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起源及形成

來源:文萃谷 7.22K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傳授,都是先教樁法和步法。當年楊祿禪先師入宮府、旗營教拳,亦是先樁步後拳法。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楊式太極拳起源及形成,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楊式太極拳起源及形成

  楊式太極拳起源

太極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楊福魁(露禪)(1800—1873年)所創。他在北京傳授太極拳,為適應清朝“玉體不動”的顯貴達官和體弱年邁者的保健需要,刪改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發勁、跳躍和難度較大的動作,編創成楊式太極拳架,後經其孫楊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目前流傳的傳統楊式太極拳式以楊澄甫晚年的拳架為標準,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見長,動作和順簡潔,速度均勻,綿綿不斷,整個架式結構嚴謹,中正圓滿,輕靈沉着,渾厚莊重。楊澄甫將楊式太極拳的練法總結為十要,即: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鬆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楊式太極拳的形成

楊式太極拳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 陳式太極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單八勢長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個套路。楊祿禪重視師承,但不拘泥於師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實踐過程中與當地習慣相結合,將陳式太極拳原有的套路名稱根據拳勢的特點,將套路名稱改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時短打。其中中架有四個套路,提腿架有兩個套路,共計十五個套路。

楊祿禪由陳家溝回永年時所帶回的拳譜名曰《陳溝拳譜》,而永年“太和堂”藥店從陳家溝帶到永年的拳譜名稱也為《陳溝拳譜》。因這兩份拳譜內容不同,而名稱相同,為將其區別開,筆者將永年“太和堂”藥店的《陳溝拳譜》稱為《太和堂太極拳譜珍藏本》,將楊祿禪的《陳溝拳譜》稱為《楊祿禪太極拳譜》。

《太和堂太極拳譜珍藏本》內容有五套拳譜、五套捶譜、太極一百單八式長拳譜、太極小四套譜、太極散手譜、太極短打譜、太極亦是短打譜、太極拳經總歌、太極推手法、太極十八拿法、太極單劍譜、太極雙劍譜、太極單刀譜、太極雙刀譜、太極雙鐗譜、桓侯四槍譜、桓侯四槍對扎法、太極八槍譜、太極八槍對扎法、太極十三槍譜、太極二十四槍譜、太極二十四槍歌訣、太極二十四槍練法、旋風棍、盤羅棒、盤羅棒練法、大戰樸鐮歌訣、春秋刀訣。

《楊祿禪太極拳譜》內容有太極一百單八式長拳譜、五套拳譜、五套捶譜、太極小四套譜、太極散手譜、太極短打譜、太極亦是短打譜、太極丹田練法、太極襠練法、太極頂勁練法、太極圓練法、太極上下練法、太極進退練法、太極開合練法、太極出入練法、太極領落練法、太極迎敵練法、太極纏絲練法、太極背絲扣練法、河圖洛書合成纏絲勁練法、太極點穴理、太極點穴法、太極三十六穴、太極十二大穴時辰點穴祕訣叫門法、太極十二中穴點穴法、太極十二穴點打拿法、太極十六挫骨法、太極二十四筋脈拿法等。

  對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常用步法步型舉例簡要説明如下:

一、坐步,即“坐馬步”,也稱“騎馬步”。

兩腳平行分開,間距與肩同寬(以足掌外緣計算)。足尖與膝尖與胸部同向。膝微屈,後股鬆開,頭頂與會陰呈一垂線。看似兩腿平均支撐全身重量,實則內含虛實,只是外表不易覺察而已。習練“馬步託抱樁”採用的便是這種步型。起勢、雲手與合太極均用坐步,大多是手到之處腳即為實,身軀隨腰脊左右旋動(即“一動無有不動”),動則分陰陽、虛實。

二、斜步,即“弓步”、“前進步”(楊家早期則稱斜步)。

斜步有左右之分,右腳在前者稱右弓步,左腳在前者稱左弓步。弓步兩足之足後跟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前後呈斜鋭之三角形。前腿膝關節與髖關節須下沉,支撐全身重量,後退微屈而不用力,立身中正。前後兩足距離視體形而定,但不可踏成一條直線。拳譜中的'攬雀尾、搬攔捶、扇通背、野馬分鬃、打虎和指襠捶等式均用的是斜步步型。

三、釣步,亦稱吊步。

其步型與後坐步、丁八步相似,只是前腿稍收回,腳尖點地。左腳在前釣起稱左釣步,右腳在前釣起稱右釣步。拳譜中的白鶴亮翅和上步七星用的就是這種釣步。而退步跨虎是副步,上步七星則為進攻步,是上步。上步為陽,為合勁。退步跨虎是退守,為退步。退步為陰,為開勁。

四、倒插步。

前腳後退,倒插於後腳之後,其意以退為進。前人稱仙人步,又叫迷蹤步。瞻之在前,忽而在後,有令人捉摸不定之感。拳譜巾的左右側身蹬腳和前後回身蹬腳用的就是這種倒插步。腳蹬出去是發,倒插步是收。

傳統楊式太極拳(慢架)的各種步法,要求輕穩、慢練,大有文質彬彬的儒雅風度。若要克敵制勝,則必須幻化快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