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執業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精選試題

來源:文萃谷 1.59W

中藥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執業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精選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執業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精選試題

 一、A型題,最佳選擇題

1.中醫學中“證”的含義是

A.對疾病所表現症狀的綜合認識

B.對疾病症狀與體徵的分析過程

C.對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D.對疾病症狀與體徵的調查過程

E.陰陽失調的表現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辨證論治中“證”的概念的理解。證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關係。反映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

2.同病異治的實質是

A.證同治異

B.證異治異

C.病同治異

D.證異治同

E.病同治同

答案:B

解析:“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就各異。因此,“同病異治”實質上即是“證異治異”,亦是辨證論治原則的`具體體現。

3.“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適用於

A.實寒證

B.實熱證

C.虛寒證

D.虛熱證

E.陰陽兩虛證

答案:D

解析: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表現為正氣不足的虛證,故治療時採取“補其不足”,即“虛者補之”的原則。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的虛熱證,一般不能用寒涼藥物直折其熱,而宜滋陰制陽,用王冰所説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內經》稱為“陽病治陰”;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的虛寒證,一般不能用辛温發散藥以祛陰寒,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王冰所説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

4.瀉南補北法的理論依據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乘

C.五行相侮

D.五行相剋

E.五行母子相關

答案:D

解析:“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表現為腰膝痠痛,心煩失眠,遺精等。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稱本法為瀉南補北,這是水不制火時的治法,根據五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

5.脾統血的主要作用機制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向外周運行

D.控制血液向內臟運行

E.控制血液在脈中運行

答案:E

解析: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於脈內,而不溢出於脈外,實際上是脾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

6.津液的功能不包括

A.滋潤作用

B.濡養作用

C.促進生長髮育

D.化生血液

E.運輸代謝廢料

答案:C

解析: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潤濡養、化生血液、調節陰陽和排泄廢物等。

7.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的經脈是

A.衝脈

B.帶脈

C.任脈

D.督脈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當經絡臟腑氣血有餘時,衝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衝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8.濕邪致病,病程長,纏綿難愈,是由於

A.濕阻氣機

B.濕邪傷陽

C.濕性黏滯

D.濕性重濁

E.濕性趨下

答案:C

解析:濕為陰邪,黏膩停滯,臨牀表現多黏滯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滯澀而不暢;濕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

9.“吐舌”提示

A.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B.陰液虧損,筋脈失養

C.胃陰枯竭,胃氣大傷

D.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

E.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

答案:E

解析:“吐舌”提示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中風或中風之先兆多見歪舌。陰液虧損,筋脈失養多見痿軟舌。胃陰枯竭,胃氣大傷多見鏡面舌。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多見顫動舌。

10.太陽經頭痛的特點是

A.前額疼痛連及眉稜骨

B.後頭痛連項背

C.兩側太陽穴附近痛

D.巔頂頭痛

E.頭痛連齒

答案:B

解析:頭痛:前額痛屬陽明經,頭側痛屬少陽經,枕項痛屬太陽經,頭頂痛屬厥陰經。

11.口中泛酸,多為

A.肝胃藴熱

B.食積內停

C.脾虛不運

D.脾胃濕熱

E.肝膽實熱

答案:A

解析:口中泛酸,多為肝胃藴熱;口中酸餿,多為食積內停;口淡乏味,多為脾虛不運;口甜而膩,多屬脾胃濕熱;口苦,多見於熱證,特別是常見於肝膽實熱的病變。

12.帶下色赤,淋滴不斷,微有臭味,多屬

A.肝經鬱熱

B.氣血虧虛

C.脾虛濕注

D.肝腎陰虛

E.濕熱下注

答案:A

解析:帶下色赤,淋滴不斷,微有臭味,多屬肝經鬱熱;帶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多屬脾虛濕注;帶下色黃,黏稠臭穢,或伴有外陰瘙癢疼痛,多屬濕熱下注;帶下晦暗,質稀薄而多,腰腹酸冷,多屬腎虛。

13.口渴而不多飲者屬

A.胃陰不足

B.脾胃濕熱

C.胃火亢盛

D.濕邪困脾

E.熱入營血

答案:E

解析:口渴多飲,常見於熱證;大渴喜冷飲,為熱盛傷津;渴喜熱飲,飲量不多或口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為痰飲內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證;口渴而不多飲,常見於急性熱病,多屬熱入營血;口乾,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見於瘀血;大渴引飲,小便量多,是為消渴。

14.下列不屬陽虛證臨牀表現的是

A.畏寒肢冷

B.面白無華

C.尿清便溏

D.頭暈目眩

E.口淡不渴

答案:D

解析:陽虛證可見畏寒肢冷,面白無華,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溏泄,舌淡胖嫩,苔白,脈沉弱或細遲。頭暈目眩是血虛證的臨牀表現。

15.最宜辨證為心火亢盛證的表現是

A.高熱

B.口渴

C.心煩

D.失眠

E.舌赤爛痛

答案:E

解析:心火亢盛證的臨牀表現為心中煩熱,急躁失眠,口舌糜爛疼痛,口渴,舌紅,脈數,甚則發生吐血、齟血。口舌糜爛疼痛是其典型症狀。

16.面目皮膚髮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噁心嘔吐,口苦,舌苔黃膩,脈濡數,可診為

A.寒濕困脾

B.脾虛下陷

C.脾胃濕熱

D.脾陽虛

E.脾氣虛

答案:C

解析:脾胃濕熱證的臨牀表現為面目皮膚髮黃、鮮明如橘色、不思飲食、厭惡油膩、噁心嘔吐、發熱、口苦、脘腹脹滿、身重、尿少而黃,舌苔黃膩、脈濡數。

17.某女,常自覺胸脅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晨起口苦欲嘔,月經延期伴紫黯血塊,經行腹痛,苔白,脈弦,應診為

A.心脈痺阻證

B.瘀血阻絡證

C.肝陰虛證

D.肝氣鬱結證

E.肝血虛證

答案:D

解析:肝氣鬱結證的臨牀表現為情志抑鬱,肝經所過部位發生脹悶疼痛,在婦女則有月經不調。脈弦,舌苔白滑。

18.血寒證的辨證要點是

A.出血

B.閉經

C.畏寒

D.全身虛弱

E.局部冷痛

答案:E

解析:血寒證的臨牀表現為疼痛喜暖,得暖痛減,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脈沉遲澀。婦女常見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經衍期,色暗淡有血塊等。辨證要點是手足局部冷痛,膚色紫黯。

19.適用於出血證的治則是

A.急則治標

B.緩則治本

C.標本同治

D.扶正兼祛邪

E.祛邪兼扶正

答案:A

解析:急則治其標:大出血病人,無論屬於何種出血,均應採取應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標,待血止後,病情緩和,再治本病。又如水臌病人,當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脹滿,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的時候,應先治療標病的腹水。大小便不利,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減輕,病情穩定後,再調理肝脾,治其本病。再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復感外邪,當新病較急之時,亦應先治外感以治其標,待新病癒後,再治宿疾以治其本。

20.不屬於反治法的是

A.以熱治熱

B.以補開塞

C.以寒治寒

D.以熱治寒

E.以通治通

答案:D

解析:反治,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從治。主要有熱因熱用(以熱治熱)、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塞因塞用(以補開塞)、通因通用(以通治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