,爸爸吃到了倆個,我卻一個沒撈着,好不幸運啊!不過,吃餃子真是一項有趣的春節風俗!

描寫風俗的作文2

過年了,家家户户喜氣洋洋,路上掛滿了燈籠,整個世界給人非常快樂的感覺。那當然,少不了拜年,拿紅包,貼春聯,貼福字等等,我最愛的就是貼福字了,看着每扇門都有自己貼的福字非常有成就感呢!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買了福字,福字非常多,各式各樣的都有,有像雞一樣的福字,有像小孩抱魚的福,有財神到家的福,也有倒的福,你想要什麼類型的都應有盡有。最後我們轉了商場一大圈,經過精挑細選,終於挑好的九個小福和兩個大福,一個大福四個小福是我們家的,其他的都是奶奶家的。

最重要的工序還是貼福字呢!貼福字可是最艱劇的任務呢,貼福字一定要貼好,因為每個鄰居都會走過你們家門口,每個人都能看見你貼的福字。大福貼在大門上,小福則貼在小房間的門上,爸爸説大門和小門的福字,最好不一樣,而大門和大門要一樣,小門和小門要一樣,這應該也是一個我們家的習俗吧!

開始貼福字,我們要準備剪刀和膠,我貼福字有兩個祕訣。第一,如果今年的福字與去年的福字一樣大的話,可以去看看去年貼福字留下的痕跡,你可以直接蓋上去,又快又便捷。還有一個方法,你可以以一個東西為中心點或和一個東西平行,這樣就不會有貼歪,如果再確認一下是否貼正,還可以讓其他人來看一看,看一下是不是貼好了。

我最愛貼福字了,因為貼福字可是一項重要的工程哦!

描寫風俗的作文3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與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與電話拜年等。

描寫風俗的作文4

每到過年,家門口的空氣裏總是飄着一種能讓我神定心靜的味道。那是堂前焚燒着的香紙和冥幣散發出一種刺鼻的香味,若你離其很遠,則會感到有幾分芬芳。

那回,我站在爺爺邊上,觀望着爺爺如何燒紙。只見爺爺用手將紙坦平,再將其放置一定厚度,延對角線對摺,這時爺爺將雙手間的空隙對準對角線的中點,雙手握拳,大拇指與食指夾住中點左右搓揉,將原本厚實的紙張揉鬆成扇狀。當我問爺爺為什麼時,爺爺告訴我,這樣容易點着。因為在鄉下,很多這樣古老的習俗還保留着。記得那時我家還有一個灶台,爺爺從灶台那拿出了一根燒到一半的柴火,並小心翼翼地點燃了剛才的紙。

香紙點燃後,如果放置不管,那麼很快就會熄滅,為了不讓火熄滅,就必須加紙。加紙也是一門學問,不可以從上往下用力地砸,也不可以攥緊了再放。加紙時,要將原來的火包圍起來形成一個蒙古包,如果你要加冥幣,那麼還要緊貼着上一層,然後等他們都着了之後,再在外面包一層。這樣,就算有風也不容易將其吹滅。

於是,家裏的小院子裏瀰漫了青煙。沒過多久,青煙漸漸地向上飄去,院子裏又恢復了清靜。這時,爺爺拿着一炷香再燒完的紙裏撥了兩下,香又着了,那誘人的香氣找到了牆腳的梅花。那梅花似乎自知其香不如,所以含羞未綻。

可是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將我們擋在了門內。看到爺爺燒紙時,雖感覺還是當初的“影堂香火長相續”,但靜謐中讓我覺得少了“應有人來禮拜多”的氣氛。

描寫風俗的作文5

大家肯定都知道春節吧,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想知道這個節日有什麼習俗,就來看看我的作文吧。

大家在過春節時都放鞭炮,因為鞭炮是為春節而製作的,所以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的到來。放鞭炮在古代是為了趕走一個叫“年”的怪獸,“年”欺壓百姓,但人們放鞭炮趕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為一種春節習俗流傳至今。

除了放鞭炮,貼對聯也是一種春節習俗。對聯是用紅紙做的,人們相信紅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紅紙做對聯。每一家都貼有對聯,門上還貼了“福”字,“福”是倒着貼的,為什麼呢?哈哈,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節習俗,我最喜歡拜年了,因為拜年可以掙壓歲錢呢!拜年一般在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大家都起牀很早,相遇時互相問好説祝福語,然後互相拜年發壓歲錢,這時候是我最高興的時刻啦!拜完年我回家數着自己的壓歲錢,心裏美滋滋的。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餃子……現在這幾年又舉辦了一些遊戲,可以玩,大家都開心。春節的習俗真多呀!

聲鼎沸喜迎吉祥年”!

描寫風俗的作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的傳統習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今天,就讓我帶着你走進我的家鄉,領略一下那歷史悠久而傳統的習俗——搗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過春節時必吃的食物。搗年糕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真正做起來卻是費時費力。

村裏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從米缸裏取出來,浸泡在水裏,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徹底濕透以後,再把米撈起來過濾掉水分,晾一晾,然後才把這些米送到磨坊裏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進一個特製的桶裏,放到鍋裏蒸,待到廚房裏的蒸氣瀰漫着米香時,米粉已經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進木槽裏,用木杵用力地搗,使木槽裏的米粉變成膏狀,再用力,使那些膏狀物從一個方形的小口裏擠出來,鑽出長條,像是一條巨大的蠶從蛹裏爬了出來。邊上的婦女手裏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來,期間還要給它不斷地翻身,等年糕完全變硬之後,就可以裝入袋子裏保存起來了。

家鄉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剛成型時,還冒着熱氣,黏黏的,撒上一些紅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變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歡的吃法。也有人喜歡吃鹹的,放入榨菜絲包起來,這樣吃甜絲絲,鹹滋滋。

搗年糕是我們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生活藝術

描寫風俗的作文7

我的家鄉是美麗的昌吉,春天萬物復甦,夏天花香四溢,秋天瓜果飄香,冬天大雪紛飛。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春節,春節是一個很隆重的傳統節日,在那天人們放鞭炮,吃團圓飯,收紅包等。全家人歡聚一堂,別説有多喜慶了。

春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説,據説在很久以前,一種叫“年”的怪物,身長九尺、高十丈,像一輛大巴車那麼大,破壞村莊、吃小孩兒。而有一天人們發現年害怕爆竹發出的聲音和紅色,於是每當“年”來破壞村莊時,就用這些來趕走“年”。後來便有了放鞭炮和貼對聯的習俗。

在年三十晚上,我們一家人歡坐在一起,有説有笑,有的人邊看春晚邊談着趣事,有的人準備着團圓飯,還有一些孩子在雪地裏打雪仗、放鞭炮,讓人感覺到處都有濃濃的年味兒。

春節不僅是節日也是藝術的盛宴,長輩寫對聯、寫福字,紅紙、墨、毛筆無不是藝術的精華,長輩們寫對聯,藝術在紙上停留,一個個字栩栩如生,像一個個小人兒,為春節又增添了幾分喜慶。

這就是我的家鄉風俗,這不僅是個節日,還是家人團聚的喜悦,是記憶最深的、最珍貴的味道。

描寫風俗的作文8

春節的風俗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拜年了,在新的一年裏道一聲祝福,送上自己就真摯的祝福。

大家都為自己的親戚拜年,我也到爸爸的家鄉去給太太拜年。太太口齒不清地説我也要給他的鄰居——汪爺爺拜個年。汪爺爺沒有了老伴兒,也沒有了孩子。他的老伴兒因為生了重病不在了人世,在一次車禍中,它的女兒逝世了,只有一條忠誠的狗一直陪伴着他。從此以後,他不是一個人呆在家裏,就是和狗狗説説話,即使他總是微笑地對人,但他的孤獨和悲傷是我們體會不到的。

我和太太走到汪爺爺的家門前,輕輕地敲了一下門,汪爺爺開了門,看到了我太太,又看了看我,然後他笑了。我不好意思地對他説:“汪爺爺新年好!”汪爺爺笑了,太太也笑了。他和藹地摸了摸我的頭,對我説:“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他看着我,就像看到了他的女兒一樣快樂。我悄悄遞給了汪爺爺一張新年賀卡,轉身走了。“那再見了汪爺爺!”我向他説。

拜年是春節的風俗,也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

描寫風俗的作文9

內蒙古的風景美食,足以讓人魂牽夢繞。

——題記

“甘甜的美酒,醇香的奶茶,讓我看不夠草原如畫。”在眾多草原歌曲中,手把肉,羊排,奶豆腐,奶茶,讓人垂涎欲滴。放假第一天,我便有幸來到“金陀尼”蒙古風味大營。這才讓我這個生活在內蒙古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家鄉的文化氣息。

“金陀尼”蒙古風味大營呈蒙古包狀,由白、藍兩色組成,既乾淨又漂亮。

一進門,好客的蒙族姑娘正站在門口向你用蒙語問好。整齊的蒙古袍,高貴的蒙古傢俱,濃厚的蒙古氣息,讓人感覺彷彿已置身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別有一番風味。

進了吃飯的屋子,蒙式餐具映入眼簾,畫有祥雲的銀色底盤上整齊的擺放着白色盤子和瓷碗,筷架上搭着筷子,乾淨整潔,令人舒坦。

過了幾分鐘,羊湯上來了。一股濃濃的羊羶味撲鼻而來,我拿起勺子在裝有羊湯的大鍋裏翻着,羊肚、羊肝等羊雜混在羊湯裏。我吸了吸鼻子,嗯,真香啊!我禁不住大誇其詞起來:“還是內蒙古好,有吃的還有喝的,不比別的大城市差!”

細細品味時,服務員又端上來了奶皮子和奶豆腐。這次飄來的可不是羊肉味,而是奶香味。我夾起一塊奶豆腐,慢慢地品,慢慢地嚼,慢慢地嘗,閉上眼睛,彷彿坐在氈房裏,聽蒙古族人唱長調,看蒙族舞蹈,賞草原美景,品草原美食。

內蒙古,對於外人來説是一個神祕的地方,藍天,白雲,草地,雄鷹,但是,蒙着面紗的內蒙古正向你們緩緩走來。

描寫風俗的作文10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日不斷,數量之多,不亞於中西節並重的香港。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等。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至初十過春節,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 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七年級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 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 ,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譁,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 。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蔘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描寫風俗的作文11

我的家鄉――樅陽,黃梅戲可是人人都愛哼上幾段的,但是説實話,我在很小的時候一點也不喜歡這類傳統的戲曲,因為在我的印象裏,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地唱個不停,一點趣味也沒有。

但我上國小時,因在奶奶家看電視時看到一段黃梅戲,從此我對黃梅戲改變了看法,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音樂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也許,這就是黃梅戲的魅力所在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戲採茶歌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的雛形。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真實有趣。

黃梅戲不但優美動聽,還歷史悠久!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不受年輕人的追捧了,年輕人喜歡的是流行歌曲,雖然流行歌曲確實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它而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用心去聆聽傳統戲曲,用心去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的美!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描寫風俗的作文12

餃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它,你又瞭解多少呢?過年包餃子的習俗你知道嗎?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物。它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嬌耳”“粉交”之稱。東漢時期的餃子是用麪皮包上一些驅寒的藥材(羊肉胡椒),避開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其寓意為更歲餃子,團圓福祿。

在包餃子時,人們經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有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

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

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假如説皮餡決定味道,那麼特殊的包法會畫龍點睛。用左手拖住一片薄而不破的麪皮,在手掌中顯得小巧玲瓏,插起肉餡包在中央,將倆邊合二為一,手心空洞用拇指一捏,一隻餃子便由此產生。國人常將硬幣賽進餃子,誰吃出更有好用。

中國人善做善吃,過年吃餃子就是我們偉大的'傑作。

描寫風俗的作文13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煮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洗穢氣,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看,這就是我國過春節時的風俗,很有趣吧!

那年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民間相傳:在中國古代,有個叫“年”的怪物,頭長尖角、兇猛異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會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己命。“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可以過去呢?據説“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以驅除“年”獸;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這風俗越傳越廣,便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有一種説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隨着時間的推移,有許多人不再相信春節的風俗和傳説了,但我覺得,這是我們國家自己的風俗,要繼續傳承下去。

描寫風俗的作文14

服裝是一個民族“美”的代表,每個民族的服飾也各具風格.風格各異,同樣白族的服飾有 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貴。白族人民上面穿顏色鮮豔的衣服,下面穿白色的褲子和裙子,可見他們是多麼崇尚白色。

在白族女子的服飾和男子的服飾是大有不同的,特別是女子的服飾。女子頭上戴的頭飾“風花雪月”之説。風是上關的風,花是下關的花,雪是蒼山的雪,月是滄海的月。女子的腰間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身穿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髮簪 ,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幹頂。總之是風格各異!每個人與沒個人的穿着都是不一樣的。

在白族,不僅女子的服飾有特色,男子的服裝也很有特色!白族的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服飾差別較小,簡潔樸實,婦女服飾懸殊較大,既濃豔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真是美極了!

描寫風俗的作文15

過年哩,過年哩……”聽着小孩子們的歡呼聲,新年真的來到了!一轉眼就到了年二十九。

那天早上,我和妹妹都賴在牀上不肯起來,任憑大人們一遍遍地叫喚。後來,媽媽説了一句:“快起來,我們一起做好吃的。”我和妹妹才都來了興致,爭先恐後地爬起來。看見桌子上堆着葉子、米粉……盆盆碟碟的一大堆東西,媽媽説:“來,孩子們,我們一起包籺。”籺是什麼?我好奇地看着那一桌東西,一臉疑惑!

媽媽手上並沒有停,已然進入了忘我的工作狀態。爸爸説:“做籺吃籺是茂名地區的人過年時的傳統習俗,做籺是為了祭祀祖先和神靈。我們小時候都是在過年的時候才吃得上大人們做的籺。那時候我們都是圍着大人們嘻嘻哈哈地幫忙做籺,這就是我們記憶裏的年味啊!”

我一邊聽着爸爸的回憶,一邊注視着媽媽那雙靈巧的雙手,把糯米粉捏成乒乓球般大小,握在手心,用指頭壓成窩狀,然後依次放入綠豆、椰子絲、瓜糖、蝦米等做餡料,包好後放進一隻雕刻有壽桃輪廓的精緻的籺饃,用手壓實,再往簸箕裏一倒扣,一隻形狀像桃子,表面花紋精美的壽桃籺就做好了。

我不甘落後,馬上像模像樣地幫着媽媽捏皮,放餡料,印籺……然後一個個墊上菠蘿葉,放進炊籠一圈一圈排好,很快就擺滿了一炊籠。爸爸端起炊籠放進大鍋裏蒸煮,不一會兒,籺香隨着蒸汽就飄滿了整間屋子,我使勁地吸着撲鼻的清香,彷彿嗅到了爸爸小時候的年味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