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聯考歷史熱點專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

來源:文萃谷 2.71W

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引發了歐洲轟轟烈烈地宗教改革,新教誕生。為幫助各位考生們熟悉相關的知識點,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2017大學聯考歷史熱點專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年,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大學聯考歷史熱點專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

  知識鏈接: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德意志是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被稱為“德國是教皇的奶牛”;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思想:文藝復興宣揚了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要求改革教會;

導火線(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贖罪券”,激起憤慨。

  2.時間地點:公元16世紀,開始於德國,發展到歐洲。

  3.開始標誌: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①認為只要信仰上帝,靈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來贖罪。

②認為僧侶可以婚配和還俗。

③堅持《聖經》高於教皇和教會,每個基督徒有直接閲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

④還認為君主擁有上帝授予的權力,可以處罰教士甚至教皇。

  4.主要思想:

⑴人的靈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誠的信仰(信仰得救)

⑵人人都有權閲讀和理解《聖經》,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與對話(《聖經》的平民化與普及化)。

⑶《聖經》代表着理性與思想自由。

  5.實質:用資產階級神學取代封建神學,是新興資產階級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鬥爭。

  6.歷史影響:

⑴引發了德國和歐洲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

⑵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

⑶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複蘇了的人文主義;

⑷它使西歐從長期的基督教神權統治中解放出來,為啟蒙運動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7.宗教改革的意義

宗教改革運動是反對天主教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改革後創立的新教登上了歐洲歷史的舞台,與原來的天主教、東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馬丁•路德的教在德國北部和中部迅速傳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響,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出現了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它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削弱了教會對人們思想和社會政治經濟的控制,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想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

  學以致用:

  一、選擇題

1.(2015·北京文綜·20)1521年,德國維登堡一家作坊印製了很多幅對幀木板畫。其中一幅的左側是基督跪在地上為門徒洗腳;右側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腳讓跪在地上的信徒親吻。這幅畫意在

A.抨擊羅馬教廷

B.推銷“贖罪券”

C.反對宗教改革

D.倡導宗教寬容

2.(2015·安徽文綜·20)歷史示意圖通常以簡單的線條和符號等反映人類某一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狀況。圖3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C.啟蒙運動 D.工業革命

3.(2014·淄博質量抽測)]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麼行為,而是單用信才能領受愛慕的。因此,既然靈魂為它的生命與義所需要的只是信,那麼靈魂稱義顯然單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為。”馬丁·路德這段話旨在

A.否定行為的重要性

B.肯定信仰的權威

C.抨擊教皇和教會

D.強調“道”的重要性

4.(2014·濟寧檢測)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把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稱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稱為“黎明之曙光以後繼起的光照萬物的太陽”。黑格爾之所以這樣評價宗教改革是因為這場改革

A.創立了許多新的宗教派別

B.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C.提出了許多新的宗教觀點

D.使社會各階層破除了宗教迷信

5.(2012·廣東文綜卷·18)1521年有教皇代表與馬丁•路德辯論説:信仰無法安穩地奠基於《聖經》,因為“《聖經》就像軟蠟一樣,可以讓每一個人隨興所至地扭或拉”。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

A.教會是否腐敗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僅僅依靠信仰得救

D.《聖經》能否作為信仰的基礎

6.馬丁·路德這樣描述他在奧古斯丁修道院塔樓的“福音體驗”:“我夜以繼日地思索‘上帝公義’的問題,直到我看出它與‘義人必因信得生’的關係。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義’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樂園的門大開,讓我進入。聖經的一切話語有了新意義。”馬丁·路德“福音體驗”的重大意義在於

A.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B.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

C.使人們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

D.使宗教神權、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遭到沉重打擊

7.“1525年7月23日,這位不受法律保護的僧侶娶了逃亡的修女。婚禮……不在教堂,而是在路德的住所舉行。……路德結婚的消息……在羅馬,人們怒不可遏。”這説明馬丁·路德

A.開始向現實世俗生活轉變

B.努力實踐其“因教稱義”的主張

C.其行為嚴重背離了新教倫理

D.堅持國家權力與羅馬教會平等

8.馬丁·路德主張“君權神授”(君權直接來自於上帝),提出“國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權力則是神的意志的體現。”這體現了馬丁·路德

A.否定教皇的權威

B.思想出現了倒退

C.主張教會高於國家

D.與其因信稱義的思想相矛盾

  二、非選擇題

1.(2012年福建文綜歷史,41A)(15分)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職位都應該脱離那暴虐的教皇,並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應該規定,凡屬世俗的事都不應該送到羅馬判決,只應該由世俗當局處理。”

——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貴族公開書》(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貴族公開書》第一版印了4000冊,不到一週便銷售一空。這本書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條論綱》原本只是那個時代教會改革呼聲中的一聲……就像一個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來是為了看清腳下的路,卻點燃了整片森林。

——劉新利《歐洲文藝復興史》

(1)據材料一指出馬丁·路德的主張。為什麼材料二所述“公開書”銷量這麼大?(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來是為了看清腳下的 路,卻點燃了整片森林”?推動了“點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還有哪些?(8分)

2.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4分)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人們都喜歡拿王陽明和馬丁·路德作比較。有的西方學者更直接稱王陽明為“中國的路德”。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説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説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王陽明《傳習錄》

材料二 王守仁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陸九淵的心學體系,與程朱理學形成分庭抗禮之勢。……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發明本心”的思想,主張從“本心”入手去認識聖賢之心,以自己的內心為最高權威,反對用先驗觀念強制管轄心靈,體現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材料三 當時(1517年)還是維登堡大學的牧師的路德將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到了教堂門口。他的大多數主張並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確表明,“上帝之語”並不在教會的説教裏,而在《聖經》裏,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會的權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會徹底決裂……將教皇的驅逐訓令燒燬;次年,他被召喚出席在沃爾姆斯召開的`皇家議會。路德拒絕改變其主張,他説:“除非你們能用《聖經》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説服我。”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1)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張,並概括其思想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8分)

(2)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路德的哪些觀點“削弱了教會的權威”?由此引發的宗教改革運動給歐洲思想界帶來了什麼影響?(10分)

(3)綜合以上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處。(6分)

3.(2012年福建省質檢)A.[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張,具體內容是:制訂新的婚姻法規,廢除祕密婚姻(祕密婚姻原指男女兩人在教士面前互換婚誓後所構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經過婚禮,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眾的承認),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經政府授權的教會法庭來審核批准婚姻登記等。新的婚姻法規定,結婚不再屬於宗教七大聖儀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們在付諸實踐的時候比較保守,往往沒有家長同意的簽字就不給辦理結婚登記,這使得父母們實際上控制了兒女的婚姻。新教徒視婚禮為大事,強調必須舉行公開的婚禮,並且一定要有證婚人,才算完成了結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曉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據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結婚的條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後,婚姻的主導力量發生了怎樣變化?上述婚姻改革對西歐社會產生怎樣的積極影響?(9分)

4.(2010年山東省濟南市三模33題)(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閲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以其世俗主義標誌着近代的開端。

材料二 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學一時的貌合神離的同路人。

(1)結合所學簡述歐洲宗教改革中“世俗主義”的主要表現。(4分)

(2)據材料二並結合分析為什麼説新教與自然科學是“貌合神離”?(4分)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對宗教改革的認識有何不同?(2分)

  參考答案

1.A 2.B 3.B 4.B 5.C 6.C 7.A 8.A

1.(1)主張:建立民族教會;司法實行政教分離。(2分)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術的應用。(5分)

(2)理解:路德原本反對羅馬教會兜售贖罪券,結果引發了西歐宗教和世俗社會的改革。(2分)力量:國王、諸侯等;人民羣眾;卡爾文(加爾文)等教會人士。(6分)

2.(1)基本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發明本心(答“‘靈明’即是本心,是良知”也可);致良知;知行合一等。(6分)

地位:完善了陸九淵的心學體系;標誌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2分)

(2)觀點:“上帝之語”(或真理)不在教會的説教裏,而在《聖經》裏;人的靈魂得救無須教士作為中介,要靠自己虔誠的信仰(答“信仰得救”或“因信稱義”也可);人人有權閲讀《聖經》和理解《聖經》,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溝通、對話;《聖經》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任答其中3點即可得6分)

影響:宗教改革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複蘇了的人文主義精神;它將西歐人從長期的基督教神權統治中解放出來;為啟蒙運動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的準備。(4分)

(3)相似之處:強調人的信仰的自由;敢於挑戰正統(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於批判權威;促使社會的主流思想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不可籠統回答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6分)

3.(1)依法登記;家長同意;婚禮公開;要有證婚人。 (6分。只要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2)變化:以教會為主導轉變為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長)為主導。(3分)

影響:衝擊了傳統婚姻;削弱了教會權力;宣揚了人文主義;增強了人們的法、制觀念。(6分。只要答出符合題意、言之有理的三點即可)

4.(1)路德主張“因信稱義”、《聖經》是信仰唯一根據、神甫娶妻,否定教會神學説教;加爾文先定論鼓舞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英國《至尊法案》建立附屬於王權和政府的民族教會。(答出兩點即可)(4分)

(2)原因:“貌合”:宗教改革摧毀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解放人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學發展的需要。(4分)

“神離”:新教的信仰與教條實質上是設立了新的思想權威和精神枷鎖,與科學自由、理性精神背道而馳。

不同:材料一肯定了宗教改革在推動西方近代化的作用;材料二從根本上否定了宗教改革對自然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2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