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現狀調查

來源:文萃谷 2.66W

  “野蠻生長”的背後

中外合作辦學現狀調查

——中外合作辦學現狀調查

北京某高校合作辦學學院應屆畢業生小胡告訴記者,現在回頭想想,覺得中外合作辦學“幌子”很靚麗,但“裏子”卻不光鮮,讓很多像她一樣的學生產生了一種雞肋的感覺。

在瘋狂擴張的背後,中外合作辦學是否真正取得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近日,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信息管理系統上線,初步實現網上“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審批。教育部將進一步通過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台建設,完善網上受理、審批、公示、查詢、投訴等工作流程,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

國務院自2003年頒佈《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以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十多年間實現了“野蠻生長”。同時,因中外合作辦學不規範而導致的問題在近些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屢見不鮮。在第五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上,吉林大學校長助理劉德斌一上台就提出了“為什麼要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這一追問。問題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按照政策設計的初衷,國家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而發揮“鮎魚效應”,推動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然而,在瘋狂擴張的背後,中外合作辦學是否真正取得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質量參差不齊,讓人無從選擇

2014年11月南京郵電大學違規開設合作辦學項目被江蘇省教育廳叫停。據通報,從2007年7月起,南京郵電大學未經批准即以該校海外教育學院為招生主體,違規面向社會開辦涉外辦學項目,違規招收大學聯考落榜生,學員前3年在國內學習獲得英方HND文憑,第4年到英國大學就讀,獲得學士學位。2007-2010年期間,該校違反規定招生89人赴英國攻讀學士學位。2009-2012年期間,該校違規招生69人,留學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馬來西亞等國攻讀學士學位。南京郵電大學違規招收上述兩批學員的行為違背教育部相關政策規定,導致參加項目的學員獲得的境外學歷學位證書回國後無法認證。

根據教育部規定,未經中國政府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的辦學機構(項目)頒發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證書或高等教育文憑無法得到認證。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李盛兵,曾對廣東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經統計後發現,廣東省有半數的中外合作項目在沒有得到教育部和教育廳批准的情況下就投入招生。而之所以缺少監管,是因為合作辦學項目市場的混亂。

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特聘留學顧問、金東方美國部技術總監張偉用分析,目前市場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可以分為3類:一類是中外合作辦學學歷教育,由教育部或者教育廳審批後可以招生,並納入統招計劃;一類是學校“單獨招生”,中方院校和境外院校簽訂學分互認協議,這類項目的學生可以拿到境外院校的學歷或學位,但能否獲得教育部的認可,要去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查詢;還有一類是出國留學培訓,雖然説是中外合作辦學,但實際上只是出國培訓,比如很多預科就屬於這類性質。

“現在很多自稱為中外合作辦學的,説白了只是語言培訓班,國內外兩所學校沒有實質性合作。很多學生在國內大學讀一年,然後去國外大學讀幾年,拿一個國外大學的文憑,實際上是‘掛羊頭賣狗肉’,甚至有的合作項目是由相關公司承包,只不過掛靠在大學旗下,利用學校的'名氣招攬生源。”張偉用對記者説。

  高投入為何成了“雞肋”

畢業於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歐美學院的王宏(化名),現在回頭想想讀中外合作辦學並非物有所值。

王宏所讀的歐美學院是河北科技師範學院領導下的二級學院。該學院是河北科技師範學院與加拿大麥荻森海特學院(Medicine Hat College)合作辦學,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我當時讀的中加合作班學費是每年1萬元,感覺比好的本科還要貴。”王宏告訴記者,“但是,我感覺這種合作辦學並沒有實質意義,我所學的專業是旅遊與酒店管理,我們所用的課本是普通中文課本,給我們上課的教師也不是外教,我們營銷課程的老師是從燕山大學外聘的一名副教授,他並沒有先進的國外教育的理念。”在他看來,中外合作辦學只是一個噱頭,學校招生時宣稱採用英文教學、可以直接去加拿大上學,當時很多人是衝着可以去國外讀書才報名的。

畢業時,王宏所在班級不到十分之一的畢業生去了加拿大。之所以如此,王宏覺得一方面是因為同學們感覺通過幾年的學習並沒有大的收穫。另一方面,出國意味着一筆不菲的費用,例如去荻森海特學院每年大約要花12萬元,而且這些學校只是加拿大的二流學校。

記者又調查了青島科技大學所屬的二級學院中德學院,學費每年高達2.8萬元,大部分學生最後是在青科大讀完,畢業發的是青科大的文憑和學位。在校期間成績特別優秀,德福成績和本科期間所有成績平均分大於80分的學生才可以在大三時出國留學。“其實,為了出國不必來中德學院,在國內讀任何本科都可以通過參加德福考試申請去德國上學,只不過中德有兩名經常辦這種業務的老師,比較方便而已。”該學院的學生告訴記者。

除了以上問題,在中外合作辦學中還存在“水土不服”現象。北京某高校的合作辦學學院,目標是引進歐洲的工程師體系,培養具有競爭力的高素質通用工程師人才。

但是就讀於該學院、面臨畢業的小胡最近卻有點迷茫。她告訴記者,該學院集中了大部分的高分學生,相當於理科試驗班,其中很多學生當年的大學聯考分數可以讀清華。然而即使如此,他們找工作卻並沒有優勢。

記者在該院學生的課表中看到,語言類課程總共有64個學分,而實踐類課程加上軍訓只有22個學分。小胡對記者介紹,他們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課程比其他院系的學生要多不少,諸如企業管理、法律等課程他們都要學。很多從法國過來的教授不能常住,因此一門課兩週甚至一週就要講完,在純法語授課的環境下,他們要花大量時間去吸收、學習。花在基礎課程上的時間多了,用在實踐上的課程就少了。“法國的學校有自己的工廠、實驗室,實踐資源特別多,幾乎是一名項目老師只帶一名學生,再加上理論基礎很紮實,因此培養出來的通用工程師整個歐洲都認可。而在我們中國,只引進課程,卻沒有進行資源投入,師資和實踐資源缺乏,項目真正意義上的指導老師比較少,因此我們的實踐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找工作自然不佔優勢。”小胡説,“其他院系因為課程少,可以有更多時間跟隨導師做項目,反而對技術的掌握更精、更深。因此在找工作時我們遇到尷尬也就在所難免了。”

小胡告訴記者,現在回頭想想,覺得中外合作辦學“幌子”很靚麗,但“裏子”卻不光鮮,讓很多像她一樣的學生產生了一種雞肋的感覺。

  發揮“鮎魚效應”,促進高教發展

“雖然任何事情走向成功,都要不斷試錯,但是教育的試錯代價太大,我們需要慎重和不斷反思。”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説,我國大力發展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是取長補短,引進和發揮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然而,現實卻並不盡如人意。據中外合作辦學試點評估有關資料顯示,中外合作辦學引進的教育資源總體水平不高,國家關於外教、外方課程、授課時數要達到總數的三分之一的規定未能得到嚴格執行。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受到經費、師資和管理等因素影響。

如何才能真正發揮中外合作辦學優勢,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認為,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一切改革,如果不是圍繞人才培養質量來進行,就很難成功。

為了保證辦學質量,熊慶年呼籲,我國應儘快建立外籍教師的師資認證系統,對外籍教師的教學資格和水平進行嚴格審查。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對合作方選派外籍教師的管理,切實保障學生的利益。

中南林業大學校長助理、班戈學院院長陽志清長期在中外合作辦學的一線。在他看來,雖然我國已經採取了中外合作辦學水平評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審核等多種手段來規範辦學行為,但仍存在多種問題。他認為,教育主管部門在審批新專業時不能只看學校申報的材料,而應深入到學校實地考察。

從合作的國外辦學機構和學校來看,大多數都是國外二流、三流學校或培訓機構,實力強、名氣大的學校少之又少,不少國外學校打着合作辦學的幌子來中國兜售文憑和證書,導致亂象叢生。

“強化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建立起相應的質量評估機制,才能讓辦學回歸正軌。”陽志清説,第三方評估要儘快建立起來,邀請該領域專家組成評估庫。在評估過程中要對學校的基本教學條件、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進行評估並向全社會公佈。對達不到要求的學校要做出限制招生或暫停招生的決定,以督促學校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滿足教學要求,同時應儘快建立中外合作辦學執法和處罰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陽志清説,“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內外有很多差異,為了避免‘水土不服’,在引進國外教育資源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擇優選用,而不是一味跟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