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小吃作文彙總十篇

來源:文萃谷 9.21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小吃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小吃作文彙總十篇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1

在家鄉,有一道獨特的風景,那就是一位位五十歲的大嬸們站在一輛三輪車前,叫賣着。車上有一盆麪糊、一盆餡料、一隻小火爐。火爐上架着一口鍋,鍋裏炸着家鄉的特產油炸坨。

油炸坨,用家鄉話説,經麪粉糊裹着餡料油炸而成,味道鮮美,不膩口。面衣鬆脆可口,餡料風味獨特,令人吃一就想倆,吃倆便想仨……百吃不厭!

油炸坨這東西説它做起來容易吧,可它做的時候需要掌握許多技巧;説它做起來難吧,步驟其實只有三部而已。想嚐嚐自己親手做的油炸坨嗎?那就跟我一起來做吧。我可只講這一次,好機會不容錯過哦!

首先,我們要準備好一口鍋。(鍋要小,要深些,不能是平底鍋)其次,還要準備好我們常山的山茶油。(其它油也可以,不過味道如果沒有我寫得這麼好可不能怨我,誰讓你不用我們常山的山茶油!)

要做油炸坨最重要的就是麪糊和餡料了。麪糊由兩類組成:面類與水類。面類就是麪粉和少許山藥粉,水就是普通的食用水。面與水的比例約為1:0.7.餡料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季節不一,餡料也會有所不同,一般都會用香乾和雪菜。(注:千萬別忘了加鹽、味精和辣椒哦!尤其是辣椒,可以少加點,但千萬不可以沒有哦!)

炸油炸坨需要一種模具。這種模具是用鐵皮做成的,形狀就像一個小圓錐被削掉上面一塊一樣(但是是倒着的)。模具邊源有一根長長的柄,使模具可以很方便地從油鍋中取出。(如果實在沒有這樣形狀的模具,也可以是別的形狀。)

炸油炸坨時,先要倒入山茶油,油的量大約佔鍋的四分之三。等油鍋開了,就可以炸了。先將麪糊到進模具(要飽滿),然後將模具輕輕地放進油裏,但模具中的麪糊不能碰到油,這樣可以使緊貼着模具內層的麪糊與模具粘在一起。然後將模具中剩下的麪糊倒出,用木片將模中的麪糊抹勻,放入餡料,再鋪上一層面糊,放進油鍋內炸制。當油炸坨正面為淡黃色時,將模從模中取出。再炸一分半左右,就可以出鍋了。

"上桌嘍……"哇!味道鮮美,風味獨特,鬆脆可口……

山外青山樓外樓,

我把坨兒端上樓。

美味繫住(了)你的胃,

讓你口水往下流。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2

麪粉是人類最重要的食材之一,在西方,麪粉遇到火成了麪包,在我們中國,麪粉遇到水則成了麪條。我的家鄉湖北最具有特色的小吃,就正是一種美味的麪條——牛雜麪。

我第一次吃到牛雜麪是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媽媽在廈門路邊的小吃店買了一份嚐嚐,我才吃了兩三口,就不想吃了:“這不是家鄉最具有特點的小吃嗎?怎麼還不如奶奶煮的麪條好吃呢?”媽媽嚐了一口,也皺起了眉頭:“這根本沒有牛雜麪應有的味道,看來要吃到那種家鄉的味道,還是要回到家鄉啊!”我好奇地問媽媽:“家鄉的味道,到底是什麼味道?”媽媽笑着回答:“你還太小,長大後你自然就明白。”確實,我當時只有七八歲,當然不會懂。

四年過去了,我已長成一個青少年。又到了寒假,我們全家收拾好行李,又一次回到了我的家鄉,湖北省棗陽市的一個小鎮上,穿過了一座小樹林,空氣中少了一份工廠的氣息,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空氣,沒有污染的天空特別藍,家家户户都在喜歡種花,卻不栽種在家裏,而是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裏,讓鄰居們、客人們、路人們都可以觀賞。這時我雖還未品嚐牛雜麪,卻已經有了一絲家鄉的味道,流入我的眼睛,流入我的心裏。

第二天,我們去古隆中旅遊的時候,我們特地去了一家牛雜麪老店,品嚐美味的牛雜麪。在這家店裏,碗是廈門這裏的兩倍大,牛雜是廈門的四倍多,麪條更是滿滿的,而價格卻僅僅只要10塊錢。他們分明可以賣得更貴,卻依舊爭取讓牛雜麪物美價廉。這就是家鄉人純樸的性格,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啊!我端起大碗,小心地吃了一口,極富彈性的麪條入口即化,牛雜的香味在脣齒之間徜洋,再喝上一口湯,更是回味無窮,這不僅是嘴裏的幸福,更是心靈的享受,難以益於言表的美味。

我品味着,享受着,一碗麪漸漸化成一股熱流,鑽進我的肚子裏,全身頓時變得熱乎乎的,充滿了力量,更重要的是,我體悟到了家鄉的味道,心靈的盛宴。

家鄉的.味道,不需要是山珍海味,只是家鄉的那純樸心靈所凝聚的一份食物。這份食物貴於金山銀山,它是心靈的一道佳餚。畢竟食物再美,也只能滿足一時;心靈之美,才會成就永恆。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巫山,那裏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有很多可口獨特的風味小吃!現在我給大家介紹巫山的幾種小吃吧!

現在的菜餚講究色、香、味、康,而家鄉的“翡翠涼粉”就全佔其了。你想知道它是怎麼做的嗎?它的原料很特別,是用一種叫“臭葉”的葉子做的,所以也叫“臭涼粉”。把葉子採回來後,把開水淋在葉子上,再用一個茶杯大小的棍子快速攪拌,5分鐘後,綠色的汁水就湧出來了,看了就讓人垂漣千尺。然後用紗布過濾乾淨,把渣排幹,接下來是用純草木灰做的滷水點滷,再慢慢的攪拌均勻,等涼透後就成了綠瑩瑩的塊狀物,這一定會使你用“眼睛長了手”來形容那種急切品嚐的心情。涼粉如翡翠一般晶瑩剔透,感覺爽如果凍,淡雅細滑,有着西湖龍井的清香。有點巫山神女的餘味。並且還可以清熱解毒咧!怎麼樣,不錯吧?

現在我來介紹一下巫山人最愛的麥子耙吧!麥子耙出蒸籠的那刻,好香呀,這香味一定會讓你胃口大開的,口水會不斷湧出來。咬一口,好爽呀!軟軟的,綿綿的,暖暖的,好舒服,還有麥子的清香!告訴你,吃的時候還有訣竅啦!在麥子耙上刷一層蜂糖顏色亮晶晶的,不僅增加了食慾,而且味道會更好吃。看,我的口水就快流出來了……

巫山是國家AAAAA級景區,我為此感到自豪。我愛我美麗的家鄉,更愛我家鄉的小吃!祝家鄉越來越好!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4

安陽,是甲骨文的發源地,景色優美。但是安陽的小吃更是琳琅滿目,物美價廉。

來到安陽你一定要先嚐嘗有“安陽小吃之首”美名的皮渣,它非常的常見,幾乎家家户户都能見到。每逢過年時,皮渣可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美食。不管是煎着吃、炸着吃、還是燉着吃,只要看它的樣子就十分誘人,像水晶一樣,恨不得一口把它吞掉。

然後再喝上一碗粉漿飯,這可是一種“怪味飯”,它非常酸,但是酸味中還隱隱約約帶着一點兒香味,這可是老人和小孩的最愛。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正在喝粉漿飯的小孩兒,你一定要觀察他喝完後的樣子。嘴邊上全是飯,眼神中流露出滿意的樣子,一定逗的你哈哈大笑。如果説皮渣是主食,那粉漿飯就是飯後“甜點”了!

接着就是你早餐的食物,裏面有菜葉、粉條、豬血和豆腐。如果是外地人不一定能猜出來,可安陽人可不一定,他們十天中有六七天吃,這就是安陽人皆知的扁粉菜!看似平常的粉條,經過安陽人這樣一做,配上辣椒,滿滿的一碗,包你吃得連聲叫好。

最後一位是特別神祕的,就連有些安陽人也不知道,它就是滑縣老廟牛肉。它肉質鮮美,還有一點點麻味,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當遊客來遊玩時,都會來嚐嚐鮮。

安陽的小吃應有盡有,可來源於什麼?它是來源於安陽人的智慧與創造!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5

家鄉的風味小吃有很多,如盒子糕、鍋邊糊、豆腐丸、臭豆腐......但我最喜歡的要數臭豆腐了。在浦城的大街小巷不時傳來一陣陣誘人的叫賣聲:“快來買了,正宗的臭豆腐,又香又便宜!”提起臭豆腐,我們浦城人誰都會豎起大拇指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今天和媽媽一起上街,我又央求媽媽給我買臭豆腐。只見攤主把一塊塊一寸見方的臭豆腐從“滷水”裏撈出來,再放到油鍋內炸。這時,就能聽到一陣陣“吱吱”的響聲。大約炸了兩分鐘,一串串臭豆腐便熟了,攤主利落地把一串串臭豆腐便可以吃了。我拿着臭豆腐放在嘴邊輕輕地咬一口,“哇,真好吃!”我情不自禁地叫道。我狼吞虎嚥地吃着臭豆腐,好像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似的。不知不覺地,一串臭豆腐便下肚了,這時,我才覺得嘴巴好辣,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氣。旁邊的媽媽笑嘻嘻地對我説:“還要不要來一串呀?”我搔着頭,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想是想,可惜肚子太小了。”

媽媽聽了,指着我的頭説:“你這隻小饞貓。”説完,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我愛家鄉的各種風味小吃,但我更愛家鄉的臭豆腐。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6

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味美食。而在我的家鄉寶丰,最出名的美食還要屬油粉,這是我從小吃到大的美食。油粉早已是寶丰最有名的早點,來寶丰古鎮一定要吃一碗熱騰騰的油粉解饞。在寶丰橋頭的牌坊上還有一副有關油粉的白族話對聯,大意是橋頭那幾家的油粉、餌塊真好吃。這可是清朝的對聯啊,可見寶丰油粉悠久的歷史。

每當我在街上遇到賣油粉的小攤都會被油粉金黃的色澤和極富彈性的外表吸引。這時我就會纏着媽媽給我買一碗,看着撒潑打滾的我媽媽也無可奈何,只好給我買一碗油粉,再烤一個金黃的餌塊,拌在一起才能滿足我口腹之慾。

油粉外表十分誘人,像金燦燦的黃金,也像濃稠蜂蜜,總之光看顏色就十分吸引人了。油粉入口即化,剛入口就與身體融合在一起,一陣暖意湧上心頭,在寒冷的冬日裏吃更合適不過。油粉價錢也不貴,在寶丰小吃街上一碗油粉就一塊錢,果真是物美價廉的好東西,怪不得那麼多人如此迷戀它,你看天才矇矇亮油粉小攤上就已經大排長龍了,大家圍坐在桌子上有説有笑,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麼美味的油粉做法當然也是十分考究的。製作油粉每個步驟都有講究,每一步都得慢慢來。首先把品質優良的豌豆磨成粉,然後與水混合攪拌均勻。接下來用紗布過濾掉豆渣,把豆漿靜靜放置幾個小時,待澱粉沉澱在豆漿底部就可以開始下一個工序了。把豆漿和澱粉分離開,豆漿入鍋大火煮沸,打去上面的浮沫,盛一大盆放在一邊,就成了人們喜愛的油粉湯,油粉湯內撒上葱花、加上花椒油絕對是飯桌上的明星。豆漿沸騰以後把澱粉倒進去快速攪拌,只見一鍋潔白的湯水立馬成了濃稠的油粉,這時就要把柴火撤掉一些,得用文火慢慢燉一會兒。燉得越久油粉越香醇。

油粉的吃法也很多,可以趁熱吃,放涼可以醃吃,冷油粉還可以油炸。雲龍很有名氣的油粉幹拉就是用冷油粉製作的,選一個晴朗的天氣,用一根細線把油粉切割成薄片,放在稻草上在太陽下炙烤,只半天時間金黃透亮的幹拉就誕生了。油粉幹拉可以油炸,可以煮湯、還可以炒制。

寶丰油粉以其噴香的滋味、多樣的食用方法、悠久的歷史成為寶丰深厚文化底藴的一部分,相信隨着寶丰古鎮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會有更多的人來品嚐寶丰油粉。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7

每個地方都有風味小吃,如湯包、酸梅湯……其實,在我的家鄉也有一個獨特的小吃——蘿蔔絲餅。

對於蘿蔔絲餅,你可能還很陌生,什麼是蘿蔔絲餅呢?味道可口嗎?今天就由我帶領你們去揭開它那神祕的面紗吧!

由於我對蘿蔔十分厭惡,看見蘿蔔就想吐,奶奶見我不肯吃蘿蔔,就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蘿蔔做成美味可口的蘿蔔絲餅。起初,我還覺得蘿蔔絲餅油很多、很膩,吃了還可能會發嘔,但是,當我看見奶奶、妹妹、媽媽、爸爸都説好吃,內心很矛盾,到底吃還是不吃?最後,我只好硬着頭皮吃了一口。哇!這甜中帶鮮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只見那個口子裏包着許許多多金黃的蘿蔔絲,那樣子真是別提有多誘人了!我又一口氣吃了好幾個。奶奶一遍洗碗一邊説:“慢點吃,彆着急!”

等我吃完了,我好奇地問:“奶奶,蘿蔔絲餅是怎麼做出來的,這麼好吃?”奶奶領着我來到一大碗麪粉前説:“等會兒你就知道了,現在跟奶奶一起做吧。”不用説,做蘿蔔絲餅的步驟還是挺繁瑣的。當我做到包餡兒時,各種問題迎面向我撲來。我先學着奶奶把麪糰揉捏得像碗一樣,然後把餡到中間。不過,你可別以為不過如此。當我以為要把包餅的裂口“縫”好時,裂口就像地震時的山洞一樣慢慢裂開,裂到一半的時候,便停止了。可我試了好幾次,結果依然沒有改變,這可使我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時,坐在我旁邊的奶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一邊給我做示範,一邊叫我耐心觀察。在奶奶細心地指導下,我第一次做出了還很不錯的餅。接着我按照奶奶的方法又試着做了幾個。結果還是超出我預料的好。

然後,奶奶把做好的餅放在鍋裏熱了大約五分鐘,掀開鍋蓋,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我嚐了一口,哇!自己做得格外濃香,太棒了!

學習就像做蘿蔔絲餅一樣麻煩,不過只有我們認真努力,就會讓學習變得輕鬆、快樂。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8

淮南牛肉湯的由來:清乾隆年間,淮南人翰林大學士張政深研百草,擅長美食,曾任宮庭御膳高官,深得皇上厚愛。告老還鄉,回到山清水秀的淮河岸邊,將清宮祕方流傳後人。因此淮南牛肉湯以它特有的風味名盛淮河兩岸,傳遍大江南北,百吃不厭。據有關淮南牛肉湯鋪老闆介紹。淮南牛肉湯起源於安徽淮南謝家集區的孤堆回鄉。相傳該地生活回族為主,以牛肉作為主要的肉類,淮南周邊的黃牛(應該就是魯西黃牛),肉質較好。該地回族人自制牛肉湯食用。

孰不知該地漸漸做起牛肉湯生意,逐漸傳入淮南的李郢孜鎮、唐山鎮、楊公鎮、孫廟鄉等地,後以李郢孜鎮大菜市街附近比較有名。後傳至蔡家崗汽車站附近以及壽縣等地。逐步傳播多地方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9

在街道中看見琳琅滿目的比薩餅,不由得和朋友閒聊起了馬可波羅如何把餡料放在烙餅外面,從而發明出這種風靡世界的美味。其實,這僅僅是中國人編的故事,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在羅馬古老的歷史書中就提到了“把奶酪和蜂蜜放置在薄面餅上,並用香葉加味”的烙餅方法。我們泰興也有一種類似於比薩、鮮為人知的美食——糊餅。

別看糊餅是農家粗食,但想要做好它並不容易。首先將麪粉倒入碗中,兑上涼水,用筷子攪和成濃稠的糊狀。等灶台上的大鐵鍋中的油微微一熱,將麪糊用鍋鏟拍平、按實,攤成一張大大的圓餅。這餅做得越薄越好,因為越薄烤得越透,吃起來更酥脆、更醇香。這門手藝不僅僅在於攤出一張薄餅,更要看準時機,在餅將熟未熟、麪糊微微發乾的時候均勻地抹上餡料。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糊餅中的餡料了,可以是煮熟的火腿丁,也可以是擦成細絲的蘿蔔和蛋液,但我最愛的還是桂花蜂蜜餡。金秋八月,丹桂飄香,將洗淨的桂花曬乾後,拌上新鮮的蜂蜜,均勻地塗抹在餅上,蓋上鍋蓋,只需幾分鐘,餅的焦香就會伴着絲絲縷縷桂花特有的馥郁清馨從鍋沿的縫隙裏竄出來。薄薄的糊餅託在手上,帶着鍋裏的熱氣咬一口,上面的餡鮮嫩,下面的餅焦香。這口味,怎能不讓人垂涎欲滴?

糊餅的味道,季節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家中的飯菜未必金貴,但吃着安穩、舒坦,那醇厚的家味兒,浸到了骨子裏,讓人心裏暖和。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10

去年暑假,媽媽帶我回了一趟家鄉──陝西袁家村。提起“袁家村”這個名字,外省人可能感到陌生,但一提到那裏的小吃,可是家喻户曉。

進入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街道兩邊是對稱的兩排房子,青磚灰瓦,坡形的屋頂。前來迎接我們的姨夫告訴我:“這就是陝西八大怪之一──房頂坡坡蓋。也就是‘人’字房半邊蓋,肥水不外流的意思。”

沿着街道往裏走,兩邊是一家家小吃店。每一家的屋檐下,都擺着兩三張桌子,幾條長凳。雖沒有城裏飯店的豪華,但看起來倒也樸實而整潔。突然,我被一個很怪異的招牌吸引了,連忙喊道:“姨夫,姨夫!我要吃那個面。”姨夫停下腳步,看了看説:“這叫biáng biáng面!好,咱們就從這裏開吃吧!”我趕緊走到桌邊坐下,不一會兒,店裏的阿姨就給我們端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啊!這麪條可真寬啊!每根麪條足有一寸寬。我看姨夫拿起筷子先把面攪拌一下,頓時那雪白的麪條被辣椒和調料染成了紅色。姨夫邊拌麪邊説:“這也是陝西的八大怪之一──麪條像褲帶”。我趕緊用筷子夾了一根麪條放進嘴裏。啊,好軟!又筋道又光滑。仔細品,酸辣味十足,好吃極了。我吃了一口又一口,姨夫看我吃得滿頭冒汗,就給我拿來了一塊鍋盔饃,讓我就着吃。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厚、這麼大的餅,足有我一個手掌那麼寬大。我驚異地看着姨夫,姨夫笑着説:“怎麼,你不敢吃了?這也是陝西的一大怪──大餅像鍋蓋!”我猶豫了一下,咬了一口。咦!看起來硬硬的大餅,一入口就變得鬆軟,跟蛋糕一樣好吃,真是出人意料。接下來我們還品嚐了這裏的豆花,一朵朵豆花宛如棉花一樣,周圍有一層層紅紅的辣椒油,紅白相間,好看極了。

在家鄉的日子裏,媽媽常帶我穿行在遊人如織的村落裏。在那裏我們品嚐了各種色味俱全的小吃:洛面、餄餎、涼皮和肉夾饃……啊,真是太多了,數也數不完。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已到了返京的日子,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家鄉袁家村。但家鄉那名目繁多、異常美味的小吃卻時常讓我回味,催我再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