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糕作文

來源:文萃谷 2.27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年糕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年糕作文

家鄉的年糕作文1

過年蒸年糕是我們這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習俗了,我們這把蒸年糕稱為蒸粑粑,在家鄉不論貧窮富裕,人們都會根據家中的人口和對年糕的“愛好”程度來製作一定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臘月中旬,人們就開始準備蒸年糕。其實早在深秋的時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柴劈好晾乾。然後是將上等的糯米放進大水缸裏浸泡,大約過了半個月,就要對缸中的“原料”進行觀察,根據天氣的狀況來定浸泡時間的長短。將浸泡好的米清洗乾淨再準備進行水磨。磨面可是個沉重的“差事”,一般的女人是無法操作那笨重的石磨,就是男人也得輪流“上陣”,所以家鄉有句古語叫“櫻桃好吃樹難栽,粑粑好吃磨難來”,雖然現在有了電動磨面機,按理説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可是總有人反對這種“武器”,這個“傢伙”不但要浪費電,而且用它磨出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有種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樣了,不僅細膩而且還硬中帶軟。

母親説早在20世紀60年代糧食最緊張時,人們結婚辦喜事,年糕可以代替喜餅,在那時可是送給女方家最盛行的彩禮了。喜餅年糕的“生產工藝”較複雜,是將蒸熟了的面放進盆中進行二次攪拌,等待它冷卻到一定温度後,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塊,把它按進模具中,反過來輕輕地敲下來,這樣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餅,上面有精美的圖案及福、祿、壽,禧等吉祥文字,不僅它的“可食性”強,還融合了藝術元素。

如今在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正月拜年,年糕一般都要上餐桌的,人們都要品嚐這帶稻草灰味的年糕,不僅是對年糕味道的喜愛,還圖個吉利。人們渴望着新的一年那些精美的圖案,吉祥的文字能夠給每個人帶來好運。

家鄉的年糕作文2

説起家鄉寧波,可不能忘了年糕,一碗碗炒年糕,一塊塊炸年糕,還有年糕湯……不管怎麼燒,都是我的最愛。

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古時候,人們只有在過年時才吃年糕,為了祈求來年大人小孩都步步高昇。關於年糕的來歷,相傳,吳王夫差賜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料到吳國很快便會陷入包圍,在臨死前告訴百姓,如果城中缺糧,就到城牆下掘地三尺,會有救命之物,説完就一刀自盡了。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吳國很快就被包圍了。城中斷糧,已經餓死了好幾十人,人們這才想起了伍子胥的話,到城牆底下挖了三尺深,發現了似城磚的糕,就是現在所説的年糕。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伍子胥,家家都會燒年糕。

現在的年糕,不只是過年才吃,平常也可以吃。放學回家,外婆會到廚房裏,拿出提前泡過水的年糕,切成小片,放進有炒好青菜的鍋裏,加一點水,撒一些鹽,翻炒幾下,一晚青菜炒年糕就誕生了!上完培訓班,爸爸有時會燒一碗香味四溢的桂花年糕湯,幾朵金桂浮在湯中,聞一聞,疲勞一掃而空,喝一口,香甜溢滿脣齒,吃一塊,糯滑融於口中。這是何等之美味!

除了炒、湯兩種燒法,炸年糕更令我愛。拿多片年糕放入油鍋中,炸至外皮微微焦黃,撈出來,用力撕下一塊,細細嚼,只覺得年糕外酥裏嫩。如果有醬料,蘸着吃,味道更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

年糕不僅好吃,做的時候還很好玩。寧波慈城的水磨年糕可是一等一的有名,那麼,它是怎麼做的呢?當然是打出來的呀。首先要將大米粉和米和勻,放入蒸桶裏蒸熟,蒸好後放火石雕大舀裏。兩個壯漢一人拿木錘,另一人負責在捶打的間隙翻動年糕。這兩個人的配合真是天衣無縫,一錘、一翻,一錘、一翻……這樣反覆了好幾十次,年糕就成形了。隨即交給其他幫手將其揉成長條形,擺成四行四列的“井”字形,剛打出來的年糕十分軟糯,還帶有餘熱,可以直接吃。

家鄉的年糕,有家的味道,嘴裏的年糕,有着無窮無盡的味道。

家鄉的年糕作文3

每年的臘月中旬,家鄉的人們就要開始打年糕了。

打年糕的第一步,就是要選米,米要選用上等的圓粒糯米和秈米,以7∶3的比例搭配攪拌均勻,然後放入瓦陶水缸裏,加水浸泡。在浸泡的過程中,要對缸中的米進行觀察,根據天氣的狀況來決定浸泡時間長短,短則一兩天,長則三五天。等到缸裏的米水開始泛一層白沫了,便要撈出原米瀝乾,再用大竹筐挑到溪流中淘洗乾淨,以備磨粉。

磨米粉可是個重活,一般都是由男子上陣,要兩個壯實有力的男子,一邊一個站在石磨的兩旁,一邊往石磨上面的口子裏不停地加米,一邊輪流推動着笨重的石磨,隨着石磨的轉動,米粉就嘩嘩流出來了。所以家鄉有句俗語説:“櫻桃好吃樹難栽,粑粑好吃磨難來。”雖然現在有電動磨粉機打磨米粉很方便,但那樣做出來的味道沒有傳統人工做出來的地道好吃。石磨磨出來的米粉雖然粗糙一些,但能夠保證做出來的年糕,既細膩又硬中帶軟的原汁原味的口感。磨好的米粉,再澆以山裏一種樹葉燒過的草木灰調製的汁水,攪拌均勻,浸泡一兩個小時,就準備上籠蒸煮了。

別小看了蒸這一道工序。蒸糕燒火用的柴禾要選用山裏的松樹劈柴,那樣的火才能讓蒸出的年糕有獨特的清香。然後就是蒸籠了,年糕口感的好壞跟蒸籠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這蒸籠也有講究,必須是竹製的,且蒸籠底部須鋪有稻草墊子。

等米粉蒸熟以後,就可以通過揉搓、拍打,做出各種形狀的年糕了,放在竹匾上晾,等到表面油光、變滑了,就可以收筐儲藏了。保存年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取用立春前的溪水,直接浸泡在瓦陶水缸裏,隨吃隨撈。

大年七年級孩子們碗裏都要放一整條年糕,上面澆上鮮湯,再加上自家醃製的雪裏蕻鹹菜,可以算是一份不錯的早餐了。年飯桌上也會有炒年糕這道菜,將年糕切成塊放入玉米一起翻炒,煸至泛黃盛盤,這樣白的黃的,搭配顏色鮮豔,吃上一口,香糯滑口,真叫一個好吃。

還有油炸年糕,待油鍋嗞嗞起泡時才將年糕放入,這個過程有點長,不能急躁。熟練的炸糕人彷彿手中拿的不是年糕,而是一件藝術品,待年糕表面呈焦黃色時,拿起鉗子,輕輕地夾出,拿一根竹籤,從年糕底部慢慢穿入,再放在油鍋旁的盤子裏,刷一層黃豆燜醬,可以選甜的,也可以選辣的,這樣就可以品味一道絕佳美味了。

年糕也在家人結婚辦喜事時派上用場。這時它代替喜餅,是新郎送給新娘家必不可少的彩禮。喜餅年糕生產工藝較複雜,是將蒸熟的糯米麪放入瓦盆中進行二次攪拌,等黏糯抽絲時趁熱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塊,把它按進凹形的模具中,反過來在桌面輕敲幾下,這樣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餅,上面有精美的圖案及福祿壽禧等吉祥文字,它不僅具有可食性,還兼具藝術造型與觀賞性。

糕,高也,預示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如今家鄉的除夕和正月七年級、十五,年糕一般都要上桌的,人們期望着新的一年那些精美的圖案與吉祥的文字能夠帶來好運。

家鄉的年糕作文4

年糕,是歷經千錘百打之後產生的。家鄉的年糕,亦是如此。

題記

弋陽年糕,是江西最好的年糕。

今年過年時,我和爸媽回老家弋陽。有幸觀看了一場家鄉傳統的打年糕表演秀。

一、二,打!一、二,打!雄渾有力的聲音在這個小院子裏迴響。這是一户人家過年在打年糕寓意來年節節高。

先把弋陽特有的大禾米浸泡,之後用大鍋蒸,蒸好之後放在一口臼裏。一個男人站在臼邊,拿一個大號木錘捶打臼內的米飯,使其從顆粒狀轉變成團狀。而一個女人,在男人舉木錘時,迅速的翻轉臼內的米團,使米團能平均受力。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告訴我,年糕,要打,才能將其中的韌勁打出。這是弋陽年糕出名的重要祕訣之一。

年糕打好之後,熱情好客的人們請我嚐了一塊,果然,香甜軟糯。心靈手巧的家鄉人將年糕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老虎、兔子、花

在回程的路上,回想着桌上冒着熱氣的一碗碗年糕,和同樣冒着熱氣的家長親人的一張笑臉,令我總會不由得想起老奶奶的那句話:年糕,要打,才能將其中韌勁打出,這是弋陽年糕出名的重要祕訣之一。

在我反覆品讀之餘,忽然頓悟:人也是這樣。如年糕一般,要經歷千百次的磨鍊,才會韌勁十足,成為人上人;家鄉年糕,因能扛住千百次打擊,才成為上品。

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眾人的不解和999次失敗後,發明出能照亮歷史的光芒;童話之父安徒生,在打擊中寫出了讓3至99歲的人都可品讀的童話;居里夫人,在一次次失敗後,成為了人類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是他們有年糕般的經歷,歷經了人們不可想象的打擊和磨難,方成人上人。家鄉的年糕歷經木錘的千錘百打,成為了年糕中的精品,品牌中的名牌。

是的,家鄉的年糕告訴我:千錘百打出精品。此次家鄉之行我受益匪淺。後記

家鄉的年糕作文5

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各個地方都有着過年不同的習俗,如吃餃子、做豆腐、燒豬腳等等,而我們家的風俗就是搗年糕。

“呯——呯——”一陣陣有力的敲打聲傳入我的耳朵。此時還在懶洋洋睡覺的我心想這麼大早上的在幹什麼呀!這麼吵,不知道有人在睡覺嘛!於是我沒有理會它,翻了個身又繼續睡覺了。可這聲音越來越大,彷彿在警告我不要再睡覺了,該起牀了!終於,我拗不過它,無奈之下,我離開了我心愛的小牀。

從牀上爬起來的我,準備去一探究竟。當我到樓下時,隔着老遠就看到三五個人站在那裏,似乎在弄些什麼東西,於是我三步並做兩步飛奔過去“哦——原來是在搗年糕啊!難怪聲音這麼大。”只見媽媽和外婆,一人手持類似錘子的工具,一人在撥弄着年糕。媽媽和外婆動作十分嫻熟,錘一下撥一下,錘一下撥一下......而此時在旁邊看着的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與興奮之情,於是我就央求媽媽讓我搗一會兒,媽媽沉思了片刻,便答應了。

“嘿咻,嘿咻!”我一邊喊一邊拿着這個錘子一樣的東西,它可真不是一般的重,險些我還差點摔倒了呢。“啊,我搗不動了!”此時的我臉通紅,舌頭在外面伸着大口喘氣,好似一條小狗。我的兩腿已經發麻,站都站不穩了。可是我辛辛苦苦賣力了這麼久,不僅沒搗好年糕,還把年糕搗得不成樣子,真是枉費了我一片心思啊!而此時大家看着我這狼狽不堪的模樣,早已笑翻了天。

這我哪能忍得了,不過好在媽媽給我煮了香噴噴的年糕,可我還是太心急,到現在舌頭還痛着呢!

家鄉的年糕作文6

説到家鄉的美食,我首先想到的是年糕。年糕美味爽口,讓我不得不提。

年糕是用米做成的,所以一切都要從米開始做起。不用説,首先當然是洗米、淘米了。淘洗過米的水像牛奶一樣純白,它源源不斷地流下來。“為什麼這水是白色的?”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做過很多次年糕,我想她應該會知道的。奶奶説:“因為米的種子皮被剝掉了,我們看到的只是白色的種肉,它含有很多澱粉,澱粉流進水中,所以水就變白了。”我心想:“真的有澱粉這種東西嗎?算了,待會回家問‘度娘’吧。”淘洗完了,把米放入一隻桶裏,用水浸泡。浸泡兩天兩夜是最佳的時間。還要在米中插一把刀。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又問奶奶:“為什麼要在上面插一把刀啊?”奶奶説,這樣做是為了不讓一種怪物把米搬走。我只依稀記得這一點,到底是什麼怪物,我也忘記了,反正是一種迷信吧。米浸完後,還要再洗一次。

然後,就要把米運到做年糕的工廠裏。第一步,把米放進一個漏斗似的機器裏,下面的出口綁着一隻袋子,這個袋子很大,和麻袋差不多。從這個出口出來的已不再是米了,而是米磨成的粉,也就是米粉。“原來這是磨粉機,我還以為這是什麼東西呢。”我恍然大悟。第二步,把磨好的`麪粉放入一個巨大的木盆裏。我想這應該是木盆中的“巨無霸”了吧。然後,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一些水(不過這個比例不是很精確,只是看水和麪粉混合之後的乾濕程度,大概是估計的)。接着,就是把水和麪粉混合起來,再搓成小球,大的有鵪鶉蛋那麼大,小的跟螞蟻差不多大(這個同樣也沒有很標準的要求,不是全部搓成小球,只要一部分就行了)。第三步,把麪粉放進蒸籠裏蒸。這個蒸籠跟蒸糯米的蒸籠一樣,都是用木頭做的。據説,蒸好的麪粉和沒蒸過的麪粉顏色是有差異的。第四步,把糕花放入一個和之前差不多大的木盆裏,打散。蒸好的麪粉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糕花”。糕花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亂取的,它可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倒出來的麪粉是一個一個小球簇在一起,像朵花似的。之前沒有搓成小球的也都變成了小球。第五步,同時這也是最讓我好奇的一步。那裏的工作人員把糕花放進了木盆裏的一個正方形的小孔裏,然後就會發出一些聲音,像煙火“噼裏啪啦”的聲音。年糕就從另外一個方孔中鑽出來,再用刀把它斬成一段一段的,年糕就做好了。剛做好的年糕,白白的、熱熱的、軟軟的。可過了一段時間,它就會變硬。

家鄉的美食不僅有年糕,還有小籠包、榨面、陳氏燉鴨等等。好了,好了,不説了,再説我可要流口水了。

家鄉的年糕作文7

“噼哩啪啦”的鞭炮聲此起比伏,墜上了青苔的石板路上到處是紅色的飛屑。又是一個元宵節到了,元宵節在我們家鄉浙江鎮海的舟山羣島上,那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甚至不亞於前些時日的春節,然而我們那兒過節從不吃元宵,而是吃年糕。各種各樣的年糕佳餚紛紛上桌成為待客接友的上等菜。

兒時的我最喜歡看太太(是指奶奶或爺爺的媽媽)曬年糕。這個年糕是從一年元宵節開始曬,到來年元宵節時才能享用,而且這期間還需要時不時地將它拿出來曬,温度也要恆定,不能過高或過低,所以太太待(特)地留了一間屋子,專門用來曬和存放年糕。

曬完的年糕十分堅硬,你找一個壯漢,他都不一定能掰開。曬完的年糕顏色潔白中又帶上了一點微黃,曬完的年糕由於一直貯存在恆温的室內,所以它還透着一絲涼意。

每當太太在來年元宵節時將它們鋪在門前曬時我總愛去搗蛋,我鍾情於站在年糕乾上腳底傳來的絲絲涼意,這時要被太太看到了,我肯定會被追着滿院跑。當然,雖然太太身體健康,但也跑不過我,因為我總會東竄西竄,跑到隔壁鄰居家避難,大家也都會將炒好的年糕塞給我吃。

最喜歡的就是螃蟹炒年糕了,我們老家因為在舟山羣島上,海貨自然也就更豐富更新鮮,我們總愛將梭子蟹切成四塊裹上面粉和年糕一起炒,説上去做法很簡單,其實不然,對火侯的掌握是這道菜最重要的部分,火候過了螃蟹就燒老了,肉質就不嫩了,而火候少了,年糕又炒不熟。所以能把這道菜燒好的也只有我舅舅,舅舅在外地做生意,是個商人,雖然工作很忙,但每年他都會回老家燒這道菜,噴香的年糕味伴着濃濃的蟹香飄滿了我家。這時我們總會請左鄰右舍來嚐嚐。太太總會自豪地説:“還是我孫子燒的最好。”

“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交織着家家户户團聚時的歡聲笑語和濃濃的年糕味,迴盪在整座島上。

家鄉的年糕,那金黃色的佳餚將是我永遠的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