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綠茶的沖泡方法

來源:文萃谷 5.51K

綠茶是我們祖先最早發現和使用的茶,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一系列工序製作而成,綠茶因其茶湯呈碧綠而葉底呈翠綠而得名。綠茶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

有關綠茶的沖泡方法

如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鹼就保留了85%以上,葉綠素保留了5%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其它茶要少,綠茶以形美色翠、香幽、味和、四絕著稱,其中香型就有栗子香、豆花香、蛋白香等,而滋味則幽遠而醇和,甘鮮而爽口,清人陸次雲説:“茶真者,甘香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股太和之氣彌留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所以沖泡綠茶一定要掌握綠茶的特點,通過技法把綠茶的特點表現出來。

一、器具:簿瓷壺一把,公道杯一隻,淺口小杯五隻。

二、選茶:明前、雨前綠茶最為適宜。

三、沖泡步驟:

1、將沸水注入茶壺、公道杯。

2、將公道杯內的沸水注入小瓷杯內,再將沸水注入公道杯,降温備用。

3、倒掉瓷壺內的沸水,置茶入壺。

4、第一泡茶, 將公道杯的温水注入壺內至滿;倒掉小瓷杯內的温杯水, 將沸水注入公道杯降温備用。

5、提壺出茶,均勻分置於五小杯內,請客品茶。

6、第二泡茶將公道杯的温水注入壺內續水,收取客人飲用杯,加水、温杯、倒掉、然後提壺出茶,均勻分置於五小杯內,請客品茶。

四、投茶量:瓷壺容量的1/5,多、少、濃、淡,可按客人喜好而增減。

五、水温、沸水温至80度至85度。

六、浸泡時間,第一泡一分鐘,第二泡一分半鐘(綠茶一般衝兩泡)。

整個沖泡過程,非常簡單,稍加訓練,即可掌握,但要達到動作優雅,流暢自然、準確;茶湯鮮可口,則需假以時日,更需多衝泡,多品嚐,多總結。

茶香飄逸鄉間茶居

故鄉飲茶的店鋪,不叫茶館叫茶居。鄉人農閒之餘,喜歡喝幾盅茶,叔伯兄弟之間要尋覓某人,如果遍尋不見,必説:準是上茶居去了。如有要事去尋,十有八九在茶香飄逸、煙霧繚繞的茶居里找到。

鄉間的茶居設在興旺的老街上,門口人來車往,出出進進,煞是熱鬧。小時候隨父親到龍山墟的茶居飲茶,翻過一個小山丘,老遠就聞到一陣陣沁人肺腑的茶香。走進茶居,只見茶桌一張挨着一張,人頭湧湧,熱氣騰騰。父親好不容易找到一張空桌子,剛坐下,夥計隨着一聲“來也”立馬趕到。他左手提着一把紫銅茶壺。

右手捧着盛有茶葉的杯子,來到桌前放下茶杯,把茶葉倒進茶壺,須臾,再持一個裝滿開水的大紫銅水壺折回來,提起水壺往茶壺沖水,煙霧升騰之中,一壺紅茶便衝好了,而桌面卻乾乾淨淨的,滴水不濺。

鄉間的茶居,儘管喝的都是紅茶,但經滾燙的開水一泡,倒在白瓷茶杯裏一聞一啜,倒也色香味俱全,於是慢悠悠地喝,喝淺了再衝,衝滿了再喝。鄉間的茶居沖水不需吆喝,茶壺裏沒水,只需拎起茶壺蓋子擱置茶壺上,夥計在茶桌之間巡行,見到揭開蓋子的茶壺,隨即趕來沖水。慢慢的喝了幾口熱茶,我頓覺心通肺暢,一邊喝着茶,一邊聽着周圍的茶客聊天。年幼的我無耐性,嚷着要吃東西。父親要了叉燒包、缽頭糕,先讓我吃,他仍戀戀不捨地喝茶,意猶未盡。

到茶居喝茶的大多是農民、匠人和鄉鎮小市民,不管是酷暑嚴寒,不管是颳風下雨,那些老茶客都趕早起牀,準時到茶居。鄉人把那些每天雷打不散泡在茶居的茶客喚做“茶蟲”,他們把生命的一半時間都扔在茶居里。茶居何來這等魅力?細究起來,老茶客戀茶居,戀的其實非茶,而是茶居之氛圍也。一張桌子,或三五人,或六七個,可聚可散,自由組合

新朋舊友,無親無疏,只要你願意,隨你坐多久,只要你有肚量,隨你灌多少。家裏有了閒氣,鄰里有了是非,到了茶居,一杯又一杯地喝,一壺又一壺地灌,還真能把什麼都沖洗得清清淡淡的。喝足喝夠了,走出茶居門口,大家拍拍肩膀,道一聲走好,又是一團和氣。難怪乎鄉村的茶居,從早到晚,從春到冬,永遠坐滿了茶客,只緣坐在這樣一種地方,真是茶有味,煙有味,人也有味。

茶盞的挑選有哪些講究

茶盞該如何挑選呢?所謂美食不如美器。茶盞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盛名於世。那時候南方和北方的越窯及邢瑤是最為出名的。茶盞的形狀一般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口沿比較直。另一種是嫩口像喇叭一樣。

現如今應該怎麼挑選一款好的茶具呢?一般茶類當中以瓷器和陶器是最好的茶具,其次是玻璃茶具,最後是搪瓷茶具。瓷器傳熱不會與茶葉產生化學反應。沏出來的茶水也會更加的香。而陶瓷的雅緻造型以及古樸的色澤被稱為宜興紫砂壺中的珍品。

每一件成品的瓷器如果外表都找不到什麼差異,那麼則表示此瓷器的釉色很穩定可大量的生產。

正統的詔安式茶藝欣賞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飲茶泡茶方式,而且所使用的茶具方面也存在不同之處。下面我們來認識下詔安式茶藝吧,詔安式屬於福建省漳州市的一個小縣城,是福建與廣州接壤的縣,與廣東的泡茶方式可能會有點影響。

詔安式茶藝是福建閩南一帶居民所特有的泡茶方式。它較為講求泡茶的技術,因此皆以宜興式標準單口茶壺,配上蛋殼杯來泡茶。

備茶﹕壺把方向與主泡者約呈45度角,將欲用之茶葉置於紙中,摺疊包起後,以手壓碎約一一三次,並依茶形整理出──碎、斷、條三類,置於一側備用。

燙壺﹕詔安式泡茶法是不綁壺蓋的。先將壺蓋斜置於壺身上,以熱水一併燙過。燙壺最應注意的是其時效性的`掌握,一般若控制恰當,壺壁剛好熱透後,緊接着置茶,應可隨即聞到被蒸散出來的茶香。

置茶﹕將適才在紙張上壓碎的茶倒入壺中,需依﹕碎→斷→條,由後下至前上,逐層置入。

時聞﹕由於是以燙杯時間的長短來掌握,所以每泡的燙杯方式稍有不同。

第一泡﹕沖水時,需將熱水沿着壺口,以一半在內,一半在外的方式衝入壺內。切勿直衝,以免水流過強破壞茶形而阻塞了流口的順暢。

燙杯﹕杯內注入三分之一的熱水,雙手各拿一個茶杯,以對杯方式將水倒入另兩杯且旋轉一兩圈,從聲音的清脆程度,可以立即分辨出杯子的造工精製與否,而燙杯動作之俐落靈巧更可表現出泡茶的手藝。

幹壺:將壺底在茶巾上沾過,使不滴水以保持清淨。

倒茶﹕在杯子之間,緩緩的輪流來回倒出,以使茶湯均勻,至茶流成滴即停。

奉茶﹕將茶送至桌中,請客人取其近者品茗。詔安式泡茶通常擺置四個杯子,若品茗者只有三人,便將第四杯倒與在座的長者或尊者。

第二泡﹕燙杯方式與第一泡略有不同的是,需將杯內注入熱水至杯麪呈表面張力,即將溢出為止,再以雙手中指各輕撥杯子使其略傾,倒掉少許水,再以食、拇指拿起杯子,倒掉剩餘的水。

第三泡﹕燙杯方式與第二泡不同的是,此泡以單手單杯輪流操作。三泡茶是詔安式所推薦的,因為第三泡以後的茶味不純,且破壞味餘韻故不取。

去渣﹕將壺底朝上,手執壺把,輕搖令茶渣自然倒出,最後,再衝入少許開水,搖晃壺身,將茶渣清出。

還原:清潔茶具,並歸位還原。

更多地區式茶藝:

安化黑茶的茶藝烹煮法

黃山茶道

安吉白茶茶藝

簡述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茶道連同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又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滲潤,並形成“空寂”與“閒寂”的美學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今天,茶與生活小編就給大家簡述日本茶道文化。

在日本,茶道組織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據説有四五百萬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對我説,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的源流,應上溯至8世紀上半葉。那時日本從中國引進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國貴族書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經過四五個世紀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紀,千利休提倡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書院式的茶道,發展為草菴式的茶道,從茶室建築、裝飾和擺設,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樣式和吃茶禮儀,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説法,茶道也因此成為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

這些年來,我多次出入茶室,感受到茶室的特殊韻味。草菴式茶室是原木結構、草葺人字形屋頂,內外均為土牆。窗框是葦編的,不鑲玻璃,糊上白色的日本紙,一切保持原色,順其自然。茶室都很狹窄,僅有二鋪席乃至一鋪席半的面積。但整個茶室色彩沉靜,使茶人容易達到純粹的精神交流。

作為茶室組成部分的庭園,叫做露地,地形細長,是進出茶室的必經之路。在前庭置石燈籠和踏腳石,底部和周圍綴滿苔蘚。踏腳石由約7至15塊的奇數組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擺法順其自然,以不引人注目為度。同時種植鬆、竹,日本人認為鬆是純潔的表現,青竹是“清寂”的表現。茶室與露地相配合,營造出一種枯淡的氣氛。

茶室室內的惟一裝飾就是設有一個壁龕,內掛一畫軸或字幅。畫軸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畫,其最大特色,就是畫面留下很大的餘白,這種餘白不是作為簡單的“虛”的“無”,而是一種充實的“無”,即用“無心的心”來填補和充實。也就是滲進了強烈的禪的“無中萬般有”的藝術思想。不擺脱虛妄之念,是無法感受到其中所藴含的豐富內容的。比如畫風,風本是無色,作為無色的色,在水墨畫面卻存在無限的色。有如清代畫家金冬心所言:“能畫一枝風有聲”,以無聲、無色而達到“繪聲”、“繪色”的藝術效果。在柔和的線與色中潛藏着敏鋭的禪機,不用禪的“心眼”是感受不到的。

壁龕內還置一個花瓶,多為竹製,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點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線下,像是散落的一顆珍珠,晶瑩欲滴,托出一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輝。

總之,草菴式茶室裏裏外外,與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協調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啟的茶道書《南坊錄》所説的:“一宇草菴二鋪席,充滿了空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