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常用禪語-中國茶道文化

來源:文萃谷 3.39K

佛教推動了茶葉的生產;寺廟施茶,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寺中以茶禮佛,以茶敬客,豐富了茶禮的表現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貢獻當屬把禪語、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動,為中國茶道注入了靈魂。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中國茶道常用禪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茶道常用禪語-中國茶道文化

  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這一禪語典出《維摩經.菩薩品第四》。據該經記載:有一天光嚴童子為尋求適於修行的清靜場所,決心離開喧鬧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時,正巧遇到維摩詰居士。

光嚴童子問他:你從哪裏來?

我從道場來。

道場在哪裏?

直心是道場。

聽到維摩詰居士講直心是道場,光嚴童子大悟。既然直心是道場,那麼又何必要離開這喧鬧的都市去四處尋找清靜的修身之地呢?

“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純一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維摩詰也稱為維摩,是與佛祖同時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眾多,資財無數,一方面瀟灑人生,遊戲風塵,享受世間富貴,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薩,在佛教界被喻為火中生蓮花。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脱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是茶人喜愛的座右銘。

  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

無成為禪語出於趙州和尚的無公案。從前有一個僧人問趙州和尚:門前那隻狗是否有佛性? 發問的僧人心裏想,佛經中寫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狗自然有佛性,師父回答一定是有。可是趙州和尚回答卻是無。

趙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會不懂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他為什麼偏要説無呢?這是這段禪宗公案的關鍵。按理講,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狗是眾生之一,狗當然亦有佛性,可見趙州和尚所説的無不是世俗所説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

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慧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後來慧能便成了禪宗六祖。

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

茶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平常心是道

這一禪語出自《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禪師在其修行之初曾問師父泉普願:

如何是道?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後來廣為流傳,成為千古名言。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按世俗常規去辦事的`主觀能動之心徹底忘卻,而保持一顆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這則公案的含義十分豐富,茶道和禪宗一樣,通過提倡平常心是道來強調隨性適意,安閒無為,應緣投物,隨機應變。日常生活中處處有禪,事事是道。我們提倡平常心是道,還體現了禪宗與茶道對解放人性的追求,以及直面聲se世界,用心去擁抱大自然的現實態度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個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

崇慧説:尚未來時的事暫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 僧人滿頭霧水,莫明其妙,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指點。 崇慧禪師説: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意思是長空萬古永存,風月朝朝不同。隱指佛法與天地同存,不依達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着眼自身,着眼現實,着眼當前,而不管達摩來否。

  橫眠豎坐

典出《五燈會元》卷十一。藴聰禪師嗣法於首山省念禪師,達到大悟後住襄州谷隱山傳道説法。有一天一個僧人問他:什麼是道?

藴聰禪師回答:車子碾,馬兒踏的就是道。 來僧又請教:什麼是道中人? 禪師答:倒着睡,豎着坐的就是道中人。

這個典故與千利休的茶道即燒水點茶是同一境界。橫眠豎坐是人的固有習性。求道即是隨緣任運,破除我執與法執。達到人性的徹底解放,獲得完全的自由,無拘無束地做到橫着睡、豎着坐。道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之中,獲得了人性解放的人即是道中之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