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作文(通用20篇)

來源:文萃谷 1.11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元節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元節作文(通用20篇)

中元節作文 篇1

早晨,窗外一陣陣鴨叫聲把我從美妙的夢境中拉了出來。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從房間裏走向客廳。我習慣性地看了看日曆,今天是8月27日,下方註釋着“中元節”這幾個字,所謂中元節,就是人們農曆七月十四殺鴨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回來了。”只見媽媽拎着大袋小袋,滿載而歸,跨進家門。

“媽媽,您起得真早。”我看着滿頭大汗的媽媽説,“怎麼不叫我一起和您一起去購物呢?”

“ 呵呵,等你起來,街上的東西都賣光了。”媽媽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中元節,購物的人非常多!”

媽媽買回來的是今天晚餐的主食和用來祭祀祖先的祭品。到了中午,我們全家都忙開了:媽媽殺鴨,外婆煎魚,我煮豬肉。一個小時後,我把煮熟的菜擺放在一張桌子上,媽媽再擺上五杯酒,兩雙金筷子,這就是祭品了。最後我跟媽媽把桌子抬起放在陽台,再在後院插上幾根香,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就是燒紙錢,外婆拿了一隻簸箕和一捆紙錢,一切準備就緒。外婆先從紙堆裏抽出一張紙,點燃後,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簸箕裏,待火燒起來後,外婆再慢慢地把一捆紙錢一張一張放在簸箕裏,過了一會兒,紙錢燒成了灰,再用“酒”把火給滅掉,外婆就把簸箕拿走倒掉,外婆一邊燒紙錢,一邊嘴裏低聲地念着,大概的意思就是希望祖宗保佑我們幸福安康!生活美滿!

傍晚,在外打工的爸爸也急匆匆地趕了回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桌前,享用可口的飯菜,因為我們全家難得能圍坐在一起吃一頓晚飯,所以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十分開心,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開心地説:“過中元節,能祭祖,又能吃鴨肉,真好!”外婆不住地點頭:“好,現在的生活就是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祖先: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元節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在海南,這裏有許多祖輩人傳下來的民風民俗,有的已經成了節日特色。在這些節日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元節。

在中元節的前些天,大人們都忙着買紙衣、紙帽、紙錢等等。最有趣的是折元寶,每次我都會參與。有時我還會和姐姐比賽,在規定時間內看誰折得最多、折得最好。比賽開始了,我迅速地拿起一張紙,這張紙在我手指間靈活轉動,很快一個漂亮的元寶,就閃亮的出現在我眼前了。但是我不能得意,因為姐姐也很快趕上了我。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張又一張的紙,經過我的手指間,都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漂亮的元寶。“滴”時間終於到了,我的手指也有了些疲勞。但最終還是我贏了,疲勞中也摻雜着一些開心。這些天我都忙着樂不可支。

到了中元節那天,就要燒紙錢了。爺爺把紙錢、紙衣、紙鞋、元寶等都分配均勻。到了中午或下午,就開始進行焚燒。這也讓我們小孩子好奇,也跟着去看。大火熊熊燃燒照着我臉通紅通紅的。大人們説:“燒的紙錢、紙衣、紙鞋等等,都是給祖先送過去,讓他們在那邊過的安穩。”於是我心裏許着一個願望:希望我今後每天開開心心,學習更上一層樓。希望他們在那邊收到錢、衣服、鞋子和我的願望,祝我如願以償。

晚上來臨,我們幾個孩子去挖了一堆沙子,用塑料杯裝了起來,裏面插着蠟燭和香,把他們放在家門口的周圍,圍成一個長方形。點燃蠟燭和香,瞬間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金黃的“火球”隨着風,活潑地跳躍了起來。不到一會兒,家家都點燃了蠟燭。放眼望去,那些小“火球”似乎在和我打招呼。可是在今天不能外出,因為大家怕被不乾淨的東西纏上身,否則我一定出去看看。大人們都忙着擺祭品、燒紙錢,説是燒給那些孤兒、流浪漢的靈魂,因為他們沒有親人,就在大街上。所以人們就燒些紙錢、紙衣給他們。也怕萬一,他們纏上我們某人。聽説在今天,鬼門會打開,所有的靈魂都會跑來人間。雖然我有點不相信,但是這節日過得挺有趣的!

七月十五,過中元節。多姿多彩的習俗豐富了家鄉人民的生活,我喜歡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作文 篇3

農曆七月,在古代這是陰陽交替的一個月份,也是地獄打開大門,鬼魂遊歷人間的時節。小的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説,七月到,不準走水邊,不準説“鬼”、“死”字,不準晚歸。如今,我已經漸漸長大,卻依然謹記着他們的這些話語。我想,某一天我可能也只有如此來回憶他們了。

正規的鬼節在正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然而,在我的家鄉,很多家庭並不是在那天。就如我家。我家是七月初九“接客”,初十“送客”,而隔壁鄰居家則推了一天。

什麼是接客與送客?這是我們當地話語。接客,接的是逝去的長輩們的魂;送客亦然。

在初九的晚上,作為家中後輩女子,因我已經長大便可以隨着父母、弟弟一起去接客。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的。我説不出其中的原因,只知道這是習俗。

父親走在最前面,母親緊挨着父親,接着便是我與弟弟。父親手中擎着紅燭、香,母親則拿着一沓紙錢。母親邊走邊點燃紙錢,隔段距離便停下來在路邊燒些紙錢,一直到接客的地方。其實,這個地方並不固定,但總歸要與家有段距離,而且必須空曠,以免待會燒紙錢把其他東西給燒了。

等到我們拜了幾拜,燃起香燭與香之後便放起爆竹。等到鞭炮響完,我們便開始一個個輪流鞠躬拜祭。之後便以弟弟打頭回家,途中,誰也不許往後看,否則父母定要責罵。

這天晚上,八仙桌上的香不能斷,桌子邊的椅子也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重新換一隻香,把茶水杯洗淨倒上乾淨的茶水,等待親戚的到來。這天中午,依照家裏的習俗,我們一般是吃麪。媽媽將肉剁得碎碎的,放上些酸菜、葱等調料,先炒然後放入水做湯。這樣的臊子只有家裏的味道才最好吃。

等到下午時分,我們會挑選幾個人去接客的地方燒包。燒完後差不多就快到五點了,此時晚飯已經擺上了八仙桌,但必須先讓先人們“享用”,十分鐘後差不多就可以燒紙錢放鞭炮了。等每個親戚一一祭拜後,我們就可以撤掉香台上桌吃飯了。

吃完飯差不多大部分親戚都會回家,準備他們家裏的中元節。而我家則會切好水果,洗好碗,將撤掉的香台再次擺到八仙桌上,然後一起出門送客。送完客就可以將桌子放回原位,吃祭品。而這個中元節也就過去了。

中元節作文 篇4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着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户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説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説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中元節作文 篇5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着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傳説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在這天大家都會放孔明燈,在道路旁放着蠟燭。

記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在街道上看孔明燈。但是我們左看右看都沒看道大孔明燈,只有小小的孔明燈,於是我便向小賣部的老闆問問,一打聽原來還在作呢!沒辦發,於是我們便在路邊等啦!終於做好了大孔明燈,那孔明燈依就像重前那樣,在孔明燈旁邊裝這許多的煙花,當它升空時瞬見煙花飛賤落道許多的地方嚇的人們鳥獸散。雖然在連續放了許多的大孔明燈,但是我以經看膩了。我們走着走着,在路旁發現了許多的孔明燈,我都看的眼紅了。於是我便問媽媽要錢買孔明燈,沒想道媽媽竟然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要求,於是我買了兩個一紅一黃的孔明燈在校園放。一開使我們放個紅色的,但是我們不懂怎麼放在沒有充滿熱氣時就放飛,結果燒的孔明燈黑晡溜羞的。我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我們等道充滿氣時才把孔明燈放飛,我就像一個成功的小孩子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還大叫着“成功了,成功了”。

這個中元節我過的很快樂。

中元節作文 篇6

古時候,人們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後,七魄分離,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後有人祭祀,不會傷害人類;但那些沒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樣了。相傳七月七年級至七月十五,閻王大開鬼門關,陰間鬼魂悉回陽間,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故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説。在這段日子裏,民間人們為保持生活的平安,婚喪喜慶皆不敢輕舉妄動。

七月十五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有的在家中或祠堂為祖先燒香,閤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墳墓上添土、上供、炔香等。天黑之後,攜帶爆竹、紙錢、香燭,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屆時,每户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飯等,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地官保佑,對“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也給予關照;要設酸壇,有僧道誦經,燒煞神錢,打發施服。這種活動在七月十五日達到最高潮。因此,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俗稱“鬼節”。現在民間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莫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國的中元節習俗可以説與中國上古的天人觀有直接關係。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人們認為人昇天為仙,下地為鬼。按照西方文化習慣中的思維理念,鬼神是絕對對立的,天人關係也是彼此不可轉換和彼此絕對對立的,現實中的人類無法作用於天地另一時空。但是,在中國古代宗教觀中,天地可以互相轉換,鬼神位且也可以轉換,現實中的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作為去改變另一時空的關係。在我國先民們看來,天神和地鬼之間,不是絕對的對立關係,而是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功德作為去進行轉換的。鬼魅、神仙和人類都有善惡之分,這種善惡是可以彼此互相影響作用和轉換位皿的。天神沒有功德,也可能重新下地獄,地獄中的鬼魅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脱胎換骨上天成神。人們相信,人間的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作為,去改變另一個世界時空中的先人和後人的境遇。比如,當世人可以通過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貢獻、功德去拯救自己先人的亡靈,也可以因此而給後人帶來善果。

因此,中元節逐步轉變成為祭祀祖先和祈福後人的節日了。

中元節作文 篇7

閩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我們這美麗的家鄉——閩南同樣也具有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有跑王的端午節、看煙花的元宵節…但我還是喜歡最有閩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節。

盼啊,盼啊,盼……終於盼來了家鄉熱鬧的中元節了。這一天,可熱鬧了…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説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被關在了地府裏。地藏是個孝順兒子,不忍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徇私把母親放了出來。沒想到牢房裏的小鬼蜂擁而出,成了各個地方的“遊鬼”。所以,人們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遊鬼以保平安。我覺得地藏菩薩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覺得連傳説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麼可怕了。

到了中元節,家家户户都擺出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發粿、水粿、雞蛋糕,特別是我最愛吃的鬆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聽説做的大米要放到井裏浸泡幾天呢。蒸熟的鬆粿雪白雪白的,鬆、糯、軟、冰,夏日裏能吃出一片冰涼,比冰淇淋還好吃,且更綠色。現在因為商場多了起來,購物比做這些小吃簡單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大人們則會次數繁多地帶我們去逛商店,讓我們“大開殺戒”。但我還是很懷念鬆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們製作中的樂趣。

説説中元節這天晚上吧。這天晚上,不等太陽公公説再見,大家就開始準備上香了。六點多時,剛開始還只是一兩户人家,可過了一會,就陸陸續續的愈發多了起來。香煙繚繞,燭火搖曳,煞是熱鬧。絡繹不絕的香客摩肩接踵,鄉音中熱情地相邀,於是乎甩開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開懷,圍坐一羣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爾。夜色漸漸的來了,孩子們喜上眉梢,因為屬於我們時光到了,小夥伴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點燃了,呼朋喚友,蜂擁着遊走於阡陌、田間,嘻嚷着誰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條夜行的火龍映照着燦爛的童顏,徹夜不眠。於是,大人們品味着鄉俗,放鬆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們追逐着鄉俗,娛悦着無憂無慮的童年……

故鄉的文化底藴深厚,“鬼節”的傳説中也洋溢着濃濃的鄉情!我希望我們的故鄉——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元節作文 篇8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台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全羊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説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在台灣民間信仰,普渡的擺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今日台灣,由於商業社會,幾乎皆以方便麪、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牲禮、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

普渡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先祭拜統領萬姓幽靈的大士爺,並焚燒四色金紙。燒完金紙後,開始祭拜所謂的“好兄弟”,並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時有的人會先燒“經衣”,這是一種代表衣物與日用品的紙錢,讓“好兄弟”們先換上新衣。許多抽煙者,還會點燃香煙,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祭拜完後,焚燒銀紙,歡送眾家“好兄弟”離開。

較為慎重的信徒,甚至請來僧侶、道士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羅漢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是謂“跳鍾馗”。有人則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今日台灣,八家將與官將首等陣頭十分盛行,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鍾馗”的儀式。

中元節作文 篇9

宗教佛教: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在中國,《佛説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

到了宋朝的時候,儒、釋、道合流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並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脱。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道教:"中元普渡"習俗是道佛習合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説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地方 每逢農曆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

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台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節作文 篇10

我今天在日曆上注意到了一個從前從未關注的節日——中元節,也就是今天。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

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説法。道教有“三元説”,“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中元節時,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四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節日,近年來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還有幾個人記得這個節日?還有幾個人會去過這個節日?像中元節一樣被人們幾乎話遺忘,節日有很多,比如寒食也是這樣的,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被我們忘記,這些節日千古流傳,我們要一直記着它們,傳承下去。

中元節作文 篇11

中元節就是傳説中的鬼節,在農曆的七月十四,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會,民間俗稱鬼節。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人跡可至的地方吃東西。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做法等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他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我們家在這一天忙的不可開交,點油燭、燒香、拜祭先祖、放鞭炮、燒紙錢。這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對先祖的懷念,是一種對美好願望的寄託。據説鬼魂在陰間是看不見東西的,所以要點油燭為他們照明;燒香、燒紙錢則是給他們的禮物,希望先祖們能在陰間過得幸福,什麼也不缺;放鞭炮則是迎接、送回鬼魂的方式,放鞭炮時會發出很響的聲音,表達我們對先祖的熱情。

有些人説鬼魂、陰間根本就不存在,這種祭拜純粹是一種迷信;也有人説如果不祭拜,遊蕩的陰魂會生氣,會上門找麻煩。我認為中元節的祭拜是一種信仰,是人們對美好意願的一種寄託。現在,在中元節祭拜的人越來越少了,甚至有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中元節的存在。我覺得,這種習俗是先祖給我們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後人的我們應將這種文化繼續傳給我們的後代。

中元節作文 篇12

中元節也叫鬼節,我的家鄉對於這一個節日可是很有講究的。

在離中元節還有幾天的時候,我們就輪流開始了這個節日,我們那的風俗是在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拿上炮竹,香,以及錢紙到一個特定的地點準備接祖。在我們開始這一步驟的時候,家裏面的大廳裏,以及大門外面都已經搬上了桌上,在桌子上都擺好了吃食。等到鞭炮聲響起,這也就意味着家裏的祖先被我們迎接了回來。在當天裏,我們有很多的禁忌,比如晚上的時候最好不要外出,不能將一些不吉利的話,同樣態度也要擺端正,不可以吊兒郎當的等等。

在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要準備好早餐,將早餐端在餐桌上,我們必須等到先祖們用完後才可以去吃,至於怎麼去判斷,我們就是根據上菜的時間,以及飯菜在桌子上擺放的時間來判斷。這段時間裏,我們要保持香火不斷,蠟燭要亮。以前我也挺迷糊的,為什麼一定要點蠟燭,後來一些長輩們告訴我,蠟燭的光,是為了照亮先祖們的路。我們這個接祖的活動是前一天傍晚的時候開始,後一天同樣傍晚時分結束。結束的時候同樣需要炮竹,需要迎接時一致的用品,只不過,炮竹的方向變了,接的時候從外往內放,送的時候從內外放。

中元節雖説是一個鬼節,但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個懷緬的節日,在這一天裏是我們表達對仙逝先祖的一種懷念,也可以説是一種尊敬。我越長大就越能聽到一些雜説,很多人對於這麼一個節日的活動似乎都認為是一種迷信的行為,這未免太在乎這個節日表面上的含義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節日?節日本身的意義又在何處?其實不過是人類一顆思念、一顆懷源的心罷了。

中元節作文 篇13

七月十五中元節,人稱鬼節。

其實,從農曆七月七年級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着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説,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説: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於,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脱離倒懸之苦。後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曆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説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個人家裏祭拜。街普是個別擇日祭拜。市普則是以市場為主體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中元節作文 篇14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爸爸帶我一起回老家過節祭祖。

一路上,爸爸與車上的叔叔談的很投機,竟然忘記在街上買冥錢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爺爺家,爸爸看到正騎着摩托車到街上購物的叔叔,連忙叫叔叔帶東西回來。叔叔回來後,爸爸問多少錢,叔叔説算了,只有幾元錢。爸爸堅持要付錢,爸爸説:“祭祖當然要誠心,我是誠心誠意買的,錢當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錢接了過去。

吃過中飯,爺爺奶奶開始舂粑粑。他們把浸泡過的黏米放進石臼裏,用一根很長兩頭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後將舂過的米粉過篩子粗的繼續放進石臼裏舂直到米粉細滑到滿意為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團,在用手捏成一個個長長的橢圓形的粑團,然後用水洗乾淨的桐樹葉包好,放進蒸鍋裏,蒸熟。揭開鍋蓋,香氣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訴我説:“只有讓先祖吃過後,我們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願地走出去玩了。

天漸漸暗了,爺爺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壇,擺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紙冥衣冥錢等東西解開堆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按照長幼次序排定,燃放煙花,點燃冥俱,祭祖正式開始。只見爺爺口中唸唸有詞,左手拿起燃燒的冥紙,右手拿起酒壺,祭天祭地祭祖。禮畢,大家一起雙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與幸福。

祭祖一結束,我立即從桌子上抓起一個粑粑,就吃了一口,頓清香撲鼻,軟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嚐過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這也許是託先祖的福吧!感謝先祖們,給我們以美食、平安、快樂和幸福。

在江蘇,每逢中元節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徵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為“度尾”。

在中元節,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曆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這就是中元節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中元節作文 篇15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今天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是怎麼過中元節的。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被佛教稱為“孟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站分也有在農曆的七月十四日過的,節日這天,人們會帶上祭品到祠堂中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差不多。

我們家鄉的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初旬就開始了,一直到農曆的七月十五日結束。我們家鄉的中元節一般都定在七月八日。在這天上午大人們就到祠堂中做準備,如:將祠堂打掃乾淨,把八仙桌擦乾淨,買好過節要用的紙錢和祭拜要用的瓜束等。在傍晚時分將八仙桌放在祠堂正中間,把香爐放在八仙桌的上方,桌子左右兩邊放上長筧,桌子正下方放上一個盆子用燒紙錢約。

準備完畢,我們小朋友會洗過澡跟着爸爸媽媽來到祠堂,由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頭引着我們去外“接客”。接到祠堂後我們們就會放鞭炮和鞠躬拜祖,拜完祖後大人們會坐在一起商量哪一天輪到自己家去“接待祖先”。輪到我們家接待“祖先”那天媽媽會在早上和中午做上豐盛的早餐和午飯去招待“祖先”,下午四點左右帶上點心和茶水再去祭拜一次。一直到農曆七月十五日傍晚時分,大家帶着香燭和冥幣封的“封包”去祠堂燒包。大家再次放上瓜果、祭品祭拜“祖先”,等祭完才算把祖先送走了,中元節巴就過完了。

中元節是為了讓人們記住“祖先”的節日,我覺得我家鄉的中元節有特色,對於小朋友來説還挺有趣!

中元節作文 篇16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

舊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着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作文 篇17

有關中元節的傳説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説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七年級,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説:"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寶島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中元節作文 篇18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作文 篇19

農曆七月十五一大早,奶奶就到菜場買了雞、鴨、魚、肉等豐盛的菜餚,原來,中元節到了。

奶奶用發糕、豆奶、烤饅頭和一串脆響的鞭炮來迎接我們的“老祖宗”。“老祖宗”吃完早餐後,天下起了大雨,傳説這是“老祖宗”從遙遠的地方帶來的洗腳水。

奶奶和爸爸忙活了一下午,準備了一桌盛宴來祭祀“老祖宗”。奶奶神情嚴肅,把一雙雙筷子一頭搭在碗邊上,一頭放在桌子上,倒好一杯杯酒,盛好一碗碗飯,熱情地招呼“他們”來吃飯、喝酒。奶奶不准我們追逐打鬧甚至不讓亂説一句話,生怕得罪了“老祖宗”。

吃過晚飯,奶奶在院子裏用白粉筆畫了幾個圈,擺上香,把紙錢、搖錢樹堆在圈裏,點上火,讓我們給祖宗磕頭,奶奶在一旁畢恭畢敬地説着:“這是給你們去揚州看戲的,這是給你們遊山玩水的,請您保佑我們平平安安?”

中元節作文 篇20

現代作家豐子愷對中元節“放焰口”佛事有詳細的描述。佛教傳説中,相傳墜入地獄的餓鬼,欲吃食物,但食物會放出烈焰,故不能進食,只有七月半這天通過作佛事,方可進食,稱為“放焰口”:

我小時光,每逢中元節,即陰曆七月十五日之夜,地方上總要集資舉辦佛事,以超度亡魂,名曰放焰口。河岸上涼棚底下搭一個台,台上接連兩張方桌,桌上供着香花燈燭,旁設椅子,是僧眾的座位。每家用五彩紙張剪成衣衫鞋帽之形,用繩子穿好了掛在沿河的柱子上,準備佛事結束時焚化給鬼魂。河岸兩旁,掛着無數燈籠,上寫“普濟孤魂”四字。琳琅滿目,煞是好看!……黃昏時分,法事開始了。老和尚戴着地藏王帽子,披着袈裟,坐在正中;兩旁六個和尚各持法器。起初是鳴鐘擊鼓,唸佛唪經。到了深夜,流螢隱現,有如鬼火明滅;陰風飄忽,彷彿魂兮歸來,就開始召請孤魂了。老和尚以悲緊之音,高聲誦唸,眾僧屬而和之。每唸完一段,撒一把米,向孤魂施食。那些米落入暗處,彷彿有無數鬼魂爭先搶奪,教人毛髮竦然。

所召請的孤魂,非常全面,自帝王將相以至囚徒乞丐,都可以“來受甘露味”,那文詞駢四儷六,優美動人,不知是誰作的。有人説蘇東坡所作,未可知也。我因愛此文詞,當年曾向杭州瑪瑙經房“請”得一冊《瑜伽焰口施食》。抗日時我倉皇出奔,一冊書也不曾帶走。緣緣堂被焚前幾天,這冊《瑜伽焰口施食》即在其內,因得不焚。往年有人闖入我家,搶走了許多古典文學書籍,卻不拿這冊書,大概他們不懂,所以不拿。此書因得保存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