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名人作文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2.32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名人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家鄉的名人作文集合15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1

一位傳記文學家、文學史家、教育家和書法家——朱東潤,是我們泰興人的驕傲!他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道路。一生中,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的剛正不阿,以道德立身,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也體現了追求真理、尊重科學的偉大精神。

他從小勤奮好學,天資聰穎,無論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他都如飢似渴地認真讀書。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他總是孜孜不倦地閲讀。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知識的薰陶下,朱東潤爺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襟江國小。良好的學習基礎,對他日後從教70年,起了重大的作用。朱爺爺一生總結出了兩句名言:一是“做人六要”,二是“讀書人一生兩件大事—做人,做學問。做人始終是第一位的。”朱爺爺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年輕時就是這樣一個不顧一路烽火,遠赴大後方,為國家服務,捨生取義,充滿着愛國情懷的熱血青年

朱爺爺不僅是一個歷經滄桑、熱愛國家、熱愛黨、熱愛家鄉的偉人,還是一個學貫中西的人。他獻身教育事業70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為人師表,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他雖著作等身卻從未以名人自居。朱東潤爺爺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晚年眷懷故里,捐書獻宅,倡辦圖書館,澤惠鄉梓,將永遠記載在泰興的史冊上,記載在每一個愛家鄉的泰興人心中。

做人,應當向優秀的人學習,要做一個愛國愛民、忠於職守、忠於黨、忠於國家的人,這也就是我們應當向朱東潤爺爺學習的地方。

讀懂名人朱爺爺,學習名人朱爺爺,是我們的目標。朱東潤爺爺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一筆豐厚的物質財富,更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黨和國家不會忘記朱東潤,所有泰興人更不會忘記朱東潤!

家鄉的名人作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話説得好,每一粒糧食的背後都有一個辛苦勤勞的農民。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村的一位農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歲,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了許多。他的皮膚很黑,短頭髮,經常戴一頂草帽,穿一件很舊的褂子,顯得又瘦又矮。但他種起田來一點兒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貪黑,到田裏治農藥、除草……乾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業業。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已

經種了幾十畝田。從一開始一貧如洗到現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僅勤勞,而且充滿了智慧。王大伯一開始不懂得種田的經驗,所以吃了虧,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到處請教別人,自己也買了關於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種田有關的書。自己不識字,就讓家裏人讀給他聽,然後用心鑽研,終於掌握了一些技術和經驗。他經常説:“種田看起來簡單,學問確實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買種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買了同樣的種子。只有王大伯和他們不同。有些人問他為什麼買這種種子。他説:“憑我的經驗,今年的天氣適合這種種子。”果然,最後他收穫的要比別人多很多。慢慢地他開始富裕了,最後用起了機械化。從此,他就成了我們村的名人。

種田雖然讓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陣子。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回報。真是苦也糧食,甜也糧食。

家鄉的名人作文3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灌籃高手”,他就是我的朋友――王爽。我每次來到籃球場上,都會看見他在那裏練球。

有一次,我跟他在一起打籃球,我和他被分到了一個隊裏。我在那裏發球,他就在旁邊等我投球給他,只見他面對着三個人,還要把球投進籃子裏,左一閃,右一閃,再一跳,一個三分球就這麼誕生了,我和另一個隊友在那邊目瞪口呆地看着。下一個回合,我又直接把球傳給王爽,但是誰知道球在中途發生了不幸,有一個人在那兒把球搶了過去。我心想:我的隊友連三個人攔他都攔不住,就憑你一個人他還怕你不成,真是異想天開!接着,我就在那兒觀戰,只見那個人在那兒與王爽對立着拍着球,一動也不敢動,生怕王爽把他的球搶走了,兩個人對立了一會兒後,我發現那個人有種想要衝破僵局,直接投球的衝動。果然不出我所料,那個人果真衝出去要去投球,但是,我們還有王爽呢,只見王爽緊追在後,就在那個人要投出球的一瞬間,王爽直接蹦了起來,把那個球又打了下來,然後往後一跳輕輕一投,那個球便乖乖地進入了那個籃子裏。我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這就是我的一個朋友,一個我們家鄉的'名人,也是一個讓我佩服的人――王爽。

家鄉的名人作文4

趙雲,字子龍,初時跟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劑備。趙雲武力超羣,當陽長阪惡戰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跟隨諸葛亮北伐,單騎退追兵,為蜀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有一次,趙雲被曹軍追上,他從黃昏殺到天明,殺退了一批雙一批的敵人,可又找不到劉備他們,趙雲下決心要找到甘夫人和阿斗公子。趙雲找到甘夫人後,才知道,糜夫人和阿斗不知去向。趙雲垢業在百姓的指點下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為了不連累趙雲,把阿斗放在趙雲面前,自己轉身跳入枯井中。趙雲從地上抱起阿斗,準備殺出一條血路,帶阿斗衝出突圍,回到了劉備那裏,劉備流着淚,誇趙雲:“一身都是膽。”我看了十分感動。

如今社會上,也存在着這樣的人,為骨肉同胞,甚至是素不相識的人損腎,損骨髓。我想,如果社會上多一些善良,少一些邪惡,世界會像一株含苞的花兒,在善良的澆灌下更美麗,更嬌嫩。好,今天趙雲就聊到這裏,若還想聽,請聽我的下回分解。謝謝!

家鄉的名人作文5

楊家將的故事自北宋以來就在民間廣泛流傳,經過無數人的創造和完善,到明末終於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長篇小説。它以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為依據,通過描寫北宋時楊家三代抗擊遼國與西夏的故事,為我們塑造了楊繼業、佘太君、楊六郎、穆桂英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滿着昂揚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有着膽識超羣、智勇過人的本領,因而成為中國古典文化裏一道獨特的風景。

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穆桂英了。她大破天門陣,而且還在金山之戰中打敗遼兵,救出楊宗保,使宋兵大獲全勝,不僅如此,她還非常孝順,因為自己的父親穆羽被朝廷誣陷,從那以後,她就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

可是我呢?卻是一個膽子很小的女孩。晚上,每當一有風吹草動,我就怕極了。有時候,我就用被子矇住頭睡覺,結果第二天早上起來身上全都是汗。

記得有一次,我們老家突然出現了一隻賊頭賊腦的老鼠,我嚇得“啊”的大聲尖叫起來,爬到餐桌上不敢下來。我弟弟卻很勇敢,他拿着一把掃帚,跑來跑去地趕老鼠。我真的需要向穆桂英學習了!

家鄉的名人作文6

我的家鄉鳳陽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城市。説起家鄉的名人,真是數不勝數,每當想起他們為家鄉做出的貢獻,就一定會為自己是一個鳳陽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在眾多的家鄉名人中,最耳熟能詳的,無疑是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

沈浩,一個看似非常普通的名字,卻令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那是一份對他發自心底的敬佩,他雖然擁有一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卻為了追求人生價值,從容的選擇到艱苦環境中去歷練,我為他這種高貴的品格所敬佩;那更是一份感動,感動他能視村民百姓為自己的親人一般,真正去感受羣眾的疾苦,面對困難和責任更是勇於擔當,用行動去贏得了羣眾的喝彩。

初到村裏,貧困的生活環境、羣眾對他的不信任、百姓之間矛盾衝突、村裏幹部的不團結,甚至是以恐嚇、威脅和暴力相逼迫,把他完全推入了一個窘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着這重重的困難他竟沒有絲毫的退卻,反而迎難而上,改善羣眾居住條件;帶領羣眾轉變觀念;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帶領着全村人民真正富裕了起來。當他建起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高架橋,圓了村民三十多年的夢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再一次被打動了;當看到他在羣眾還沒來得及説聲謝謝,卻因心臟病而離去的時候,我的心徹底的碎了。

沈浩,你是一粒種子,深深埋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高高的飄揚在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來,你是一尊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豐碑。沈浩同志的事蹟和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他永遠激勵着我們朝更遠更高的目標前進。

家鄉的名人作文7

徐州有個著名的華佗廟,提起華佗,大家一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是大家知道華佗小時候的故事嗎?下面就讓我為你細細道來吧。

在華佗很小的時候,三國時代,人民都很貧窮,華他的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賣錢,可在這戰爭紛發的年代,那還有人讀書呢,華他他們家就更拮据了。可就在這時,華佗的父親又因肚子劇痛因病去世了。母親愁着臉問華佗:“兒啊,你父親死了,我養蠶沒有本錢,我們可怎麼過啊。”華他懂事地説:“母親,我爸爸有個朋友,蔡醫生,我可以去他那裏幹活,為別人看病,還能掙些錢呢。”母親一聽,很是欣喜,給他換好衣服,讓他去了。那年,華佗他才只有七歲。

華佗到蔡醫生那裏去打雜活,跟着師傅採藥,打掃衞生,樣樣都很賣力,蔡醫生看他刻苦好學,寬厚待人,便讓他跟着幾位師兄抓藥。誰知,幾位師兄仗着年齡大,欺負華佗,不讓他用星稱稱藥,“不用稱怎麼稱藥呢?”華佗焦急地想。“功夫不負有心人。”華佗雖不能用稱,但看他牢記着師傅要藥方的數量,再用手師兄抓的藥,漸漸地,華他不用稱也能稱個八九不離十了,師傅知道了這件事,大為驚歎,認為也只有華佗他能接管他的藥鋪,便專心傳教華佗知識,加上華佗的刻苦努力,最終他成為了一名妙手回春的醫生。

我愛我的家鄉——徐州,但更愛那些為徐州添彩的名人,我們也要向華佗學習,學習他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

家鄉的名人作文8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他以前是一個無業遊民,每天無所事事,就知道打牌。而且經常輸,欠了一大筆債。終於有一天,他在打牌又輸了時氣急了,把手指剁掉了一根,發誓從此以後不再打牌。

此後,他每天都在尋找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魚塘,有人進去釣魚,出來後,只要付了一定的錢,就可以把魚拿走。他想,自己也可以辦一個這樣的魚塘。

回到家之後,他仔細琢磨,用心籌備,魚塘開張了。他經過了幾番嘗試,幾次失敗,最終成功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釣魚,一天可以賺幾百塊,多的時候可以賺上千元。他幾乎不需要自己餵食,來釣魚的人都會把魚餵飽了。

説起辦魚塘的經歷,真不是一兩句話講得完的。因為是第一次辦魚塘,他投入了很多的本錢。還問朋友借了不少錢,東湊西借,一下子投資了幾十萬元。可是因為缺少經驗,第一批魚苗全死了。

但他毫不氣餒,一個人隻身到外面學習養魚知識,經過多方求教學習,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把所有的養魚知識全學會了。

回來之後,他又投進了幾萬元,又買了好多魚苗,投放了魚塘。

他這次喂的是先進的魚食——小麥果,魚長得很快。他真正發家致富了,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了。現在,村裏的人想吃魚,不需要到外面去買了,只需要拿着漁杆去釣幾條就可以了,這種釣魚方式,既增添了生活樂趣,又可以有魚吃,真是一舉兩得的樂事啊!他還把經驗傳授給鄉親們,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如今,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會慕名前往這裏釣魚。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養魚大王,你看,他是不是名副其實的養魚大王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9

他,有瘦高的身材,一張稍長的臉上佈滿皺紋,但總掛着慈祥的笑容,他就是我的爺爺。

在老家的村裏一提起爺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是爺爺曾是村支書,在任村支書期間,為村裏做了很大的貢獻;二是他供養了四個兒女在外求學,現在都有了不錯的工作,所以大家都知道爺爺。

爺爺在任村支書時,帶領村民修築了一百多畝的農田。當時,村民們每天早上六點開工,爺爺就六點準時到達;晚上,工人六點下工,爺爺總是看着人們離去後,把一天的完成情況認真記在心裏,並周密計劃第二天的工作。爺爺總是比別人來的早,卻比別人走的晚,不辭勞苦,從無怨言。聽爺爺説,當時是冬天,就有人説:“咱們把這地先擱着,開春再修行不?大冬天的,把大夥都快凍死到這河灘上了。”於是每天開工前,爺爺先帶領大家做運動,並動員説:“咱們就是趁着冬天把地修好,等明年開春種上種子,秋天能有一個好收成,不叫家裏人餓肚子。就是為了家裏人,必須修!”就這樣,大家終於在開春前修好了地。爺爺還帶領大家修河道、修路、修灌溉渠等。

如今,爺爺老了,孩子們也都長大成人,且都非常孝順,逢年過節都聚在一起,給爺爺奶奶洗衣服、做好吃的,一家人其樂融融。這便成為村裏的美談。

爺爺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生默默奉獻,為集體,為家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10

我的家鄉泰州出了不少名人,有林則徐、鄭板橋等,這其中當然也少不了唱戲曲出名的梅蘭芳。

梅蘭芳,江蘇泰州人,1894生於北京的一個京劇世家,10歲就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表演了《綵樓配》、《玉堂春》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 第二次來滬時,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1918年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峯時代,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被稱為梅派大師。1930年春,梅蘭芳率團赴美獻演京劇,獲得巨大的成功,報紙評論稱,中國戲不是寫實的真,而是藝術的真,是一種有規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京劇藝術家中,出訪最多和在國內接待外國藝術家最多的當屬梅蘭芳,他把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和藝術家謙遜、樸實的優良品質介紹給了各國人民,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瞭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

梅蘭芳先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徵,是我國人民的驕傲,更是我們泰州人民的自豪!

家鄉的名人作文11

青島這個豐富多彩的城市誕生了許多名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論是運動員,還是作家,每個名人都是家喻户曉。

在我的腦海中,有許多名人都是我的偶像,但我最崇拜的人還是"青島小夥"張繼科。

張繼科5歲時就開始打乒乓球,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男單冠軍,讓大家對這個小夥子刮目相看。豈不知,張繼科在背後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他15歲時奪得世界青年錦標賽冠軍,但因不遵守紀律而離隊,直到20xx年才返回國家隊訓練。回到國家隊他不再調皮、不守紀律,而是認真練習。雖然有許多不如意,但是他沒有放棄,繼續刻苦的訓練,被選為國家隊重點的培養優秀隊員之一。

在這次爭奪男單世界冠軍的決賽時,王浩和張繼科都實力非凡,但王浩先以雄厚的實力戰勝張繼科贏得了第一局,雖然張繼科猛追猛打,但王浩先聲奪人贏下了第一局。第二局,兩人爭奪更激烈,但張繼科以小小的失誤敗給了王浩,真是差之千里,失之毫釐。第三局,張繼科不服輸,他屏住呼吸,調整心態,連續追分,終於將比分打平。充滿信心的張繼科士氣大振,向王浩乘勝追擊,很快便領先王浩,又獲勝一局,張繼科在最後一局十分果斷,飛快發球,讓王浩措手不及,失掉了最後機會。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獲得了世界冠軍。

張繼科這個"青島小夥"獲得的成就與努力分不開,只要每個人努力,我相信一定會獲得成功。

家鄉的名人作文12

我的家鄉陽泉有一位的名人,她叫王喜蓮,也是我的奶奶,奶奶22年的治荒坎坷路,經歷了鼠患、暴雨重重打擊以後,一場大火又將奶奶辛苦栽種下的樹燒了個精光,但是卻並沒有擊垮她,關鍵時刻,政府也向奶奶伸出了援助之手。

姑姑姑父常常上山和奶奶一起打棗,奶奶憑藉每天打棗賣棗掙得的幾十元錢維持着生活。棗樹後面的坡地曾是一大片杏樹,大火過後只剩下一棵,可這地裏如今又有了新苗,這是栗子樹,也是奶奶最看重的地方。

都説水火無情,可奶奶在經歷過水火後卻更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情意,20xx棵免費的栗子樹延續了奶奶種樹的心願。藍天下,嫩嫩的栗子樹從枯枝和土塊中伸出枝來,今年陽泉市郊區林業隊把這個山頭作為陽泉市栗子樹種植試點,讓敢想敢幹的奶奶第一個嘗試。除了這些,鄉政府又給奶奶修通了進山的路,讓她進山種樹更方便了。

山上,一側是枯枝,一側是綠葉,站在這兩重天地間奶奶依然乾的帶勁,22年奶奶經歷過不少波折,但那份堅定的心卻從沒變過。

傍晚的山寂靜,也充滿着濃郁的綠色,潺潺的小溪順山坡流下,幽谷、清泉,誰也不曾想到,從沙石裸露的荒山到換來這樣的美景,奶奶用了整整22年。奶奶説,她要把以後的生命時光都放在這山上。

山上風大,嫩枝隨風搖曳,但奶奶不怕,在她看來,有生命、有綠色就有希望。

家鄉的名人作文13

俗語説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今天我介紹的“狀元”卻來自“行外”,他就是今年46歲的丹陽人葛鳳才。

葛鳳才從小就喜歡騎車,1979年分配工作時,為了能天天騎車,他到丹陽郵政局當了一名投遞員。送信之餘,他常常在田埂、鐵軌上練車技,天長日久就練就了一手“絕活”。

他被人們稱為“車王”。20xx年1月20日,葛鳳才在上海外灘廣場挑戰“吉尼斯之最”,成功地從303只啤酒瓶口上騎車通過20.12米的距離,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同樣令人稀奇的是,他還能連人帶車停在接觸面僅0.5釐米寬的鋼管上呢!

因為車技既驚險又具觀賞性,這幾年葛鳳才出足了“風頭”。多次應邀到江蘇衞視、湖南衞視表演絕活,兩次參加央視“想挑戰嗎”節目並獲得冠軍。

面對榮譽,他沒有沾沾自喜。“最近我又接到重要任務,正在勤奮苦練,要為國人爭光。”原來,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心邀請他作為特邀嘉賓,將在世博會上向中外來賓表演他的絕世“車活”。

我介紹的這位“名人”很牛吧!但是我們不光要看見他顯赫的成就,還要學習他的那種面對榮譽不沾沾自喜的品質。他的成就是日積月累才能得來的,不容易。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家鄉的名人作文14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張爺爺。

他一身陳舊的中山裝,一頂老式的鴨舌帽,一張黝黑而又飽經風霜的臉。

張爺爺經常坐在村子裏的大柳樹下,他的面前擺着一個大木箱子,上面擺着各色各樣的泥人,什麼“孫悟空”“機器貓”“櫻桃小丸子”……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一天中午,我懷着好奇的心情來到了老人的攤前,只見老人正望着剛完成的“小畫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於言表。過了一會兒,他把這隻“畫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瓏的面孔上,有一張纖長的嘴。眼睛雖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卻覺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韻。

在我觀看“畫眉”這短短的幾分鐘裏,一個“豬八戒”的半成品已經展現在我的眼前。只見張爺爺一手舉着“豬八戒”,一手託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麼。過了一會兒,老人拿出一些紅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變成了一瓣“西瓜”,他又從箱子裏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給“西瓜”裝上了瓜子,你別説,簡直像極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設計的一瓣“西瓜”放在了“豬八戒”的手裏,哈,“豬八戒吃西瓜”終於完成了,你瞧“豬八戒”那貪婪的饞樣兒表現的淋瀝盡致。圍觀的人不斷髮出嘖嘖的讚歎聲。

“寶劍鋒從墨礪出,梅華香從苦寒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泥人背身後的故事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15

我的家鄉在天長,一個美麗的小城,它東瀕高郵湖,南近長江,北枕淮河,西臨京滬鐵路,物華天寶。是皖東地區一顆明珠。它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歷史悠久,充滿了魅力。

天長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其中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的事更是遍傳天下。朱壽昌籍貫天長秦欄人,字康叔,為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其父乃仁宗年間工部侍郎,朱壽昌是其父庶子,母劉氏為其父劉巽之妾,後被遺棄,時朱壽昌尚年幼,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大之後,襲其父功名,仕途頗順,卻一直未能與生母相聚,思念之心不絕於懷。分別五十年間朱壽昌四方打探母親下落,後來他聽我説母親流落陝西一帶,於是辭官尋母,千里迢迢來到陝西一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朱壽昌終於找到了母親,當時老母已七旬有餘,又有子女數人,朱壽昌皆接回家中供養,孝名頓傳四方。朱壽昌將功名利祿視為塵土,卻千里迢迢不辭辛勞辭官尋母,如此孝心亦是感天動地,感天動地。

而戴蘭芬則是以一個狀元郎的身份留在人們記憶中。戴蘭芬出身書香門第,家中十四代均為秀才,六歲即能賦詩,十八歲便中秀才,28歲中舉人,41歲中狀元,是皖東地區唯一的狀元,他為人公正,做官廉潔,為國家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後來封疆大史林鴻年等皆出自於其門下,52歲是“一歲三遷”成為翰林院教習和皇帝的名譽老師,但不幸早逝,52歲卒於京城,道光皇帝為之哀惜,死後葬於天長龍崗一帶。

二人一才一孝永留天長人的心中。我的家鄉讓我驕傲,我愛我的腳下的熱土,因為它養了我們一方人,朋友們為家鄉自豪吧,更要奮發學習,為家鄉添光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