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傳説作文(精選12篇)

來源:文萃谷 2.31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重陽節的傳説作文(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精選12篇)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1

幹寶《搜神記》卷五記載:有一位孃家在丹陽的丁姓女子,年方十六,嫁給了淮南全椒縣的謝家做新媳婦。她的婆婆性情嚴酷,不能按規定完成勞作就遭到難以忍受的毒打。丁氏終在九月九日懸樑自盡。死後有了靈驗,依附在巫祝身上説:‘念家家的婦女辛苦勞作,讓她們避開九月九日,這一天不要做事。’其後又顯靈除鬼,自牛渚渡江返回丹陽。江南人都稱她為“丁姑”,今天到處都有她的祠堂。每逢九月九日,婦女們都不用做事,當做休息日。

原文摘錄如下:淮南全椒縣有丁新婦者,本丹陽丁氏女。年十六,適全椒謝家。其姑嚴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經死。遂有靈響,聞於民間。發言於巫祝曰:“念人家婦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見形,著縹衣,戴青蓋,從一婢,至牛渚津,求渡。有兩男子,共乘船捕魚,仍呼求載。兩男子笑,共調弄之,言:“聽我為婦,當相渡也。”丁嫗曰:“謂汝是佳人,而無所知。汝是人,當使汝入泥死。是鬼,使汝入水。”便卻入草中。須臾,有一老翁乘船載葦,嫗從索渡。翁曰:“船上無裝,豈可露渡。恐不中載耳。”嫗言:“無苦”。翁因出葦半許,安處不著船中,徑渡之。至南岸。臨去,語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過。然宜使民間粗相聞知。翁之厚意,出葦相渡,深有慚感,當有以相謝者。若翁速還去,必有所見,亦當有所得也。”翁曰:“恐燥濕不至,何敢蒙謝。”翁還西岸,見兩男子覆水中。進前數裏,有魚千數,跳躍水邊,風吹至岸上。翁遂棄葦,載魚以歸。於是丁嫗遂還丹陽。江南人皆呼為丁姑。九月九日,不用作事,鹹以為息日也。今所在祠之。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2

九月初九是媽祖昇天日,傳説這一天媽祖在湄洲島昇天。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是中國的海上保護神。在古代,船舶啟航之前都要先祭天妃娘娘,在船舶上還供奉天妃娘娘神位。

相傳媽祖俗姓林諱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二十八歲的媽祖在湄洲島湄峯山昇天成為神明。媽祖是中國航海的保護神,她扶危濟困,在驚濤駭浪中拯救無數船隻;她立志不嫁,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根據史料記載,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鄭和崇拜媽祖,鄭和曾懇請朱棣敕封她為“天妃”,使媽祖成為國家祭祀的神祗和整個海外華僑社會的最高神。鄭和在沿海各地打造了多座規模宏大的媽祖廟,在媽祖的庇護之下七下西洋。當時明政府在南京鳳儀門外建有媽祖祠,龍江建有天妃宮,鄭和在下西洋前都要拜祭媽祖。現在的南京天后宮,原本是福建會館,始建於乾隆年間,經過全面修繕已重新開放。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3

據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重陽登高始於漢代的桓景。“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東漢的方士,有異術)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在這一傳説中重陽節登高被認為具有消災避禍的作用。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4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的傳統是在身上帶一個茱萸,喝菊花酒。這是為什麼呢?和我一起往下看。

傳説,古時候在汝河裏有一隻妖,叫瘟魔。它會給人們帶來瘟疫。它在九月初九日的時候就會出來禍害人間,導致很多人死亡。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民不聊生。

終於,有個叫桓景的人看不下去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打敗瘟魔,所以他決定要去學法術。有人跟他説要學法術就要去找神仙費長房,只有學會了仙法才能打敗瘟魔。不過,在去的路上會有很多的艱辛萬苦,不知道桓景能不能堅持?桓景堅定地對相親們説:“我能。”

桓景一路跋山涉水,歷經種種磨難,終於到達了費長房的修仙之地。此時費長房正在修煉仙法。桓景對神仙説:“神仙,請您收我為徒吧!”神仙費長房看了看桓景説道:“想要做我的徒兒必須要有異於常人的毅力,能吃的得了異於常人的苦。你要仔細想想,自己能不能做的到。”説罷就把大門關上了。桓景就一直站在大門口,天漸漸黑了,大山裏到處響起野獸的叫聲。桓景有點害怕了,但一想到鄉親們正在遭受的苦難,又堅定了學仙術的信念。桓景就這樣一動不動的站在門口等着神仙費長房。

三天過去了,神仙費長房終於開門出來了,發現桓景還站在那裏,神仙被桓景的這份決心打動了,終於答應收他為徒了。

桓景在仙山刻苦努力地研習仙法,歷經九九八十一日,終於師傅讓他靜等九月九日的到來。

重陽節到了,桓景回到村裏,他還帶回了一包茱萸葉子和一罈菊花酒,他把大夥都帶到山上,讓大夥把菊花酒分着喝了,並把茱萸帶在身上。安排妥當後,桓景一個人到村裏,剛好瘟魔又出來了,它發現人們都在山上,它就往山上跑來,剛到半山腰,它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忽然害怕起來,連忙跑下山。原來神仙在這個上面施了仙法。

瘟魔剛跑到山腳,不料桓景正拿着青龍劍在此候着。瘟魔妖性大發,猛地向桓景撲了過來,桓景與瘟魔大戰了七天七夜終於打敗了瘟魔!

從此以後,每年九月九日人們卻會在門前掛茱萸、喝菊花酒、重陽登高。大家祈望平安幸福的生活!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5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

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6

重陽佳節在九九,登高祈福為親友,遙望故鄉心默唸,親人安康福永久。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説:“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地”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7

大家都知道在重陽節那天出遊賞秋、登高眺遠、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那麼你們知道關於重陽節的傳説嗎?

傳説東漢時,汝南縣有個叫恆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來了。汝河有一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那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折磨。瘟疫奪走了恆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點因病喪了命。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定出去拜師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高山名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難險阻和路途遙遠,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他,並且交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他一包茱萸葉、一蠱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着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杯菊花酒,做好了降魔準備。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在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就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講完了這個故事,大家明白了為什麼要插茱萸、登高了吧!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8

今天是重陽節。老師給我們佈置作業,在小區或者家裏給老人戴紅領巾,拍照上傳微信羣。

重陽節讓我大吃一驚,我趕緊查了一下自己對重陽節的瞭解。原來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叫“重陽節”。人們有在那一天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攀登節”。還有關於九節、吳茱萸、菊花節的説法。由於九月初九的諧音“九九”的意思是“很長的時間”,所以經常用來祭祖和開展敬老活動。

告訴你一個關於重陽節的民間傳説:

東漢時,汝河沿岸的一個村子裏住着一個叫桓靜的年輕人。他家有父母有妻子,全家生活幸福。

有突發事件。有一年,你的河裏突然出現了一場瘟疫,岸上的很多村子都流行瘟疫,死了很多人。看到村民不斷死亡,他們非常焦慮,所以他們決定尋求不朽的技能,傷害人民。歡靜回到家和父母妻子告別,獨自上路。

歡景遍遊天下名山,才在東南的山上找到一個叫費長芳的仙女。

歡靜拿了一袋乾糧,繼續趕路。他走了一路,打聽了一路,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穿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芳。費長方和藹地對他説:“我看你一心要殺人,就收你當徒弟吧。”他給了桓靜一把可以降魔的青龍刀,然後教他降魔的武功。歡靜每天早起,刻苦學習,劍法練到極致。

有一天,費長方把歡靜叫到他面前説:“今年九月初九,瘟疫妖又要出來害人了。你要趕緊回老家殺人。”他送了歡婧一袋吳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命幾個人讓村民登高避災,然後去斬妖除魔。他用手招了一隻鶴,把歡靜抱回了老家。

9月9日,歡靜帶着全村人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他把吳茱萸的葉子分發給每個人,讓瘟神不敢靠近。他倒出菊花酒,讓每個人都喝一口。安排妥當後,他帶着青龍刀回到村子,等待斬殺瘟疫惡魔。

中午,伴隨着幾聲怪叫,瘟疫惡魔爬上河岸,昂首走進村莊。當他發現村子裏沒有人時,他環顧四周,終於發現村民們藏在山裏,於是他狂叫着衝向山裏。剛到山腳,突然迎面撲來一股濃郁的吳茱萸葉和菊花醇的香味,瘟疫妖頓時暈頭轉向,原地打轉。桓靖手裏拿着劍從山上衝下來,與瘟神搏鬥。那瘟疫妖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靜瞄準他的背,扔出一把劍。他被一聲刺死了。

此後,汝河兩岸再無瘟疫。這一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山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紀念歡景滅疫殺人。因為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所以人們把這一天稱為“重陽節”。

你還記得嗎?這就是重陽節的知識!快去和爸爸媽媽聊聊~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9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説:“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説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説:“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説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説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説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説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户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10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説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着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11

重陽節的由來——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説作文12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一年後,恆景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去,斬殺瘟魔。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香,便戛然止步,昏昏沉沉的轉起圈來,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回憶去年的重陽節,我們一家都來到龍山公園去欣賞菊花展,那陣陣撲鼻而來的香氣和多姿多彩的菊花,還存留在我的腦海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