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後感11篇

來源:文萃谷 2.9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四世同堂讀後感11篇

四世同堂讀後感1

這本書,講述那北京一衚衕人乃至全中國在日侵華中的點點滴滴。

開始日本人剛一進城,大家暈暈乎乎,慌慌張張不知道要幹什麼。這時,“有主見”的人開始行動了,逃得逃,降得降。漸漸,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下,有人屈服了,有人的愛國心燃燒的更旺了。

這一個家、一個衚衕,像一個社會,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漢奸如冠曉荷,有愛國者如瑞全,也有那些愛國卻無動於衷也不知道要幹什的人。

我看到的,所有留在北京的人,都是為生活,討飯吃,冠曉荷、小崔……,他們沒有錯,但對錯之分就看他們的行為了。小崔,寧死也不給日本人拉車;冠曉荷,是死也要抱住日本人的大腿。

好人不多説,説説壞人。

瑞豐在一次遊行後竟撿起學生丟掉的日本糖,這不是無聊是什麼。竟然接受連學生都不要的、敵軍的禮物!當他當上了科長,那也只能無聊的天天“調戲”員工罷了。不過瑞豐還是被撤了職、老婆菊子跑了——去找個有權、錢的老公。

這就是她的貪婪、虛榮,沒有人情、親情的“表演”地,老公受點挫折不去安慰,卻火上澆油,跟別人跑了,似乎天底下錢、權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她也沒嫁給一個好人,她新丈夫是一個醜陋的小人——藍東陽——為錢、權,不擇手段——攻擊愛國作家,拍馬屁,就是賭輸了錢也想法子要回來的人

衚衕中的另一家,冠家:

冠家太太,大赤包是所長——一個靠關係得來的職位,斂錢職位,一天的工作是威逼利誘妓女們交“保護費”,

而冠曉荷則是對太君“忠心耿耿”的“大好人”,只是找不到機會當個官。

在小説四分之三處,搞笑的一幕上演了,藍東陽——鐵桿漢奸向大赤包——日本的奴僕開了火。於是冠家——天子號良民一家只得浪宿街頭。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一幕?不是天譴。想想他們為什麼降日,不就是貪婪,想有錢、有權!所以才自相殘殺。

而大赤包被關到監獄,不久慘死,她代表那些狗仗人勢,壓榨人的漢奸,也是那種在與權、錢“爭鋒吃醋”中失落的一方。

瑞豐和冠曉荷一起在藍東陽面前當“李鬼”——特務。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瑞豐先被沒有耐心的冠曉荷“告發”,再被東陽送給“李逵”,他代表的是那些閒得無聊卻被自相殘殺的漢奸

而冠曉荷呢,卻很快得了病,隨後被日本人活埋,代表費力不討好的漢奸

藍東陽一家:

藍東陽在收到瑞全——抗日分子的信後病倒,隨後出任教育局局長,在日本長崎考察時被美國原子彈炸死,他象徵這那些在新科技、新時代中漸漸消亡的漢奸;

菊子,在東陽病時,帶着老公的錢逃跑,但又被日本人沒收,被迫賣淫,她象徵着那些在錢權和貪婪中逐漸墮落的漢奸。

為什麼我只寫“壞人”呢?在我剛看完這書後,我想起了一位日本高級將領戰敗後的話,大意是:如果單靠日本的經濟、軍事,我們無法拿下這近半個中國。言外之意是某些人、中國人幫助了他們。

願漢奸不再有,願老舍筆下的故事不再有!

四世同堂讀後感2

《四世同堂》,一部老舍先生筆下的鉅作,跟我們娓娓道來北平淪陷時期,日寇鐵蹄下老北平胡同裏發生的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濃濃的家國情懷。在紛亂的年代裏,隨着主人公的坎坷經歷,我深深地體會到,有國才有家,家和國的命運是深深地連在一起的。

住在小羊圈衚衕裏的老街坊們足足有二三十户,在被日寇佔領,“北平哭泣”的年代裏,人人都惶恐不安,甚至連踏出家門都是件冒險的事情。國難當頭,就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射出老北京胡同裏的世間百態。以冠曉荷等人為代表的漢奸羣體,為了一己私慾,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國,出賣自己的同胞,可謂“有奶便是娘”。他們滿心以為,投敵賣國會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可最終等待他們的,竟然是日寇慘無人道的活埋。身敗名裂,是一個叛徒罪有應得的下場,足以告誡我們,在國家淪亡的情境下,別説是一個個家庭的幸福,就連任何一個國民的人身,都得不到最起碼的安全保障,國之不存,所有的榮華富貴,註定只是一場鏡花水月。

所幸的是,雖然有人賣國求榮,但更多的中國人,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的時刻,終於能夠覺醒過來,挺起中國人的脊樑。其中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以錢家和齊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羣體。書中的錢默吟,原本只是一個醉心於風花雪月的舊式文人,古板而迂腐,在家仇國恨的洗禮下,他的精神世界實現了涅槃,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家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最終他毅然決然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抗日戰場,民族大義面前,他不惜家破人亡,也要完成每一箇中國人的最起碼的使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代的洪流,衝散了小羊圈衚衕裏一户户人家的命運,這雖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卻見證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知識分子階層、小市民階層紛紛覺醒,奮起反抗的過程。有國才有家,這是一個多麼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卻要經過多少血與火的洗禮,才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什麼是國?人民就是國,無論面臨怎樣的苦難,人民的抉擇,成就了國的偉大。多少年來,多少代中國人濃濃的家國情懷,組成了我們整個民族的記憶,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對於這種民族印記的漠視和淡忘,是多麼的可悲,就好像那些在香港挑起事端的港亂分子,他們身為中國人,卻深以為恥,甘心投入異族的懷抱,不惜挑起事端,出賣同胞的利益。所謂的“追求自由”其實只是他們追求私利的一塊遮羞布,他們的行徑其實與戰爭年代的漢奸並沒有什麼不同,歷史證明,出賣國家的利益,自己的小家利益也註定不可能會實現,歷史只會將這樣的人釘在恥辱柱上。

雖然戰爭年代早已成為過去,家仇國恨似乎已和我們這一代人非常遙遠。但是忘記苦難,意味着背叛,只有將先輩們濃濃的家國情懷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一代代繁榮昌盛下去。

四世同堂讀後感3

那年的北平,硝煙四起,顛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給全北平的人民帶來了什麼?匱乏的糧食,破舊的物品,還有無窮無盡的欺壓與打罵。對他們來説,所謂的尊嚴不過是奢侈品而已。看着猖狂的漢奸,無人阻止,看着兇蠻的日本軍,無人抵抗。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北平人。長期以來的古老文化,長期以來的封建思想告訴他們,不需要拼,不需要見血,戰爭一定會過去。是這樣嗎?持續了整整八年的抗戰,全國上下無數鮮活的生命,整個北平滿目的瘡痍,徹徹底底否定了他們的想法。

瑞宣,一個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報國之心。他是個文化人,能看透國際的局勢,也能看透中國的危險。面對日本軍和漢奸的無理取鬧,他會憤恨,會難過,但他不會做任何事情來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於家庭的羈絆,他不能放手去幹守衞國家的事情。他勸説了老三瑞全,也勸説了劉師傅,他們都能夠出去闖蕩,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對着北平的種種苦難,獨自在家歎息發呆。他,不敢拼。

另一個例子,錢默吟。一個熱愛書畫、熱愛花草的老人,也是一個連螞蟻也不忍踩死的老人。與瑞宣一樣,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處的困境。他下過牢,被拷打過,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詐與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發傳單,號召北平人團結起來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遊説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他為自己的兒子驕傲,因為他有勇氣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他也為自己驕傲,因為他為戰爭勝利獻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與不拼,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拼勁,只會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是註定不長遠的。不拼,是那時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這種觀念使近代的中國受到這樣大的侮辱。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是中國人希望燈火的點燈人。只有毫不畏懼的去拼搏,才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應有的血性,才是一個有底線、有骨氣的中國人。

拼到底意味着什麼?如今,拼成了現代中國的代名詞。學生們在書海中拼,醫生們在手術枱上拼,工人在生產線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但是隻有拼,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體現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追求,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樣想想就能實現的。他有愛國之心不錯,但沒有付諸行動的追求都是一場空。而拼,就是實現追求的最好辦法。以前中國人不拼,所以中國落後了,所以中國的領土被其他國家侵略了;而現在中國人拼了,所以中國站起來了,所以如今的中國正慢慢領先全球。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拼。而我們最應該拼的就是學業。許多同學都像瑞宣那樣只做空頭功夫,在腦子裏想着要做多少多少題,看多少多少書,卻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動,看到電腦手機依舊不講原則地玩,這樣怎麼能學好?我們應該像錢默吟先生那樣,盡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拼還是不拼?拼了!

四世同堂讀後感4

瑞宣、瑞豐、瑞全、錢先生、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李四爺……這一個個的小人物,在國破之時所表現出的千奇百態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個千奇百態的人性。從這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現實。在這種感受中,不僅驚歎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同時也是位生活閲歷極為豐富的人。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掙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衞人性中的哪一點點的正義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雲遮住了陽光。水傾倒在地上,馬上便凍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時祁瑞宣卻一口氣跑回家,滿頭大汗的到頭扎進被窩,淚如雨下。祁瑞宣是愛國的,他一直有一顆想報效國家的赤膽忠心,但無奈於對家庭的擔心和顧慮,使他那顆火熱的心無法無拘無束的在國難之際釋放,此時他才委屈的傷心的把頭埋在被窩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痛苦。

不要説祁瑞宣這樣如此痛苦,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樣的人。他們更是算有氣節善良的人吧!他們理想往往被現實和擺在眼前的事實束縛,最後被戰敗。他們的堅強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惱,給軟化,因此他們往往固執己見,而無可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在家庭與社會中且戰且走的活着。但是對於忠奸和善惡,他們可有明顯之分。在這些大事上,他們絕對不允許他心中有什麼界限不清楚的條兒,哪怕別人歪曲事實而誤解他們。

每次在讀的時候,尤其是在讀到關於祁瑞宣的章節部分,我的內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糾結而糾結。

對於冠曉荷和藍東陽因自己自私的算計,祁瑞宣是不齒的,更不會與之為伍。對於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欽佩的,但無奈卻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個個慘死在日本人的刀槍下時,他只能憎恨、傷心、難過,最後也毅然因為自己家庭的牽掛和束縛未勇敢的走上實際行動的抗日之路。其實想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能,卻因為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説為了自己所認為的要守護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斷地壓抑自己內心的理想和願望。就連最普通的人兒,比如野球也有一顆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個孩子牽絆,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義的事了。

就在祁瑞宣被日本人莫名其妙的抓起來,最後又被毫髮無傷的放出來時,他都感到無比的恥辱。他多麼希望日本人能對他狠狠的實施暴行,這樣在心裏方面為國為家庭更為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一絲絲的安慰啊!所以當他想把自己在牢獄中的情形告訴他最值得信任的人生伴侶韻梅時,卻因為他自己認為自己的軟弱和恥辱,感覺沒什麼值得拿出來分享。……

每次讀老舍先生的文章,內心和靈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筆下的一個個小人物的人性被拷問着。而這部《四世同堂》通過描寫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給我們生動的展現了在日寇鐵蹄下淪陷區—北京人們的悲慘生活。尤其是通過祁瑞宣這個知識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時代的我們,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顧右盼,瞻前顧後,否則不會成功!這就是我通過這部書中一個小人物祁瑞宣身上獲得的收穫。

四世同堂讀後感5

重新接觸《四世同堂》,給了我年少時沒有的感受,我想,這不僅僅是年齡的原因,或許更多的,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社會的黑暗,我彷彿看見了戰爭中的北平,淪陷中的北平,覺醒中的北平。那時的北平離我相隔萬里,卻又感到近在咫尺。

《四世同堂》有百萬餘字,其中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在這個以亂世、戰爭為背景的大家族中,老舍先生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衚衕祁家祖孫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爺,祁老太爺的兒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兒媳婦,三個孫子:瑞宣,瑞豐,瑞全,沒上過學的長孫媳婦韻梅,頭髮燙的象雞窩、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孫媳婦胖菊子,重孫子小順兒,重孫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衚衕的人家,詩人錢默吟,兩個老婆的冠曉荷,好心腸的李四爺夫婦,xxx徒丁約翰,會唱戲的小文夫婦,剃頭匠孫七,拉洋車的小崔,大赤包,棚匠劉師傅......

整本書圍繞當下血雨腥風的北平展開了敍述。北平淪陷後,小羊圈衚衕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心理的變化。老舍先生通過小羊圈一羣人的性格,生活,心態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淪陷後整個北平人的動態過程,以人物的細部特徵和對話描寫,精妙的刻畫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態。比如祁老太爺的兒子祁天佑,老舍先生是這樣説的:“作慣了生意,他的臉上永遠是一團和氣,鼻子上幾乎老擰起一旋笑紋”,韻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臉上亂跑”;比如瑞宣和錢詩人説到錢的妻弟野求,錢詩人説:“別提野求!他有腦子,而沒有一根骨頭!他已經給自己挖了墳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難,可是不能原諒他!給日本人做過一天事的,都永遠得不到我的原諒!我的話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詛咒的人大概不會得到上帝的赦免!”錢詩人的這段話和一連串的驚歎號,他和他妻弟的心態一目瞭然。書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寫映襯環境和人物的心境,讀起來更覺得自然親切、通俗易懂。

北平淪陷了,百姓們缺吃少穿、受盡苦難,可是日子卻還得過,如果大家都死了,那也好,可能戰爭就不會顯得那麼殘酷無情了,奶奶告訴我,其實死也是為了活。我就感到奇怪,為什麼逃離危險的都是些好的、會拍馬屁的,而留下來受苦受累的都是些體弱多病、懦弱無能。後來,隨着對《四世同堂》的深入,我漸漸明白了,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想要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又要保全自己是不可能的。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良心與性命只能選擇一樣,應該沒有人傻到會拿性命去換良心。儘管能博得一個美名,但又有多少人能記住你的名字,只有那些選擇了忍辱負重地活,被稱為“漢奸”的人,才能風風光光地被人們所認識,哪怕揹負了再多的罪名,被羣眾認識只需驚鴻一瞥的時間。

四世同堂讀後感6

用了許久終於把《四世同堂》給看完了,其實好多次都想動筆寫些什麼,但又總是不知從何説起。畢竟這故事離我們生活太有點遙遠,想要設身處地的瞭解,確實是有些困難,只能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一些舊中國的歷史,卻總是若隱若現,不經意間就又回到了現代中來。

我怕非常佩服老舍先生的文筆,樸素幽默中折射出不平凡。優秀的作家總是如此,他們總是能以看似輕描淡寫的筆墨寫出令人震撼的故事。

四世同堂,顧名思義嘛,是以祁瑞宣一家四代人為中心的,可是長遠來看呢,又能發現不少關於他們鄰居——冠曉荷、李四爺、小文夫婦、丁約翰等等人物的描寫。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反應,瑞宣一家可能是那個年代人民最普遍的真實寫照吧:既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可是又不捨家中父老,總為忠孝不能兩全而感到苦惱、煩悶。除此之外呢,以冠曉荷、祺瑞豐為代表的另一類人,卻真實做了“漢奸”們:他們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愛國之情,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夠好過一些,所以也就甘心為日本人做事、甚至於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二者在歷史的任何朝代都是存在的,總會有一些人不在乎是否忠於國家;也總會有一些勇士誓死保衞祖國,不願意國家跟了別人姓。英雄受後世敬仰,漢奸則遺臭萬年。

有時候讀到瑞宣的心理描寫時,我的心彷彿也被揪在了一起——他愛國、他有才華,他有着文人逸士所有的特性,他理應去為國效忠!可是它還有着肩負整個家庭生活的重任。那可是四世同堂啊,是祁家生生不息的命脈啊!所以對他而言,他不能像老三瑞全那樣毫無顧慮説走就走、也不能像老二瑞豐那樣為了生存而給臣服於日本人。他有骨氣、有責任,他不能拋妻棄子為國盡孝,更不能苟且偷生給日本人做事!他就是家庭的頂樑柱,更是抗日年代的當家人。所以他不能走,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揮灑不出,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我是當家人,我走了這一下老小如何生存?所以每每講到瑞宣時,我都不由得沉默下來。是啊,作為當家的人,哪有容易二字可言?即使心裏再苦悶、再煩躁,也不得輕易流露出來,總歸要撐起整個家啊!昨天早上就是如此,我心裏説不出的悶,甚至都要透不上氣來,只能騎着車出去四處轉一轉,以此來告訴自己:放心吧,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些故事已經遠去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説不出的痛。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因受到日本人的羞辱而被活活氣死的、因吃不飽飯而被生生餓死的.、甚至因拉肚子卻被當作傳染病而後被活埋的等等等等。現在的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故事,那些事情離我們太過遙遠,沒有親身經歷過,怎麼能談感同身受呢?沒有扛槍上過戰場、沒有經歷過國恥,怎麼能説了解呢?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了吃、為了穿、為了住,為了人生存的資本而奔波;我們單單為了生存嗎?並不,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更好的吃、穿、住,甚至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人生而為人,並非是來享福的。難處人皆有之,也不一定就是你最難。總有一些先驅烈士為國效力,也總有一些甘願逆流而上的勇士。

突然想起來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四世同堂讀後感7

國小段期間,我讀完了整本老舍先生寫的《四世同堂》。從看到厚厚書本的不願讀;到漸漸被情節吸引後的認真讀;又漸漸瞭解、感悟、體會、思考;最終,放下書本,心中剩下的,只有惆悵。

小説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陷落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户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的人在亡國下榮辱浮沉、生死存亡,在亡國下的種種。

讓我感覺惆悵的,正是這些人物在這樣的現狀下選擇,在戰火下的彷徨,在亡國下的改變……

日本人來後,動不動就關城靜街,拉洋車的小崔掙不出份子錢,站在當街發牢騷……馬老太太走到小崔的身旁,輕輕拉了他一把。

祁老人,他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他在國破的情況下卻只擔心他的八十大壽。祁老人最大的驕傲就是他的四世同堂,而在亡國下,四世同堂漸漸破裂了。生離開始,死別也慢慢到來。祁老人所滿足的現狀一個個被打破,希望也一個個落空。

祁瑞宣,亡國對於他,則是矛盾的導火索。小説在他的性格矛盾上下筆頗多,他一方面受過現代的教育,有愛國心,可是他又是封建大家族中的長孫,他走不出來,他在盡孝與盡忠之間因不能兩全而徘徊,深陷在偷生的恥辱之中,所以他支持他的三弟走出家門投身革命,而他則在現實的逼迫下,一次次折磨自己,懷疑自己,時時刻刻地擔負家族的重擔,丟不掉,不能丟掉。

錢先生,不諳世事的他,在被出賣、被敵人嚴刑拷打、失去了所有家人後,從此不再吟詩作畫,不再清閒度日,他拿起了武器成為最堅強的鬥士,戰爭讓他蜕變成身體羸弱但內心堅韌的勇士。

還有小羊圈衚衕裏的小崔、小文、李四大爺和孫七,都是在臨死前才驚覺"國破,家必亡"的鐵理。

日軍來抓捕錢先生,除了懶散,別無任何罪名的詩人。冠曉荷領路,他本不願出頭露面,但是日本人一定要他領路,似乎含有既是他報告的,若拿不住人,就拿他是問的意思。他惟恐被鄰居認出來。而白巡長面無血色,像失了魂似的。

被放回來的錢先生遍體鱗傷,掙扎着去冠曉荷家:"……我來,是為看看你,也叫你看看我!我還沒死!……"

對於瑞豐、冠曉荷、大赤包、藍東陽之流,亡國對於他們便是一場機遇。作為中國人,卻在都城剛淪陷就滿心歡喜的開始為日本人做事,去攻擊自己的同胞。他們絲毫不感到慚愧,反而互相吹捧,攀附富貴,還以此為榮。他們當着日本人的走狗,卻自以為是英雄,這是何等的諷刺。

戰爭改變着人們,也反映着人們,他們或是抗爭,或是隱忍,或是認賊作父,或是苟且偷安,他們都在戰爭面前顯露出了真實的人性。

瑞宣剛走進自己的屋子,冠先生,大赤包,藍東陽一起來到。

小説在對比錢先生與冠曉荷一流時有這樣一句話:"文化是應當用篩子篩一下的,篩了之後,就可以看見下面的是土與渣滓,而剩下的是幾塊真金。"戰爭也是一把篩子,各種人,各種對待,各種人性,示眾般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真偽,辨對錯。

戰爭這把火,燒盡了美好的願景,燒出了人性的弱點,也煉出了真正的"黃金".戰爭這把火,讓"人"這個字眼徹底顯現。

四世同堂讀後感8

他是被清朝遺棄的老人。

小羊圈衚衕裏,他最為年長,一言一行都彰顯着十足的威嚴。這一帶的帶領者也非他莫屬。若非日本人無端闖入北平,他或許還安安穩穩地當着四世同堂的老太爺。

但世事又怎會如他所願,讓他風平浪靜地安享晚年呢?他“什麼也不怕,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你能指責他自私嗎?不,他只是一個平民百姓,民族、國家相對於他的家庭,顯得那麼遙遠和抽象。北平是否淪陷,國家是否危亡,似乎都與他無關。在那人人自保的年代,他不僅能夠生存下來,還把家庭發展到“四世同堂”的局面,這於他而言便是足以驕傲的資本。

小説裏,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為一場戰爭而變得物是人非。三孫祁瑞全不願在日本人的壓迫下生活,願為抵抗侵略者作一份貢獻,悄悄離開了北平。二孫祁瑞豐對日本人言聽計從,點頭哈腰都來不及,儘管領到了教育局科長這一肥差,最後仍落得被日本人活活打死的悲慘下場。而長孫祁瑞宣呢,他同老三一樣,懷着抗敵的心,但被家庭所累,始終無法離去,只得辭去教師一職,到英國使館就職,後來雖被日本人所抓,但終是在富善先生的幫助下平安出獄。兒子祁天佑則因被日本人羞辱投河自殺。而全家最小的成員妞子在抗戰勝利當日因腸胃病而死。

祁老人那四世同堂的美滿家庭呢?戰爭真的離平民百姓的生活很遠嗎?就連小羊圈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衚衕,都陸續搬來兩户日本人,無形中將小羊圈居民們的一舉一動監管得牢牢的。

祁老人的心又何嘗不隨一個個家庭成員的悲劇而破碎呢?在富善先生眼中,祁老人的一切都帶着地道的中國味兒,他是“代表着清朝人的”。然而,這個清朝遺留下來的老人的命運是如此多舛,如此令人憫惜。

小説結尾,祁老人的重孫女妞子在極度飢餓中痛苦死去,這無疑給了他心頭最後一下重擊——他忽地抱起漸漸冰冷僵硬的妞子,踉踉蹌蹌地去找住在衚衕中的日本人。“他們的孩子吃得飽飽的,我的孫女卻餓死了。”他掙扎着走出院子,碰見了那個住在一號院的日本老太婆。他高聲叫住老太婆,想讓她瞧瞧他的重孫女是怎麼在日本人的壓迫下死去的。但老太婆只是想告訴人們一個震撼的消息。“告訴你爺爺,日本投降了。”她用英語輕聲對瑞宣説道。這消息彷彿一個響雷忽然炸起,人們心中的悲哀、喜悦和惶惑都摻和在一起了。

剎那間,人們紛紛圍住了日本老太婆,想將壓抑已久的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報復在她身上。“你們打算先揍這個老太婆一頓嗎?”瑞宣一言喚醒了人們埋藏在心底的良知——是啊,她是他們的朋友,她並沒有做出對中國人不利的事情,而是始終友好温順地對待他們。

這是最令我震撼的一個片段。一向忠厚的祁老人在妞子餓死之際挺身而出,為受苦受難的人們道出了心聲。而那個日本老太婆,並不以自己的身份為傲,願以善良仁厚換取與中國人民的真誠友誼。是啊,她是他們的朋友。

他是亂世中被清朝遺棄的老人,時光帶走了他的青春,卻帶不走他作為一箇中國人的善良與堅毅。

四世同堂讀後感9

對有現在人來説,“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閒自在;小孩子輕鬆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於戰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對於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説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大屠殺,面對那冰冷的“30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作為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隻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後,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後,連東西都看不清,嘴裏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後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後,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着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裏冒出一陣鑽心的痛。對於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我們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於反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羣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爭前線,為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為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鬥爭着,拯救着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着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裏,但心早已飛到了戰爭的前線。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正因為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裏,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鬥,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才會有尊嚴,我們才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説,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羣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奸。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為了發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

四世同堂讀後感10

《四世同堂》是我讀的最過癮的一部中國近代文學書籍,沒日沒夜的看了幾天,給我的衝擊卻是久久不能平靜的。故事裏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着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説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説,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是個有知識有文化懂事理的人,這在那個年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的光明的未來。

感謝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

四世同堂讀後感11

“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裏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若是被敵人佔據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儘管是一朵閒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就是這樣樸實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話語,深深吸引着我,引領着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鉅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國這株文化古樹上鮮亮的花,家丁興旺、和平和順,就像今年的花謝了明年還要開,一代一代安安穩穩傳下去。老舍先生把這株古樹栽植在北平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華大地飽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雖然北平城裏沒有硝煙、沒有槍炮,可始終籠罩着被欺辱、被踐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裏,這株古樹的兒女在這種環境下掙扎,它卻無法保護,枝枝葉葉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為了幻想。

古老的北平、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城樓,美麗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別人的玩物。

然而,被壓迫百多年的中國產生了這批青年,他們要從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中衝出去,成個自由的人。他們要打碎民族國家的銬鐐,成個能挺着胸在世界上站着的公民。到國家呼救得時候,沒有任何障礙能夠攔阻的住他應聲而至;像個羽毛已成的小鳥,他會毫無棧戀的離巢飛去。錢默吟老人是一位橫草不動豎草不拿的詩人,在和平時期,他以花草、詩詞和酒為伴,過着隱士一般的日子,可當國難當頭,他挺起詩人並不健壯的胸膛,昂起頭毫不畏懼的應戰,“他須把血肉之軀擲給敵人,用勇敢和正義結束了這個身軀。”當他在獄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緊拴在一起,他告訴自己,“須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給國家”,錢詩人就這樣寧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時節,又吞嚥下去。愛和平的人沒有勇敢,和平便變成屈辱,保身便變成偷生。他從此忘記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戰鬥中,用抵抗來為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國的古書,厚重、正直、莊嚴,他所表現的不只是一點點報私仇的決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證據。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是會帶着他的詩歌、禮儀、圖畫、道德,為一個信念而殺身成仁的。從錢詩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中國文化的力量。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阻止了中國這艘巨輪被狂風吹走。

讀《四世同堂》,我被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淪陷,這朵民族之花就會變成木頭,為了讓這株文化古樹長青,它的枝枝葉葉、它的每一條根,哪怕只是細細的一小條,都拼命的抗爭,雖然這株古樹歷盡摧殘,但是終於沒有枯萎,多少炎黃子孫用生命之血澆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中華民族的子孫要牢記這恥辱,決不讓祖國在受他人欺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