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標杆及優秀作文

來源:文萃谷 1.5W

拒絕教育“懶政”

大學聯考標杆及優秀作文

前段時間鬧得轟轟烈烈的“虎媽”、“鷹爸”事件想必仍記憶猶新。他們培養出的孩子各個品學兼優,才華橫溢,教育方式引來一批人追捧。但冷靜思考之,才發現這不過是教育的“懶政”。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可厚非,但虎媽鷹爸們卻把孩子們當成了他們達到某種目標的工具;制定各種高強度的學習方案,規定凌晨5點起牀、晚上12點才睡覺的嚴苛作息,成績必須得到全優……但試問,這些孩子了一摞高過自己的證書,他們的童年還剩什麼呢?

漫畫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種是分分必爭純粹以分數至上為目標,另一種卻是注重於孩子的點滴進步。我為後者擊節叫好!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故父母要擔當起人生導師的責任,在孩子的人生各方面為他們點亮明燈。而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羨慕的成績優異生,成為自己口中驕傲的談資。這種父母無疑是自私的,無疑是最懶怠、最沒有用心關注孩子成長的。

千年的儒家文化為何能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我想那便是孔老夫子的那一句“因材施教”化為春風沐陽,化為每個人心田裏的一絲希望。孔子弟子三千,情形各異的人不勝枚舉,但他卻能以諄諄教誨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後輩。反觀某些家長,抱怨自己孩子難管,將孩子的失誤責任推向學校、老師,不免過於失職。三千弟子都能成長有素,何況一個孩子呢?

再者,教育絕不能粗暴行事。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才是教育應有的生態。家長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拒絕往規則、制度裏框住孩子,要靈活變通,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講求“精準教育”,也不要在語言上抱怨責備孩子,惡語傷人三分寒,暖語人間四月天。多給予他們鼓勵、支持,不但要善於做一個“批判者”,也要善於做一個“建設者”。

成長的塑造不單是由學識堆砌而成的。無知膚淺如“北大炫證女”,憑自己聰慧頭腦與努力在大學內考過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證件,但目的卻是將證件鋪在牀上顯示自己很有本事的照片,來譁眾取寵,奪人眼球。你能説這是教育的成功範例嗎?過多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已使他們迷失方向,讓原本純潔的求學心染上了“利慾色彩”。所以,父母更多的應該讓孩子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為那些公序良俗遠比冷冰冰的知識重要。

莫讓孩子成為機器,讓他們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深入社會的人。莫讓“懶政”使孩子走向深淵!

差一點的只是鼓勵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行走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遭遇一些挫折與痛苦。心智尚未成熟的我們內心充斥着迷茫與不安,我們不知道明日是否天寒地凍、路遠馬亡。而父母的鼓勵往往是撥開烏去的陽光,帶我們迎接遠方。

圖中的兩個孩子截然不同,一個常常衝擊滿分,而另一個則遊走在及格邊緣。但兩人卻有相同的遭遇:達到父母標準,“糖果”獎勵,若是未能達到,“棍棒”伺候。

數分之間,天差地別。當父母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時,當父母因其未達到標準而責罵時,卻不知,孩子的成長,差的只是父母的一身點鼓勵。

畢淑敏説過:“變化使我們成熟,但它同時也使我們痛苦。”對孩子來説,分數的得失或許正是一種變化。面對失敗我們固然痛苦,但能從中吸取經驗。眼前的荊棘也許使我們遍體鱗傷,但那記憶卻如同荊棘裏的花枝縈繞成最美的花冠。失敗的經歷本是彌足珍貴,但家長卻常常難以容忍。

若是成功,那麼你是優秀的;如果失敗,應理應懲罰。長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對失敗產生一種懼怕心理,對成功產生一種病態的功利追求。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有可能難以度過挫折,因為他是脆弱的,他害怕父母的失望與苛責。他將成敗作為判定自身價值的標準。

差一點的只是鼓勵,相反,多一點鼓勵,春暖花開。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中一位賣花的小姑娘不擅長地扎着花,旁人對此表示不滿與責怪,小姑娘因此愈發着急也愈發笨拙。而龍應台只是鼓勵道:沒事,孩子你慢慢來。我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等你完成。鼓勵的話語像一泓清泉,沁人心脾,如沐春風。

孩子成長的每個片段都離不開父母。父母的鼓勵能化為寶劍,帶我們披荊斬棘;能化為路燈,點亮漫漫前路。當我們囿於失敗的牢籠時,惟有父母的鼓勵能讓我們重燃信心。

很多時候,差一點只是鼓勵。對孩子多幾句表揚,多豎幾次大拇指,孩子得到的就是肯定與自信。這份鼓勵化為力量,讓我們前進的腳步更夯實!

讓教育如春風拂面

在中國這片廣博的土地上,匍匐着億萬持筆靜心、渴望登上象牙塔的學生,與他們同樣摩拳擦掌的,還有他們的父母。台灣“虎爸”的風頭未過,“狼媽”的熱潮又起。令人嘖舌的“棍棒教育”過後,我們逐漸反思,究竟該用怎樣的教育方式,培養祖國的花朵?

滿分則收穫鮮花和熱吻,低了幾分便是拳頭和巴掌。另一邊,截然相異的態度唯一的決定原因也只是一根“及格線”。看似誇張的漫畫背後,折射出的是現代某些家庭中教育思想的僵化和病態。“嗜分如命”的教育現狀強烈呼喚“如春風拂面”的新式教育。

“讓教育如春風拂面”,是近年來一位女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春風化雨”的温柔教育褪去了“棍棒教育”的兇惡外表,讓孩子們看見“天下父母心”、“殷殷師長情”。美國著名的“N+1”教育也近似如此。比如對漫畫中拿了98分滿臉沮喪的孩子説“你已經很棒了,再多2分就十分完美。”這樣的教育效果定遠勝於的“巴掌言情”。

就連言辭犀利、冷酷如霜雪的魯迅先生和木心老人,遇到虔誠的學子,也一改往日嚴肅面容,掏出一片赤誠之心來。魯迅的文學,温暖了多少“在燈下撲火”的“花心精緻的英雄雄們”。木心的關切之語,也讓學子真正感受“春風化雨”的温暖細膩。教育,不是靠一時的恐嚇暴力,而是長期的温暖陪伴、輕柔撫摸,讓人真正感到教化的力量。

宋詞研究領域的泰斗,葉嘉瑩女士,也同樣是一個温和的教育者。她的學生們回憶:“葉生生字跡雋秀工整,談吐温和,氣度不凡。和她爭論問題,她也是總是不急不徐,慢慢回答。讓人虛而往,滿而歸。”“春風”一如葉先生本人,給人莫大的心靈鼓勵,予人莫大的思想啟迪。

當今社會,看上去波瀾不驚,內部卻雜草紛蕪。教育這塊淨土,難免良莠不齊,而讓每個孩子生活在春風之下,享受“風乎舞雩”的温暖教育,是太重要的話題。但若要施行,也並非難事。父母在家中,不是緊盯着卷面分數、學校排名,而是睜大眼睛找找孩子的優缺點,共同幫助孩子進步、進步有獎勵,犯錯有勸誡。如此,便是“盡父母之德,行仁義之事。”克爾凱郭爾般的教育,也會在家中徐行。

三毛有詩言:“種桃種李種春風”。願父母種下的'種子,在春風之下,破土而出,抽枝發條,茁壯成樹。

不完美的美麗

親愛的孩子:

寫下封信給另一個時空的你,同時也是寫給多年後的我自己。

不知道你會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還會是一個惹人憐愛的小公主,但不管怎樣,我知道你會成為我生命中最耀眼燦爛的星星。哪怕你將來只是一個坐在路邊為英雄鼓掌的平凡人。

我知道你無法完美,也願意你的不完美。因為我也是一個不完美的女兒,但我的父母,也就是你的外公外婆,他們始終將我寵愛。當別人家孩子考了滿分而我卻不及格時,他們總會温柔地安慰我,鼓勵我,充滿愛意地對我説:別急,孩子你慢慢來。當別人家的孩子得了九十八分卻換來一頓大罵,而我憑一張及格的試卷得到一個香吻時,我知道他們並不是對我要求太低,期望太少。只是他們清楚地明白他的女兒不是完美的,但是他們不能因此失去耐心和愛,他們需要和偉大無私的愛和鼓勵來幫助她一點一優秀起來,哪怕她長大後沒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那也值得,因為在愛和温暖中成長的她會一個幸福的平凡人。

親愛的孩子,我尊重你以一個獨立人的身份存在,也不會將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強加於你。讀過龍應台與她兒子安德烈的對話。安德烈説:“你和父親都那麼優秀,功成名就,而我註定無論法超越你們,我日後會做普通的工作,過着普通勞動者生活。”龍應台告訴兒子:你的人生由自己選擇,無需用父母的期盼困住了自己,只要你熱愛你的工作,再普通的工作也會充滿意義。

也許對於你,我寄予了無盡的期盼,但我明白你只是借我之身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你的遺傳物質中雖有我的基因,而你的思想卻是屬於你自己,它需要你用淚水和汗水、用成功與失敗、用喜悦與痛苦去勾勒着色。

而我,作為世界上最愛你的女人,只希望盡己所能給你一個純淨美好的成長環境,遠遠地遠遠地目送着你的背影消失在淚水模糊了的視線裏。

親愛的孩子,我願牽着你小小的手,漫步在愜意宜人的海灘上;我願意與你共建沙灘城堡,裏面住着純潔天真的你和深受着你的我。

親愛的孩子,我願意你是一個不完美的美麗,也會深受這份無與倫比的美麗。

深愛你的母親

2016年6月7日

從“掌印”和“脣印”説開去……

豐子愷曾言:“孩子的心,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林徽因也曾這樣形容自己的孩子:“你是風,你是暖,你是窗邊燕子的呢喃,你是人間四月天。”可見,“孩子”是一個多麼讓人感覺欣喜的名詞。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孩子們的處境也大不相同。

材料中兩個孩子臉上鮮明的脣印和掌印刺激着我的心,他們因為分數不同而得到不同迴應令我唏噓,98分受掌摑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的態度是:不要過分苛求孩子!

在2012年一部名為《虎媽貓爸》的電視劇獲得瞭如潮好評,劇中趙薇飾演的虎媽形象深入人心,在觀眾對她的演技大加讚賞的同時,劇中孩子的處境也讓我們陷入了沉思:無休無止的假期補習班、考試成績不如意便被母親呵斥……這一系列現象讓許多父母也大受震動,是不是我們對孩子的要求確實太高了些?

無獨有偶,近日一則關於“北大虎媽”的新聞報道也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北大一位高材生母親給自己年僅8歲的兒子制定了一份滿當當的學習計劃,每天的學習時間加起來高達18小時!面對眾網友的不解和指責,這位母親的迴應是:我只想讓我的孩子變得更好!

其實説到底,還是歸根於父母對孩子們的愛。因為愛,父母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特長班;因為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因為愛,孩子的臉上出現了鮮明的脣印和掌印……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們的愛。

可是,當愛摻雜了太多世俗的標準,也會變成傷害孩子的利刃。我想問,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身體正一天天被沉重的書包壓垮?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日記裏日漸充斥着對生活的抱怨?有沒有看到孩子坐在補習室時在,抬頭看着窗外的笑容越來越少?

我很欣賞台灣漫畫家蔡志忠教育女兒的理念:無論你做什麼,家裏都會無條件支持你,前提是所有的後果你得自己承擔。這看似是一種放縱的愛,實則不然,它讓蔡志忠的女兒學會了理性分析和判斷,學會了勇敢地直面生活。蔡志忠是成功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我這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成就了我的女兒。”

如果可以,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像漫畫中的第二個孩子那樣:承擔着父母對自己的愛,取得一點兒進步也會被父母視作珍寶。我相信,這樣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為他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而這樣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正被自己的父母肯定着。

讓我們少一點苛求,多一點寬容,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走進那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向功利性教育説“不”

教育事關國計民生。有人曾説:“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由這個國家的國民受教育程度決定。”是啊,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國家的興旺如此重要,我們必須重視教育,科學地進行教育。

漫畫中,圖1裏得了100分的孩子被親吻,而55分的孩子卻捱了巴掌;圖2裏退步的孩子捱了巴掌,而進步的孩子被獎勵親吻。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種唯分數唯成績的功利性教育思想作怪。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極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如若成長在圖中功利性教育環境下,極易成為一個功利主義者。這樣,不僅誤了孩子個人的一生,而且也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展。

功利性教育往往以“求進步”“效益至上”的面目出現,大到社會上各種不符合實際的形象工程,小到學校、個人制定的各種假、大、空的規定都是功利性教育的惡果。它浪費了社會資源,在企業、學校等各種經濟單位、事業單位形成惡性競爭,與科學發展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向功利性主義教育説不,我們要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孩子取得成績,當然我們要鼓勵、要表揚,孩子成績不佳,身為教育者的我們不能嚴厲斥責,更不能拳腳相向!我們應該冷靜,與孩子理智地分析原因,找明辦法,幫助孩子成長進步。有哲人説過“能寬容失敗的民族一定是偉大的民族”。再大的錯誤,都可以被原諒,更何況是孩子一次考試的失誤或退步?

向功利性主義教育説不,我們要摒棄浮躁的心態,理性對待得失。人生是一聲漫長的馬拉松,它不僅需要短跑的激情,還需要長路的堅韌。一時的失利與落後並不能説明什麼,重要的是重拾信心,重新奮鬥,多少偉大人物都是在幾起幾落中沖決而出。如果家長、學校和社會都能保持這種理性的態度。我想,假以時日,功利性教育在我們生活中就不會有一席之地。作為孩子的長輩,我們要重視的不是孩子在賽道上的成績,而是孩子在奔跑時的狀態,奔跑時的笑容。“盡吾志也而不至者,可以無悔矣。”教育需要這種豁達的心態。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教育是將孩子塑造成國之棟樑的必要手段。功利性教育影響未來的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

向功利性教育説不,選取科學、寬容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成長在和諧、理性的環境中,讓和諧、理性的環境孕育大批國之英才!

唯分賞罰,教育之殤

漫畫中,一個孩子考了100分,臉上賞了一個吻;另一個孩子考了55分,臉上罰了一個掌印。而當第一個孩子只考了98分之後,便由“吻”變“掌”;第二個孩子考上61分,由“掌”變“吻”。這一簡單粗暴的賞罰舉動的背後,或許正是我們長久以來唯分論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體現。可歎,教育之殤!

唯分賞罰,反映出社會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許多跟風的家長們。此風不止,將直接影響每個孩子的教育成長。第一個基礎稍好的孩子由100分變為98分,其中原因是什麼?是考試難度大了,還是孩子考試時身體不舒服,抑或是上課時不專心所致?第二個基礎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發揮,還是方法上的改進,抑或只是猜測蒙對?家長們不由分説,直接玩“變臉”---晴轉過雲或多雲轉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臉或盲目高興。而家長們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後導演”,簡單粗暴地左右了他們的人生。急功近利,不明就裏的賞罰,帶來的後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樣“不明就裏”的家長和孩子!

唯分賞罰論英雄,也許是我們整個教育界都應該警惕反省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個維度上思考實踐教育的真諦,那將是教育的一場災難。教育之殤,源於單一單薄的教育評價體制。兩個孩子的綜合素質的高低評價,除了分數這一個結果,還應該與其學習過程的表現,與同學協作的情況,表達交際能力的強弱,特長的發揮等因素結合起來,才能給學生正確而全面的“吻”與“掌”,否則教育將走向死衚衕,會逼瘋多少個“范進”,庸常多少個“方仲永”,埋沒多少個“韓寒、馬雲、錢鍾書”?而那些虎媽狼爸們,巴掌下又教訓毀滅了多少“優秀有潛力”的孩子們?可歎,教育之殤!

猜想,這幅漫畫給國小生們目睹,怕也會會心一笑,更何況歷經了大大小小考試的我們。不管學生或是各行各業的人士,都能深切體味這分數背後給自己一生帶來的影響。它猶如當頭棒喝,敲醒了“陶醉”於唯分是舉的家長們、老師們、教育專家們?圖中兩個小孩的人生不是簡單的“98”和“61”能決定的。我們能給予孩子更好的,或許只是更寬鬆包容的教育環境,更多維深厚的文化薰陶,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規劃,更正確適當的一個“吻”和一個關鍵犯錯時候的“掌印”。明晰賞罰,不唯分論英雄,教育之殤才有可能變為教育之幸!

遙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對個性化的學生,給予的評價各不相同,有默許的“吾與點也”,有大讚的“賢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沒有簡單粗暴,只有循循善誘。想要我們的教育不再停留於分數的表面,便要明白愛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諦:“學校的目標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圖畫小兒賞與罰,應由社會明眼察。不囿分數殤教育,喜怒哀樂皆人生”。希望一幅輕鬆幽默的漫畫,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歸路的“大家”,還教育一個包容博大的天地,給孩子一個快樂完滿的明天!

教育就是“拼爹”

王姝懿

漫畫中的兩個孩子分數相差甚遠,而態度也是截然不同,但他們兩者卻也有一個相同點,即皆分數波動而受到了獎懲,只是一個僅退步2分便受巴掌,一個恰巧及格就有獎勵。

分數真就那樣重要嗎?更為重要的,難道不應該是家庭教育嗎?從出生到成人,父母一直與我們緊密相隨。在我們的人生中,父母往往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在校園中學習知識,在家中卻是學做人。

古語有云:子不教父之過。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技巧,更不是隻看重分數,而是一段春風化雨的過程,先教會孩子應當如何為人,如何處世。

長者如何,晚輩也會如何。這便是所謂“拼爹”。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觀念、思想、生活方式、處世方式、教育方式等,而非比拼王思聰的老爸是王健林,李天一的父親是李雙這類。

之前在書中看到過一個很棒的總結:其實,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精英傳給下一代的多為自由、野心、從容、自律,而失敗者常為自卑、暴戾、散漫、輕易放棄等。

CCTV法制頻道的“法制在線”欄目有一期便是採訪少年犯,他們中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忙,沒時間管,所以就結識了一些狐朋狗友,從而染上了不良習慣。那些少年犯在解釋自己為何會犯罪時,也多是説因為父母有一些陋習,如父親喝酒、吸煙成性,故自己久而久之也會了。

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優生”身上更可見一斑。魏永康,十七歲進入中科院,二十歲因缺乏自理能力被開除,這正是因為平常家庭教育只注重成績,而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教。這樣的教育觀念下產生的也只能是一個學習機器而非人才;林森浩,上海復旦研究生,這樣一個高材生卻因嫉妒向自己的舍友下毒,這更是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品格教育的缺失的結果。

有篇文章中這樣形容教育: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凌冽的北風看似威風無窮,卻讓行人將衣服裹得更緊;温暖的南風徐徐吹動,卻讓人身心愉悦。如同無知的父母以控制、奴役的方式對待孩子,看似成功實質是以愚鈍的方式傳遞愚蠢;而開明的父母則會給孩子尊重、自由。這樣的教育出的孩子縱然不成才,也必成人,縱然不成名,也必成氣候。

中國式“變臉”

吳芯宇

“變臉”是我對中國式教育的一種笑稱,大意是你的作為讓父母滿意了,他們給你一顆甜棗;讓他們失望了,二話不説一個生脆的巴掌就呼上來了。這變臉的速度比翻書還快。幾乎很多中國小孩都嘗過這滋味,除非你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能賦相如”的李白那樣天才式的存在,才可免遭,但機率很少。

之所以,有中國式變臉這種教育模式的存在,無非源於社會環境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在這個人員爆棚的世界,不單單是成人的賽場,每一個孩子都是競爭者,他們不僅僅是與一個市一個省的孩子競爭,更是與全世界的孩子比賽,所以家長顧及到這一點,無論是出於自己對孩子的未來或是對自己晚年的考慮,都會採取十分嚴格的教育方式。就是在這種社會壓力下,家長給予孩子的要不是不滿意的“巴掌”就是欣慰的“甜棗”。

可是,我們要明白這樣的教育即使是有了成效,但副作用不會少。在這種模式成長下的孩子,學習往往會失去積極性,他們看着父母的臉色根據父母的要求和標準做事,久而久之,就對某些事麻木了,做事前會思前想後、畏手畏腳,害怕結果。

所以,我認為“變臉”這種模式需要改變,不要用父母帶來的壓力使孩子長大,孩子的成長應該像馬歇爾的雞蛋原理“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你註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能讓自己從內打破,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於一種重生。”父母的教育模式需要變臉,但不是孩子失敗時面對的陰沉臉和成功時面的愉快臉,而是孩子開始行動時的鼓勵臉和事後無論成功與否的平常臉。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被稱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畢加索,從國小習差,1加1都不清楚,幾乎所有人包括他的母親都認為他是個傻瓜。但畢加索的父親以平常的態度去看他糟糕的成績單,更是堅定不移的相信和鼓勵他去繪畫,於是造就了這般奇蹟的人物。

希望不久以後,中國的孩子們在成長路上收穫的不是巴掌和甜棗,而是加油的話語,鼓勵的眼神,不再受父母的要求而行動,不因父母的臉色而擺動。成績單等等的不是父母變臉的開關,而父母更不是你生活的遙控器。

在分數中淺斟低唱

彭琦鳴

又是一年大學聯考季,不同往日的緊張。看向今年的作文題,竟多了幾分惆悵。一則漫畫,上圖兩小孩,一喜一憂,一人手執滿分卷,一人手中55分。可一轉到下圖同樣的人兒,面容卻彼此交換,原本滿分的僅有98分,巴掌印下的小嘴不甘地撅起,而反觀另一人55分變成61分,臉上有着清晰的脣印和掩不住的笑意。

一時間,幾乎覺是自己不在考場,如置畫中。

成長的路上,這樣的圖景少嗎?中國家長向來提倡莫驕傲,中國人的為人處事中總少不了謙虛二字,在教育孩子中亦然。以賤自稱以貴稱外。從國小到國中,成績升升降降,可記憶中少的卻是父母的微笑。縱使成績優異,滿心歡喜地敲開家門,雀躍地迎上去將試卷悄悄放在父母身旁,期待着,期待着,最終迴應的卻是一句不緊不慢的“哦,繼續努力!”

不説失望,一心的歡喜與期待是沒了。

小時候,不懂什麼叫為自己學習,心中所思所想的,有時只是個讚賞的微笑。

漸漸地,我長大了,進入了國中。突增的壓力讓我對學習也上心了不少,有了屬於自己的學科驕傲。可一次滑坡讓我幾乎失去了所有的信心,沮喪回家面對的是平日嚴肅的臉頰。“繼續加油”如出一轍的話語讓我心中多少有一些安慰與奮鬥前行的動力。動力之下成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下來卻是一次出乎意料的失利讓我回到入學時的狀態。我記不清爸媽是怎樣對我的,但我不忘的是當時一個荒誕的念頭:我為什麼要努力?為什麼要考那麼好?為了退步嗎?幸好當時只是想想罷了,可今日,見此圖,往日的陰影又一次籠上心頭。

倘若每個人都明白功敗是非非它論,曲直在心中,那也無妨。可這簡單的幾字又有幾人真正放在心上?外在的又有幾人可以拋棄?只不過是受影響程度不一罷了。凡事不都應該由表入裏,由外入內嗎?那又怎能要求一個孩子做到不以外物喜,不以己得失悲的呢?若最明顯的外在都無法打動他那他又真的能明白自身嗎?

錯,要改;對,可獎。進步如此,退步亦然。可在一個孩子未長大前,不妨更愛他,更多鼓勵他。或許你們流露一個笑顏,其實就是他的最大渴望。會有一天他會明白,不再對分高而狂喜,亦不因分低而哀痛。他會一個人,一個人在得失中,一個人淺斟低唱。

是獎還是罰

劉力嘉

孩子的成長問題總是家長以至社會所聚焦的熱點頭條之一。從一開始呀呀學語就開始培養各種特長,再到大學畢業求學的異地奔波,家長們可謂耗盡了心血,也投資了不少財力。隨着獨生子女羣體的廣泛,這種趨勢也愈演愈烈。但,可曾想過,這種“中國式“教育下子孩子究竟在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記得曾經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篇用大筆墨來議論“狼爸”的文章。當時一陣子在媒體中“狼爸”的事件成了熱點,對這種教育方式眾説紛紜,而報刊上這篇文章的觀點卻格外與眾不同,它是從“獎”與“罰”這兩個方面來看。“獎”是指鼓勵,而放到“中國教育”中卻總是更多的與“溺愛”這樣的詞語相關聯。“罰”指的是懲罰,更多是“棍棒出虎子”的代表。獎與罰的為代表的教育方式長期以來爭論不休,但我認為這裏面無論哪一種都不能被奉為教育的圭臬,因為這其中無論哪一種都沒有把“孩子”這個羣體公平、合理地對待過。

一百分的孩子,得了九十八分,就足夠受到一個巴掌所帶來的無情的冷意亦是諷刺。而五十五分的孩子,某一日突然得了個六十一分就彷彿突然翻了身,可以得到一個吻的獎勵。這巨大的反差中似乎隱隱可以透露一些對待方式上的粗淺。過度地重視分數,以分數給孩子的臉上貼上標籤或是三六九等看待是否已經成為一些家長的常態?很多孩子從小就接受父母所制定的獎懲制度,把分數的高低完全與利益的好處綁定一起,與自己所受到的嘲罵及冷眼相關聯。久而久之,在孩子稚嫩的思想中,無論是學習還是成績都逐漸淪為功利化的產物。究竟為誰學習?父母?分數?反正已經不是自己,這個時候,學習就已經失去了其本質的意義,只能浮在表面的分數上,而孩子也就淪為分數與教育下的巨型機器。

不言而喻,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精神上和身體上帶來沉重的壓力與負擔。我們時常提到素質教育恐怕很難讓孩子有真正的“素質”了。因為家庭教育固有思維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實在太大。

總而言之,分數不是給孩子定性的標準,而家庭教育也需要多給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間。無論是獎是罰,是打是罵,請給孩子一個更為健康、快樂的生長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