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古琴樂音中沉醉為話題的作文

來源:文萃谷 2.89W

5月的北京,繁花似錦,市中心商業街市更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晚風吹來尚有涼意,隨一羣人沿着和平門全聚德門前信步向南,折進一條巷子裏,不經意間進了正乙祠古戲樓的門,卻發現這裏別有洞天,同行者有少時居於附近的,也稱不曾來過此處。聽説一出被稱為《古琴雅集——怡心琴韻》的古琴音樂會在這裏公演,一時間傳為京城文化佳話,踏進門去,竟也讓吾等從未聆聽過“高山流水”等古代名曲的人沉醉一晚。

以在古琴樂音中沉醉為話題的作文

品味天籟之音那晚,正乙祠院中沉香裊裊,琴音陣陣,溶溶月色下,中庭兩端擺放着的香爐與古琴營造出禪意氣氛,信步徜徉看去,心境漸漸平靜下來。昏暗中摸索着坐進一排木靠背椅中,隨着三聲空靈淡遠的磬音,一陣暗香悄然浮動在空氣之中,只見一白衣童子手捧蓮花香爐從觀眾席間恭敬穿過,手臂上玉鐲銀環偶然碰撞發出的聲音清脆悦耳,襯托出 “走香”儀式的靜謐安詳,古典韻致隨之如香薰般在席間瀰漫開來。據説,“古琴演奏是非常講求儀式感的”,古人彈琴之前要沐浴焚香,非常講究,這諸多嚴謹禮制正是為了增加虔敬感,“琴聲之妙在於‘怡心’,要懷着一顆虔敬的心細細體味方可尋得,像品茶一樣品味彈奏出來的每一個樂音,這也是此次演出得名《怡心琴韻》的主要原因”, 古琴音樂會的編導暨主奏黃文懿女士這樣解釋道。好在虔誠不必正襟危坐,放鬆下來,敞開心扉,“怡心”由此開始。

紗簾輕起,影影綽綽間身着中式衣裝的女琴師已在長几後面開始撫琴。彈指一撥,如遙遠的水聲般,古琴名曲《流水》漸次入耳,聞之所有人的心沉靜下來,滿座靜謐無聲。洗耳恭聽時,眼前的景象模糊了,胸臆卻開闊起來,一時間彷彿走進自然的懷抱,與高山流水對視。涓涓細流歡暢跳躍着向前,汩汩流淌,聚集一處再匯成滔滔江海。此前解説人講述了“伯牙、子期相遇知音”的歷史典故,聽曲時在感慨古人竟能遇如此知音之時,不禁心中湧起温暖和感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或者流水叮咚日日流淌,匯聚厚重心意才可遇此生知音?第一次知道,古琴樂音如天籟之音,第一次驚歎古人的抒情如此古樸,更第一次近距離感受琴師纖纖十指間彈撥出的情愫,那般飄逸那般典雅。頓覺尋常俗人煩事離心遠去,無不可放下。更別緻的是雙琴協奏的《梧葉舞秋風》。

常聽得古人吟詠秋日秋風的詩歌無不充滿蕭瑟肅殺悲觀傷感之氣,而這首由“虞山吳派”後人吳文光先生改編的雙琴協奏曲卻清新靈動,充滿活潑情趣。特別是協奏採用現代音樂手法,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一改古琴獨奏稍顯單調的缺憾,旋律聽來十分豐富生動,如同眼見梧桐樹葉在秋風中旋轉跳躍,紛紛搖曳飄落,鋪滿一地金黃,動感十足且充滿活力。每曲間隙,都有知名媒體人楊浪平實親切的細緻介紹和延伸講解,幾曲下來,並不覺古琴古曲遼遠枯燥,反倒意猶未盡。接着又有驚喜,音樂會特邀著名男高音姜嘉鏗吟唱《陽關三疊》,女高音李元華吟唱《胡茄十八拍》。姜氏唱法鏗鏘有力而又沉鬱飽滿,把個長亭送友人遠行的惆悵情懷唱得一疊疊愈加濃厚,坐中聞者幾乎灑淚。李元華吟唱《胡茄十八拍》中的三拍,其音高亢婉轉,時有裂帛之聲,似有《四世同堂》劇中駱玉笙先生所唱“重整河山待後生”的意藴,倍感文姬歸漢時的心境悲憤多於哀怨,雖有放不下的兒女情長,更有重返家鄉迴歸家國的欣慰慨歎。看介紹得知演奏者都是大家,只是尋常百姓不諳音律,只會幾首流行歌曲,更不知古琴界的沿革流派。不過當場見識著名琴師們的演奏,也聽出些許門道。印象深刻的是唯一男琴師賈建軍的演奏,一撥絃就覺與眾不同,琴聲鏗鏘有力,威風凜凜。

一曲《廣陵散》彈奏得蕩氣迴腸,叫人感奮。解説者和網上評論都論到,此曲與聶政刺韓相有關,因嵇康受大闢刑而絕世。但吾等外行現場聽來只覺非常長我志氣,有千軍萬馬一揮向前的霸氣,如此器宇軒昂地指揮大軍衝鋒陷陣,好不痛快!賈氏啟蒙於廣陵派傳人梅曰強,曾隨張子盛、李鳳雲、李祥霆等名家習琴,2002年即獲古琴大賽銀獎。僅憑一隻古琴七根琴絃,竟能奏出這般氣勢,確實不能不刮目相看。在百年古戲樓中,合着深遠的古琴聲,聆聽古曲吟唱,胸中濁氣盡掃,你會沉醉在中華文化深邃悠遠,詩歌音韻博大精深的濃濃氛圍中。尋覓古樂知音座中沉醉者不少,但知古琴者不多。自古以來,古琴便以其高妙典雅的文化格調深得文人雅士的欣賞。修養身心、體悟生命,古琴一直是古人提升自我的載道之器,其所藴含的博大精深的東方哲學和美學思想,使這一音色最為樸素的樂器成為中華泱泱五千年文化史上最富盛名的藝術符號之一。

作為“琴書畫”四藝之首的古琴藝術,歷來被視為王公貴胄和文人雅士們指下的“陽春白雪”。“曲高”往往“和寡”,對於每日忙碌於生計的現代人,特別是聽慣了重金屬搖滾的年輕人,這古琴悠揚飄渺的音韻聽來顯得陌生、遙遠,不易體味其中的美妙。傳承需要普及,欣賞更需要接受,而且是在愉悦中接受,在懂得中學會欣賞。古琴音樂會的策劃者楊浪、黃文懿均是個中高手。他們一位是資深媒體人、著名作家,一位是文一琴舍館長、師從古琴大師的演奏家,前者深諳大眾傳播之學,後者通曉古琴精妙之處。經他們之手包裝並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古琴音樂會《怡心琴韻》,不是故作姿態的蓄意清高,也不做門可羅雀的孤芳自賞,它不僅是由著名古琴“虞山吳派”吳文光大師弟子匯聚、特邀著名古琴大師徐元白嫡孫、杭州浙派琴家徐君躍專程赴京演出的琴曲雅集,更是一次全面接近琴學知識的生動課堂,還是一場引人入勝的典雅音樂會。

每場演出都由身穿華服的楊浪親自擔當主持人,他以舒緩而親切的聲音將乍一看詰屈聱牙的古琴典籍娓娓道來,他的講解既通俗易懂,又意趣橫生。《廣陵散》在創作時如何暗藏僭越隱喻的?從不記錄節奏的琴譜究竟是如何被琴人詮釋的?被稱之為“怪符”的減字譜是如何記錄樂譜的?一個個饒有趣味的問題配合多媒體互動在演出期間被一一解答;同時,盈滿整面舞台的《伯牙鼓琴圖》《瀟湘圖卷》等多幅故宮數字藏畫,與主題環環緊扣,令觀眾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沉香繚繞的“吳派、浙派琴音中收穫到更多琴學知識,拉近了古琴與自身的距離。一邊品賞精緻高雅的天籟之音,一邊聆聽意趣橫生的通俗解讀,一邊觀看圖文並茂的多媒體圖示,讓座中許多觀眾大呼“過癮”。“不是我賣關子,我也是剛知道。你知道這是什麼譜子嗎?”首場演出一結束,網友“煙斗老曼”便發了條微博,配圖上正是《怡心琴韻》中多媒體播放的一幅造型奇特的減字譜。

首輪演出現場,少長鹹集、高朋滿座,二百餘座的老劇場中座無虛席,更有不少家長是帶着孩子來接受美育教育的,他們坦言“正是看中了此次演出細緻全面的內容講解和古典雅緻的表演氛圍”。面對觀眾的意外爆棚,擔當古琴音樂會講解的主持人楊浪顯得十分興奮:“本以為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卻沒想到來了這麼多觀眾”,然而隨後其又面露愁色,因為觀眾太多,滿場加座,他候場時只得“委屈”地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欣賞曲目。人們常説“知音難覓”,尋覓也是培育。高貴典雅的天籟之音要覓得廣泛的大眾知音,既要放下“架子”,讓今人聽得懂,又要不失本色,讓現代人在沉靜的古樂中讀懂古人所追求的意境,受到陶冶。

古戲樓的前世今生據傳,古琴雅集音樂會選在百年古戲樓上演也獨有深意。正乙祠戲樓是北京京劇最知名的戲樓之一,也是中國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正乙祠戲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於康熙五十一年,是中國戲樓建築史上第一座純木質古戲樓,迄今已有三百年曆史。戲樓建於佛教寺廟的原址上,具有悠久的歷史,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在這裏演出。正乙祠古戲樓是北京城除了故宮暢音閣、恭王府戲樓以外,數得着的古色古香好戲樓了。楊浪説,戲樓所在衚衕民國時已然是繁華的金融地段,周邊有眾多錢莊。是一些商賈們集資購買院落,再重新修繕的。而今的西河沿已是褪盡繁華比較僻靜的去處,不僅外地人,即便是年輕的北京人也不大知道,在北京吃烤鴨消費最高的全聚德後身,竟有這樣一處能讓人浮想聯翩、又不由得不靜下心來放慢腳步的地界。走進戲樓古意盎然、雕樑畫棟的中庭院落,沉香裊裊的香爐、樂音陣陣的古琴和“正心觀自在”的茶室,已然讓人感到一種禪意。室內一尊梅蘭芳大師的蠟像,極為逼真,很有神韻。大師的戲裝、行頭,以及數十幅照片,讓人流連。有網友文塔稱:百年的古戲樓,隱於市井裏弄中。庭院廳堂雖狹,但一廊一檐一台一椅之設,皆具匠心。久別的古琴聲,久別的吟唱,久別的尊雅。在物流世界裏塔願在“冰酷裏別雅間存活”……是個迎合世人“夢迴”之願的好所在!而戲樓內部三層的建築更為別緻。一樓的木靠背椅,雖有軟墊,但落座立馬有了舊時戲園子觀名角的感覺。舞台近在咫尺,周圍中式雕花的背景加上曼妙的紗簾,彷彿俊俏旦角會掀簾步出。兩側的包廂高懸,讓不大的戲樓毫無壓抑之感。

20XX年,正乙祠古戲樓在已有的京劇駐場演出項目之外,引入古琴藝術,主辦方意在以珠聯璧合的意形契合,於三百歲殊勝之際,藉戲樓古建獨特的物質文化遺產身份奏響傳世之音。據説這一演出項目“旨在以琴會友,聚攏琴曲知音;以琴揚名,提升戲樓知名度;以琴造勢,傳播海航文化堅守的文化理念”。坐在古色古香的劇場中,靜心聆聽泠泠七絃的美妙演奏,以及有關琴學文化的妙語講解,真是一種極致的美學享受,正可謂聞曲亦聞心,而後為知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