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迴歸自然作文

來源:文萃谷 1.44W

聖人就是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投入自然,不需要破壞自然,駕馭自然

尊重自然迴歸自然作文

莊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樣,他推崇“道”,用“道”來引導我們的人生。但莊子與老子又有很大不同,更好説道的無所不在,甚至在於“屎溺(尿)中”。莊子的時代,中華文明在經過數千年的早熟之後,面臨總體性的危機,比孔子時代更甚。人生的困惑,道德的困惑,財富的困惑,尤其是生死的困惑,莊子都談到了,他常常慨歎“死生亦大矣”,“人生如寄”,就是説,死和生是人生最根本的、最大的問題。莊子談到了這些問題時提出要從根本上來探討,從總體上加以把握,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莊子看來,天蒼蒼野茫茫,大地山川河流,就是“道”的顯現。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什麼意思呢?就是説天地有大美就在於它不言,又美又不言,這個是最高的美德,它雖然很美,但是它不表現自己。四時有明法,有運轉的法則,但是它從來不刻意地宣傳自己。中國古代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節氣非常的準。萬物有成理而不説,萬物有自然的規律。古希臘的神話有無所不會的宙斯,基督教鼓吹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佛教有釋迦牟尼,這個佛對過去、現在、未來都知道。但是,莊子是反對全知全能的,他提倡自然,他不主張在自然之外有造物者,要順其自然。在自然當中,我們感悟道的'智慧。莊子所説的聖人是什麼呢?“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莊子不否定聖人,但是他認為聖人就是老老實實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投入自然,你不需要去破壞自然駕馭自然。這個思想非常精彩,它反對造物,反對在自然之外捏造一個所謂的上帝。至人和聖人都屬於高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瞭解自然,他們是真正的智慧者。莊子認為,“道”就在萬事萬物中,大的方面有,日月星辰很大,它有“道”;小到一杯子、一棵草都有“道”。不要把這個“道”想得好像高不可攀,玄而又玄,日常生活都有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智慧。莊子認為,“道”有一個特點,就是反對刻意。為此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刻意》專門談這個問題,什麼叫刻意呢?就是刻意造作,聰明過頭。聰明者往往並不精明,小聰明並不是大智慧。所以莊子説:“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莊子認為,刻意為之,最後造成的結果就違背了道德,最後使我們受到傷害。所以,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符合大道,才是真正的仁義,才是真正的聖人,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道。莊子對恃強凌弱,弱肉強食,對於陰謀詭計是絕對反對的,莊子主張人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對人類本身,都要尊重,在敬愛別人、尊重他者當中實現自我。莊子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説:“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鳧是什麼呢?是野鴨子,野鴨子腿很短,這個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給它接長;“鶴脛雖長,斷之則悲”,仙鶴腿很長,你也不要給它砍掉一截。做那種事,你以為聰明,實際上是可悲可憂的。所以,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迴歸自然,尊重物性眾生平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中,我們才能其樂融融,感覺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

有一件發生在現代中國的事情很能説明這一點。19xx年秋天,中國百名志願者組成了一支團隊穿越新疆羅布泊地帶。一位志願者參加了這個活動,回來以後寫了一篇文章叫《永遠的羅布泊》,文章中談到,羅布泊是不毛之地,沙漠質地,穿越的人每天限水,基本上一瓶到兩瓶,簡單地帶一些東西,見不到城市的繁榮,聽不見人流的喧嚷,沒有名利的誘惑,沒有權利的紛爭,作為荒漠的匆匆過客,大家的需求就是能有解渴的清水,能有充飢的乾糧。大家的目標就是不掉隊,不迷向,奔向下一個營地。簡單的生活使人感到迴歸自然,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之中,生活是那麼平靜,慾望是那麼清純、那麼質樸。隨地而居,是那麼逍遙自在;隨遇而安,是那麼豁達大度。大家素昧無束,無憂無慮,其樂融融。我們現在生活在文明時代,但人們仍然喜歡迴歸自然,把自然作為我們的精神家園。所以文章題目叫《永遠的羅布泊》。確實,自然是我們人類永遠的大地母親,她養育了我們人類,我們要知恩圖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