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鄉的節作文6篇

來源:文萃谷 2.7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節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家鄉的節作文6篇

家鄉的節作文 篇1

我們家鄉的重陽節和其它地區的重陽節是一樣的,但是我最喜歡在姥姥家過這個節日。

每次聽到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我馬上能説出一個節日--重陽節。姥姥特別喜歡這個節日。每年的重陽節,姥姥家都會準備豐盛的飯菜,全家都在一起慶祝。小的時候我只知道是舅舅的生日。後來我漸漸懂事了才知道是舅舅的生日。從那天開始這個節日在我心裏成了不尋常的日子

我聽説重陽節也叫“登高節”,在這一天有很多喜歡運動的人都去登山呢!今年的九月九重陽節那天,我已經和舅舅約好了去登山。多麼期望這一天早點到來啊!

家鄉的節作文 篇2

天空陰沉沉的,大片大片的烏雲像給天空打上了補丁,將太陽遮得嚴嚴實實的。天地間無光。這天,是四月五日,清明節。

花朵似乎沒有了往日的豔麗,它們似乎一下子蔫了,無精打采。大樹似乎沒有了往日的挺拔。它們彎下了腰,樹葉看起來也不是生命的嫩綠,它們綠得很陰鬱,綠得深沉。行人們也沒有三五成羣,有説有笑的,他們似乎都有自己的心事,低着頭,默不作聲,孩子們也不嬉戲打鬧,他們乖乖地跟在大人身後。繁華的街道十分冷清,天地間似乎鍍上了一層陰影。

老天爺似乎心情也不好,見到人間蕭條陰鬱的樣子,忍不住哭了——天地間下起了雨,但不是很大。

這時候,一個詩人在街上搖搖晃晃地走着,他穿着長袍,一手拿着酒葫蘆“唉哉,痛哉”。他説着,捧起酒葫蘆,“咕嘟嘟”,喝了一大口。“清明…。時節雨紛紛。”詩人眼睛微閉,開口吟詩,他看了看周圍的行人,又喝了幾口酒,説道:“路上行人慾斷魂”詩人醖釀着下一句,於是喝起了酒,不巧,葫蘆裏的酒喝光了,他醉意正濃,搖晃着酒壺説:“酒…。我要喝…。酒。”詩人滿面緋紅,可他不知道哪兒才有酒。

這時,不遠處的小道上,一個牧童騎着黃牛,吹着短笛,笛聲悠揚,可好像沒有了歡快,多了些悲涼。詩人看見了牧童,快步走上前去,他攔住了牧童的牛,牧童嚇壞了,以為他要搶劫,坐在牛背上不敢動,問:“你要幹什麼?”詩人搖晃着空空如也的葫蘆,醉醺醺地説:“酒……我要酒………拿酒來。”牧童嚇蒙了,顫抖地伸出了手,指着遠處説:“那…。有座杏花村,那兒有酒……。”詩人向杏花村走去,説: “好,好,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至此,關於《清明》一詩完結。清明節,關於生死也。

生死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亦是世界永恆的話題。嬰兒謂無,不在乎,因其不知死。老人謂生,甚是渴望,因其尊生命。我們應當像嬰兒般,不畏死,如老人般看生,方可活出精彩人生。

家鄉的節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合江縣的一個小山村,山村裏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每年清明節是村裏最熱鬧的節日,也是大團圓的日子。

每年春節時,會手(家族主持人)就去趙姓人家收取會費,準備好清明節祭祖宴會的資金。

清明節那天,趙姓家族的人就會穿戴整齊,不約而同地來到趙家祠堂。在附近的村民就把自家的餐桌,板凳,鍋碗筷等搬去備用。他們吧豬羊殺後刮掉毛,放在擔架上由四個人抬着,後面跟着是一羣敲鑼打鼓的樂隊(都是村裏的村民)來到祭祖台,由劊子手,族長宣佈祭祖儀式,介紹家族的情況。趙氏子孫們每人手裏拿着兩支蠟燭,三支香,排着隊,一個接一個去跪拜,許願,求先祖保佑。祭祖結束後就會選出明年的會手。這時樂隊就開始表演節目,老人,小孩,婦女,就坐着觀看。

廚師們忙着把祭完先祖的豬羊拿來辦酒,幫忙幹活的人很多,有的挑水,有的洗菜,有的擺放桌子、凳子,有的幫忙切菜、切肉,很快就擺了二三十桌,只要有人吆喝一聲‘坐起囉’大人小孩就迅速坐上桌,一邊吃一邊上菜,他們吃的是流水席,吃完飯後就離開,等收拾好碗筷,又擺兩批三批,他們吃的是“九個碗”,(只有九道菜),但是個個都很滿足,快樂!

爸爸説他們的祭祖活動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從來沒有停過。

家鄉的節作文 篇4

時間過得真快,感覺過了年沒幾天,一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使我不由的想起兒提時在家鄉過的端午節了。

那時候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大好,尚在兒童時期的我們對於端午節沒有太多的感情,那時候的我們除了玩,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端午節時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頓母親親手做的粽子了。粽子一般是用糯米,再加上幾顆大紅棗,外面再包上波蘭葉(我們這兒的人對山上一種灌木的葉子的叫法,據説用這種葉子包的粽子味道特別清香),用桑樹皮緊緊地包紮起來,一個粽子就完成了。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包粽子的準備工作卻是很麻煩的。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就早早的把糯米泡在水裏,把波蘭葉和桑樹皮泡在另外一個盆裏,這樣泡上大概一天的功夫吧。到了下午天不早的時候,母親才開始包粽子,一個一個的粽子在母親靈巧的手中誕生了。母親把粽子們一層層的排在大鍋裏,然後再倒上水,直到水浸滿粽子為止。端午節的`早晨大概三點鐘吧,母親就早早的起牀了。母親把柴火點燃,爐火照亮了母親乾瘦的臉頰和細細的汗珠,就這樣用文火慢慢的煮粽子,大約三四個小時吧。等到我們揉着睡眼惺忪的起牀,母親就把大鍋端到了屋裏,打開鍋蓋,一股粽子的清香就立刻在整個屋子裏瀰漫開來。我們往往是來不及洗手就忙着伸手去抓粽子,即使燙得手疼也不想撒手。現在回想一下自己那沒出息的樣都感到好笑。母親則看着我們貪婪的吃着粽子笑了。

如今吃粽子早已不是端午節的“專利”了,大街小巷整天吆喝着賣粽子的聲音,偶爾買上幾個來吃,也感覺沒有以前母親做的好吃,味道也大不如前,不知是何緣故?

家鄉的節作文 篇5

家鄉的元宵節在我的家鄉,過完元宵節才算是過完年,今年的元宵節格外熱鬧,人們在新世紀廣場扭秧歌、劃旱船、敲鑼打鼓。扭秧歌的奶奶穿紅掛綠,滿面笑容,扭得可帶勁了,引得人們哈哈笑。

晚上吃完元宵,我們出去看花燈、看煙火,各式各樣的花燈真漂亮,大紅燈籠映紅了街道。小兔子形狀的花燈最有趣,有趴着的,有站着的,還有一隻吹喇叭的,真可愛!看完花燈,來到物測隊門前,這裏正在放煙花,只聽得“嘭嘭嘭”幾聲響,煙花在夜空中開放了,有紅的,有綠的,還有一種煙花像蛇一樣彎彎曲曲向上爬,有的煙花象傘一樣在空中打開,象雨一樣落下,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下這美麗的瞬間。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熱鬧而祥和。

家鄉的節作文 篇6

每年的四月四日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時,每個地方都會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在家鄉,每年清明節的頭幾天,人們都要忙着刻紙錢,買黃紙、香蠟。家族的族長要集合全族人開會,會上定好誰家買吃的,誰家買祭祀用的材料。定好後,大家各自行動。

一到大街上,琳琅滿目的祭祀用品會讓你眼花繚亂,處處可見香、蠟、紙錢、大串紙。清明節的那一天,一些年事較高的老爺爺、壯個兒的叔叔,帶上買來的大串兒紙,到親人墳上掛紙,掛紙就就是把串兒紙栓在木棍上,將木棍插在自己親人的墳頭上,意為給逝去的親人房頭上“掛花”。掛完花後要面對墓碑鞠躬磕頭,祈求平安得福,多添富貴。

在我的家鄉,逝去的人的墳墓大都立在林子裏。人們進了林子,找一個較寬敞的地方支鍋點火。一部分人開始侍弄飯菜,一部分人則在墳前燒香點蠟、擺放貢品。所有工作都做完後,就點放鞭炮,族人按輩分依次到原始祖先那兒磕頭祈福。

祈福完畢之後,便在家族墳地裏聚餐,這大概就是與老祖先共餐的意思。用完飯後,由族長將剩餘的飯菜均勻地分給族裏每一户人家,帶回家去,意為族內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羣散開後,人們各自去親人墳前痛苦一場,訴説一些思念祈求佑護等等的話。

死去的人雖然都不在了,但活着的人卻把他們放置在心裏。每年的清明節,家鄉的人們都要把對逝去親人的那份記憶拿出來晾曬晾曬,表達的就是親人之間那份血濃於水的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