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研究生開學典禮發言

來源:文萃谷 5.02K

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生力軍”。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2017研究生開學典禮發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研究生開學典禮發言

  2017研究生開學典禮發言一:

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

金秋時節,我們歡聚一堂,隆重舉行2014級研究生開學典禮。

251名博士生和2740名碩士生新同學,經過自己的努力奮鬥,來到南京師範大學繼續深造。

各位新同學的人生歷程,從此將和南師大的歷史和未來緊緊聯繫在一起。

各位新同學,也是我以南師大校長的身份,迎來的第一屆研究生。

在此,我謹代表學校,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各位研究生新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

歷史上的今天,也就是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當時的中國處在“分割薦至,覆亡無日”的生死關頭。

面對國運衰頹、民族困苦,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求索濟世救國的良方。

兩江總督張之洞等先賢,本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於1902年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成為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的發祥地之一。

各位新同學來校之前,對學校的歷史可能已經有所瞭解。

三江師範學堂,就是南京師範大學的辦學源頭之一。

經過112年的變革、發展,如今的南京師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江蘇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有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正在奮力開啟建設“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的新徵程。

研究生教育肩負着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任,也是一所大學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高水平大學需要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早在20世紀60年代,南師大的研究生教育就已經起步。

1963年,著名苔蘚學專家陳邦傑招收了我校新建以後的第一名研究生。

改革開放以後,我校是全國首批恢復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現在,我們學校已經擁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覆蓋二級學科專業130個,有3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覆蓋二級學科專業199個,還有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個。

多年以來,學校已經培養了博士和碩士人才3萬餘名。

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已經成為我校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生力軍”。

以理工科的SCI-TOP期刊和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為例,目前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佔全校總數的60%;而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每年發表的權威期刊論文也不斷增長。

今天,各位新同學的到來,為我們這所百年學府增添了新的活力、新的光彩,也為我校研究生培養和學術研究充實了新鮮血液,新生力量。

同學們,32年前,我本人和你們一樣,站在研究生學習的新起點上。

今天,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研究生的學習與本科生有什麼區別?在此,我想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分享。

研究生的學習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研究生為什麼能夠稱為“研究”生,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區別在哪裏?我想,就在於“研究”。

如果説,本科生的學習,主要在於獲取某些領域的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主要是“研究”,主要是“創新”。

如果説,本科生做老師佈置的習題,習題是有答案的;而研究生做導師提出的課題,對於課題,導師也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學生和老師通力合作把答案找出來。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經説過:“大學存在的理由在於,它聯合青年人和年長者共同對學問進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識和火熱的生活之間的聯繫。

探究新問題、創造新方法、發掘新知識,正是研究生生活的魅力所在。

圍繞研究生學習的特點,建設高水平大學,培養高水平研究生,就要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創新素養、學術思維。

而如何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這是學校和各位同學面臨的共同課題。

作為校長、一名研究生導師,我也在認真思考學校究竟能給大家的成長、成才提供些什麼?接下來,我想談談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

首先,高水平研究生的培育,需要有高水平的學科氛圍來滋養。

我們的學校已經建成了綜合性的學科體系,並且擁有一批全國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學科。

我校學科專業已涉及13個門類中的12個,其中有6個國家重點學科,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學原理、學前教育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動物學;在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教育學、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語、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心理學等7個學科進入全國高校前十;在ESI評價體系中,我校化學學科、工程學科的學術影響力進入全球相應學科領域的前1%。

高水平、綜合性的學科體系,為同學們的求索、鑽研提供了優質的平台和廣闊的空間。

其次,高水平研究生的培育,需要有高水平的導師與出色的研究來引領。

我們的學校在歷史上就是名家大師輩出,學術成就斐然。

著名心理學家高覺敷堅信“小才易驕,大智若愚”,將治學精神概括為勤、鑽、恆、謙四個字。

詞學大師唐圭璋“以一人之耳目,十年之歲月”,撰成鴻篇鉅製《全宋詞》。

著名地理學家李旭旦周遊天下,刻苦求索,奠基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

現在更是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在這裏潛心耕耘,著書立説,培育後學。

新世紀以來,地科院汪永進、沈冠軍、劉健三位教授的團隊,分別在世界頂級權威期刊Science和Nature發表第一作者論文5篇,使得我校在2013中國大學Nature & Science論文排行榜中,論文發表數排全國高校第11位,總被引頻次排第6位。

文學院趙生羣教授帶領團隊,歷時八年完成點校本《史記》的修訂,以涓滴之功成就名山偉業,成為轟動文化界的重大成果,入選《光明日報》“2013十大文化亮點”和《中華讀書報》“2013十大文化事件”。

在一大批名師的引領下,我們的研究生同學也創造出了令人驕傲的成績。

新世紀以來,我們有4位博士畢業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其中2009屆至2013屆更是連續5屆獲得7篇提名,並有2篇正式入選。

這些名家大師和他們一流的學術成就、嚴謹樸實的學術品格,為我們研究生同學樹立了為人為學的示範和楷模。

第三,高水平研究生的培育,需要創新的管理模式和堅實的服務保障。

我們的學校在建設“國內一流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為研究生的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的環境。

2011年,學校以成立研究生院為契機,啟動實施博士學術新人培育計劃、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和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計劃;之後,又陸續實施學位論文相似性全面檢測、委託第三方盲審評閲、採用“申請—審核”制招收博士生等舉措。

今年,針對國家研究生學費和資助體系的新變化,專門出台《研究生獎助體系實施意見》,並從在座的各位新同學起開始實施。

通過大幅提升對研究生的資助力度,切實解決同學們的後顧之憂,使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科研中去。

同學們,作為校長,我願意同全校教職員工一起,為你們的發展成長竭盡全力。

但是,我想,成為一名高水平的研究生,最重要的還是每一位研究生同學自主的探索,積極的創新、不懈的追求。

每一位新同學,都應該思考:接下來幾年研究生的生活該如何度過?對此,我有三點希望和期許,與各位新同學共勉。

第一,珍惜時間,科學規劃研究生生活。

縱觀人類科技進步的歷史,許多重大科學技術成果都是青年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創造的,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時分別是22歲和28歲,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是26歲,提出廣義相對論是37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