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疾病症狀學要點

來源:文萃谷 1.31W

中醫內科是內科的一種,中醫內科疾病的通過一些症狀就可以看出來。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醫內科疾病症狀學要點。歡迎閲讀

中醫內科疾病症狀學要點

  (一)發熱

發熱是他覺或自覺體温升高的一種症狀,是內科疾病中常見症狀之一,是機體正氣與邪氣相爭,陰陽失調的一種病理反應。一般來説,有“陽盛則熱”和“陰虛發熱”兩種基本病機。發熱能耗氣傷津,損害機體,甚至造成不良後果。發熱的病因有外感和內傷;發熱方式有急性發熱、慢性發熱;熱勢有微熱、低熱、高熱、灼熱等。發熱的主要類型有如下幾種:

急性發熱:發熱起病急,病程較短,通常熱勢較甚或伴惡寒,多為外感病邪所致。

慢性發熱:發熱起病緩,病程較長,低熱多見,亦有高熱者,以內傷發熱最多。

發熱惡寒: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為外感表證的表現。.

寒熱往來: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為邪在少陽,樞機不利的表現。

身熱夜甚:發熱以夜間為甚,若伴舌紅絳,為營分發熱或陰虛發熱;若舌有瘀點瘀斑,多為瘀血發熱。.

潮熱:每於午後或夜間發熱,如潮汛之準時,多為陰虛發熱或濕温發熱的表現。

高熱:又稱壯熱、蒸蒸發熱,表現為肌膚灼熱,體温多在39℃以上,多為外感發熱,陽明經證的特點。

低熱:一般體温在37.2℃-38℃之間,多為氣血陰虧,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內傷發熱。

五心煩熱:表現為手心、腳心發熱和心煩,多為自覺發熱,體温不一定升高,或時伴烘熱感,多為陰虛發熱或肝鬱發熱的表現。

  (二)咳嗽

咳嗽是肺氣急促上逆,奔迫於聲門發出“咳”樣聲響,常伴咯痰勺特徵的一種症狀,古有咳謂無痰而有聲,嗽謂無聲而有痰之分,實際難以截然劃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狀,由肺氣不清,失於宣肅,肺氣上逆所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肺氣上逆也可出現咳嗽。咳嗽日久,也能耗損氣津,損害機體,劇咳還會造成不良後果。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咳嗽的發作有急性咳嗽、慢性咳嗽。臨證時應瞭解咳嗽的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伴隨症狀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還需注意痰的有無和痰的色、質、量、氣味。咳嗽有下列臨牀表現。

急性咳嗽,伴寒熱症狀者,多為外感所致,有風寒、風熱、燥邪等病因。

慢性咳嗽,伴喘促、心悸、脅痛等症狀者,多為內傷所致,由肺或其他臟腑病變所引起。

晝咳甚:咳嗽白天多於夜間,咳而急劇,多為外感咳嗽。

晨咳甚:早晨咳嗽陣發加劇,咳聲重濁,痰出咳減者,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

夜咳甚:黃昏或夜間咳嗽加劇,單聲咳者,多為陰虛咳嗽;若咳嗽伴白色泡沫痰或粉紅色痰,心悸氣喘者,多為水飲凌心射肺所致。

咳聲響亮,為實證咳嗽;咳聲低怯,為虛證咳嗽;咳聲重濁,為風寒或痰濁咳嗽。

咳聲嘶啞:病勢急而病程短者,為外寒內熱即寒包火;病勢緩而病程長者,為陰虛或氣虛。

乾咳少痰,多屬燥熱或陰虛;咳而痰多,多屬痰濕或虛寒。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屬風、屬寒;咳痰黃而稠者屬熱;咳痰白而粘者屬陰虛、屬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樣者屬氣虛、屬寒;咳嗽喉癢,痰為泡沫狀者,屬風痰咳嗽;咳痰粉紅呈泡沫樣者屬陽虛血瘀絡傷;咳吐鐵鏽色痰或痰中帶血或血痰,多為肺熱或陰虛絡傷;咯吐膿血腥臭痰,則為熱壅血瘀之肺癰。

  (三)氣喘

氣喘又稱喘息、喘逆,是呼吸氣息急促,呼吸困難的一種臨牀症狀,可出現於多種內科疾病過程中,其基本病機是各種原因導致肺氣上逆、腎氣失納,病變涉及肺、腎和心、肝等臟腑,病理性質有虛、實、寒、熱的不同。臨牀應瞭解呼吸氣息的深淺、病程經過、年齡、體質、伴發症及舌脈特徵等。

年輕體壯病氣喘多為實喘;年老體虛病氣喘多為虛喘。

新病過程中氣喘,多實喘;久病過程中氣喘,多虛喘。

熱病過程中氣喘,多實喘;大失血或大汗、大吐、大下後突然出現氣喘,多屬虛喘,甚至是元氣敗絕的危候。

喘而氣盛息粗,呼吸深長,脈浮大滑數有力者為實喘;喘而氣弱息微,呼吸淺表,慌張氣怯,脈微弱或浮大中空者為虛喘。

喘而汗出,腹滿身熱,脈洪大有力者,為實熱證;喘而汗出,汗出如油,面青肢冷,六脈似無,為元氣欲脱之危候。

喘而痰嗽,為痰熱或痰濕壅肺;喘而痰湧,喉中如拽鋸,神昏厥逆者,為痰閉或肺失治節,百脈瘀阻的重症。;

喘而以呼出為快,多病在肺;喘而以深吸為快,多病在腎;喘而夜甚不能平卧,伴咳泡沫痰者,多為水飲射肺;喘因情志誘發,多為肝鬱犯肺。

  (四)口渴

口渴是自覺口乾,渴欲飲水的一種自覺症狀,為內科常見症狀之一,其基本病機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於口所致。口渴的程度有口乾、微渴、大渴、飲不解渴、渴不思飲。臨牀時應結合飲水的多少、喜冷飲熱飲、伴發症如發熱與否、口味異常、小便多少,尤其是舌苔厚薄、舌上津液多少等進行分析。

口不渴,津液未傷,為寒證或表證;口渴,津液已傷,為熱證或裏證。

渴喜涼飲,為熱盛傷津;渴喜熱飲,舌質淡者,為陽氣虛,氣不化津;渴不喜飲,口粘膩,舌苔膩者,為濕濁阻滯,津液不能上潮。

發熱而渴者,熱在氣分;大熱大渴大躁,脈洪大,為陽明經證;口渴舌燥,腹滿便祕,為陽明腑實證;發熱口渴,但渴不思飲,舌紅絳者,為熱在營分。

夜間口渴,多為陰津不足;口渴,但漱水不欲咽,舌上有青紫瘀斑者,為瘀阻,不能上布津液。

渴而口苦者,多為膽火內熾;渴而口酸者,多為木火傷津;渴而口鹹者,多為腎水不足;渴而口甜,舌苔膩者,多為濕熱。

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濁,或善食易飢者,多為消渴病;煩渴脈數,小便不利,為熱人膀胱,氣化不利。

  (五)腹痛

腹痛是以腹部疼痛為痛苦的一種自覺症狀,是內科常見症狀之一。其基本病機是各種原因導致腹部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或腹部臟腑失於氣血的温煦濡養,因虛而疼痛。臨牀時應結合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質、發作緩急、持續時間、伴發症狀等進行分析。

腹痛急發,多屬實證;腹痛慢性發作,多屬虛證。

腹痛隱隱,多屬虛證;腹痛劇烈,多屬實證。

腹痛喜温喜按,痛屬虛寒;腹痛據按,按之痛甚,痛屬實證。腹痛而腹軟,多屬虛證;

腹痛而腹滿硬,多屬實證。寒凝腹痛,脈必沉遲;熱積腹痛,脈必數大。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為氣滯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錐刺,多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脈沉而緊,苔黃膩者,為大小結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陰;痛連脅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陰;少腹硬滿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臍周陣發劇痛而腹柔軟,或有吐下蛔蟲者,多為蟲痛。

  (六)胸痛

胸痛是以胸部疼痛為痛苦的一種自覺症狀,為內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見症狀。其基本病機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脈,氣血不通而疼痛,一般為實證,病邪有寒、熱、痰、瘀,但也有本虛標實證。臨牀時應分析疼痛的性質、牽連部位及伴隨的症狀等。

胸痛憋悶,有壓榨感,多為氣滯、痰阻;胸痛如刺,夜間為甚,多為血瘀阻滯。

胸痛連脘腹,手不可觸者,寒熱結胸;胸痛連脅,病在肝膽;胸痛痛連左手尺側者,為胸痺心痛;胸痛痛引肩背,發熱嘔惡者,為肝膽濕熱;胸痛痛連肩背,脈沉緊者,為寒凝心胸。

胸痛伴發熱咳嗽,咳則痛甚,為肺熱絡傷;胸痛伴咳吐膿血痰,為肺癰;胸部隱痛,咳嗽無力,多為肺氣虛弱,餘邪未盡的肺熱病後期,也可見於肺癆;胸痛伴心悸,病在心;心胸卒然大痛,持續不解,面青肢冷,脈微細者,為心脈閉阻不通,特稱“真心痛”以示危證。

  (七)飲食異常

飲食異常是指患者的食慾、食量改變的一種症狀,可見於多種內科疾病,其中尤以脾胃疾病更為常見,其基本病機是脾胃的功能紊亂,運化失常。通過了解飲食情況,可以測知胃功能的強弱,判斷疾病的輕重及預後。臨牀除應瞭解食慾、食量的異常外,還應結合其他症狀一道分析。

納呆食少:伴腹脹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為脾胃氣虛。

納呆脘悶:伴頭身重困,便溏苔膩者,屬濕邪困脾。

納呆厭食:兼見噯氣酸腐,脘痛脹痛,苔厚膩濁者,為宿食停滯。

納少厭油:兼惡寒發熱者,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脅肋脹痛,或有黃疸者,屬肝膽濕熱。

飢不欲食:兼見胃中嘈雜、灼熱,舌紅少苔脈細者,為胃陰不足,虛火內擾,若兼胸脅苦滿或腹滿,心煩喜嘔,脈弦者,為少陽膽熱或肝胃不和。

多食易飢:兼見口渴心煩者,多為胃火亢盛;兼大便溏瀉者,多為胃強脾弱;若兼見消瘦多尿或尿有甜味者,則為消渴病之徵。

喜食異物者,多為蟲病之兆。

  (八)汗出異常

汗出異常是指非生理狀態下的出汗或無汗,是內科疾病中較常見的症狀之一。其基本病機是津液的生成、敷布失常所致。通過分析汗出異常的`性質,有助於判斷疾病的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和疾病的輕重等。臨牀時應瞭解汗量多少、汗的粘稠度、汗出時間、汗出部位及主要兼症等情況。

無汗:兼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脈浮緊者,為外寒束表;若在發熱過程中無汗,兼皮膚幹皺無彈性,舌紅絳者,為邪熱人營傷陰;若長期無汗,兼口、眼乾燥或關節疼痛者,為燥證。

自汗:一般指日間汗出,動則益甚,兼見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屬氣虛、陽虛。

盜汗:是指病人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常兼潮熱、顴紅等,多為陰虛內熱,陰津被擾所致。

戰汗:多見於熱病過程中,寒熱戰慄,表情痛苦,幾經掙扎,而後汗出者,常見於正邪交爭之時,為疾病的轉折點。如汗出後熱退脈緩,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轉的表現;如汗出後仍身發高熱,脈來急疾,則是邪盛正衰,疾病惡化的表現。

汗出不暢:發熱汗出不暢,身熱不揚,汗出粘手,伴脘痞納呆,舌苔黃膩,為濕熱病。

大汗不已:兼見發熱面赤,口渴飲冷,脈洪大者,為裏熱亢盛,蒸津外泄所致;冷汗淋漓,汗出粘手,兼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乃陽氣暴脱,津隨陽泄之亡陽證。

但頭汗出:即病人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較多,餘處無汗。兼見面赤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者,是上焦邪熱循經上蒸所致;頭面多汗,兼見頭身困重,身熱不揚,脘悶,苔黃膩者,是中焦濕熱循經上蒸所致;若見頭額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氣喘,脈微者,為虛陽上越,津隨陽泄的危象。

半身汗出:是指病人僅半側身體有汗,或為左側或為右側或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側則經常無汗,無汗側為患側,多由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周所致,可見於中風、痿病及截癱等病人。

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較多,多為脾胃有病或肝經鬱熱累及於脾,脾不主津,津淫於四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