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名人作文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2.94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名人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家鄉的名人作文合集15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1

我的家鄉在開封,那裏有許多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胡詩俊先生,他是一名著名的烹飪師。

胡詩俊先生,他是(1906-1978)杞縣城關人,自幼聰明勤快,垂髫之年即幫母親燒火做飯,與烹飪結下了不解之緣。你知道嗎,他12歲拜名廚師朱培蘭為師,在杞縣明升樓飯莊當上了掌鍋小師傅。

在1927年他到大同飯莊操業,受其舅父、名廚師蔣士奇點撥,紅白兩案諸技日臻成熟,尤其精於蒸、溜、炸、扒和清湯製作,被眾人譽為“胡小匠”,蜚聲全鎮。還有,他所制菜餚工藝嚴謹,師古而不泥古,不斷推出新品種:清湯製劑料全味鮮,潔淨清澈;油花捲鬆軟別緻,賞心悦目,食之可口;芙蓉雞片狀如水蓮花,晶嘗欲滴,品嚐者拍案叫絕;冰糖肘子如堆銀砌玉,素雅剔透,甜香不膩,餘味無窮;紅薯泥在舊工藝的基礎上佐以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等輔料,更加香甜可口,氣味芬芳;油炸品酥香鬆脆,長時不皮軟……

而且他在職數十年,資深藝精,肯為國家培養人才出力,對某些名廚“挾技自重,祕不傳人“的自私行為深惡痛絕。他除隨身帶徒數我名外,1956年還在開封地區舉辦的廚師培訓班上與開封地區特級廚師蘇永秀、一級廚師李春芳同堂執教,培訓學員多人。晚年猶不時到食堂示範表演,傳授技藝,為培養杞縣飲食業後繼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家鄉的名人作文2

南陽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那裏文化古蹟很多,名人也很多: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寫出《傷寒雜病論》的醫聖張仲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還有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發明人王永民……。在燦若羣星的名人中,有一位最讓我景仰的的人,那就是張衡。

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很喜歡觀天察地。《數星星的孩子》講的就是張衡的故事。他堅持不懈在晚上觀察星星的變化,他還寫了一本叫《靈憲》的書,解釋了月相變化和月蝕發生等自然現象。他長大後刻苦鑽研天文。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演示恆星和太陽週日運行的儀器——“漏水轉渾天儀”;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候風地動儀”,成了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

張衡不但是東漢的一位天文學家,還是一位科學家。

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只要發現好奇的東西,就會一問到底。他在多學科、多領域取得的成功,是人類歷史的瑰寶,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後世尊其為“科聖”。1970年,國際上用張衡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1977年,太陽系一個編號1802的小行星,也是用張衡的名字命名的。

每當我看到河南博物院陳列的那個地動儀時,我心中就會有一種興奮和自豪:看到它,就要説到我們家鄉的歷史名人——張衡。

家鄉的名人作文3

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了!喜訊讓我們這所山區學校激動萬分。而我更多的是驕傲,因為他是我的語文老師!

看着校園裏掛着的“熱烈祝賀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的橫幅,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他的身影。他上課時總是那樣幽默風趣,常常逗得我們捧腹大笑。他是真正地愛我們,從來不讓我們感到學習有負擔,家庭作業佈置得很少。他從來不擠佔我們的課餘時間,我們的成績卻總是遙遙領先。

前段時間,駱老師右手腕骨折,我們都認為他會請假在家休息。誰知一個星期後,駱老師竟然給我們上課來了!他的脖子上掛着長長的繃帶,右手臂打着厚厚的石膏。他笑着説:“大家看,我的右手正在閉關修煉呢,,只要一個月準會武藝大增!”説得我們都笑了……

上課時,駱老師用左手板書,寫出“笨拙”卻堅毅的字;用左手為我們批改作業,一個個紅勾和一百分真不知他是怎樣創造出來的。有一次,我去辦公室送作業,無意中聽説由於沒好好休息,駱老師的手腕經常疼得整夜睡不好覺。醫生要求他在家休息兩個月,他只休息了一個星期就來上課,怎能不疼呢? 就這樣,他一直帶傷給我們上課,直到現在。我清楚地記得學校領導在校會上説:“駱煥學老師是一個將教育事業視為生命全部的人。”雖然不太懂這句話的內涵,但我非常喜歡這句話。

駱老師不僅課上得好,還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無論哪個同學需要他幫助,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傾盡全力。生活中,他對我們的幫助關心無數,對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遠。是他讓我們明白真善美、假惡醜,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做人,也是他讓我們覺得老師真偉大!

家鄉的名人作文4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張爺爺。

他一身陳舊的中山裝,一頂老式的鴨舌帽,一張黝黑而又飽經風霜的臉。

張爺爺經常坐在村子裏的大柳樹下,他的面前擺着一個大木箱子,上面擺着各色各樣的泥人,什麼“孫悟空”“機器貓”“櫻桃小丸子”……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一天中午,我懷着好奇的情緒來到了老人的攤前,只見老人正望着剛完成的“小畫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於言表。過了一會兒,他把這隻“畫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瓏的面孔上,有一張纖長的嘴。此時眼睛雖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卻覺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韻。

在我觀看“畫眉”這短短的幾分鐘裏,一個“豬八戒”的半成品已經展此刻我的眼前。只見張爺爺一手舉着“豬八戒”,一手託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麼。過了一會兒,老人拿出一些紅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變成了一瓣“西瓜”,他又從箱子裏取出一些黑色的泥,此時留意的給“西瓜”裝上了瓜子,你別説,簡直像極了。之後老人把精心設計的一瓣“西瓜”放在了“豬八戒”的手裏,哈,“豬八戒吃西瓜”最後完成了,你瞧“豬八戒”那貪婪的饞樣兒表現的淋瀝盡致。圍觀的人不斷髮出嘖嘖的讚歎聲。

“寶劍鋒從墨礪出,梅華香從苦寒來”,又有多少人明白這泥人背身後的故事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5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一變過去那種對菊花幽獨淡雅的詠歎,而是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另類品質的菊花。沒有作者那樣的革命抱負、戰鬥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後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詩歌的作者就是我家鄉的名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號稱“沖天大將軍”的黃巢。

至今,我們菏澤市區還有多處黃巢的遺蹟,以供後人瞻仰,人們對黃巢的事蹟也是津津樂道。

據史書記載,黃巢出生於唐末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從小就有很大的抱負,文武全才,但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卻斷絕了黃巢的仕途。有一年,天下大旱,老百姓民不聊生,可是黑暗的政治制度卻不知道體恤民情,各地紛紛爆發了農民起義,家居山東菏澤的黃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武裝力量。黃巢起義軍轉戰全國各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給苟延殘喘的'封建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可是後來另一位義軍首領不思進取,想享受榮華富貴,投降官府,被黃巢嚴詞拒絕了。

雖然起義軍暫時沒有投降,卻埋下了後來分崩離析的種子。儘管起義軍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可由於受到農民領袖的思想侷限以及內部的分裂,最終失敗了,但是這次大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唐政權,並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財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地主經濟,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家鄉的名人作文6

我的家鄉鳳陽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城市。説起家鄉的名人,真是數不勝數,每當想起他們為家鄉做出的貢獻,就一定會為自己是一個鳳陽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在眾多的家鄉名人中,最耳熟能詳的,無疑是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

沈浩,一個看似非常普通的名字,卻令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那是一份對他發自心底的敬佩,他雖然擁有一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卻為了追求人生價值,從容的選擇到艱苦環境中去歷練,我為他這種高貴的品格所敬佩;那更是一份感動,感動他能視村民百姓為自己的親人一般,真正去感受羣眾的疾苦,面對困難和責任更是勇於擔當,用行動去贏得了羣眾的喝彩。

初到村裏,貧困的生活環境、羣眾對他的不信任、百姓之間矛盾衝突、村裏幹部的不團結,甚至是以恐嚇、威脅和暴力相逼迫,把他完全推入了一個窘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着這重重的困難他竟沒有絲毫的退卻,反而迎難而上,改善羣眾居住條件;帶領羣眾轉變觀念;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帶領着全村人民真正富裕了起來。當他建起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高架橋,圓了村民三十多年的夢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再一次被打動了;當看到他在羣眾還沒來得及説聲謝謝,卻因心臟病而離去的時候,我的心徹底的碎了。

沈浩,你是一粒種子,深深埋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高高的飄揚在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來,你是一尊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豐碑。沈浩同志的事蹟和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他永遠激勵着我們朝更遠更高的目標前進。

家鄉的名人作文7

我們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們村的"養豬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養的豬個個肥頭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來斤重,活像一個個大肉球。

李大叔養豬十分有經驗。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來把豬圈打掃打掃,給豬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幹完後,他便為豬做"早餐"了,"早餐"十分豐盛,不僅有上好的豬飼料,還有一些青菜蘿蔔呢!李大叔的豬也很乖,從不挑食,不管給他們什麼食物,它們都會全部吃完,從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飯。每天中午,李大叔便會請來獸醫,為他的豬檢查身體,看看有沒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讓獸醫為它們打針,直到好了為止。晚上,李大叔便會搬來一些稻草,為那些豬鋪上,讓那些豬睡得暖和些。難怪,李大叔家的豬會養得這麼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豬賣掉,留下小豬仔,讓那些小豬仔長大後再賣。李大叔一年就因養豬就賺了七、八萬元錢,沒過幾年,李大叔便發家致富了。

村裏的人看到李大叔養豬能發家致富。便去請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猶豫地對大夥説:"只要對豬有無微不至的關照,那麼豬也不會虧待我們的。"大夥聽了,都知道了自己養豬不能發家致富的原因:沒有給豬好吃的,沒有為豬看病......現在,我們村裏的人都改正了養豬的方法,全都發財了,現在,大家都感謝李大叔的提醒,讓我們村的人都發家致富了,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家鄉的名人作文8

我們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們村的“養豬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養的豬個個肥頭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來斤重,活像一個個大肉球。

李大叔養豬十分有經驗。每一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來把豬圈打掃打掃,給豬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幹完後,他便為豬做“早餐”了,“早餐”十分豐盛,不僅僅有上好的豬飼料,還有一些青菜蘿蔔呢!李大叔的豬也很乖,從不挑食,不管給他們什麼食物,它們都會全部吃完,從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飯。每一天中午,李大叔便會請來獸醫,為他的豬檢查身體,看看有沒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讓獸醫為它們打針,直到好了為止。晚上,李大叔便會搬來一些稻草,為那些豬鋪上,讓那些豬睡得暖和些。難怪,李大叔家的豬會養得這麼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豬賣掉,留下小豬仔,此時讓那些小豬仔長大後再賣。李大叔一年就因養豬就賺了七、八萬元錢,沒過幾年,李大叔便發家致富了。

村裏的人看到李大叔養豬能發家致富。便去請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猶豫地對大夥説:“只要對豬有無微不至的關照,那麼豬也不會虧待我們的。”大夥聽了,都明白了自己養豬不能發家致富的原因:沒有給豬好吃的,沒有為豬看病……此刻,我們村裏的人都改正了養豬的方法,全都發財了,此刻,大家都感謝李大叔的提醒,讓我們村的人都發家致富了,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十分敬佩李大叔。

家鄉的名人作文9

還記得,在幾年前有一個身影從我正前方的電視上掠過。他看上去滿面春風、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國際著名設計師身上的那種傲氣,卻以過人的智慧撐起了世界建築史上燦爛的旗幟,以靈巧的雙手設計出了令世人嘖嘖讚歎的作品……他就是我的家鄉美麗的蘇州的名人——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爺爺。

他設計出了許多很有名的中外作品,蘇州博物館就是他為自己家鄉設計的作品,20xx年—20xx年期間設計了結合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得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本的詮釋。不僅是古色古香,而且設計的理念與蘇州的特色韻味相吻合,滿足了蘇州人民大眾化的要求。當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還能如此細緻的刻畫出作品,我實在是佩服不已。

毫無疑問,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旁的盧浮宮擴建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建於十二世紀,後又經它的設計而重建。仍不失古典的高雅和優美。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的金碧輝煌的宮殿。它正門的玻璃金字塔就是貝聿銘爺爺設計的。

美國國家美術館、北京香山飯店等都是他主持的重要項目,多國都有他的設計作品,被人們稱為“現代派設計大師”、“建築設計界的奇才”,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貝聿銘爺爺。

家鄉的名人作文10

要説家鄉的名人,還要數我村賣千層餅的一對夫妻。

這對夫妻的千層餅生意十分紅火。每天天一亮,他們店門口就擠滿了客人,老闆一邊稱餅一邊收錢,嘴裏還不斷地應付顧客的要求。我不禁疑惑起來,他們生意這麼好,兩雙手忙得過來嗎?

有一次,我去買餅,費了好大勁,才擠到店裏。只見這對夫妻正在忙碌着,女店主胖胖的身材,可一雙丹鳳眼加上細而高挑的眉毛卻透出十足的精明。男店主黃色的皮膚泛着健康的光澤,臉上時時掛着的笑容又給他增添了幾分可愛。我點了4元千層餅,趁着等待,我悄悄觀察了製作千層餅的過程。只見男店主先在大盆裏放上面粉,打上雞蛋,放點鹽,加點水,然後用力揉均勻,等麪糰足夠筋斗,再把它均勻地切成若干小塊,之後,把這些小面塊擀成薄薄的面片,這就完成了千層餅製作的第一步。接着,他先攤上一片面片,在上面撒上葱花,再蓋上第二層面片,在第二層上撒上一些芝麻,再蓋上第三層面片,這就完成了千層餅的手工製作。最後,把製作好的千層餅放進烤爐,10分鐘後,香飄十里的千層餅就完成了啦!

等待多時的我咬了一口千層餅,哇!香,純粹的香真是香飄十里!難怪顧客這麼多,原來是香味吸引了人們!

我終於明白這千層餅遠近聞名,美味的背後藴藏着多少汗水啊!我不禁對這對夫婦肅然起敬。

家鄉的名人作文11

俗語説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今天我介紹的“狀元”卻來自“行外”,他就是今年46歲的丹陽人葛鳳才。

葛鳳才從小就喜歡騎車,1979年分配工作時,為了能天天騎車,他到丹陽郵政局當了一名投遞員。送信之餘,他常常在田埂、鐵軌上練車技,天長日久就練就了一手“絕活”。

他被人們稱為“車王”。20xx年1月20日,葛鳳才在上海外灘廣場挑戰“吉尼斯之最”,成功地從303只啤酒瓶口上騎車通過20.12米的距離,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同樣令人稀奇的是,他還能連人帶車停在接觸面僅0.5釐米寬的鋼管上呢!

因為車技既驚險又具觀賞性,這幾年葛鳳才出足了“風頭”。多次應邀到江蘇衞視、湖南衞視表演絕活,兩次參加央視“想挑戰嗎”節目並獲得冠軍。

面對榮譽,他沒有沾沾自喜。“最近我又接到重要任務,正在勤奮苦練,要為國人爭光。”原來,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心邀請他作為特邀嘉賓,將在世博會上向中外來賓表演他的絕世“車活”。

我介紹的這位“名人”很牛吧!但是我們不光要看見他顯赫的成就,還要學習他的那種面對榮譽不沾沾自喜的品質。他的成就是日積月累才能得來的,不容易。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家鄉的名人作文12

20xx年,美國參議院裏燈火通明。一位五十來歲的中年人站在台上,發表他的就職演説。鎂光燈從屋頂投射到他略微謝頂的頭上。他身前的小桌子上立着一塊牌子:能源部長—朱棣文。

朱棣文,1943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任職於天津大學,擔任校長;父親身兼三所大學的教授,兄弟姐妹也都是海內外名校的優秀學生。他沒有因為優越的家庭背景和先進的教育條件而沾沾自喜,而是以父母為榜樣,激勵自己奮發向上,才取得了今日令人望塵莫及的成就。

仔細端詳《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收錄的朱棣文像,去觀察那揚起的鼻樑,莊嚴的柳眉,你會在歲月的溝壑中覺察到那是人生的智慧,會被那深邃的瞳仁所閃爍的、玳瑁框眼鏡所折射的敏鋭的知識光芒所折服。

朱棣文對待學習的孜孜不倦在他就讀的大學裏也是出了名的。他的校友談到他,總要提起他的刻苦:“清晨五點就捧着一摞作業、書本鑽進圖書館撰寫論文;若遇到圖書館沒有開門,他就躲進盥洗室裏温習功課;課餘時間,他就泡在實驗室裏,做那些後來斬獲數項大獎的研究。”由此可見,他對學習是多麼勤奮,多麼認真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文的努力得到回報。1996年,他的“利用激光束捕捉原子”的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朱棣文這個名字響徹全球,他的這種捕捉原子的方法直至今日仍在使用。

又有誰知曉,在這個巨大光環背後,是他多少個日日夜夜辛勤的工作,是他多少次坐在圖書館苦思冥想的成果?朱棣文的成功,是他勤學苦練的寫照。讓我們去學習朱棣文,學習他這種辛勤工作、刻苦學習的精神。

家鄉的名人作文13

在我的家鄉,不僅有馳名中外的小吃:小籠包,水蜜桃,還有遠近聞名的名人作家錢鍾書,畫畫高手徐悲鴻,可我最敬佩的還是有輝煌成就但曾經四處流浪的“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均,出生於1893年,他一身黑色的衣服,一副黑色墨鏡,一頂黑色帽子,一把年代久遠的二胡,已成為阿炳的標誌形象。

阿炳從小就天資聰穎,不僅會拉二胡,琵琶彈得也好,在小的時候,阿炳其隨父親雷尊道士華清和學習各種樂器。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死後,他經常和民間吹鼓之間交往,也經常參加他們的吹奏活動,一起表演,後來因為家產變賣殆盡,沒有地方住,無家可歸,淪為街頭的流浪藝人,依靠和民間吹鼓手或單獨拉二胡,彈琵琶為生,在二胡,琵琶的創作中,演奏上有相當大的變化,琵琶的技藝尤為高超,在冬天阿炳為了能讓自己琵琶的水平更高一些,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動,夏夜他為了能專心致志的練二胡,把腳站在水裏,防治蚊蟲的叮咬會影響到自己專心致志的練二胡。在解放初期發現阿炳在無錫街頭。他那時候起錄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著名作品。

阿炳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藴,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脱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信息相關的作品。《二泉映月》絕對是阿炳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吶曲,早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聽了就讓人身心愉快。

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間音樂家——阿炳。

家鄉的名人作文14

提起名人,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那些明星。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好多平凡卻偉大的人。今天,我要向大家鄭重介紹我們丁香鎮紅星敬老院院長——查志向爺爺。

查志向爺爺是敬老院負責人。自20xx年擔任丁香鎮敬老院院長以來,始終堅守“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的信念,用真誠關愛每一位老人,用真心管理好敬老院。

工作中,他將每一位老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他們病了,查爺爺第一時間自己先掏腰包送老人去醫院看病,遇到精神失常的孤寡老人,查爺爺親自將他們送往安慶六院接受治療,囑託又囑託。

查爺爺不僅在精神上對這些老人給予關心,生活上也將膳食管理得相當科學。他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讓老人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對於有行動能力的老人,還帶着他們種小菜、養雞、養豬等,樂趣無窮,生活也由此更加豐富多彩!

其實,查爺爺自己的小家非常不幸。妻子早逝,丟下了一對兒女,尤其女兒,先天殘障,無生活自理能力,查爺爺又當爹又當媽,幾十年來含辛茹苦拉扯着癱瘓在牀的女兒,生活得十分艱辛!

生活雖艱難,但查爺爺愛心永駐,每年“六一”兒童節,他總會騰出時間來到學校,給我們帶來精神食糧,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人説:“查志向,你也太傻了吧!”也有人説他想圖個名氣。面對嘲笑也好,敬仰也罷,查爺爺總是一笑而過:“我願盡我所能讓更多的家庭享受天倫之樂。”

查爺爺,一個關心老人,關愛社會的楷模,不愧有“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最美池州人”“全國勞模”等二十多項光榮稱號!今後,我一定以查爺爺為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15

説起名人,同學們一定會想到那些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或是作家、畫家、科學家,還有歌星、影星等,可我們家鄉的名人確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普通人。

我們家鄉的名人叫做陳瑞生,聽爸爸説,陳瑞生是爸爸的同學,我聽後非常的驚訝!心想,陳瑞生,怎麼會是爸爸的同學呢?他可是革命烈士呀!爸爸應該是在騙人的吧!於是,我問爸爸:爸爸,陳瑞生髮生過什麼樣的事情而讓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呢?於是爸爸便慢慢的向我講解起來。

爸爸説:陳瑞生和他是國小同學,他學習特別刻苦,最終通過他的努力考上了大學,那一年大學一年級放暑假,陳瑞生便坐上了火車往家裏趕,剛到家,他覺得天氣太熱,便跑去家後面的河裏去洗澡,可是剛到河裏,他發現有兩個小朋友溺水了,陳瑞生便不顧一切的跳下水裏救那兩個小朋友,但當他把那兩個小朋友救上岸時,他卻溺水身亡了。爸爸説到這兒,我真為陳瑞生而感到惋惜,我也特別不喜歡那兩位小朋友,他們為什麼不在大人們的陪伴下去游泳,如果不是陳瑞生及時到來的話,恐怕那兩個小朋友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

陳瑞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可就因為這件事而犧牲了,他英勇救人的事蹟傳遍了我的家鄉,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陳瑞生小時候上的那所國小也改了名,變成了陳瑞生國小。他的英勇事蹟也在這所國小流傳着,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國小生。

通過爸爸繪聲繪色的講解,我感覺這位家鄉的名人真的很了不起,他的英勇救人的精神也感染了我,下次回到家鄉,我一定要爸爸帶我去陳瑞生國小,去看一下這位家鄉名人曾經學習的地方,瞭解更多的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