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

來源:文萃谷 2.1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

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1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我們廣東在過年時,一般會去逛廣府廟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廣府廟會。

我查資料得知,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關。東漢時期,佛教與道教傳入了中國,後來在唐宋時,他們又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許多宗教活動,他們還各自的宗教活在動上加了許多娛樂項目,如舞蹈、戲劇、出巡等,後來經過民間的凡夫俗子不斷隨喜添趣,就成了今天的廣府廟會了。

上一次,我們去廣府廟會時,看了許多表演,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吹糖人了。

糖人,一定是許多小朋友所饞的東西了。那次,我無意經過那位吹糖人師傅攤位,看見那位師傅在教一個小朋友吹糖,那可不是平面造型的糖人哩!而是立體的,裏面是空心的糖人,我嚷着鬧着讓父母給我買一個,他們拗不過我,只好同意了。輪到我時,我選做了只老鼠,那位師傅讓我過來和他一起做糖人,那位師傅先將飴糖,揪下一團,揉成一個球,用食指沾少許澱粉壓一個洞,再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程度時,迅速折斷糖棒,再把另一隻手裏壓扁的飴糖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就可以吹了,師傅讓我在管口那兒吹了,我鼓起腮幫子,使勁地吹,直到那位師傅笑着喊:“停,吹久了是不會成功的,只能打回原形”。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管狀的糖塊經我這麼一吹就成了一個薄皮中空的扁球狀,再經過師傅那雙靈巧的手撥弄,一隻翹着長尾巴,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一會兒就捏好了。我想:這麼晶瑩透亮,可愛的小老鼠,誰會捨得吃了呢?

我們還看了許多活動,例如,舞醒獅等。我們看見了領頭的紅醒獅隨着鼓聲舞動了起來,頓挫有力,接下來和五隻色彩斑斕的醒獅從最低的樁舞,一躍起跳上了最高的樁,領頭的紅醒獅突然立了起來最後,人們掌聲如雷,原來這是寓意來年步步高,鴻(紅)運當頭!我也十分激動地鼓起了掌。

熱熱鬧鬧的廣府廟會,讓我記憶猶新,我喜歡廣州的廣府廟會,因為它是那麼的多姿多彩,讓我感受到歡歡樂樂的傳統年味。

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2

有一幅畫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畫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這是什麼畫呢?

沒錯,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冬至“數九”圖。“數九”,相傳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漫長。當時中國人民為捱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攤,我們在一家售賣着九九消寒圖的店鋪前停下了腳步。這九九消寒圖有兩種:一種是雙鈎描紅書法,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還有一種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個花瓣的梅花。最終,我們選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們把那幅九九消寒圖掛在了牆上,並且拿出一杆毛筆,蘸着曙紅的顏料輕輕畫在了一個花瓣上。畫完後,我問爸爸:“數九這個習俗有什麼寓意嗎,為什麼要這樣呢?”

爸爸笑着回答説:“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很有趣的節日,而且特別有紀念意義在。只是小時候我們都是自己畫的九九消寒圖,有意思多了,不像現在,都是買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歎氣。

突然,我想到家裏有毛筆,有墨汁,有顏料,不正好可以自己製作嗎?我們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因為之前學過國畫,所以畫起梅花來十分順手,先蘸上濃墨,調和適量的淡水,在試筆紙上劃了兩下,見到色彩適宜,才放心地畫起來。線條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濃墨重彩,當最後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後,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筆一劃地寫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他把宣紙覆在打印好的樣子上,用墨筆勾出他們的輪廓,讓我感覺就像印刷的一樣。

我們總共畫了三幅九九消寒圖,家裏三個人一人一幅,在這樣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筆,或欣賞,或調侃,既其樂融融,又書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3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的家鄉是美麗的融城,那兒至今還流傳着許多獨特的元宵習俗。

每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媽媽總會煮起一鍋湯圓。白白胖胖的小湯圓,懶洋洋地躺在碗裏,撈上一個,放入嘴中,留下的只有滿口香甜。

吃完湯圓,我心心念唸的便是看花燈、猜燈謎了。爸爸帶着我們來到廣場,放眼望去,千姿百態的花燈相互照映。忽然,廣場上的一個巨大的寶葫蘆吸引了我的注意。寶葫蘆花燈由紅黃藍三種顏色組成,旁邊還靠着一個財神爺。“葫蘆”與“福祿”音同,又是富貴的象徵,代表長壽吉祥,還有財神爺相助。人們為了討個好彩頭,紛紛上前與它們合影。

看了花燈,免不了要猜燈謎。我看準一個小燈籠,疾步上前,伸手拿下燈謎,打開紙條,只見上面寫着“狀如蘑菇一珍寶,當年白蛇將它盜,其實是味好藥草,滋補健身價值高(打一植物)”。剛看到謎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找不到突破口。就在我幾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株植物浮現在我的腦海,“靈芝!”我脱口而出,隨即一蹦三尺高,可不就是靈芝嗎!”狀如出蘑”“白蛇將它盜”,一聯想,不是靈芝還能是什麼!我懊悔自己想得太慢,卻又喜滋滋地拿着謎條去領獎了。

好不容易猜出燈謎,一陣喧鬧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頭望去,許多人圍在那邊,時不時傳來歡呼聲,排在外圍的人們踮起腳尖,迫切地想看到前面的景象。是什麼這麼引人注目?好奇心驅使着我,想一探究竟。會不會是……想到這,我也顧不得什麼了,抱着獎品就朝人羣跑去。

一陣推擠過後,我憑藉着孩子的優勢擠到了人羣中間,透過大人間的縫隙,我證實了自己的猜想——那就是板凳龍!一條條用一塊塊凳板串連而成的遊動的龍燈,被人們架着,遊走在廣場中間。在人們的演繹之下,板凳龍栩栩如生,它在這一刻彷彿化身為條條真龍,直入人們的心田。伴隨着音樂聲,它時而直入雲霄,時而俯衝直下,時而蜿蜒盤旋……它,板凳龍,在這個元宵佳節,已然成為全場的主角。歡呼聲、驚叫聲、音樂聲,響成一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望着天上的明月,意猶未盡的我久久不願離去。滿天星光,滿場燈光,人生何如,總有無盡的美好。

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4

中國,一個文明古國,論起習俗,可謂“一地一樣”花樣繁多,單新年習俗,就五花八門。但亙古不變的是那份喜慶和熱鬧。

在我的家鄉,新年從臘月二十幾就開始了。二十九家家都準備好年貨,門上貼好了“福”,有的人家還掛上了兩盞大紅燈籠。這天中午,照例要吃頓好飯,還要拜神家。下午就該大掃除,門窗擦得亮亮的,屋頂掃的淨淨的,桌上擺滿了瓜子和糖。小孩子們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們也已經在準備新鈔,用來裝紅包。年前這幾天熱鬧的很。

臘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餃子的,一般是肉餡的,吃完了飯就去看看春晚。因為七年級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頂不住,把新衣服放在牀頭,早早就睡下了。別以為一睡就着,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麼震天雷、竄天猴、笛音炮,聲音此起彼伏,整整響一夜。

大年七年級,凌晨三四點鐘,就被媽媽叫起來了,睡眼朦朧的,一看見新衣服立馬精神起來。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給爺爺奶奶拜年,再給爸爸媽媽拜。給家人拜晚年就該吃餃子了,正月七年級不讓動刀,不讓説不吉利的話,還不能吃葷。不過白菜餡兒的餃子還可以湊合的。

吃完餃子就要去給本家的親戚們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給長輩磕頭。女人就要輕鬆多了,鞠個躬説句吉利話,就完事了。爸爸領着弟弟去拜年,媽媽帶着嬸嬸們去拜年。我做為家中的長女也只能在家待着。爺爺奶奶也不閒着,在門口放好席子,鋪好墊子,一撥一撥的人來拜年,賊熱鬧。我呢,更不閒着,我守在大門口,見有人來,先給他們拜年,坐等紅包拿來了。

漸漸的東方泛起魚肚白,天上還殘留着花炮的'煙霧,來的人也漸漸少了,大火都困了,來不及吃午飯,一個個倒頭就睡,連小孩子也被趕回家睡覺。晚上又是一頓大餐。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當家要去請新媳婦來吃飯,表示這個大家庭接受了她,而當院的老媳婦要做陪客,帶着新媳婦認當院人。八年級,媳婦們要帶着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過了這幾天,年也算安靜點了,等過了十五,吃完湯圓,年味也就漸漸淡去了。

新年那麼熱鬧,那麼讓人留戀,不知多年以後這些習俗是否還能保留。但我想,不論怎麼變,家人不變,一家的和樂不變,幸福就不變。

七年級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的作文5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着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裏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説:“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説:“做豆腐可不能多説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着豆漿的桶裏。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裏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説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着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温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