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鄉拾杆人優秀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2.19W

巍峨的中條山腹地,有一個環山逶迤,傍河而居的小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那就是垣曲,傳説是舜帝的故鄉,又稱舜鄉。

舜鄉拾杆人優秀抒情散文

舜帝自幼以孝聞名,以孝感人,以孝得以受讓天下,因此舜鄉也是德孝文化的發祥地、傳承地,許多民間風俗習慣也都圍繞一個孝字,頗有來歷和講究,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傳而有序,歷經千年而不衰。

舜鄉人以“孝“為德,內容五花八門,習俗千變萬化,禮儀繁雜多樣,活着時要孝敬長輩,敬老愛幼,對逝去的人多用土葬、厚葬,講究靈魂昇天,在陰間也能平平安安,庇護子孫代代年年。如何把逝者的棺木既風光又安然地葬於墓穴,即人常説的入土為安,就要看逝者的造化、後人的孝道和對拾杆人的敬重了。

拾杆人簡單説就是抬棺的人,但也有些微區別。把逝者的靈柩從靈棚裏抬到外面稍寬闊的地方,叫出靈。到了外面,用兩根結實的木杆夾在棺材兩邊,叫“老幹”,用繩子、粗短木棒捆綁好,叫“薩板”,用肩膀抬棺材叫“拾杆”。

拾杆的人,要提前安排好,一般是十六人抬,一班人替換,那個人在那個頭,都要提前安置到人,絲毫馬虎不得。

拾杆的人,去的時候腰裏就會彆着繩,肩上扛張杴,抬到墳上後還要幫忙起攏墳頭。

拾杆的人,得到的是全村人的敬重。

第一桌開席,拾杆的人先坐,無論宴席興起啥水平,拾杆人的待遇無疑是最好的,親戚們吃嚼片時,拾杆人吃“單頂席”,即四涼四熱,中間一個“扣碗”,後來條件好了,親戚們也吃“單頂席”了,拾杆人是“雙頂席”,即兩個“扣碗”,再後來,興“一道牆”,三個“扣碗”,“五碗飯”,五個“扣碗”,現在是炒盤,即小炒,跟食堂幾乎同步。

招呼的主事人,一聲“拾杆人坐桌了”,意思就是拾杆人開始吃飯了,吃了飯就要拾杆抬棺材往墳上去了,離逝去人的入土漸近了。

靈棚裏就會傳出一聲接一聲的慟哭聲,主要孝子顧不上吃飯,燒紙焚香,用手帕或孝布,精心擦拭着棺木,撕心裂肺地哭上一場,再要不哭,就真的是抬棺上路,入土掩埋,從此天各一方,陰陽相隔了。

祭奠中,嚎啕慟哭的孝子,淚灑靈前,以告慰逝者之靈,但千萬不可疏忽,來到拾杆人的桌前,領事的人喊道:“拾杆的都有了,孝子給大家叩頭了“,主要孝子就會依桌跪下,”咚咚咚“,三個響頭,叩地有聲,女婿、外甥等依次敬煙,抽與不抽,都要一一敬到。飯後,主家還要給主事的'拿來拾杆的煙,過去是一人一根,現在則是一人一盒。這是主家的一點心意,意思就是託付大家一路抬好,讓死者在赴陰間路上少一些折騰,少一些坎坷,平安入土。

拾杆人則要從出靈開始忙活,把棺木放置在兩條長板凳上,用”老幹“和”跑幹“把棺薩慥好,前後試一下平衡,就算準備好了。主事的人把放置在棺蓋上的一片青瓦,”叭“的一聲拍碎後,前後拾杆的人就會同時起肩,開始往墳上抬去。

這時,所有孝子在前,親戚朋友殿後,護衞者棺木,一片慟哭聲中,浩浩蕩蕩地向墳上走去。

孝子輩最小。無論主孝者年齡多大,輩分再高,官職再大,送葬路上,拾杆人才是老大。

每走上一小截,主要孝子都要轉過身來,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拾杆的人叩頭致謝,祈求把逝者安安穩穩送到墳塋。

女婿、外甥則會一遍遍敬煙、叩頭,答謝眾人。

如果逝者在世時,不賢惠,為人處事不好,惹下眾怒,拾杆人就會扭三歪四地在平路上”扭麻花“,或慢騰騰地行走,有時乾脆停步不前,折磨着孝子,發泄內心的不滿。

如果子女不孝敬,不尊重村裏人,或不敬重拾杆的人,或與拾杆的人有過節,拾杆的人也會用這種辦法懲治不孝,所以村裏人大都會賢惠、厚道,與人為善,一家有難,大家相幫。

拾杆人也有拾杆人的操守。遇到地堎高、河渠寬等坎坷時,拾杆人都會齊心協力,那怕踩在荊棘中,踩在糞堆上,踩在河水中,再冰涼,再泥濘,也不敢鬆勁,尤其是往坡地上走,遇到較高的地堎時,前邊人拉,後邊人推,兩邊人扶靈,保持着平衡,這時,拾杆的人腿千萬不能軟,直直蹬着,看着與地塄都快成九十度了,這不要緊,在前後眾人相扶下,兩三米高的地堎就平穩地上去了。

這時, 拾杆的人,牙關咬的緊緊的,肩上再沉,也不敢鬆勁,更不能換人,死死撐着,誰要掉鏈子了,影響了棺木平衡,甚至傾斜或落地,那就是死仇,一輩子都解不開的疙瘩,自家有事時,別人也會同樣報復,所以,關鍵時候,死都要扛着。

這時候的孝子,已不敢大聲慟哭,只能遠遠地跪着,默默地叩頭致謝,親戚朋友幫忙扶靈,越過這些坎坎坷坷,溝溝茆茆,平平穩穩地把逝者送到墳上。

公社化時,村裏人多,拾杆的人還要挑一挑,撿一撿,老弱病殘的都不用拾杆。後來,進城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裏的青壯年人少了,有時連拾杆的人都湊不齊了,這時,就開始”攤派“了。

每家都有老人,每個人都會老,所以遇到白事,家家户户都要出人,輪流着拾杆,打工離家近的,再緊再忙,也要回家拾杆,遠處打工漂泊的人,實在回不來,也要找鄰居或親戚朋友,頂替拾杆。

只有拾杆的”攤派“,無人埋怨,無人敢耽誤,因為人人只有為別人拾好杆,別人才會為自己的親人乃至於自己拾好杆。俗語講:”尖頂帽,輪流戴",人人都要從這裏經過。

只有為別人抬轎,別人才會為自己抬轎;自己尊重了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這就是拾杆人的淺悟。

有時,看着老拾杆的幾個熟人問道:”覺得虧嗎?“

他們笑着説道;”好死不如賴活着,寧可為別人拾杆,也不期望早早地讓別人來為自己拾杆“。

這也是拾杆人對簡陋生活的樂觀態度,開朗豁達。

這樣看來,那些兩鬢已經斑白的拾杆人,腰駝背彎的拾杆人,也是一種幸福,一種活着的幸福。

原來,幸福如此簡單,只要活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