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離開作文

來源:文萃谷 7.97K

“只有不斷離開,才能創造下一個精彩。”對於禪者,大多都懂得這句話的道理。然而,作為普通人,我們卻很少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生活大多非常安定,很少考慮離開;我們的職業也大多安穩,很少去考慮辭職或者改行;至於孩子的學業,只要學校還好,老師還過得去,人們也很少動過讓孩子轉學或者乾脆放棄的念頭;提及自己的婚姻家庭,人們更渴望穩定,因為這種問題不僅僅涉及到個人,還將涉及幾個家庭的和諧振興,或者後代子孫的教育教養。

學會離開作文

的確,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裏,一人,一地,一種經營已久的職業,一對男女組合的家庭似乎就足夠安全全,足夠安定。於是,理想生活中的一切,諸如票子、房子、車子、位子、妻子、兒子都會來,還有所謂的紅顏藍顏也似乎沒什麼懸念,更是無可厚非的。即使一隻貓一條狗,它們的一生也在尋求一個安定之所。流浪的貓狗與家養的貓狗相比較,前者的日子絕對沒有後者安逸安全;城市的貓狗與農村的貓狗相比較,生活更是有天壤之別,吃了上頓沒了下頓的日子怎麼能和那種錦衣玉食的寶貴與悠閒相比呢?所以即使作為動物,流浪的貓和狗也懂得去尋找,當他們在流浪中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時,他們就會適時地離開,寧可不安穩,也不要繼續那種平庸而無所作為的生活。

當然,作為人更應當如此。我們常説:機會對於每個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是否把握了機遇,成就了精彩。然而,大多的時候,機會只是一種表象。因為並非所有的機會對所有人都是均等的。而且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説:現實不同於理想,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機會並非是針對所有人的,很可能只針對少數人或者部分人而設置的,所謂的機會均等,公正公平,不過是某些人的一個幌子。當機會過去,結果出來,經歷了一系列的風雨過後,人們終於明白:這個機會是為某些人設置的,而自己不過是別人的一種陪襯,一種遮掩而已。於是,機會對於那些少數人來説,是通向成功的橋樑;對於另外大部分人來説,不過是人生的一次歷練,不過多一些閲歷,多了一些見識吧。自然,我們也就沒有必要懊悔,也沒有必要等待,更不必為機會與你失之交臂而歎惜,或者怨恨了。

有人説,等待也是一種美麗。然而,無望的等待有必要嗎?現實中,諸多無望的等待給人的教訓還少嗎?古有守株待兔,兔子真會一次又一次地撞死來等待你去撿嗎?別人賣大蒜可以賺錢,你緊接着跟進,大蒜的價錢可能又大跌了。每個人都夢想着當暴發户,非典來了,鹽價漲了;核泄漏了,鹽價還會持續地一漲再漲麼?樓市一直被人們看好的,於是,不少白領也拿着有限的幾個錢去炒作,然而,幾年之後,是盈是虧都説不定;股市更是風雲變幻,讓人難以捉摸,難道説你仍要一成不變地跟進再跟?如果不變換方向,及時退出,到時候,自己怎麼死的可能都不會知道吧。

所以説固執地等待相當於死亡,或者坐以待斃。因為人生的機遇雖有,但也不是常有的;命運之神有可能眷顧,但不是時時都能眷顧到你的。所謂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就是這個道理。人生的機會不是無窮,而是非常有限。所以,如果不好好你把握時機,那麼以後會不會再次輪到你?也許只是“半晚上數茄子,不知道哪裏哪”吧。故人對於無望的期待與企盼,要學會適時離開,及時轉身。這樣才不會過多地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歷代的興替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統治,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窮,最後竟然走進了死衚衕,成了落後捱打者。如果我們繼續墨守成規,繼續固步自封,呆在祖宗構建的那些條條框框中不肯出來,那麼現在的我們又會成什麼樣子呢?我們的國家又會走到哪種田地呢?如果沒有“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及時指導我們的前輩,如果沒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和勇氣,如果沒有經歷由“城市包圍農村”向“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身,那麼,現在我們肯定會更貧窮,更落後,我們的生活將跌落到無底的深淵而不能自撥,更無法自救。所以説,一個民族,只有不斷離開原來的思想軌跡,不斷開拓新的思想領域,不斷尋找自己合適的出路,才能建立和建設一個嶄新的繁榮富強的國家。

當然,一個人的成功,不一定都得不斷離開,或者瞬間轉身。然而,不少人的成功卻是在離開或者轉身之後才能完成轉型,創造精彩的。也就是説每個人的成功路徑是不相同的,而且也並非每個人一開始選擇的就是自己人生中最正確的路徑。

鄭淵潔,這位影響了中國一個時代的童話作家,從小就特立獨行,天馬行空。他説:“一天老師又出了一篇作文,叫早起的鳥有蟲子吃。我就仗着國小二年級的那次成功,就把這個題目變更了,我就寫早起的蟲子被鳥吃。”

十多年前,他用童話編寫教材,在自己的家裏教育兒子,引來一片爭議。當2005年《面對面》王志專訪鄭淵潔,探詢“童話大王”的教子心得,問他為什麼不讓孩子不上學時,他很委婉地回答:“如果學校他上得很開心的話,如果教育很正確的話,很尊重孩子的話,我當然樂得了,我非那勁幹什麼。”那麼而今他那個沒文憑的兒子又怎麼樣了呢?是不是一事無成呢?非也,他的兒子現在已是某公司的董事長了。而童話大王鄭淵潔自己也不過國小畢業。如果説這對父子非得在讀書這條道上一走到底,豈不真是對人才的一種摧殘或者白白的浪費嗎?

無獨有偶,1999年韓寒的《求醫》和《書店》晉級當年新概念作文大賽決賽,後以《杯中窺人》一文獲得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決賽一等獎,同年因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而留級,引發社會關於“學校應當培養全才還是專才”等系列教育問題的激烈討論。2000年,出版第一部小説《三重門》,引發“韓寒現象”討論。後來,韓寒的多部作品在全國排行榜文學類中排行第一。如果韓寒的老師們當初堅持要培養全才,堅持讓七科不及格的韓寒退學,似乎也無可非議;如果韓寒的父母堅持要韓寒放棄寫作,繼續學業並專注學業,似乎也都在情理之中。可如果真這樣,韓寒的寫作天賦是不是將會被無情地扼殺呢?這可是説不定的事。

離開不一定創造精彩,但換一種方式生存或許就能走向成功;轉身不一定很華麗,但換一個角度思考或許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口,或者尋覓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人生沒有規則,人生也沒有固定的精彩,但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偶爾的離開,偶然的轉身,或許能成就一個別樣你的,或許能創造出你別樣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