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曆年大學聯考改革動向盤點

來源:文萃谷 1.43W

2016年大學聯考歷史會發生哪些變化?和2015年的大學聯考歷史變化有什麼不同,下面小編來分享關於大學聯考歷史的改革動向,歡迎大家閲覽!

2016年曆年大學聯考改革動向盤點

在浙江,有這樣一張成績單:它很個性,不只記錄考分,還為每位考生的答題情況提供診斷;它很立體,通過它能看出自己在全體考生中的相對水平;它也很有前瞻,對照這張成績單,便可以決定是否要參加第二次選考。這樣一張新鮮的成績單,便是此次大學聯考改革的縮影。

  蝴蝶振翅,動人心絃。

  更立體的考核

個性化成績診斷報告、志願服務計入課時、不再一考定終身……幫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為全國大學聯考綜合改革試點的兩大省市之一,浙江省新大學聯考首次學業水平考試、大學聯考選考成績日前發佈。除了成績,全省24.9萬名考生還可登錄浙江省教育考試網,下載各科成績診斷報告單。這張小小的成績單上,新大學聯考的“新氣質”撲面而來。

“以往拿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數,現在,一張A4紙上寫滿了對考生考試表現的詳細分析。”浙江省湖州中學高二(10)班學生周妍覺得很新鮮。她選考的科目是物理、化學和歷史,診斷報告單分為成績信息和診斷信息兩部分,內容從原先的“卷面成績”拓展到現在的“試題得分、學科知識、學科能力、考核目標達成”等4個方面。這樣的個性化診斷報告,引導學生、教師、教育部門在關心分數之外,更關注學生對於知識、能力的掌握狀況和發展變化,促使教育更科學。

 新氣象也在上海氤氲。

2月1日,2016年上海學業水平考試暨春季大學聯考成績發佈。這一天,許多高三學生的朋友圈都被各種“求好運帖”刷屏。2015年,上海首次允許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春季大學聯考,報考人數激增。

由統一考試和學校自主測試組成的春考,其實是上海率先展開大學聯考綜合改革探索的一塊試驗田,削弱了“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對於一些總成績不算出色、存在偏科現象但自有其才能、興趣的學生來説,通過面試展現自己的動手製作、語言溝通甚至味覺、聽覺等天賦,增加了進入心儀高校和專業的機會。

綜合素質考核的分量被加大。2015年暑假,同濟二附中學生小李格外忙碌。他和同學承擔起了普陀區長壽街道組織的“一起‘暑’快樂”的社區小朋友接待任務,策劃節目、購買道具材料、佈置場地,忙前忙後。在上海,像小李這樣參與志願服務的中學生已累計超過32萬人次。上海細化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將高中生志願服務計入課時,要求不少於60學時。截至2015年底,上海256所高中全部在學生社會實踐信息記錄電子平台註冊,高二學生中已有91%參加了志願服務(公益勞動)。

大學聯考改革“新氣質”,不止於此。不再分文理分科,不再一考定終身,把選考的權力交還給學生……一個個新變化,共同構成2015年大學聯考改革的年度記憶。更立體多元的考核思路,更尊重個性的改革態度,讓人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孩子將享受更高品質的教育,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深遠的影響

改革倒逼中國小和大學更新教學形態,對社會運行系統提出更高要求

大學聯考改革是個系統工程。考核、選拔形式的變化,不僅帶來教學方式的改變、校園秩序的重組,更給現行的社會運行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浙江、上海的高中,教學活動已經變得大為不同,最直接的表現便是開始全面實行“走班制”。

從目前上海大學聯考的語、數、外加上物、化、生、政、史、地6門選一的“3+1”,變成2017年起的大學聯考3科加上學業水平考3科成績的“3+3” 模式,意味着原本多數時間坐在同一間教室內上課的同班同學,現在各有各的課表。課間的全體學生大走班,成了校園每天流動的新景觀。

在中學階段實行走班制,既尊重了學生的差異,也讓教師在授課時更有針對性。在不斷擴大學生自主選擇權的過程中,高中教育不斷趨近個性化培養。

  大學聯考改革的“威力”,也向下、向上延伸。

隨着綜合素質考核的權重加大,一些國小、國中提早動起來,自去年開始,北京市各國小,紛紛推出“樂考”與“樂學”,代替傳統的評價與教學方式。考場變身“採摘園”,考分變成“小星星”。“樂考”輕鬆了孩子的同時,對教學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快樂的同時不脱離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如何統計數據、進行分析,一個個新課題擺在老師面前。

不分文理科、選考科目自由組合的新規,對大學的招生錄取也提出了挑戰。如何根據本專業設置選考科目,如何為不同科目背景的學生設置專業培養目標?種種新問題,都需要經過高中和大學的集體討論。2015年2月,上海市37所本科高校公佈了不同專業(類)對2017年大學聯考選考科目要求,以便讓已經入學的2014級高中生及家長在選科時心中有數。

  大學聯考改革的影響還深入社會肌理。

上海目前已建設了1514個市區兩級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項目),為高中生開展志願服務提供崗位。據介紹,上海多數區縣街道社區都已建立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有專人負責整合社區資源,可以與學校、實踐基地共同管理和創設活動項目。帶領國小生去參加手工製作,去體育場館協助教練做助教,去“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館”做講解員……便是上海市打浦橋街道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提供的項目清單。

既增進社羣與學校的互動,也幫助學生加強“公民教育”,這些走出校門的`教育很受歡迎。但如何避免“走過場”“刷學時”,如何與教育體系無縫對接,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這些創新的舉措能否在全國推開,似乎依然受到地區經濟發展、人口素質、社會組織完善程度等各方面的侷限。

  更個性化的未來

增加學生選擇權,促進人格的完善養成,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跑道”

上海、浙江大學聯考綜合改革試點扎實推進,其餘29個省份也陸續制定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從1985年頒佈《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至今,圍繞大學聯考的改革不曾停歇。有進步,也有艱難。此次大學聯考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滋生貓膩的加分政策被大幅度削除,自主招生少了各種“聯考”並被放在大學聯考後進行,上海等地將取消高校一、二本之分,高職高專招生另闢新徑,異地大學聯考已鬆動……教育變得更公平、更高效,是不爭之事實。

促進區域、城鄉平衡,是前進的方向。通過改進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大學聯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進一步促進機會公平。既保持大學聯考制度的相對穩定性,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既堅持素質教育的大方向,也要看到,教育資源在城鄉、區域間的分配仍然不均衡。看清差距,才能認清中國教育的現狀,才能明晰改革方向。儘快實現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的優質均衡,讓人期待。

增加學生選擇權,成為未來的趨勢。減少必修,增加選修,人人擁有不同的課表,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跑道”。有效的改革,能改變延續多年的人才評價體系,樹立“成功並不等同於高分”意識,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充分地發展個性,去做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學校和整個社會,都應該有這樣的共識和定力。此外,還應落實高校自主權,這樣,大學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個性化選拔人才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引導素質教育,是未來發展的應有之義。培養人格健全的人、喚醒靈魂深處更高貴的自我,是比成績、成才、成功更為深遠而有意義的目標。由“招分”向“招人”轉變,是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

教育即生長。我們對未來充滿希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