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是誰

來源:文萃谷 2.69W

竹林和七賢渾然一體,難分難解,人稱竹林七賢。那麼竹林七賢指的是誰?他們是怎麼死的?

竹林七賢是誰

當士子走進這平常的竹林,竟產生了文化史的奇觀,產生了政治史的奇蹟,產生了心靈史的奇談。離洛陽二百餘里的山陽近郊嵇康院宅的竹林下,經常聚集着七個人,世稱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竹林和七賢渾然一體,難分難解,人稱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個羣體,如若將他們喻為竹子的話,七人猶如七棵青翠的竹子,參差散立在嵐氣籠罩的竹林中。這七人都有各自的獨特風格,但旨趣是相同的。他們懂得儒家的經典,可是卻精於《易》、《莊子》、《老子》,彼此談玄説經,論辯有無、生死、自然、人生,終日飲酒、清談。他們對於粉飾太平的儒學禮教則棄之、鄙之。他們所倡導的玄風擴及到全國,一直影響到後世。

當時社會處於動盪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殘酷,導致民不聊生。七人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籍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氏,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嵇康被害後託付子女于山濤,山濤亦不負舊友。王戎自幼聰慧,功名心較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之亂,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但在當時年代不失為明哲保身的無奈之舉。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各散東西、分崩離析。

  亂世中的無價友情——竹林七賢的故事

俞伯牙與鍾子期因琴樂而結緣,互為知音,是以當鍾子期離開人世時,伯牙不惜斷琴以示永訣音樂,來慰藉朋友的在天之靈。古人常認為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音。而竹林七賢之所以更珍視友誼,是因為時逢亂世,能得到知心友人的機會並不多。

司馬氏在與曹魏爭權時,對文人名士採取的高壓政策令很多人小心謹慎,連交友都要仔細斟酌,以免被陷入不義境地。所以,諸如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等人的相識,完全是因志趣相投,才會彼此重視。不過,這些好朋友之間在出仕與否的問題上仍然出現過爭端。

在竹林七賢中,先一步選擇做官的是山濤。山濤博學多才,性格温厚,行事圓通,對世事的看法更為成熟。所以當司馬氏幾次三番要他出仕之後,山濤選擇了服從。他深知司馬氏對好朋友嵇康是又愛又恨,也先一步料到,如果嵇康再倔犟下去,一定會被司馬昭除掉。於是山濤親自上門求嵇康出仕,並主動向司馬昭舉薦嵇康。不料特立獨行的嵇康決絕地寫了一封“斷交書”(《與山巨源絕交書》),字裏行間大有類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傷人字眼。

白紙黑字,十數年的友情就此斷絕,山濤的痛心非言語能説盡,同時,嵇康本人也是痛苦異常,而且在心底裏捨不得這份友誼。因此,嵇康在臨刑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山濤,説:“巨源在,兒不孤。”嵇康這麼做其實更能看出他們之間友情的厚重與難得,君子之交因志向不同而分道揚鑣,但是嵇康仍然尊重山濤的選擇。

山濤也體會到了嵇康的苦心,珍視這份信任與珍視,也理解嵇康借托孤而表達的對自己的.歉意。山濤見到嵇康幼子嵇紹時老淚縱橫,他不負有人重託,悉心調教嵇紹,二十年後舉薦嵇紹成為祕書丞。

為嵇康之死痛心疾首的不只是山濤,向秀猶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次,向秀路過嵇康的舊居,望着故人茅廬在夕陽下的清冷影子,耳邊傳來悽切的笛聲,頓時悲從中來,回家後寫下懷念舊人的《思舊賦》,字字情真意切,句句形如泣血。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蹟兮,歷窮巷之空廬。

歎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歎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此賦在唯美華麗的辭藻下,隱藏着作者最深沉的悲情。

竹林七賢間的交往,是君子與君子之間的相契,有着亂世中特有的惺惺相惜與悲涼慷慨。他們之間的友情感動着世世代代的人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