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美的瞬間高中名師作文講稿

來源:文萃谷 2.82W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藝術,我們總會心馳神往、夢繞魂牽——我們總渴望美的瞬間能夠永駐心間,我們總感慨世間美的事物彌足珍貴,我們總希望“美”能夠充滿人間。那麼,“美”到底在何方?我們如何“放大美的瞬間”?

放大美的瞬間高中名師作文講稿

一、我們確信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當以開放、愉悦的心態感受這形態各異、美妙無比的世界

美在自然。自然之美,有不同的形態。一種是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美。比如沙漠林帶、千里海堤、高峽平湖、阡陌縱橫的田野、人工培植的花木等等。它們像一塊磁石,凝聚着人類扭轉乾坤的意志和才能;也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創造新生活的本質力量。還有一種是未經加工的自然美。比如清風明月、花香鳥語、崇山峻嶺、大漠長風、電閃雷鳴等等。前一種自然美直接顯示了人類的本質力量,所以和社會美十分接近。後一種自然美的社會內容比較隱祕,它們主要以自身的自然形式取悦於人。

自然景物之所以美,往往是因為它的某些自然特徵引起了人們的聯想、想象,成為人們生活的暗示和象徵。例如在三五之夜,一輪明月懸掛在蔚藍色的天空,皎潔的色澤、温和的光亮、恬靜的氣氛,這些形式因素便足以引起我們的美感。朦朧的月色、美妙的神話傳説,又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遐想。正因為如此,它才成為歷代詩人吟詠的對象:“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當然,自然美的這兩種形態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往往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同一自然景物,可以同時具有這兩種形態的美。

美在社會,美在人。從歷史上看,人類對人體美的追求由來已久。從原始民族崇尚圖騰,到古希臘的人體雕塑,從唐代敦煌的飛天仙女,到杭州飛來峯上的元代少女像,到處都留下了人類追求人體美的足跡。其實人體美只是人的美的一方面的內容,而人的美也只是社會美的一方面的內容。社會美,包括人的美,還包括實踐活動的美和實踐成果的美。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為保家衞國而進行的浴血奮戰,農民翻土播種、揮鐮收割,高爐邊鋼花飛濺、鐵水奔流,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琳琅滿目的商場,同事間的深情厚意,情侶間的深切愛戀……可以説,現實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屬於社會美。社會美的最大特點是與社會實踐有着直接的聯繫。人類不僅能欣賞社會美,而且也能參與社會美的創造。社會美的第二個特點是以內容取勝,與社會功利有着比較密切的聯繫。比如人的美,就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兩個方面。

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根本上説都屬於“善”的範疇,不同之處是,“美”必須以具體形象將“善”與“真”統一的內容顯現出來。如外在美當中的相貌、體態等形式美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條件,語言、儀表、風度等則不僅與先天條件有關,而且與內在美有着密切關係。生活中有些人儘管在相貌、體態方面有所不足,卻仍能給人以風度翩翩之感;相反,有些人儘管五官端正,舉手投足卻使人感到猥瑣、鄙俗,其道理就在於此。古代哲人曾經説過的“里仁為美”“充實之為美”“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都是強調內在美亦即所謂“善”在社會美中的地位。

人的“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之美。廣義的人格,包括人的傾向性,例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等方面;同時還包括人的心理特徵,例如氣質、智能、性格等方面。這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

我們所説的人格之美稱頌的就是“健康人格”,是心理素質各個方面都優秀的“理想人格”。狹義的人格只是指道德品質優秀,夠得上“做人”的高等級資格。儒家的“聖人”、道家的真人、佛家的“菩薩”,都是指達到各家道德修養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價值觀念的.人羣,都會有自己的“健康人格”“理想人格”。

美在科學。科學中的美存在於三個方面。

一是科研對象的美。天文學家眼裏的星系、宇宙,物理學家眼裏的粒子運動軌跡等等,這些對象如果僅僅從人們欣賞自然美的角度來看,可能並無特別的美感,但是科學家卻能感受到它們吸引人的美的特質。

二是科學實驗的美。從事科學研究需要多種才能,其中最基本的是實驗。美國著名實驗家邁克遜運用他設計的干涉儀,把光柵的分析能力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他和莫雷一起進行了“以太漂移實驗”,並使之成為了狹義相對論思想的基礎實驗之一。愛因斯坦説:“我總認為邁克遜是科學中的藝術家。他的最大樂趣似乎來自實驗本身的優美和所使用方法的精湛。”

三是科學的理論美、公式美。科學理論具有“真”的品質和“善”的功能,這是科學美、公式美存在的基礎。愛因斯坦稱讚波爾的電子殼層模型及其定律是“思維領域最高的音樂神韻”,“給人以壯麗的感覺”,而他的廣義相對論則被譽為“現代物理理論中美的統一”,“像一件被人遠遠觀賞的藝術品”。科學的理論美、公式美,歸結為一點,就在於它是多樣化的統一。美在藝術。

鄭板橋説:“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這裏所謂的“眼中之竹”是指現實中竹的形象和畫家的思想感情相結合而形成的意象,而“手中之竹”則是經過畫家的筆墨技巧、創造性勞動所表現出來的形象。藝術美主要就在於藝術形象中所反映的客觀現實美與所表現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之美的統一,就在於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美在文學。文學鑑賞的一般過程是經由對語言的感知、理解,把握作品的形象,從而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並在這過程中領略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思想感情美。事實上文學作品中,語言、形象、思想感情是一個辯證統一體,對語言美、形象美和思想感情美的欣賞活動,也是相互滲透、相互循環的。文學作品可分作兩大類。一類是側重於再現生活的敍事性作品,如小説、敍事散文、敍事詩等;一類是側重於表現作家主觀感情的抒情作品,如抒情詩、抒情散文等,它們在語言、形象、思想感情的表現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審美特點。我們把審美時的印象、感悟、思考、聯想、想象,以美的文字凝固下來,我們就留住了美的瞬間;把這些瞬間供自己回味,與朋友分享,就是“放大”了“美的瞬間”!

二、我們要在審美實踐中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感受美的方式方法。以自然美為例,自然美保持着它自身的自然形態,具有分散、流動、易逝、多角度、多側面的特徵。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兩點:一要學會在欣賞中對自然景物進行重新組合,把分散的、互不聯繫的自然景物放在一定的視角框架之內,置於一定的氛圍之中,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如桂林的象鼻山,如果從東向西觀看,那不過是一座毫無特色的石山,只有從北向南觀看,才能“發現”它是大自然造化出來的藝術品。陳從周先生在談欣賞園林藝術時指出,要領略借景、對景之妙,關鍵在於選擇一個恰當的觀察角度。二要了解有關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説,介紹有關的藝術作品,如山水畫、詠物詩、遊記、交響曲等,這既可以為觀賞自然美助興,又可以幫助我們從中總結出觀察、欣賞自然美的方法。

感受美必須懂得美的“語言”。在藝術美中,各種類型的藝術都有各自的藝術語言。繪畫的藝術語言主要是線條、色彩和構圖。例如線條,不僅標出了形體的空間界線,同時也凝聚着畫家的感情。線條的硬軟堅柔、輕重緩急、光輝滯澀、清晰含混等品格,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乾濕、曲直、快慢等節奏變化,都可以表現出無限豐富的感情層次。雕塑的藝術語言是形體。欣賞雕塑美,要注意形體的組合變化,體會其中表現的感情。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一腳挺立,一腳上抬,形成一個大面,整個身子劇烈扭轉,形成另一個大面,通過這兩個面的強烈對比,給人以強有力的感受,突出了奴隸的掙扎。

感受美需要展開聯想、想象。

無論在哪一種藝術樣式中,生活現象的某些方面都是直接表現的,而另一些方面則可能是間接表現的。某種可視可聽的感性材料所構成的藝術現象,通過欣賞者的想象、聯想,就可以過渡到對形象的間接性的感受,使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認識和情感體驗。

造型藝術具有較多再現的因素,但是靜態的空間形象,難以反映事物發展的動態過程。藝術家們為了克服這一侷限,在創作中往往選取生活流動過程中關鍵的一瞬間加以表現,這一瞬間既包含着過去,又暗示着未來,留給欣賞者以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列賓的油畫《歸來》描繪的是一個革命者從監獄中出來剛剛跨入家門的一瞬間情景。革命者的從容,家人的驚喜,表現得很突出。從這凝固的一剎那間,我們不是完全可以想象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嗎?

感受美需要領略美的不同風格。例如自然景物中,人們熟知的便有所謂“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峨眉之秀,青城之幽,黃山之奇”等等。但是從總體上看又可分作兩種風格:一為壯美,一為優美。一般説來,壯美的景物着重顯示自然界的雄偉、險峻、壯闊,它作用於人,往往使人產生崇高、敬畏之感。優美則着重顯示自然界的幽靜、秀麗,它作用於人,使人產生精神愉悦之感。其他領域的美,也都有各不相同、繽紛多彩的風格。我們欣賞不同風格的美,不僅僅需要提升審美能力,同時需要包容性與審美個性相互統一的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我們需要在審美中構建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美,在我們心裏。“世間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的含義是,欣賞美需要有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在審美活動中,人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以及個性、趣味等多種心理要素協同作用,形成審美判斷和審美領悟,產生審美快感,完成一個完整的審美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可以説,感知是美感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想象是美感的樞紐和載體,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動力,理解是美感的指導和規範。在審美活動中,一旦這四種心理活動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便使人獲得越來越豐富的審美體驗。因此,“放大美的瞬間”關鍵是要讓自己具有“發現美的眼睛”! 四、我們在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要參與美的創造

美在創造。有了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人就不僅能夠發現美、欣賞美,還能創造美。上面所説的美的景物、美的社會、美的藝術、美的科學,最終還是由具有審美創造意識、審美創造能力的“人”創造出來的。這樣的人,他本身就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精品;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詩意的生存”“藝術化的生存”。中國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對如何生活,都曾提出過自己的主張。儒家的審美觀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他們認為,人應當有所作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家則認為,人應當活得瀟灑,大可“逍遙遊”,不要斤斤計較功利得失。可見人生態度和審美觀念、哲學觀念都是一脈相通的,有什麼樣的審美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反之亦然。

優秀的藝術作品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審美態度,是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幽默感和敏感的一個合適的比例。充分享有生活不僅意味着物質上的佔有,而且意味着從精神、情感的方面同自己的生活進行交往,超越動物的本能生活,超越本能生活所劃定的狹隘範圍,開拓一片廣闊的精神空間,獲得只有人才有的,不僅能生活而且能觀照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開。

五、我們要將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和結果,以美的形式再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對象

這就要求我們以符合美的規律的方式、形式進行審美創造。大千世界林林總總美不勝收,想要抓住讀者,必須有強烈的衝擊力,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肯定不行,我們應該選擇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切入口:某種形態的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某種風格的美——優美、壯美,喜劇、悲劇……選取最為激動人心的情境、最為動人心絃的瞬間,凝神定氣反躬自問:是什麼讓我熱淚盈眶?是什麼令我終生難忘?是什麼激發了我創作的衝動?是什麼讓我感悟到我的人生追求、審美理想?抓住這一點直覺,這令你一見鍾情的“第一印象”,或者浮想聯翩,或者深入反思,再融入你的思路、你的靈感、你的感悟發現……最後,你最想説的一句話就可以提煉出來了!這將是你文章的新的起點:還有哪些材料可以凸顯這個中心?應該用哪些方式方法凸顯這個中心?

選材、表現手法越豐富越好,但是多種多樣的材料、方法,都必須圍繞你的“中心”,凸顯你的第一印象!

競賽作文與大學聯考作文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必強調“穩中求新”,可以提倡“孤注一擲”“刻意創新”。選擇別人可能沒有辦法佔有的材料、沒有辦法體驗的感受,或者從別人熟知的材料中提煉出令別人瞠目結舌的立意,以別人想象不到的形式作文,大至文章的體裁、表現方法,小到擬訂題目,大可以推陳出新、出奇制勝!

但是,千萬別忘了,無論如何創新,哪怕寫的是似乎荒謬絕倫的夢境幻境,必須是你真實的體驗、真實的感情,必須亮出你的拿手好戲!這就是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

當然,如果寫議論文,必須作理性思考。“開口小”“力求創新”的起點是一樣的。例如關於“健康人格”這個話題,可以談論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我們可以將話題儘量限制在比較小的範圍之中,這樣比較容易掌控。如僅僅談“健康人格”中的氣質、認知、智能、情感情緒、意志品質等。這些方面都可以進一步展開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它們都可以成為單獨的話題。又如表現形式,論辯、演説、書信等體裁,都有利於設置特定情境,從而激發我們的寫作激情,並且讓議論有明確的針對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