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讀後感的作文3篇

來源:文萃谷 3.13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讀後感的作文3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讀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我感觸很深。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

做人要講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每一件事能仔細想一想,為別人多想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身邊。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多人覺得很難。其實,道德離我們很近,比如:見到老師説聲你好;同學之間互幫互助;誠實守信、不説謊話;保護環境,愛護花花草草等等。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幾點,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一個,雪下得很大,兔媽媽打算到外面去找些吃的回來。她怕孩子孤單,就堆了個雪人給小白兔做伴。小白兔和雪人玩累了後,就睡着了。火爐點燃了旁邊的乾柴堆,燃燒起來。小白兔還在甜甜地睡覺呢!在這危難的時刻,雪孩子不顧自身安危,奮不顧身救出了小白兔。可自己卻變成了水!

善良和勇敢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品德,雪孩子在這裏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詩》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這是古人對自身修養的要求。

不光古代人講道德,我們現代人也不甘落後!在我們生活中時不時也經常可以見到。道德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有一天,我做公交車回家。車上人很擠,這時上來了一個老太太,她拄着一根枴杖,滿頭的銀絲。有幾個坐着的年輕人若無其事的交談着。公交車司機叫着:給有需要的人讓座。但是沒有人給老太太讓座,我看在眼裏非常生氣,恨不得把這些人拉開。這時,司機突然一個緊剎車,老奶奶差點摔倒。這時,有一個孕婦站了起來,讓老太太去坐。那個孕婦肚子很大,估計快要生了。我心裏非常的激動。我深感孕婦的善良,而對於

那些年輕人太缺乏道德心了。我想,他們應該重新學習道德方面的知識。

春節聯歡晚會上我看到了一則小品,大致內容如下:有一對夫婦,他們幫好友買了一張彩票。結果中了500萬元大獎。他們心裏很矛盾,到底給還是不給,最後還是給了她。這就體現了做人的起碼道德——守信用。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很值得我們細細的體會。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扞衞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讓道德這朵奇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開花結果吧!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所有權問題最終是無法迴避的根本性問題,因為我國國有企業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對各種資源的高度壟斷,這是不是造成了國營企業靈活性差,也是從80年代企業制度改革以來屢該屢敗的原因?歐美企業除了一些關鍵命脈行業由國家把持,大部分的行業主導權是不是在私人而不是國家手中。

經濟體制改革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總是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在裏面尋找一個平衡點很難。其根本

"可以説,經濟體制改革從字面上來看是個經濟問題,但從根子上説是個政治問題。如果只將國有企業改革當做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來看,根本無法完成國有企業的改革。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總是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在裏面尋找一個平衡點很難。其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政治制度改革應該先於經濟制度改革。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精美段落摘錄: 因為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並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着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才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才會不斷湧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為,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鋭的感覺以開發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

自己的感悟:

通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為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為什麼説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説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於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後,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裏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於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為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