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信仰作文彙編十篇

來源:文萃谷 1.53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信仰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信仰作文彙編十篇

信仰作文 篇1

第一次見到麥格社區,完全是因為母親的要求,使我感到那麼地無趣、乏味。過了不久,母親就要求我發表一篇文章。當我慢吞吞、帶着完成任務的心在投稿的頁面上打字的時候,發現在這個對以前的我來説很平淡的頁面上,竟然出現了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使我對作文產生了一種不可磨滅的情感。

慢慢地,我開始瞭解麥格社區,喜歡在上面發表作文,喜歡看一篇篇的文章。以前絞盡腦汁地寫作文,完全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但是現在在麥格社區裏寫作文,像是為了一種約定一樣,使我向往。還記得,當我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弟弟》發表以後,我懷着期待的心,等待着點評老師點評。沒想到,點評老師給予我一個“優”。它雖然在其他人眼裏是一個小小的優,但在我看來,它是點燃燈的一把火,它是照亮我前進道路的一盞燈,它是指引我走到黎明的一條道路。

在我第一篇徵文有幸獲獎後,我與麥小格有過交流,發現麥小格有一顆温柔的心。她在眾人面前一視同仁,對任何人都加以鼓勵。在入羣之後,我也認識了許多和我一樣的小夥伴,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認識了幾位小夥伴。其中,我記得最清楚,也最瞭解的就是那位喜歡古風的——空靈(靈公子)。雖然我跟他溝通不多,但在他與其他人的交流中瞭解了他。他是那麼地喜歡古風,以至於每句話都是文言文。他的寫作能力也是那麼地好,使我敬佩至極。他寫的小説,極富有個性,令人看着彷彿能解除一天的憂愁。

在茫茫記憶中,我慶幸自己加入了麥格社區的隊列,更感謝麥格社區給予我的知識,你們是我最信任的夥伴。不知不覺中,我發現麥格社區並不只是一個社區,更是一種信仰。

信仰作文 篇2

信仰,源於我們內心堅定的方向,在內心深處,總需要一束光芒照亮,温暖它冰冷的軌跡。我信仰生命的真諦,我們要努力去拼搏,努力登上高峯,去解除被封印的火苗,這樣我們才能持着火炬去驅散一切黑暗。走在人生的小道上,時而一處泥窪,時而一片荊棘,但走完這段路線,迎接你的將會是平坦的小道。在大海遠處,漂着一艘孤零零的船,只透過一點點微弱的燈光,是什麼讓船家如此堅強,不畏懼黑暗朦朧的深夜,我想那肯定是信念。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心中的方向,他堅信在不遠的前方,一定會有一座島嶼讓他歇腳,在島嶼之上一定有一座燈塔在為他指引前方的道路,驅除一切黑暗。信仰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多麼振奮人心啊!

深夜未歸的人兒,是家庭的責任讓他們愈加強大;頂着強烈陽光工作的人兒,是生活讓他們愈加拼命;生活中,不管是任何一種工作者,他們的工作都是為了生活,他們的內心也會更強大,信仰的火焰也會更加閃耀!只有用一顆堅定的心去做想做的事,才能成功,沒有徒來的機遇,這些都是要自己去爭取。生活給了你淚水,那你就要用汗水去填充空洞!相信自己,堅定信念,你一定會迎來明亮的時間!

別總拿負擔太重這種話糊弄別人,這是你自己的人生,壓倒你的只有懦弱與無能。這樣的你心中的火炬早已滅了,可是可以讓它重新燃燒啊,你只有加倍的努力,別人才會尊重你,才會信奈你,你的人生才會閃閃發亮,成為萬眾的焦點。貝多芬説過一句話:“我不是生來去過一種恬靜生活的。”只有不斷拼搏,才能站在至高點俯瞰腳下,這是勝利者的榮譽。任何的一個人生路,都有着詩一般的青春夢。

人生道路漫長,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無論旅途多麼不順,我們也要咬牙堅持走完。相信,暴風雨後的彩虹永遠都只為付出努力的人展現,加油,追夢的少年!

信仰作文 篇3

人活着總是有原因的,而真正有活力、有色彩、有意義的生命,他們活着是為了信仰,為了信仰而活着,這才是一個人活的真諦。信仰是一種原則,是一種人生信念,是一種對自己既定的生活目標。

信仰是一種姿態,一種仰望的姿態,因為信仰,人活着才能不斷地向上、向上,就算周圍的環境再黑暗,再寒冷,因為有信仰我們也總是驕傲、執著地翹首仰望,堅信青冥之後必有陽光。

信仰是一種成熟,擁有信仰的人必定是成熟的,他不再敏感多疑,而是世事無常的從容淡定,不再對別人察言觀色而做事,而是堅守自己信念邁出人生更堅實的一步,不再整天申訴求告,而是堅守自己的信仰,堅信"車到山前必有路"。有信仰的人之所以成熟,在於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換句話説,有信仰的人有主見,這種人是自己的主人。

然而,一個人活着是為了信仰,並不代表做事偏激,並不代表孤注一擲,賭咒發誓,這樣的行為不叫做信仰,而叫做幼稚、任性,根本連基本的理智也談不上。真正的信仰,對它的堅守應當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就好比站在山巔上眺望,幼稚的人為了看到無際的盡頭,願冒生命危險攀上嶙峋的陡崖,即使山巔只是一道狹窄的石縫,幼稚者也要踮腳上攀,只為見曙光的一瞬,滿足心裏時的滿足,後一秒鐘就算墜入萬丈也無所畏惜。沒有信仰的人會盡量找一塊平坦的草地,雖説看不遠,但卻很平穩,很安全,在他們看來,這就叫"心理踏實"。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他們會選擇一個看得很遠卻不陡峭的高度,他們堅信,既已看到足以壯觀的天際朝陽,未來的憧憬與信仰,給了自己繼續攀登的可能。

從某種程度上説,那些沒有自己信仰的人就可謂奴才了,至少他們內心是一個有"奴性"的人,魯迅先生説奴性表現有三方面,一是不知道自己已做了奴才,二是就算知道自己是奴才還很喜歡,而再次使是那種善於偽裝,見風使舵的心理。而我對最後這一點感受是頗為深刻的,欺上瞞下,口蜜腹劍,趨炎附勢,這些奴性的典型無一不證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奴性的社會裏,奴性的人總是在社會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總想要"刀切豆腐兩面光",為討領導歡心,逢年過節總是好禮相送,滿口央求領導在來年裏多給關照,為擁有一張寬泛的人際關係網,總是滿臉堆笑,即使冒犯自己的底線也是逼迫自己翹起嘴角;為了預防友情破裂,總是縫縫補補,粘粘合合,用餘秋雨的話來説,這種人稱之為"俗"。

然而,為什麼會有奴性呢?怎樣才能拋掉奴性呢?

奴性,換句話説,可以換成常説的社會潛規則。人有奴性,實際上就是説人在社會裏必須按潛規則辦事。這種所謂潛規則,顧名思義,就是雖説沒有明文規定,但一個步入社會的人都必須懂得,並心知肚明的"規矩"。飯局應酬,官場情義,乃至處世中的"老好人",這些潛規則都已成了公開的祕密,遵循了這些規則,社會再小,競爭再激烈,也會有你的一方容身之所。然而總有些"革命者",他們要麼不按規則出牌,堅持自己所謂的正直,大公,到後來便成了眾人口中的"亂人"、"白眼狼",要麼就乾脆將這一祕密捅破"泄露天機",然而這往往有被公眾所唾棄,聲討這種人油滑、奸詐。久而久之,"逆亂者"有少不更事變得成熟穩重,社會終於給他騰出了一席之地,讓他得以容身,挑明規則的人將規則深諳在心中,你不説我不説,大家都明白。他們混入了人流,成為其中一粒攢動的不顯眼的沙粒。

到最後,人們竟都不承認曾有這樣的事發生,都不承認自己身上會有奴性。然而紅包照給,好禮照送,飯局上好聽的"兄弟情義"照樣浸泡在酒杯之中,只是奴性也顯得不奴性了,因為沒有人做這場遊戲的主人。

在這樣的車輪前行中,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再留有自己的一絲信仰,這種信仰不必是高聲吶喊,不必是鄙棄世俗,而可以當作做人的底線,底線之上,因循着歷史車輪的痕跡;底線之下,就應當是對自己人格的堅守,守住的是心靈的一絲希望,靈魂的一方淨土。這樣的奴性也才顯得是信仰了。

"我是一個迷路的孩子,我不知道神在哪裏,但我知道神在某個地方等我。"

信仰作文 篇4

如果這不是的話。

那麼,這世界上便沒有了絢麗,沒有了奇蹟,但若是長河的盡頭,必定一無所有,一步步被吞掉,被撫平,被我們一時的衝動和微弱的痛楚給啄得空洞。

眼神空洞,空氣空洞,我們心中放肆的自由也會被貶的不新鮮。

如果這不是。

草原上朵朵的羊羣,將不再是綿亙的虛線,不再是昂着挺立地甩尾,不再親暱地吻着那些草兒的芳香,不再意的嚎叫,即使是那毫無預兆的天空,而這一切,都不是了,或者這種東西無法描述,無法觸碰,無法真正地説出來。但卻能最迅速壘起每一個人塑造的生命之塔。

天際中飛掠的鳥獸,不會有震翅欲飛的'身姿,不再用心胸和雙翅去感受天空的遼闊,他們那驕傲的神色中必定會失去什麼,因為這種東西抑制了本色,動物是沒有表情的,如果認真,會看見他們心中有一層層色彩,而這種東西,這種尊貴的任務與信仰,也同時澆蓋在這層面之上。

如果這不是。

不是信仰的話。世界上,再也沒有突顯的成就,和平和的微笑,努力時的喜悦。而社會上也是,假設這種信仰抽離了其中,這將是一次巨大無比的爭奇,有的人搶到了,他幸運,是因為他能延續,有的人失去了,他也很幸運,他認為,通過一些打磨他可以重新找回煥然一新的東西,還有的人,他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拒絕,儘管活得眾所周知,眼神也是機械的。

曾聽過一個故事:一位專家耗盡兩年的時間對兩個人進行了測試,他分別給予兩人不同的壓力,分別為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四十,而壓力大的人,每天對着自己微笑一次,即使有難過和不滿,一段時間後,第二個壓力小的人仍然平平凡凡,喜怒哀樂的活着,而第二個人,承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看得出,這是多麼重要的信仰。

萬一我一旦失去,人生舞台必將裂出細細的紋路,而遠方,又將合上難得的機遇。

但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他們迎風而戰,那信仰的光線,正點燃了他們,身邊全部都是撕裂的聲音,但他們卻能堅定地聽見隱隱的呼喚——

把他們的信仰推到升空。

他們,我們,在漫長的日子裏笑着。

但事實上,這是一種温暖的信仰。

信仰作文 篇5

我覺得,人生在世,要有信仰。

“信仰”這個詞聽起來可能太高太空。換言之,所謂“信仰”,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支柱,思想的靠山,心靈的慰藉。

學會修身養性。浮生若夢,喧囂的塵世中,若能尋得一所至清至靜之地,於彼持經誦咒,淨心修禪;清思悟道遠,靜坐品茗香,豈不亦快哉?

學會懺悔反思。懺悔文裏説道:“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因此心息即罪滅。回顧以前所造的種種惡業,一切都是源於自身的貪慾,嗔恚,痴愚。所以,若是能夠通過自身的懺悔反思來消除以前的種種惡業,那麼才能夠真正地脱離苦海,迎來曙光。

我這個人,信命,但我又不完全是一個宿命論者。我的想法應該大致與鄭老師相同:一個人的命運,起初有一半在上帝手中,另一半在自己手中。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漸漸爭回上帝手中的那一半;相反,若是人不肯努力,上帝也會慢慢奪去他手中僅有的一半。此所謂“越努力,越幸運,越精彩”。

信仰不同,但是相通。一個人只要做到了“息心”二字,那麼他就已成功了一半——因為他不會為了追求各種功名利祿而絞盡腦汁甚至煞費心機。他只會通過後天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屬於自己的頂峯。因為他相信:屬於他的,永遠都是屬於他的。

信仰作文 篇6

在西藏之旅中,我遇見了難忘的一幕。那天早晨,我門乘車奔波在青藏高原延綿起伏的天路,遇見了一位朝聖者,那是一位老人的身影,一步一長磕。

當車靠近他的身邊時,我看清楚了他的模樣,帶着粗糙的手套,黝黑的皮膚,歲月風霜用刀子在他的臉上劃上一道道皺紋,而眼眸是那麼清澈那麼虔誠。他的每一次磕頭都那麼認真,牽動着我的心跳,也許是與生俱來我對信仰的敬畏感吧。

我不知道他從哪來,但我知道他要到布達拉神廟去,那是世界上每一位佛教信仰者的聖地。幾十次,幾百次,幾千次,幾萬次,他匍匐在飛沙走石的路上,虔誠的禮拜,彷彿面前端坐着聖潔的信仰。他身旁跟着一輛大篷車,上面密密麻麻地懸掛着佛像“唐卡”——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到了晚上,年老的朝聖者有忠實的大篷車,有古老的唐卡陪伴,頭頂着滿天的星海,吟唱着佛歌,在寂寥的夜裏並不孤獨,因為心中有那神聖崇高的信仰。那一刻,我眺望到了信仰的模樣。

我和老人的目光相遇時,不由自漸形穢,因為那是世上最純潔的眼眸,空靈如琥珀,黑亮如寶石,嚴肅如碟玉,靈動如貓眼,純潔如玄冰。那種眼神不像是屬於人類的,而是屬於大自然的,屬於西藏這片純潔的土地。透過他空靈的眼神,我看到信仰的光芒。

無論前方的路多麼坎坷,危機四伏,他心中的堅定的信仰帶着他眺望到了遠方神聖的殿堂。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許也有自己守護的信仰,在傷心的時候安慰我們,在失落的時候温暖我們,在退縮的時候激勵我們,像父母、朋友和師長,慰藉心靈,撫平創傷,照亮前進的方向。

信仰作文 篇7

我的信仰是詩和遠方

我熱愛中華,更熱愛她的瑰寶,我讚歎那些在異國他鄉穿着漢服的女子,她們美麗,自信,裙裙搖曳,輕舞羅裳描眉畫鬢貼花黃,三千青絲浮動暗香,她們不在意他人異樣的目光,她們的信仰是那點詩意和中華。

我愛詩,詩中有江南的風景曾諳,楊柳堆煙,桃花流水鱖魚肥,春風十里池面皺,三兩孩童放紙鳶;詩中有荒涼的大漠孤煙,長江落日,詩繾綣了我思緒,讓我譜出心中的畫卷。

我愛詩,詩中有那破敗的大唐,感歎林花謝春紅的李煜;有那温柔如水,道賭書,潑茶,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納蘭容若,有那長風破浪,直掛雲帆的酒仙李白,採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詩中還有如虛如幻的張若虛,晏小山,蘇軾,易安居士,桃花庵主等等……在詩中一品那滾滾紅塵,三千江山,濃淡相宜的江南,狂風蕭瑟的邊塞。

詩,他們沖淡了離合,薰染了時光,有一天或將成為經綸古卷,於世中這淡漠疏煙中。

我的信仰除了詩還有遠方。

帶去遠方的,除了詩,還有味蕾,吃遍這名山大川,記敍途中的喜樂見聞,閒閒散散,我熱愛輕描淡寫的生活,卻對食物有所追求,我想進行這樣一場旅行,以自行車代步,早晨與山與水與河流打招呼,沿途吃遍當地的特色小吃,走走停停,沒有目的,心便不急不燥,晚上尋一處安歇,可以是燈紅酒綠的夜街景處,當然更好是一處靜覓的地方,讓我可以以月光為酒,煮二兩荷風,對酒當歌,回憶我自己老去的故事。

我帶着我的信仰出發,看江南時,念一句: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在北方時,念一句:長煙落日孤城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已攜着詩和遠方起航,我希望中華瑰寶得以延續,江山美景得萬人瞻仰。

此生不悔入華夏。

信仰作文 篇8

“我向命運拒絕在黑暗之中被湮滅,將荒蕪都溶解親手終結深淵的界限……”一首振奮人心的歌曲,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懷揣夢想。

以信仰之名澆灌夢想,未來就在前方,等我去闖。或許埋沒了太多過去,或許夾雜了太多天真,但我有力量,不想安於現狀,不想活得和別人一樣,我有自己的夢想。

在同齡人看來,追求夢想太膚淺;在多數人看來,夢想早已沒有定義。聽,我急促的呼吸,那是因為我看到了光芒與希望。活的飽食終日碌碌無為固然安穩,但是沒有意義。就算被枷鎖剝奪幻想的權利,我也會努力。我想有一天把自己交給舞台,交給夢想。

我拼盡全力卻只為換取一個不確定的奇蹟,飄忽不定的時候我也曾迷茫,也曾彷徨,一度失去方向。想過放棄,想過去做別人的複製品。骨子裏奔騰的熱血不許我這樣選擇。我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比他們多了一份堅定,多了一份追尋。或許這個過程會很累,也會有很多人的嘲諷和不解,但我不怕。

我喜歡舞台,喜歡唱我喜歡的歌給更多的人聽,但我也明白自己不是那麼的優秀,所以我在努力,成功在前方,而我在路上。夢想是什麼?我想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定義。有些人看來,它只是一個名詞。但在我看來,它是一切的根源,是努力的理由,奮鬥開始的地方。

十六歲,那個傻姑娘,還不明白未來人心的薄涼與險惡,一心只在規劃自己的未來,一心只有自己的夢想,她愛舞台,她愛歌,但她承受了周圍太多人鄙夷的目光,承受了太多這個年齡段裏不該有的東西。她從不後悔,只一心為夢想前行。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她就這樣以信仰之名揹負着夢想默默前行,她走得很慢,但是她從不後退。

你們是否也想那個傻姑娘一樣,以信仰之名詮釋自己的心語。如果你也和她一樣,就也學着她一樣,不輕言放棄。夢想追尋的道路上,不會只是艱辛的磁場。你應該以信仰之名張開翅膀,尋找光芒。加油!

信仰作文 篇9

我總希望有一個信仰可以讓我依賴,完完全全,不用擔心任何的依賴。

習慣找人做信仰,但最後,不是我的信仰崩塌了,就是我自己碎裂的。修復過程總是很艱難,顫抖着雙手,朦朧着淚眼,小心翼翼地縫合。免不了的刺骨疼痛,無數次體驗,卻從未習慣。

明知道會是怎樣的結局,卻還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故事。完完全全就是飛蛾撲火的翻版,明知會灰飛煙滅,卻還是堅持不懈。

習慣是個多麼強大的東西,它驅使着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我不斷尋找那些本就搖搖欲墜的“信仰”。皮膚的顏色早已凝固成了枯萎的玫瑰紅。

然後,我找到了你。我並未奢望什麼美好的結局,只期盼片刻能讓我貪婪享受的時光。可這一次格外不同。你説我過於依賴你。好吧,好吧,我懂了,這一次我們都要傷痕累累了。我的依賴性確實是很強的,就好像是藤蔓。一觸到貌似筆直的物件便攀援而上,不論它是否穩固。死命地纏繞直到雙方都窒息。

對不起,我好像太過用力,以致於它斷掉了。我以為我經過很多次同樣的事後感覺不會那麼鮮明,就好像你對我來説一點也不重要。可是,為什麼我感覺像是沒有根的樹?

我完全錯了呀,這種感覺竟會比往常更疼痛難忍。我悲哀地發現,我一直以為的不是朋友的你,竟然是我的全部。

少了你我並不會怎樣呢,再找一個不就好了嗎?永遠會有人前仆後繼的,我怎麼怕失去你呢?這些全是我在自欺欺人。我活在自己編造的謊言中卻不自知。

現在,謊言被打破如魚缸,沒有水的窒息感和碎片帶來的刺痛夾擊着我。我又是完全暴露在強烈陽光下,苔蘚、枯萎、腐爛接踵而來。

毀滅得太過徹底,我竟無法修復。無數次試圖將腦海中關於你的一切放入回收站,卻在按下刪除鍵的時候久久遲疑。是的,我不取、不願、不含、不忍。我再沒有拋棄一切的骨氣。

時間可以使一切褪色。我便等,蜷縮在角落安靜地等。等我身上落滿黴菌,等回憶中的你模糊不清,等你慢慢謝幕。

角落裏的時光彷彿已經靜止。一天、兩天,又或許是一年、兩年,我終於敢於抖落滿身塵埃,重見天日。

這是新生的一天呢,該去做什麼?我微笑着想。去商店享受一下美味吧,不如,給你帶上一份?

信仰作文 篇10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信仰和文化是分不開的。我們國家沒有明顯的宗教信仰,但我們骨子裏有着對某種主流文化的依託。如儒家、道教、佛家、法家等,自古以來,這種文化信仰就影響着中國的發展。

到了現當代,我們的文化信仰,我們的主流文化精神也在不斷的更新。這一點,雲杉先生在其文中也有類似歸納,經過不斷髮展的主流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我們文化和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而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國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其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了,有些國人漸漸開始不太看重我國的傳統文化,反去追捧西方國家的文化信仰,甚至一味的崇拜西方國家的文化:西方的聖誕節、萬聖節等等節日在現在很多青年人眼中比我國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或是中秋節還要受熱愛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羅伯特·奧克斯頓·博爾頓説過:“信仰不只是一種受頭腦支配的思想,它也是一種可以支配頭腦的思想。”正是因為我們漸漸失去了我國傳統的文化信仰,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崇洋媚外的人的出現。

當然,並不是説西方文化就一定不好,我國的傳統文化就一定正確。毫無疑問,傳統文化是不可摒棄的,但其中必定會有不適合現代實際的,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到適合現在社會的文化信仰,抓住傳統文化的精髓,保持我們在五千年曆史的沉澱中最精華的部分,如克己復禮的人生態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則和思想原則、義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與己達達人的淑世情懷、四海一家與天下太平的世界願景等,這些無疑都是深深刻在我們中國人的骨子裏的文化信仰。而對於西方文化,相比很多人的全然接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正確之道。

正如魯迅先生説:“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