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口頭作文

來源:文萃谷 2.39W

一、通過一個詞語的變換透視課標指導下的國小作文教學

什麼是口頭作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總目標”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其中對“寫作”部分用括號做了註釋:國小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筆者認為這裏從“寫話”到“習作”不單單是詞彙的簡單變換而已,其中傳遞出的深意值得思考。

按照課標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為“寫話”,這一階段只是要求教師引導低年級學生,喚起學生對自我內心體驗的注意,鼓勵學生表達,為學習寫作培養興趣。我們再來看課標對第二、三學段“習作”的説明,其中對第二學段(3~4年級)的具體要求是有八條。(詳見課程標準)通過對比,不難看出,無論是在要求的內容還是學生能力的程度方面,第二學段較之前一學段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自然是基於學生個體的發展實際和進一步學習的需要。

筆者不禁要問這樣幾個問題: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適應這麼大的變化嗎?教師教學能夠很好的把握學生心理,進行有效的跟進嗎?如果不考慮課標制定方面的欠缺,那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一線教師應該做些什麼?

作為國小學習的中級階段,三至四年級的學生要經歷從重在形象表達的“寫話”,向抽象思維“習作”的轉變。這不僅是對語文教師教學水平的考驗,而且也是對當前基礎教育成功與否的考量。按照皮亞傑認知建構主義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劃分,此年齡階段的學生處於具體運演階段(8~10歲),學生的思維已經具有可逆性和守恆性,但這種思維運演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正是因為此階段的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學生尚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教師的指導就變得舉足輕重,因此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正是基於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在此階段口頭作文教學的開展能夠有力的促進學生轉變,同時也為教師開展作文教學提供了一條良好的借鑑途徑。

應該指出的是,口頭作文的教學其實與我們平常所講的寫作教學不是同一類問題。對於口頭作文,上世紀90年代林一平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其論文《重視口頭作文訓練》中對口頭作文的兩種定義對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他將口頭作文做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凡運用口頭語言表達的均可看作口頭作文訓練。狹義的是,具有指向規範口頭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訓練方式。本文所講的口頭作文應該就是指後者,它有着明確的題目、立意、中心,並且有特定的對象和範圍。它要“説”出一篇文章來,與書面作文相對,但又與書面作文有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不難看出,口頭作文其實與口語交際、閲讀、寫作以及綜合性學習之間存在着某種複雜的關係。本文也試圖將口頭作文教學放置在與以上四種語文課程並行的層面,即將口頭作文教學看作是語文課程改革中應當被重點關注的,具有普適意義的,同時也是在國小階段實際教學中被普遍忽視的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口頭作文教學開展的理論分析

之所以將國小階段的口頭作文教學提出來,不僅是因為當前國小作文教學效果不佳,在實際教學當中存在諸多問題,距課標的要求相去甚遠,而且是因為國小階段作為個體一生學習過程中的奠基階段,對於個體一生的整體學習過程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口頭作文有相當的.優勢,能夠擔負起學生髮展的重任,這些優勢也是我們提倡開展口頭作文的有力支持。

1、口頭作文的諸多優勢

首先,口頭作文不僅具有“複合學習”的優勢,而且能夠強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口頭作文將語文學科的基本要求聽、説、讀、寫融為一體。“説文”的過程,也是“聽文”的過程,要聽出説文的“關節”,聽出審題、立意、選材、構思、語言駕馭等等“機竅”,這能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而“説文者”邊想邊説,邊説邊想中所體現的“説文”水平,也處處顯示了平時“讀文”的功底。傳統語文教學重視書面表達而忽視口頭表達是一大弊端,無論就社會需要或培養智力而言,都是一種“失策”。

其次,口頭作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效率優勢,而且能起到“愉快學習”、“情境教育”的作用。前者是由於口頭作文兼有快速思維、迅捷表達的特點;後者是因為口頭作文易於創設民主、活躍的課堂情境,營造熱烈、愉快、輕鬆的學習氛圍。其他同學的“説話”,能貼近聽者的心靈,引起共鳴,激起作文的慾望,能較好地達到預期目的。

鑑於口頭作文如此廣泛的優勢,從課程教學的層面來説,口頭作文應該作為語文課程的一部分。

2、口頭作文能力的延展性

無論從作文教學還是整個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口頭作文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是必要且必需的。國小階段學習狀態的好壞也會對個體今後整個學習過程產生重大影響。很多學習習慣就是在國小階段養成的,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是説的國小階段的學習對於人一生的影響。國小階段口頭作文能力的培養能夠為進入初高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矗

隨着形勢的發展,傳統的教育觀念正在逐漸改變,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化社會人”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作為“現代化社會人”應具有那些素質呢?專家認為必須具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工作、建設需要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可以説是一種“應變能力”,它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堅持力、自信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初高中學生來説,更應該把培養應變能力作為“涵養、鍛鍊”自己的目標之一。如何“涵養、鍛鍊”呢?口頭作文不能不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口頭作文需敏捷靈活的思維,這對於將來走上社會與人交流思想、處理事務和生活無疑是有益的。口頭作文還給學生提供了鍛鍊的場所,它往往設定不同的語境,並給學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機遇,因而對培養他們“克服自卑能力”,樹立“自信力”都會有積極影響。同時,“自信力”的提高又促進了“堅持力”的增強。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説:口頭作文是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化社會人”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從現代化的高度認識口頭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開展口頭作文應有的態度

進入新世紀後,出現的寫作教材只是在名稱上把説話與寫作給予並列,但在編輯上仍把兩者予以分開。籠統的口頭作文教學研究,已經不能與學生的發展和教學實際的需要看齊。再者,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的普及程度愈來愈高,現在的學生置身於一個信息變化萬千的社會,學生所掌握的信息量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年齡所對應的程度。詞彙的佔有量、情感體驗、表達的欲求等等都使得口頭作文研究變得意義豐富。

至於口頭作文的開展,很多一線教師都有自己不同的心得體會。有的注重與閲讀的結合,有的注重思維的培養,有的注重語言的訓練,不能説哪一種方法是好的,另外一種是不好的。應該説一切研究的落腳點應該放在實踐當中,只有通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才站的住腳。本篇重在理論建構不就口頭作文的開展做細緻的講解分析,再加上筆者一直在思索口頭作文教學開展應該採取的模式,“教有法而無定法”,我們的關注點是在國小中段三四年級開展口頭作文教學實驗,經過修正將口頭作文教學的理論推廣到各個年級段,為此我們將不懈努力,為這樣一項有意義的工作獻出綿薄之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