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廬山的作文2篇

來源:文萃谷 3.1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廬山的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廬山的作文2篇

關於廬山的作文1

之所以去廬山,是受了李白的蠱惑。他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吶喊,穿過大唐,一直迴響在我心靈深處。再者,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起了很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也熟悉毛澤東的“無限風光在險峯”,其實好長時間不知道這“險峯”就在廬山。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聳立於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稱。同行的餘導講,這裏不僅岡巒環列,山峯多達九十餘座,而且長年雲霧繚繞,煙雨瀰漫。她那瞬息萬變、瑰麗奇迷的山色,為歷代文人騷客謳歌不已。

我千里迢迢來到廬山,只為一識其“真面目”。可是,廬山似乎對我的造訪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熱情。

眾所周知廬山是避暑勝地,可是盤山公路上嚴重的堵車弄得我不免心煩,雖然時節已是初秋,在悶熱的大巴內我竟然不停地流下汗來。看看長蛇似的車隊,心越來越燥,看焦急也解決不了問題,乾脆把視線投放到窗外,慢慢欣賞廬山路景吧。

蘇子當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尤為後人所傳頌。據導遊講,廬山的盤山公路共有四百個轉彎,隨着大巴在山路的曲曲折折,時走時停,廬山也不斷翻轉它的面目,真的呈現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峯”的架勢來。想到自己坐着車就領略了蘇軾艱難跋涉後的景緻,不免為自己的坐享而沾沾自喜,剛才的不悦亦一掃而光了。

下車後,我們直奔筆下的“天生一個仙人洞”之去處。這是一個天然洞穴,這裏不僅是歷來最為遊人所喜愛的勝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直至成仙。仙人洞進口處,為宜圓形石門。門上方正中鐫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對聯:“仙蹤渺黃鶴,人事憶白蓮。”入圓門便見一大巨石橫卧山中,宛若一隻大蟾蜍伸腿欲躍,人稱“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蒼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開兩條綠臂,作擁抱態。其枝枝葉葉,密密層層,蓊蓊鬱鬱,生機盎然:其根鬚裸露,卻能迎風挺立,千百年不倒,充分顯示了廬山鬆特有的堅強不屈的性格,堪稱廬山一奇景。

順石徑小道逶迤而下,蒼翠崖壁間一巖洞豁然中開,洞高達7米,深逾14米。洞壁冰巖麻皺,橫斜錯落,清晰地記載着它那漫長的歲月,這就是仙人洞。洞內有一石制殿閣——純陽殿。殿內立呂洞賓身背寶劍石的雕像。兩旁有兩副對聯:“稱師亦稱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靈異,岳陽三醉神仙”。洞穴最深處,有兩道泉水沿巖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叮咚有聲,悦耳動聽。我立於石窖之外,聆聽許久,大有“如聽仙樂耳暫明”之清爽,若不是導遊規定了集合的時間,我倒願意在此地逗留良久。

本來此番遊廬山我的願望還在於能到香爐峯,很想親身感受一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偉壯麗,可惜的是導遊告訴我們李白所到的香爐峯,在另一遙遠的所在,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恐怕無法到達了。眼看烈的夙願不能立遂,我登時有了不可自拔的遺憾。

下山的`時候,倒也隨處可見飛泉流瀑,但是總感覺不如李白的來得壯觀激烈,也就少了幾分欣賞的意趣,而且看到有的瀑流之下一深潭,旁邊的石塊上總寫着“青龍潭”“黃龍瀑”之類,印象當中感覺無論何處的山,只要有瀑有潭,總能見到類似的名字,也不感到有何稀奇了。

快到山腳下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賣旅遊紀念品的小攤,輕瞄一眼,一個紅色的鐲子立刻吸引了我。不是俗豔的鮮紅,也不是壓抑的紫紅或暗紅,是一種鮮亮的紅,剔透的紅,紅得超凡脱俗,我很想買下來,一問價錢25元,其實不算貴的,可是那一會有根筋不對了,非得給人家15元,最後攤主講定是20元,我還是咬定15不放鬆,正在這時,同伴説集合的時間快要到了,呼喚我下山,我竟然義無反顧地掉頭而去。可是沒等我走到山腳,我的腸子已悔青了,很想得到,可是再也沒有碰見類似的鐲子,到我離開廬山,直至離開江西,我都無緣再見到類似的紅鐲子了。

除了香爐峯,這算是我在廬山的第二大遺憾了。

有些東西,真的是要看緣分了。

關於廬山的作文2

我是如此地喜愛着這裏。

風涼涼地吹過來,我躺在竹椅上,仰頭看瓜架上墜着的小吊瓜,綠葉葳蕤,蜂蝶飛舞,圓圓的吊瓜如橙色小燈籠在風中輕搖。陽光明亮地灑在書頁間,我隨意翻看一本消夏隨筆,孩子在蕉葉掩映的窗前嬉戲,老公與山民圍坐石桌下。棋聲夾着松濤一陣陣傳來——松濤來自屋後的山,因為緊貼房屋的,便是在古詩詞裏被無數次書寫的廬山。

這個夏日,廬山的風景被我們用雙腳一一丈量。也曾在清晨看雲嵐暈染的朝暉;午後牽手走過牯嶺街去看廬山戀;黃昏沿着幽靜無人的山道,攀上巖頂,倚在亭中看日落。淡金光線裏,雲海朦朧,夕照下的廬山,美得像一首詩,蒼蒼茫茫間,塵世的煩憂在風裏滌盪無影……

不説廬山被世人稱頌的風光,不説歷史上風雲人物來往的蹤跡,單説廬山深處的這座小院,更是讓我如此喜歡着。潔淨古樸,天然野趣,大爺憨厚,大娘慈祥,讓我的心一直温暖着。山泉從石間緩緩流下來,清亮的水花濺在柔綠的軟草上,水香洇染了山石。黎明晨光裏,我在瓜架下洗衣,陽光從葉縫間鑽出來,打在手背上,恍若多年前在老屋洗衣的清涼感覺。蟬鳴時停時歇地響起,這種蟬聲是我在江南所沒有聽過的,比江南的蟬音來得高亢清揚,也許沾了高山的磅礴之氣吧。

石徹的房屋,被我們單獨租住,緊貼着山,沒有院牆,我踏幾級長着青草的台階,便可隱入山林。有時,我躲在林中,遠遠看它,它就像棲息在古人山水冊頁中的小屋,那一刻,我的心變得特別安靜,恬淡而寧和。“千峯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我當時想到的便是這句。抬頭看天,一朵白菊似的雲,停在頭頂上方,微笑着看我,而天藍得宛如西藏的晴空。“望到北平高空明藍的天,使人只想下跪”,此時我的心境與沈從文何其相似!我真想靜靜跪在山林裏——感動於廬山這方澄藍的晴空。我很少在酷暑時凝視藍天,而廬山盛夏的天空,與我所見的秋日抒情藍天沒有區別。

就着晚風在院中吃晚飯,大娘做了石魚爆蛋石耳雞湯紅燒石雞,熱騰騰地端上來,我們慢慢喝着啤酒,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偶爾風吹下葉子落在肩頭,被孩子飛快拾去當書籤——那葉的形狀是她沒有見過的。月亮從山頂升起來,沐在一片清輝裏,遠山構勒出淡墨的影子,若隱若現,猶如夢境。澄明的世界裏,不知為何,我的'心底,總迴盪着一首叫故鄉的原風景的陶笛曲子,配眼前的景像正相宜。大爺捧來在山泉裏浸了半日的綠紋大西瓜,利索地剖開來,紅瓤黑籽,冰涼沁甜,想起幼時在井中冰鎮的西瓜,已多少年沒有嚐到這種口感了,我的味覺在懷舊裏猛地甦醒。

風大起來,一件棉布裙已嫌薄,忙進屋加了衣,繼續閒坐。問石桌旁的大娘:“這風,怎麼冷得和深秋似的?”大娘嗔笑道:“現在正是六月暑天呢,咱廬山的夏天都是這麼舒服,這麼涼爽”。想着我所處的江南,此時正是火爐季節,而眼前卻是一個天然的清涼境,我愈感覺這裏歲月的靜好。大娘呷口山裏的雲霧茶,又告訴我,到了冬天再來,雪可以一直下到階前,生起炭爐坐在屋裏看雪中廬山,看鳥雀找食,看樹枝上的冰凌,或者到山上踏雪,很有意思的。茶水一寸寸淺下去,月光下大娘慢慢敍説的神情,如一棵蒼松那樣淡定。

月到天心,皎潔光明,窗前灑了一片銀色。我伴着山風入眠,想象便在一片朦朧的睡意中,不由自主地蔓延開來。想着雪天廬山的樣子。想着李叔同歌中的“清涼月,清涼風,清涼水”。想着宋人筆記中的各種清聲:鬆聲、澗聲、山禽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

唯有廬山,可以演繹這些清聲,唯有廬山的這座小院,讓我的內心深處,明淨如碧水。

靜夜的廬山深處,最是適合和產生這種想象,詩書中的廬山,與我所感受的廬山如此相依相融。它的風景,它純樸的山民,讓我從心底銘記了廬山所有的美好,一如我對廬山深情的眷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