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古詩作文合集7篇

來源:文萃谷 2.04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古詩作文合集7篇

古詩作文 篇1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李白的《靜夜思》,是我會背誦的第一首唐詩,也是它把我領入古詩的海洋。

小時侯,酷愛詩詞的媽媽總愛吟誦詩句。每到晚上,媽媽就吟誦着古詩詞伴我進入夢鄉……久而久之,在她的薰陶下,我也變得詩情畫意起來,常常會主動地讀起古詩。媽媽見我這樣喜歡古詩,就經常給我買詩詞書籍,教我閲讀、吟誦。

一次,媽媽教了我一首《樂府詩集長歌行》,其中有一句讓為之深深震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是説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語句簡潔明瞭,一針見血地告誡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不要浪費,要不然等老了再學就來不及了,只能留下滿腔的悲傷。正因為我從小就從這句詩中明白了珍惜時間的道理,所以我便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守時、惜時,很多人都為我的這種好習慣而讚歎不已。

但這首詩中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使我很困惑,因為我不懂詩人為什麼要寫這句話,我覺得這句是多餘的。後來我就去問當老師的媽媽,媽媽聽了便笑着替我解答:詩人借園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敗的形象,來比喻人生少壯時的美好和老大時的悽慘。我才明白原來詩人這段景物描寫是為了烘托意境,為下文做鋪墊。我把這種寫作方法運用在習作中,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從那時起,我覺得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我似乎就是詩人,時不時總愛吟上幾句,引得一羣夥伴的追捧。哈哈!我也有“粉絲”!我在得意之餘更要感謝古詩,是它,讓我思維更靈活;是它,讓我學會了寫作;是它,讓我擁有了自信;是它,讓我變得高雅……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古詩詞,我愛你!在你的身上不僅收穫了知識,更淨化了我的靈魂!

古詩作文 篇2

是誰,於花間獨酌,吟哦着“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漸漸走進我們的視線?是誰,於月下長歎,唏噓着“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緩緩步入我們的眼簾?是那些“愁緒滿懷無處訴”的詩人詞人們,款款情思流淌在眉間,滴滴血淚盪漾在心田。

愁之切

李易安之愁,愁到“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到“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後主之愁,愁到“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滿腹閒愁,數年禁受,流不盡,訴不清;柳永之愁,愁到“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辛棄疾之愁,愁到“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愁到“可惜流年,憂愁風雨”,縱“紅巾翠袖”也難揾那流不盡的“英雄淚”。歲月的長河中,因多了這些憂愁中透着浪漫的面孔而暗暗增色,他們穿透歷史的煙雲,在悠久深邃的中華文化中熠熠生光,他們愁得真切,愁得可人,愁得惹人憐,更讓人情不自禁的為他們掬一把辛酸淚。

愁之源

古人之愁,緣何為之?不外乎一個“情”字。情之深,愁之切,真摯的情感引發了深切的憂愁,而這真實可感的憂愁又將這纏綿緋惻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二者的相互映襯,又凸顯出了古人的情真意切,與現代人的冷漠大相徑庭。杜少陵之愁,愁在江山社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彌望在滿目瘡痍的山河中,浸潤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壯麗圖景裏。陸游之愁,愁在滿腔報國志,卻終付東流水,縱然是“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然而,終落得筆下梅花“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下場,風雨飄搖,腐敗無能的南宋朝廷,容不得他的愁,更理解不了他的款款深情源自何處。然而,任時光荏苒,他那憂愁中顯露的縷縷報國情思仍會在我們心裏留下深深的烙印,敬之,愛之,亦憐之。

愁之解

縱覽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們,儘管滿腹閒愁無處可訴成為文學的主旋律,然而在這之後,他們總能找到方法來釋愁,用更積極進取的態度去迎接未來生活,使那些垂頭喪氣,一蹶不振的庸人難以望其項背。李太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無可奈何之際,他選擇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愁之盡頭,他看到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於是他認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後人讀李白的詩,總能感到一種遒勁有力的意氣,感受到無限的豪放與灑脱,一種直面挫折的勇氣和魄力氤氲在心底。烏台詩案,給瀟灑自如的東坡居士一個致命打擊,他的.愁,非常人所能禁受,而他又非常人可比,“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煙雨”“賞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他把滿腔的悲憤融化在了造福一方百姓之中,故,蘇堤的池水清碧,西湖的楊柳依依。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情愁滿腹訴不盡,歲月長歌。讓我們追隨這些詩人詞人們,去感悟他們筆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去追憶那些似水年華。

古詩作文 篇3

清明節這天雨紛紛,人們去了墓地,給人們已經去世的親人、朋友掃墓,哭得驚天動地。掃完墓之後,路上的行人像斷了魂似的,似乎在想:如果人能有第二次重生的話,我一定要加倍照顧他們。我詢問人家哪裏有酒館,想借酒消愁。一位牧童用手指遙遠地指向了杏花村。

我走進了杏花村,找到了一家最好的酒館,去喝酒,發現那裏有許許多多的人。同樣也是借酒消愁,我趕緊喝完了酒,又很快的回了家,躺在牀上,漸漸地回到了夢鄉里。

古詩作文 篇4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這是誰在背古詩呢?那肯定是調皮搗蛋的我了。

暑假已過一半,我的假期作業也都已經按時完成了,可惡的爸爸就給了我一項堅決的任務,就是對四年級有密切關係的古詩考級——古詩80首,我一聽馬上就眉頭緊皺,這不是要我的命嗎?不過,老爸的話就是聖旨,我能為抗嗎?最後爸爸給了一星期的時間讓我把這本古詩80首全部背出。我就不情願的點頭同意了,於是我就每天拼命地背古詩,可是有幾首古詩實在是太難了,我的頭都快爆炸了,這可怎麼辦呢?一星期的時間一晃就要過了,我還是沒有全背出,後來爸爸給了我一個小妙招,就是弄懂故事的大概意思,這樣就容易多了,我聽了爸爸的一番話,背古詩果然輕鬆多了,一週就把80首古詩全部解決。最後還通過爸爸嚴峻的考驗。我的心就像一塊石頭終於落下了。經過這次背古詩,我總結了一個結論,無論被什麼東西,不要死記硬背,只要懂得訣竅,什麼事都能引刃而解。

這個暑假我過得太有意義了!

古詩作文 篇5

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古詩了。在我剛剛牙牙學語時,媽媽便開始教我學古詩。《鵝》,這是我小時候讀的第一首古詩。媽媽告訴我,我小時候都還説不清話,卻能把一整首《鵝》背下來。媽媽喜愛古詩,再加上媽媽對我的希望,所以她一有時間就教我。

媽媽常常讓我把整首詩包括意思都背下來,如果背累了,可以寫。我很樂意學古詩。有時候,我會一不小心背錯。媽媽會嚴厲的批評我。當委屈的淚花滑過臉龐時,我心裏有深深的愧疚和淡淡的憂傷。但我從來沒有改變過我對古詩的喜愛。我喜愛古詩。喜愛它的抑揚頓挫,合轍押韻,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這首春曉,相信已經是家喻户曉的名詩了;我喜歡它的景色優美,喜歡藴含哲理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每次,當媽媽拖着疲憊的身軀從外面回來時,她總是無論多累都要説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今天你又學了幾首古詩,來,被給媽聽聽”。我會一邊給媽媽捶背,一邊繪聲繪色的背給她聽。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古詩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所謂古詩,就是古代的詩文。它不僅是一首詩,一篇簡短的文章,更是一首歌,是心靈棲息之處。同時,也是詩人感情的抒發。

我愛古詩,更愛把我帶進古詩天地的媽媽。

古詩作文 篇6

春暖花開,陽光明媚。人們都穿上了新衣裳,歡歡喜喜過新年。

你瞧!大人們忙着貼春聯,掛桃符。相互説着祝福的話語,道一聲“新年好”

孩子們拿着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煙花,玩得不亦樂乎,拍手叫好,臉上露着燦爛的笑容。

家人們都團聚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天,談談過去一年的收穫,説説新年的祝願。

這真是一個熱鬧的新春佳節啊!

古詩作文 篇7

暫時卸下學業的重負,選擇一個於月光融融的夏夜,輕輕翻開《中國曆代詩詞精選》,微黃的書頁便緩緩翻卷開來。我捻着書頁,漫溯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任詩韻在心田肆意流淌……

春花盛開的月夜,流連於張若虛的詩情畫意。抬眼望去,是那一江渺無邊際的春潮,潮水翻湧着一輪皎潔如玉的月,影影綽綽,碧波浮光,與深藍的天幕中孤獨的圓月交相輝映,似乎要融為一體,卻又始終保持着一段若即若離的距離。月下的花林彷彿正覆着一層雪霜,雪白的似乎與江畔的渾茫一片。月下有花樹搖情,有遊子思鄉,亦有鴻雁傳書,有戀人思情……萬般思緒、千種哲思都付與滔滔不盡的流水與皎皎生輝的孤月,帶着悠悠不盡的鄉愁與綿綿不絕的相思,墜入“落月搖情滿江樹”的夢幻世界。

恍然間,耳畔響起幽幽羌笛之聲,那大抵是步入了王之渙的玉門關了。但見關外黃沙映殘陽,腥風伴血雨,關內黃河上白雲,孤城萬仞山。岑目遠眺,只見兵營內殘旗亂舞,勁風蕭瑟,一派悲寂蒼涼之景。這時也才明白詩人的感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那似乎是對邊關將士的安慰勸勉,亦或是一種無奈的自嘲與撫慰。

我乘舟尋覓在茫茫詩海,忽而登上怪石嶙峋的蜀道,盡情感受蜀道上“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巍峨巉巖,透過險峻的蜀道領略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惱憤懣;繼而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般疏狂一醉,借酒澆愁;亦或體驗“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少女愜意;忽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躬耕隴畝,優哉遊哉。

閲詩經、覽楚辭、吟唐詩、唱宋詞、哥元曲、品明清詩文,踽踽獨行的屈原、超然田園的陶潛、狂放豪邁的李白、樂觀豁達的蘇軾、詩情萬種的易安居士……。一代代詩文大家,接力行舟,讓悠悠詩韻流淌於文化的長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