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7年大學聯考作文題的評價

來源:文萃谷 2.4W

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維,是近年來大學聯考作文命題的大趨勢

關於2017年大學聯考作文題的評價

2017年多數大學聯考語文卷的作文命題,都達到比較好的水平。首先,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維能力。這是近幾年越來越明顯的命題趨向。例如上海卷提供了這麼一段話,“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要求就這段話自選角度,自擬題目進行寫作。考生必須理解並抓住人心中那些“堅硬”和“柔軟”的東西,比如原則、信念、感情等,去展開論説。要寫好這樣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或用名言警句拼湊一下就可以寫好的。上海這幾年的作文題重思辨,往往還往哲理上引導,除了語言運用能力,還特別注重思維能力,這樣的題很難“套題”,平時讀書多的考生自然會發揮得更好。

又如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古人説“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但金代元好問則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離的。要求考生寫文章闡明自己觀點。這樣的題也是要求有辯證的思維,而且要有較多的閲讀積累。

我最欣賞的還是廣東卷的題。其提供的材料是:“看天光雲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雲捲雲舒的樂趣。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説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題寫作。這題涉及信息化帶來便利,也帶來某些新的問題,包括人與自然的疏遠,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信息社會的發展,都是近來的熱點問題,考生一般都會有所準備。但這個題寫好並不容易,不能只是講愛護自然,還需要有點哲理的思索。浙江卷和廣東卷的兩個作文題目都出得有水平。

一些需要讀書“打底”的命題,將對營造讀書氛圍發揮引導作用

2017年出得比較好的.作文題,共同點是往理性靠攏,要求對所提供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為某一觀點,去展開論述。這是值得肯定的,也體現改革的趨向。大學聯考作文當然要考查語言表達,但語言能力的根本其實是思維能力。

互聯網時代,所謂“自媒體”風行,人們的思維方式在改變,許多偏激、片面的語言和思維習慣正在大行其肆。我曾經撰文分析,學生語文能力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思維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虛無、不着調,往往是因為思維混亂。其實無論是傳統的語文教育,還是目前的應試教育,都不注重思維訓練。語文教學有必要重新強調邏輯思辨能力的培養,把語言表達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才是正路。所以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往理性靠攏,既是人才選拔的需要,也有利於扭轉當下語文教學的弊病。

現今的語文教學還有普遍的“一弊”,就是對讀書,特別是對讀課外書不夠重視。語文課講得精細、瑣碎,學生卻缺乏自主閲讀,特別是往課外閲讀延伸。很多學生高中畢業了,也沒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與習慣,甚至沒學會如何完整地讀一本書。語文教學有必要回歸“本義”—就是多讀書、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很欣喜的是,2017年有些大學聯考作文命題是注重考查讀書情況的,如上海卷、浙江卷,以及教育部“漢語文卷”的命題,都與讀書有關,需要讀書來“墊底”。這些命題,對於語文課營造讀書風氣是能發揮正面“指揮棒”作用的。

2017年的大學聯考作文命題,還比較貼近社會生活,考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讓考生有話説,只要結合各自的經歷來談,又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就各有所得,能考出實際水平。如全國一卷、二卷都出得不錯。一卷提供的材料是: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屢勸不改,女兒迫於無奈,更出於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後,依法對其父親進行了教育和處罰,並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討論。命題者要求考生給父親、女兒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看法。這道題材料所揭示的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現象,學生肯定都有話説,而且用寫信的方式,可以寫得有情有理。

當然,貼近現實生活,並不排除發揮想象,而且最好能激發想象,只要這種“想象”是多數學生有興趣,又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特徵的。如安徽卷關於“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這會讓考生聯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學觀察之間的不同,從而引發關於科技與人生社會的許多思考。題目的現代感很強,又貼近學生生活,還能激發想象,考生有很多發揮的空間。

各地命題水平不一,有的缺乏新意,容易被套作,有的題意不清,難以下手

儘管對於作文題,人人都能“説一嘴”,但回到教學和大學聯考的要求來研究,大學聯考作文的命題比人們的議論想象要複雜得多。由於大學聯考擔負着人才選拔的功能,作文題的設計和試卷的其他命題一樣,要充分考慮難度係數、信度和效度等要求:作文題難易得適中,測試結果(分數)得相對可靠和穩定,還得考出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閲讀題、知識題等比起來,作文題設計更麻煩,既要創新又要穩妥,要防止雷同、套題,還要考慮到閲卷評分是否獲得足夠的區分度等,可謂左右為難、絞盡腦汁,出題絕非易事。

從2017年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來看,各省市水平顯然參差不齊。有些省市作文題缺少新意,比較“老套”。如江蘇的“智慧”,四川的“老實和聰明”,湖北的“噴泉與泉水”,重慶的“殘疾母親”的故事,福建的“路”等,都相對較平,容易被套作。

還有些大學聯考作文題的題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規定性。如山東卷題目是鄉間有諺語:“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有個小孩想分辨兩者的不同,結果把自家庭院裏絲瓜和肉豆糾結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父親看了好笑,就説:“種它們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顧它們長大,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要求考生根據這則材料來自擬題寫作。這道題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規定性,是提示從生活看結果,還是説探究也需要分類?無論哪個角度都有些牽強,讓人無從下手。這是命題的忌諱。

值得注意的還有北京市的作文題。去年底北京市提出語文學科教學改進的21條意見,其中就建議改進評價方式,大學聯考設置“可選擇性”作文題。2017年北京卷就實施了這種“可選擇性”,命定兩個題目。這種改進應當肯定。但是供選擇的兩道題的難度不一。其一是“和英雄生活一天”,要設想和早已經逝去的某個英雄在一起,這要求有很強的想象力,非常難。第二題要求寫出哪一種物使你產生了“深入靈魂的熱愛”,這就相對容易得多,估計絕大多數考生都選作第二題。這樣就實現不了“可選擇性”的預設效果。

事實上,各省市的語文命題水平,在作文題上可能是最能見出高低的。2017年仍然有13個省市是自主命題,據説明年絕大多數省市都將使用全國卷。統一試卷之後的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如何實施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又如何做到既利於選拔,又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產生正面的“指揮棒”作用?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