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熱門】

來源:文萃谷 2.6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熱門】

《活着》讀後感1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用這句詩詞描述《活着》的主人公富貴再恰當不過了。曾經的大地主,門前車水馬龍,不曾想龐大的家族被富貴一人斷送。

週末看完了餘華的《活着》,作者以簡單普通的語言風格,用聽故事的方式讓主人公將自身經歷娓娓道來。為了活着而活着。主人公富貴用一生的故事書寫了無論人在哪個階段都要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各個階段都要不停的尋找幸福。

本書講述了主人公富貴的一生,年輕時因仗着家庭情況好,成天遊手好閒,尋花問柳。還記得富貴取了媳婦後經常去逛窯子,讓窯子裏的姑娘大搖大擺的揹着自己回家,路過老丈人的店鋪而毫不遮掩,羞的老丈人每次見到富貴就躲起來。

在這些玩膩了以後沾上了賭博的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次去賭博都讓別人欺騙而不自知,身上帶的錢輸光了後就欠債,終於,對賭的人在得知富貴輸光了家裏的房子、一百畝土地後沒有資本跟他對賭,便要求兑現。願賭服輸,在父親得知富貴輸掉家產後身體一蹶不振,很快就去世了。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現在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着頭暈,我好像觸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着,只能眼睜睜看着,心發憷。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敍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説,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着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説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這裏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説,:"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有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着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裏流着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着》便是的幸運,亦是的勇氣。

《活着》讀後感2

書看到有慶捐血而死的的時候,腦海的裏記憶一下就衝了上來,我小時候看過這個改編的電視劇,一查,果然是,改編的電視劇叫做《福貴》,小時候和爸媽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無意中一起看下的,整部電視劇裏就有慶死的時候那個畫面一直還記着,其他的淡忘了。有慶那麼想活下去,也可以很好的活下去,卻因為自己想積極活下去,積極的做出貢獻的時候而死了,更加顯得悲傷了。

看完全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末代皇帝》裏的溥儀。兩段故事的時間跨度都差不多,兩人的遭遇也都有相似之處。用一組鏡頭的話,福貴這邊夕陽下牽着“福貴”拖着長長的影子緩緩地回家;另一邊是,溥儀在快閉館前自己跨過護欄自己緩緩地坐到龍椅上去。

此刻,福貴應該笑着唱着歌;溥儀應該也是淡淡一笑。

浮華過後,苦難之後,只留下了自己,這個時候我會想什麼呢,想自己還有什麼會失去,還是有什麼能夠得到。總有比你更慘的,也總有比你更好的,無論是正數第一還是倒數第一都輪不到自己,所以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真的是“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覺得作為人,作為接觸到社會的人,活着,只是因為慾望而已了。

所謂的“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只有在真正作為動物本能求生的時候才有的。而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為了各種慾望而活着的。

但是,也終會有那麼些人,在那麼多之後,慢慢的慾望淡了,養了一頭“福貴”,只是為了活着。

以上是看完全書的感受,另外講一點書裏面的一小段,真的很有感觸。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説般的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為的一切。”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賭啊,後來輸光了家產,還被抓去做了炮兵,結果回來的時候媽死了,女兒變了啞巴,好不容易兒子大點了又被那可恨的醫生給害死了。啊,那家醫院一定和我家有仇啊,我女兒好不容易嫁了人有了孩子結果在醫院裏生孩子死了。可憐只剩我和女婿孫子,萬萬沒想到啊,都頭來,一個都沒留住,女婿被壓死了,孫子給噎死了,你説,我命咋這麼苦呢。

如果福貴這麼説,那我覺得作者也只是僅僅覺得他有點可憐而已,僅此而已。

“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我倒是覺得,並不是什麼困苦損害了記憶,只是沒有好好自己回味生活而已。想到現在,網絡發達的現在,每個人都充斥在各種信息裏面,很多人都在尋求存在感。

人,真是奇怪,沒有外人來證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價值。

《活着》讀後感3

福貴的一輩子都在活着,完全是物理狀態的活着,童年時物質的富有使他放縱慾望,吃喝嫖賭,直至把祖傳的家產揮霍一空。中年的貧窮使他不得不下田務農,自食其力。生不逢時的他經歷了舊中國的社會,新中國的解放,大躍進等等時代的變遷,這些人為的運動使無數清白的眾生被剝奪了生活的權利,淪為犧牲品。

福貴的一生是比較系統地承擔了各種可能的苦難,哀遠遠大於樂的體驗。他的一輩子可以説是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敍述,剛開始是他主觀地自暴自棄,輸掉了家裏一百多畝良田。福貴從闊少變成了龍二的佃户,開始了貧民生活。天災人禍開始在他身上輪番轟炸,先是妻子得了軟骨病,兒子有慶為了救縣長春生的太太獻血時過度而死,女兒生產時流血過度而亡,妻子家珍失去兒女後悲痛去世。隨後女婿在建築工地上因事故身亡,最後相依為命的孫子吃豆子時因噎死掉。一個又一個看似意外的結局,讓福貴看清了人生,他總結説:“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不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餘華創作的福貴角色在我看來就是人生實質的比喻。生命誕生的同時,也是通過血緣和他人聯繫到一起,獲得社會網絡和職責。血緣的聯結是生理的自然延續,當一個生命在特殊時期裏,社會環境變得惡劣時,外在的毀滅性因素會使家庭結構分解,導致家破人亡的結局。而通過工作等延伸出的社會網絡沒有強制的義務性,本身就是鬆散而隨意的組合。所以,福貴與生活的觸點是他的家人們,他們逐一地離他而去,而他自身就是生命的根基,沒有了額外的附加,沒有了生命的張力,卻仍然頑強地生存,進入最原始狀態的“活着”。

福貴從一開始就在被動地生活,從物質的富有到物質的貧乏,從揮霍物質到下田務農,都是被動的迴應。更不幸的是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人們生活的權利和尊嚴被一次次地玩弄和剝奪,生命變得如此單薄和脆弱,被降格為低級次品。哪怕是無比積極而飽滿的生命,也無法逃脱強權、戰爭的魔掌。

餘華通過各種情節構思寫就了一個寓言,寫出了生活的本質。在故事的末端,他寫道:“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三句歌詞總結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初期的迷茫,中期的奮爭和末期的淡然。隨後,“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幾句話寫出了人生的無奈和宿命,如果沒有額外的姣好,那就只有活着,到頭來都是一樣:來自於塵土,歸於塵土。

《活着》讀後感4

以前看過餘華的小説,很震撼。而且我總認為根據小説拍成的電影總不會比小説精彩。討厭跟風。所以一直沒看張藝謀拍的《活着》,雖然身邊的朋友一直在推薦。前段時間因為選修電影文學而找來了看,我終於打消了對電影《活着》的誤解,在我眼中,電影比小説又多了一種韻味。

小説給我的感覺是“活”,餘華太殘忍,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而去,最後只剩下他守着一頭老牛,我當時看小説的時候淚水不停的流,餘華這樣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覺得太沉重,但我絕不否認,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説。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着”,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着環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福貴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皮影是他的特殊愛好。當他的文藝嗜好變成謀生的工具時,他卻表現的“樂得其所”。這是一種“活着”的韌性在激勵着他,帶領着他,讓他頑強地生活着。

片尾,福貴找出裝皮影的舊箱子,讓外孫養小雞。外孫和小雞都是新生命的象徵,皮影雖然沒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續。一家人開心的笑着,影片到這裏戛然而止,給人一種“影片結束,而生活繼續”的感覺,我非常喜歡。

生命總要綻放,不管經過多曲折的道路。看過餘華的所有小説,深深欽佩這樣寫作很有獨立思想,不夾帶個人感情的敍述,在他的小説面前很多時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説中所傳達出的悲痛和那個時代的無奈和壓抑。

衝此看了張藝謀的《活着》,在整個電影行進中我再一次被這樣小人物在那個年代的命運的主線所深深吸引與牽動。

葛優的演技簡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別提鞏俐的表演,將那樣的一箇中國傳統女子的性格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鳳霞臨死時她的哭戲,宛若我們身邊的即將喪失兒女的可憐母親;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兒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種惋惜。其實這些在餘華的小説中體現得更為透徹。

在改編上很多地方作了變動,但也不影響整個主線的發展,但是沒有小説詳盡,所以“活着”的這個主題在電影中的體現就需要觀眾仔細分析,而不像小説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淚的辛酸和人生社會的無奈。

在結局的時候,電影並沒有把小説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預製板夾死以及孫子在自然災害時期吃豌豆噎死的結局再刻畫出來;結尾處,導演以一種祥和的生活狀態結束了這一幕幕的人生悲慟——病倒的家珍和福貴二喜以及孫子幸福開心地吃飯···

電影也確實不需要像小説中那樣再刻畫下去了,因為主題在於活着,這一切的經歷以足夠反映一切,而再説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題與意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觀眾們傳達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歎,葛優的戛納影帝真是不是這麼簡單得到的,這樣純熟的演技也實在讓人佩服。

顛沛流離的生活,感謝現在的安詳與和平。

《活着》讀後感5

《活着》一書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它描繪了主人公福貴苦煞的一生。面對一個個接踵而至的苦難,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好好活着。正是這樣一個信念,支撐他在遭受重重重擊後仍頑強地活下去。

貴出身在一個地主之家,家裏有一百多畝地,家境算是很不錯了,但他卻是一個十足的敗家子。福貴小的時候在私塾不好好唸書,長大了老喜歡往城裏跑,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不是嫖就是賭,最後終究因為賭博輸光了家產,一貧如洗。傾家蕩產後不久他父親就去世了,緊接着,他母親也病倒了。看着母親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的妻子家珍就讓他去城裏請郎中,可禍不單行,他這一去沒想到正好碰到了抓壯丁的官兵,於是福貴就被叫去拉大炮了。在戰火紛飛的日子裏摸爬滾打,轉眼就過了好幾年,他好不容易遇到解放軍逃了回來,可回到家他的母親已經離世,可憐的女兒鳳霞也因為一場大病成了一個啞巴。不久之後,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從孃家回來了。看着兒子漸漸長大,福貴心想鳳霞已經完全搞砸了,有慶得讓他去念書。於是,他和家珍就把有慶送進了城裏的國小。後來,村裏幹活記公分了,家珍卻得了軟骨病,怎麼也治不好。有慶上五年級的時候,因為縣長的妻子生孩子時失血過多,而只有有慶的血型對的上,因此,有慶因為獻血過多而死,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沒了。再後來鳳霞風風光光地出嫁了,嫁給了偏頭萬二喜。不久,她懷孕了,但悲從中來,因為產後大出血鳳霞斷了氣。幸而她的孩子沒死,取名叫苦根。鳳霞死後不久,家珍也因為軟骨病死了。之後,一次意外,二喜又被水泥板夾死了,之後一老一小相依為命。從小就沒了孃的苦根在他7歲那年,有一天發了高燒,因為吃了太多豆子,不幸撐死了……福貴一生經歷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苦難,他的家人朋友都先後離他而去,他也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不過最後,他想通了,因為他母親説過:“活着就還有希望,死了一切就結束了。”於是,他把一頭即將被殺死的老牛買了回來,和牛相伴餘生。

聽了福貴的故事,我感概萬千,它對生命的渴望也讓我想起了生活在沙漠裏的一些動植物求生的瞬間,頑強的它們和福貴一樣總不輕言放棄,即使是一點點渺茫的希望。在沙漠裏,水是非常重要的。可在白天我們幾乎找不到一滴水,只有夜晚,僅有的一點點水分才會變成霧,環繞着沙丘。而就有有那麼一種動物,牢牢抓住了這一點生的希望,它們就是納米布甲蟲。每當夜晚來臨,它們便會爬上沙丘,排成一列,用自己的體温使霧氣凝結,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它們才勉強生存下來。而還有一種植物,它們枯萎幾十年甚至是一個世紀,就為了等待一個奇蹟的發生,它們就是復活草。它們整天在沙漠裏被吹來吹去,偶爾找到一個小水塘,便會使勁舒展自己的枝條,但它們真正等待的,是一場大雨。一旦大雨將它們的種子打落,它們便會在幾個小時內發芽,一個星期後就能開花。動植物都如此,何況我們呢?

《活着》不僅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還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希望我們能從《活着》一書中汲取力量,從主人公福貴身上獲得力量,學會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與挫折,好好活着,珍惜當下,珍愛生命!

《活着》讀後感6

每讀過一本書,都會立刻想寫點什麼,但此書讀後,心中翻滾萬千,卻又不知如何下筆。作者自序中有一句話説,“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但其實讀完本書,我仍不知道我認同這個觀點還是反對,我覺得他説的可能是真實的,但我卻可能做不到,或者不願意相信!

餘華説自己寫的東西儘量貼近真實,真實不是現實,現實的東西往往不夠真實。

自幼只喜歡看喜劇,非要看個大團圓的結局,否則心中總有不甘,總有很多遺憾的感覺揮之不去,我想這就是浪漫主義吧。還記得小時看神鵰俠侶,小龍女在絕情谷的斷腸崖跳崖了,我一度以為不會有完美的結局了,好在金庸最終給了一個完美收尾,有情人終成眷屬。中國的小説、戲劇多數也是好的結尾。與之相比,古希臘的戲劇多為悲劇,如俄狄浦斯王就是悲劇中的悲劇,其實悲劇是中國人翻譯的,其本意是嚴肅劇,為什麼翻譯成悲劇呢,因為結局通常不好。但這往往是真實的生活!

《活着》講述了一個遊手好閒、混世魔王的地主少爺,敗光祖輩家產後,如同變了一個人,精神的疾病治好了,可同時開啟了物質極度貧乏困苦的一生,倒黴事一件挨着一件來臨,爹、娘、慶生、鳳霞、二喜、苦根,一個一個離他而去,每次都將其置於絕望和崩潰的境地,可他又一次次緩過來了,重新找到活着的理由,即便到了最後,只有“福貴”-和他一樣老邁的黃牛陪着他,他依然可以活下去,真是感慨人的韌性可以到如此程度。

早幾年老婆就給我介紹過這本書,聽了梗概內容後,一直不敢看。這次讀來,很佩服餘老師的筆力,非常平實無華的語言,卻很吸引人,讓人讀下去。前面生活再苦,讀者還能忍受,直到慶生因獻血而死,真有點接受不了,好不容易苦命的鳳霞找了好人二喜,可好景不長,鳳霞又因難產死去,好不容易苦根長大一點,二喜又因搬運工作去世,苦根再大一點到七歲,又因吃豆子撐死……每次看到一點希望,很快又有一記重錘。不得不説作者太殘忍了,不給人留一絲絲的念想,但又會覺得這是真實的。反而到最後只剩一個蒼老的男人和一頭老邁的黃牛,老人心中反而輕鬆了,沒有了牽掛,沒有了擔心,自己的生死也不在乎了,隨遇而安,此時的天更高了,田野更遼闊了,活得更自由了,活着也只是為了活着了!讀到這裏心情反而平靜了。

賀拉斯警告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或許我也一樣無權評價福貴的一生是否幸福。畢竟他覺得自己的老婆是最好的老婆,自己的兒女、女婿是最好的,自己的外孫也是最懂事的,自己也經歷了無數的幸福和感動!他從戰場上、死人堆裏活下來就是要體驗這些幸福,同時要承擔這些痛苦,值不值得的,福貴自己説的算。

讀完書,我更想説的是,人生苦短,轉瞬即逝,未來不可知、不可期,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在彌留之際,不後悔一生的所作所為,無愧於愛人、父母、自己,足矣!

《活着》讀後感7

活着很難,很苦,很累;所以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你就掛了。”這句話在之前對我感觸不大,可在看了餘華的《活着》後,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諷刺的,一帆風順,災禍也就真的來了,不頂風而行,不逆遊而上,你只會被摔着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場鬧劇,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半好一半壞,只有好和壞拼湊起來,才會是一塊完整的硬幣,才會是人生。

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福貴講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個富少,成天往城裏跑,煙花巷子裏,睡錯了牀,他挺悠閒的,他知道自己有資本,但煙花巷子太温柔,他真正愛着的是讓他後悔一生的賭場,或許是他傻吧,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坑進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會變得不一樣嗎?怎麼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現在的一切沒有變,又會變什麼呢?他輸了,因為他只看到自己有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親知道後,沒有打罵,他把地產田地換成了銅幣讓福貴扛過去。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鵝有變成了雞,到最後連雞也沒有了,福貴的爹也去了。

福貴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貴了,他要養活自己,他租了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貴變了,他的命是苦的,但無悔啊!他認為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兒女是最孝順的,哪怕到最後,只剩一隻牛陪着自己。

我沒經歷過那段時代,我不懂,但有慶的死卻讓我泣不成聲!不過或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死去或許能少受點苦,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親人相繼離去,福貴的生命也失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年頭,他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他怎麼想,他進述時,還是那麼寧靜,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書,或許帶給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人生也還要繼續過,還是會出現新的章節,可那有那麼容易就過去,失去親人的痛苦怎麼能夠忘卻,只是暫時想不起來罷了,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豈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靜並代表真正的安靜,內心的波濤洶湧才是真的。其實,老人“福貴”講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讓我覺得,最快的是時間,最慢的也是時間,春去冬來,一年就過去了,四十年間,有太多的遺憾,或許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人生,因為我不是他,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選擇,因為我沒經歷過。

福貴和他的牛“福貴”一起回去時,福貴嘴裏唸叨着“有慶、二喜、家珍、風霞、苦根。”我哭出來了,這是一個老人以他的方式紀念、寄託已經離他遠去的人,一個又一個親人,要有多堅強,才能在動亂的社會,埋葬一個又一個的親人,目睹一個又一個被死神無情奪走的生命,還能如此平靜的把自己的一生,一個悲慘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講述的淋漓盡致,他成功的活着,在精神上,活着很好,他不再痛苦,他可能就這麼悄悄的,那一天就能與親人團聚了。

《活着》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不只是一星半點,我不懂那個時代,但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人心裏想活着的慾望,親人離去的痛苦,獨自一人活着的孤獨,如野獸一般的人性,是最基本,也是你我都擁有的,無論過多久,那種最原始的感觸就是最深的感觸,無論跨越多少時代,多少國家,他是最好的歷史,最複雜、痛苦的中國變換歷史。

《活着》讀後感8

初讀《活着》對於餘華樸實無華的語言並不是很感興趣,可看着看着卻被那富貴那跌宕曲折的人生所吸引。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地主家的少爺富貴的悲慘人生。富貴嗜賭成性,敗盡家產。父親被他活活的氣死,而他的妻子帶着孩子回了孃家,自己則被抓去參軍。即使到後來一家團聚,可生活的壓迫促使母親去世,兒子友慶因輸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產後流血過多而死,妻子家珍因病離世,女婿因工作意外死去,而外孫苦根也因吃豆豆噎死,唯一剩下的只有一頭老牛與他相依為命。

讀完《活着》不禁令我深思。“人為什麼要活着?”餘華給出了答案:“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在我看來,活着就是活着,可也要活得有意義。不論你是窮人、富人,是幸福的或是不幸福的,只有活着,才有機會去改變命運,才能感受世界的`美好。活着,就要用行動去創造生命的價值,展示生命的意義。

堅持富貴在參軍時經歷了九死一生,可他為了活着,旅途艱苦還是堅持回到家鄉。面對親人的相繼離去,他也沒有輕易地放棄生命,而是堅強的活着。因為他看透了生死,他懂得生命的可貴,不論怎樣生命不止,生活仍然要繼續。生活有痛苦,有幸福。痛苦的你需要有堅持的信念,堅持也惡運鬥爭,才能迎來美好的未來。而幸福的你則要有堅持的精神,不斷進步,堅持不懈的追求完美,才能迎來更美好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只因活着才變的更美好。

奉獻富貴的兒子友慶,是個乖巧,善良的孩子。學校帶着同學們去醫院給縣長的妻子輸血,友慶也高高興興的去了,等待輸血是因怕不能輸血而着急。他的善良救活了縣長的妻子,可他卻與世長辭。他用自己的生命救活了一對妻兒,他的無私值得我們的讚頌和學習。友慶雖然死了,可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的精神永遠的活着。

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不假,一直到最後,富貴只有一頭老牛陪着,也許正是有了老牛的陪伴,富貴才有活着的勇氣。在生活中,天空有鳥兒相伴,花兒有綠葉相依,大海有魚兒相隨。而我們有親人朋友的陪伴,有了他們的陪伴,我們才不會顯得那麼的孤獨;有了他們的陪伴,我們的生活才更精彩;有了他們的陪伴,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

因為活着,我們有了選擇美好的權利。也許生活會曲折坎坷,可我們要有堅持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平坦道路。在生活中無私奉獻和自私自利並不是本性,我們需要做出選擇,自私的你會被世人指責,我想沒人願意如此活着。我們應該懂得奉獻,無私的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我們的生命中少不了的是陪伴,生活因擁有他人的陪伴而美好,而我們也要學會陪伴他人,給予他人安慰,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沒有遺憾。也許我們的生活中不只這些,但我們所做的事都是為了活得有意義。

活着是為了活着,可要活得有意義。只要活着就會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能活得有意義。

《活着》讀後感9

《活着》講述的卻是關於一個個關於死亡的事情。它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展開敍述,但有意地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當作孕育苦難的生存環境,一個磨練人性的煉爐。如果沒有這條不可否認的環境線索,人物和事件就像照相館裏拍一寸照,換來換去都是一抹色單調的背襯。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就掙扎在這樣一個煉爐中,他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震盪與困窘,目睹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逝。

許多評論家認為,《活着》是餘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無門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新路。然而作者自己似乎都還沒有準備好如何走下去,這從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就可以體現。任何讀者都會覺得小説開頭更像是孩子信手的塗鴉——我比現在年輕十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那一年的整個夏天,我如同一隻亂飛的麻雀,遊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這位老人後來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樹下,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他向我講述了自己。這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説,與同時代的蘇童、莫言風格類似。

就像作者在小説前言中所説,人是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鐘情煽情的作家,因此他在創作中也用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為了敍述而敍述,毫無矯揉造作之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入人心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小説主人公福貴過往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他淡然地講述了他無法想象的經歷。福貴以死去親人的名字稱呼老牛,把對親人的思念和感情寄託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似親人般給予了福貴繼續活着的希望。福貴與親人之間本能、樸素、温暖的親情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在苦難的折磨下不斷得到充實和昇華,併成為福貴坦然直麪人生變故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貴活着的希望依然不會破滅,他還要為自己而活着,而且會好好地活着。因此,在小説的末尾,福貴鄭重其事地對他自己的後事做出妥善安排:他在枕頭下放上十元錢,以便發現屍體的人能夠好好安葬他。善待自己也是慰藉親人的一種方式。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是小説的最後一句。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對命運最有力的反抗,是對生命的召喚。不管是為了崇高轟轟烈烈地死,還是不為任何卑微堅韌地活着,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活着》讀後感10

那天下午,我在書架前逡巡,希望找到一本書,洗一洗我那被塵世喧囂弄得灰濛濛的心靈。當我看到這本書——《活着》時,就感到一種力量——“活着”,那是一種怎樣震撼人心的衝擊力啊!餘華以其豐富的人生閲歷和真摯的情感帶領我們去探索人——它是怎樣一步步走來,又怎樣一步步走去。用他自己的話説,這是一次冒險,而我容忍了他的冒險。

開頭的幾頁內容十分美麗,好似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農村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盎然中,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美好。

主人公的名字叫福貴,他的生命應該是大富大貴才對。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生命軌跡與我的猜想完全不同。從主人公輸光家產開始,災難便接踵而至。

父親因自己的不孝而離去。母親和妻子也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女兒也因沒錢看病而失聰。

福貴沒有退縮。他試着學做農活,曾經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現在卻要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可每當生活有所起色時,打擊總是接踵而至,親人一一故去。父親的振興家業的期望完全成了泡影。可悲,但又沒有辦法,“想哭,都沒了眼淚”。

一個公子哥兒經過40年歲月的蹉跎,儼然如同農家翁,命運的力量不得不讓人感佩。

夜愈深,思之愈深。

生命是多彩的。

生命中的人和事物時時刻刻在經歷着變化,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構成不同的景象。不論這些景象是美好還是醜惡,其本身的豐富性也是令人感佩的。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生命是堅強的。

福貴在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沉重打擊之後仍然能夠繼續忍受苦難,堅強地生活,用一切辦法鼓勵自己,而沒有向命運低頭。一個紈絝子弟,從拖朱曳紫到下地幹活,不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有千般難萬般難,卻最終能夠適應,我們又還有什麼理由向生命中的困難畏縮呢?

生命是令人感動的。

福貴在生存的最底線掙扎的時候,仍是萬分善良地總能想到辦法寬慰自己。“只要人活得開心,就不怕窮。”“想來想去,這都是命。”“再苦也得熬下去。”他甚至不惜用苦難安慰受傷而疲憊至極的心靈,哪怕在親人一個個故去後還想着,也好,所有親人都是我親自安葬的,都葬在祖墳邊,也不再有什麼牽掛了。善良與忍受,是傳統,也是本能!

生命是偉大的。

生命是雪山之巔千年積雪融成的溪水,載着渾厚的積澱卻始終歡樂地發源,流向遠方。不因為歷史的沉重而背有包袱,不因為面前的艱險而有所停頓,婉轉着傾瀉而下,尋找本位的歸宿,直到投入大海的懷抱。

生命如此偉大而美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珍視她呢?

既然我們沒有理由逃避生命中的苦難,那麼就奮起努力吧!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活着,有質量地活着!

我們要迎接的是人性的救贖與靈魂迴歸!

所以珍愛生命吧,讓生命放出光彩!

我堅信:長歌懷采薇,明天會更美。

《活着》讀後感11

釋卷靜坐,閤眼卻是滿心的隱痛。痛,痛他人之痛,《活着》裏的主人公福貴失去了所有愛他的和他愛的人,夕陽西下,僅有一頭老牛伴他左右,許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怎能不痛?痛,痛吾身之痛,活着,於我而言,究竟何等意義,竟是叫我啞口無言,怎可舒懷?

有書評稱:餘華在《活着》裏要告訴我們的是——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為一個正要展翅翱翔的四有青年,恕我對此點不甚認同。活着,如果不是為了某些人、某些東西而活着,那麼人的誕生就是為了奔赴死亡如此簡單嗎?那痛其母親十月懷胎,苦其父親辛勞撫養,還不如不要來這世間走一遭罷了。

爺爺操勞一生,為黨為國為民,雖然他始終未曾把家人或自己放在心中首位。團圓飯唸叨家常時,面對家人的“數落”,他憨憨一笑,不發一語;再發言時,便是説起了他如何當好“開荒牛”的風光事蹟,細看那混濁老眼,卻有一泓清流淌過,洗滌了適才的複雜心緒。

爺爺活着,至少在他意氣風發時,如果他僅是為活而活,那麼,他還會不辭辛勞地出色完成工作任務,毫不存私地為國家貢獻出他最大的力量嗎?

我想,答案是不可能的。白雲蒼狗,人是脆弱的,當他無所依靠時,便失去了支點,是撐不住的。所以我寧願堅信,人活着,一定是為了某些人、某些東西而活着,因為他們需要一個或更多的理由去讓他們勇敢面對這本就悲慘殘酷的世界;因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

那麼,你還要問起《活着》的主題對錯與否嗎?

一本書能得贊評如此,其內定有乾坤,只看我們如何挖掘罷了。其實對於那句經典書評,我更願意換個角度思考。

福貴失去了所有愛他的和他愛的人,夕陽西下,僅有一頭老牛伴他左右,許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但,只是也許,誰也説不準以後的事。或許福貴在往後活着的日子裏,會遇到一位像家珍的珍貴女人,會遇到一個如鳳霞的可愛孩童,會遇到書中沒有往下寫的種種人事物。這樣的或許,你能否定麼?然而,死亡卻可以肯定——絕對不存在“或許”。所以呵,活着是多麼重要,因為當你以為你已一無所有時,其實你至少還剩下生命,而生命,往往就是奇蹟的世外桃源。

我們不是福貴,我們無法得知作者沒寫的福貴以後活着的日子會遇到些什麼事,但至少我們可以讀懂作者極力傳遞給我們的積極信息,那就是——活着,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我們失去了所有足以支撐自我之物,也要努力活下去。

所以,艱難苦痛如福貴,卻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相比之下仍算幸福的我們,應該選擇勇敢地活着,努力地活着。

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人生無論甘或苦,活着本是最妙處。寥寥數筆,始終無法完全參透此書高深禪意,但求理個舒坦,撫平心上微痛淡痕,由是而已。

《活着》讀後感12

歷經千辛萬苦,福貴得以與家人團聚,可生活的難題再一次擺在眼前——有慶到了該上學的年紀,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福貴、家珍只能決定把鳳霞送人。可憐的鳳霞,還不知道自己就要被送走了……我們無法去譴責福貴的選擇,因為我們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但也同樣心疼懂事的鳳霞……

至於有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乖巧懂事得讓人心疼,為了不磨壞鞋子,大冬天的光着腳跑去學校,每天來回幾趟割草餵羊。鳳霞也是,父母為了弟弟上學把自己送人,她除了不捨之外,沒有一點怨念,反而一直惦記着回家……所幸,最後福貴還是把鳳霞留了下來。這一家人艱苦卻又寶貴的相處時光,真的太少太少了。儘管生活充滿了艱辛,嚴厲地對待有慶也不是福貴本願,但一家人是沒有隔夜仇的。而若是福貴的父親還在,大概會訓斥他:自己都不成器,是個敗家子,有慶比你小時候懂事多了。——總之,一定會護着有慶。

接着,又是人民公社、吃食堂、鍊鋼……時代裹挾下的福貴一家人,在我們這些局外人看來辛苦嗎?辛苦的。他們自己心裏覺得幸福嗎?幸福的。這就是餘華在自序中所説的,“活着”的力量吧。

災年之下,原本樸實本分的人為了活命,也會做出缺德的事。“倉稟實而知禮節”,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不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為聖人的數量如此之稀少,而其品格又如此之高潔,所以才顯得尤為珍貴,也才值得大家敬佩和學習。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福貴和家珍,也都垂垂老矣——“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因為對家人的眷戀和不捨,家珍挺過來了,真好。就像電影《流浪地球》裏説的那樣,希望是比鑽石還珍貴的東西。——哪怕是在那樣艱難困苦的生活中的希望。

可誰知,意外來得那麼的快——有慶死了。從憤怒,到痛恨,再到無力,最後,只剩心疼。心疼一個勤勞能幹而又善良懂事的孩子,還沒有來得及長大,就離開了人世;心疼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家珍和福貴,生活已經夠苦的了,卻還要承受那樣的打擊。餘華沒有特意煽情,可讀來心情依舊沉重。

縱觀全書,鳳霞出嫁是福貴一家為數不多的幸福時光,所有人都流下了喜悦的淚水。家珍對福貴説,自從他回家以後,這個家就“什麼都好了”,但其實,生活還是那麼的苦,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就什麼都不怕了。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要是按年頭算,苦根今年該有十七歲了。”鳳霞死後,家珍也很快便去了。福貴親手埋葬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又送走了家珍。現在,只有他自己、二喜、苦根這三代在人世間“受活”。愛無生離,只有死別。

最後的最後,家人全部離去,就連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貴,還在人世間“受活”。我們也就突然明白了,在故事的開頭,福貴為什麼要騙老牛還有其他的牛在幹活——或許,他也是這樣安慰自己的;或許,在他心裏,那些人兒從來就沒有離開過。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老人唱着歌,和老牛一起,漸行漸遠,消失在了茫茫歲月之中。人這一輩子啊——黃昏轉瞬即逝,人生白駒過隙,黑夜從天而降,死亡終會來臨。“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銘於斯,其魂氣無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

《活着》讀後感13

最近讀餘華的小説《活着》,驀然間讓我更真切的體會到了活着的涵義。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可他們想過沒有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

這故事講述了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的一生。作者餘華只是用那淡淡的文字和平凡的故事,卻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讓我難忘。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作者在這本書裏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什麼,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事,它在我們活着的過程中輕輕地伴隨在我們身旁。我們擁有好多物質,而當一切真的即將消散,死神讓你最後一次回眸人生而從容的吶喊出心中的那一縷縷不凡和堅持——活着,只是為了活着!對於我們,僅僅只是活着就夠了。

《活着》讀後感14

活着是為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無幾,也許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讓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也許福貴不過是生活在中國底層的人,他的故事也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這本《活着》不僅是講述了極端情況下的不幸, 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餘華的語言並不優美華麗,但正是這樣質樸語言讓我感同身受,他沒有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福貴的苦難,但讓我的心卻悲痛萬分,也許這便是我們口中所謂的命運。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述説福貴的苦難,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經歷充滿了失而復得的喜悦與歡樂,他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別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沒有高尚的品質,年輕時,他也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當身旁一位親朋好友的逝去, 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後的夕陽下那與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吧!

活着一詞是多麼充滿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導,它讓我們生活下來,去感受去領悟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磨難、失敗以及惆悵。讓我們面對一個巨大的苦痛時,忘記絕望,化作我們心中最閃亮的光,指引我們生活的方向,讓我們擁有堅強的理由。

也許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貴身邊最愛的人的逝去,我的淚水便會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種送走親人痛徹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為什麼生活要充滿了離別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讓生者來擔當?但我也從這本書中明白,活着,團圓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貧,是福是禍,笑臉也隨處可見,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將永遠活在愛的人心裏。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一個信念,也是《活着》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每次看他在困難面前堅強的站起來,我的心就為之感動,在今天的社會,人面臨的壓力,那些自以為遭受失戀、失職後的萬念俱灰,相比於福貴親手送走愛人的苦痛不過是冰山一角,那一張張遺書,難道里面的隻言片語便是你們放棄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給予愛人的苦痛,那是無法用歲月磨平的傷口。親愛的人,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們也渴望貪婪的看看這個世界,聽一次親人的呼喚,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遲暮的黃昏,你們可曾明白,那顆用力跳動的心臟,充滿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們要活着,才有美麗的明天。

每個人對苦難的承受力都是很大的,面對苦難,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多麼不幸,自己都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的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15

説來慚愧,身為一名文院學子,我看過的主流文學作品真的可算是少之又少。因為一次很偶然的機會,我翻開餘華的這本《活着》,原意只為消遣,未曾想竟是欲罷不能。花了兩個半小時,一口氣從頭讀完尚不過癮,又將其中精彩片段反覆咀嚼,就連作者所書的三版序言也被我一字不落地看完。

餘華何其殘忍,他將小説取名為《活着》,但是小説裏的人物,福貴所有至親至愛,卻在苦難無奈的生活中一一死去,猝不及防。餘華實在是一個很冷酷的作者,他總是從喜悦與美好的生活狀態寫起,在我們的心被温情治癒,覺得如此生活下去也算安穩的時候,他在作品後面發出一聲冷笑。他毫不留情地讓我們看清生活的殘忍、生命的脆弱,讓我們把對幸福的要求一再放低,讓我們的原則一再退讓,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做退無可退。

故事最最開始的時候,福貴是村子裏最有錢的少爺,他過得肆意,讀者在看得時候不免連連搖頭——這不成器的主。於是餘華大筆一揮,少爺因賭博破產,老爺受打擊過大,突然去世。這便是福貴坎坷一生的第一個苦難,只是一個開始。被徵兵,歷經千難回來後活潑可愛的女兒已然因為疾病啞了,母親離世,家裏就靠妻前前後後忙着。但也有欣慰,兒子已出世了。

福貴已經回來了,家裏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那時候我這樣簡單樂觀地想着。

而餘華真正的殘忍在這裏卻開始慢慢顯現。

有慶是第一個死的。死因那麼可笑——抽血過多。前一刻我們彷彿還看到這個男孩忙碌地上學放學割草餵養,忙碌地在辛苦的生活的男孩簡單的喜悦中追求平衡,下一刻,他突然躺在冰涼涼的醫院病牀上,留下一室冰涼。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有慶的死那是死亡的開始,這個家庭彷彿受到了最惡毒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死去,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所有福貴在乎的人,一個接一個死去,節奏那麼快,當我剛要緩一口氣時,又一個噩耗傳來。我不知道這接二連三的死亡到底要怪誰,抑或是真的源於這個家庭惡毒的詛咒?我不知道。看完全文,我的心就像是在酸水中浸泡過,澀澀酸酸,欲哭無淚。想要吶喊:不,福貴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但——吶喊無聲。福貴只是那個貧苦愚昧年代生活着的人中一名普普通通的一員,我知他過得坎坷,卻也知他絕不是最悲慘的那一個。以前也曾聽説那個年代的殘酷,但是這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一個人的命運可以無力到這樣的地步。

於是感動之餘不免有一絲慶幸。慶幸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慶幸之餘又是羞愧,福貴那樣苦難殘酷的生活都沒有打垮他的意志,就算生活只剩下他和那頭也叫福貴的牛他依然活得樂觀,反觀自己,不愁吃穿,親朋好友俱在,一旦遇到一點點不如意便怨天尤人,痛斥命運的不公,為賦新詞強説愁。看完全文之後再次想來,真是慚愧到無以復加。這種生活狀態,真的能夠説是一個具有健全人格之人的生活狀態嗎?

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難?我不知道。但是我們能做的只有活着而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