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作文

來源:文萃谷 4.25K

語言積累,作文圖式決定轉換的過程和速度,是學生內部語言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石。但如何讓學生學會“轉換”,即把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把平時所謂積累的好詞好句、精彩片斷在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同時,在寫作中,又要靈活地運用出來中。這就是作文的關鍵。《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閲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仿寫作文

因此我們在訓練的同時,就應該加強對學生語言點的訓練,因勢利導,學以致用,遷移實踐。知道文本為什麼精彩,還要知道怎樣創作同樣精彩的文章,這都需要講究方法。找一個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讓學生用自己悟得的方法去嘗試表達,在實踐中品嚐創造的快樂,增強語言的創新的能力,學生會慢慢明白:噢,原來這種方法並不難,我也會做。具體地做法,我認為應該重視仿寫。

所謂仿寫,也可以稱為遷移表達。是作文者模仿某些範文的立意、構思、佈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寫作訓練方式,也就是讓學生運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語言文字、精彩片斷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用閲讀中的收益來指導寫作,並在寫作實踐中鞏固閲讀的`收益,二者相得益彰。

1、句式的仿寫

句式的仿寫一般指的是對文本中前後結構相似,意思相聯的句子的仿寫。這些句子通常是幾個句子排列在一起,在文本中往往能起到加強語勢,增強美感等作用。

如朱自清的《匆匆》在教學時,在學生對文本語言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模仿文本語言進行創作。一些學生仿照文中句式在書旁寫下了這樣的句子:“看書的時候,日子從書本上過去;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歡聲中過去;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頭過去;放風箏的時候,日子隨風箏飛走了……”

“過去的日子如塵埃,被雨水沖刷了;如雨露,被朝陽蒸發了……”

這樣的仿寫不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對文本的語言積澱於心,並在實踐中自然轉化為他們的語言背景進入潛意識中,在寫作當中表現也來,成為了自己的語言,實現了語言的外化。

2、詞語的仿寫

語言的規範確當感主要體現在詞彙的運用方面,既要適境得體,又要注意感情-色彩的變化。將文本中學到的詞彙,具體妥貼地運用在仿寫當中。用指定的詞(或不指定的詞)或短句造出新的獨立的句子。

如《少年閏土》中有關於“冬日捕雪”這一場面的描寫中, “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下來啄食時,遠遠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作者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掃、撒、支、牽、看、拉、罩”這些動詞的運用豐富了文本的內容,使整個捕鳥過程在我們的眼前頓時生動起來。我們就可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仿寫動詞,不是單純地把這些動詞運用上去,而是你也找一些動詞,來表現一種行為。比如,用上一系列動詞,表現農民是摘桔子的過程。

3、修辭的仿寫

修辭手法的運用,往往能使語言的表達更加形象生動,更能表現作者獨特的內心情感。對於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除了引導學生賞析之外,還應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加強學生對語言運用的生動流暢感。

如《冬天的鬆坊溪》中“雪降落下來了,你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在風中飛,雪降落下來了。”

這裏,作者一連運用了三個比喻把雪花優美的姿態形象鮮活地定格在學生的腦海中了。教學時,我們可藉助比喻的特徵及功能的語言知識,先引導學生去比較、推敲、品味:想一想,如果刪去這三個比喻句,表達效果會有什麼影響?這三個比喻句是怎樣把雪花與柳絮、蘆花、蒲公英的種子聯繫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繼而引導學生進行這種修辭方法的仿寫,寫一段關於熱鬧的集市,要求運用上適當的修辭。

“集市上,各種各樣的人紛亂地擠在一起,各式各樣的聲音雜亂地交融在一起,像……像……像……像……”

此外,還可以對文本立意等進行仿寫,通過以上各種方法的仿寫,可以使學生對他人言語的獨特性能準確領悟,對他人言語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對自己的言語表達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獨特性。真正地能把在閲讀當中得到的外部語言內化,又重新外化於自己的作文語言。讓已經內化的外部語言,可以在學生的筆下得到靈活地運用。

作文是學生把思維活動轉變為語言表達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地閲讀積累,學習文本知識與文本規範是使學生形成拓展語言點不可或缺的基石。我們在教學中,只有把積累與運用,把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的訓練同時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的學生作文達到如古人所説:“文章讀之故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湧,滔滔不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