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臨牀醫學理論《外科學》考點:感染性休克

來源:文萃谷 3.11W

感染性休克亦稱膿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產物所引起的膿毒病綜合徵伴休克。以下是本站小編帶來的詳細內容,歡迎參考查看。

2017臨牀醫學理論《外科學》考點:感染性休克

  病因

  1.病原菌

感染性休克的常見致病菌為革蘭陰性菌,如腸桿菌科細菌(大腸桿菌、克雷伯菌、腸桿菌等);不發酵桿菌(假單胞菌屬、不動桿菌屬等);腦膜炎球菌;類桿菌等。革蘭陽性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梭狀芽胞桿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其病程中也易發生休克。某些感染,如革蘭陰性菌敗血症、暴發性流腦、肺炎、化膿性膽管炎、腹腔感染、菌痢(幼兒)易併發休克。

  2.宿主因素

原有慢性基礎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白血病、燒傷、器官移植以及長期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抗代謝藥物、細菌毒類藥物和放射治療,或應用留置導尿管或靜脈導管者可誘發感染性休克。因此本病較多見於醫院內感染患者,老年人、嬰幼兒、分娩婦女、大手術後體力恢復較差者尤易發生。

  3.特殊類型的感染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綜合徵(TSS)是由細菌毒素引起的嚴重症候羣。最初報道的TSS是由金葡菌所致,近年來發現類似徵羣也可由鏈球菌引起。

  臨牀表現

除少數高排低阻型休克(暖休克)病例外,多數患者有交感神經興奮症狀,患者神志尚清,但煩躁、焦慮、神情緊張,面色和皮膚蒼白,口脣和甲牀輕度發紺,肢端濕冷。可有噁心、嘔吐。尿量減少。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壓尚正常或偏低、脈壓小。眼底和甲微循環檢查可見動脈痙攣。隨着休克發展,患者煩躁或意識不清,呼吸淺速,心音低鈍,脈搏細速,按壓稍重即消失。表淺靜脈萎陷,血壓下降,收縮壓降低至10.6kPa(80mmHg)以下,原有高血壓者,血壓較基礎水平降低20%~30%,脈壓小。皮膚濕冷、發紺,尿量更少、甚或無尿。休克晚期可出現DIC和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常有頑固性低血壓和廣泛出血(皮膚、黏膜和/或內臟、腔道出血)。多臟器功能衰竭,主要症狀表現為:①急性腎衰竭;②急性心功能不全;③急性肺功能衰竭(ARDS);④腦功能障礙;⑤胃腸道功能紊亂;⑥肝衰竭引起昏迷、黃疸等。

  檢查

  1.血象

細胞計數大多增高,在15×109/L~30×109/L之間,中性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現象。血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增高為血液濃縮的標誌。併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時血小板進行性減少。

  2.病原學檢查

在抗菌藥物治療前常規進行血(或其他體液、滲出物)和膿液培養(包括厭氧菌培養)。分離得致病菌後作藥敏試驗。溶解物試驗(LLT)有助於內毒素的檢測。

  3.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

發生腎功能衰竭時,尿比重由初期的偏高轉為低而固定(1.010左右);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升高;尿/血肌酐之比<20;尿滲透壓降低、尿/血滲之比40mmol/L;腎衰指數>1;Na+排泄分數>1%。

  4.酸鹼平衡的血液生化檢查

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為臨牀常測參數,但在呼吸衰竭和混合性酸中毒時,必須同時作血氣分析,測定血pH、動脈血PaCO2、標準HCO3-和實際HCO3-、緩衝鹼與鹼剩餘等。尿pH測定簡單易行。

  5.血清電解質測定

休克病血鈉多偏低,血鉀高低不一,取決於腎功能狀態。

  6.血清酶的測定

血清ALT、CPK、LDH同功酶的測量可反映肝、心等臟器的損害情況。

  7.血液流變學和有關DIC的檢查

休克時血液流速減慢、毛細血管淤滯,血細胞、纖維蛋白、球蛋白等聚集,血液黏滯度增高,故初期血液呈高凝狀態,其後纖溶亢進而轉為低凝。有關DIC的檢查包括消耗性凝血障礙和纖溶亢進兩方面:前者有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白陶土凝血活酶時間等;後者包括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血漿魚精蛋白副凝(3P)和乙醇膠試驗以及優球蛋白溶解試驗等。

  8.其他

心電圖、X線檢查等可按需進行。

  診斷

對易於併發休克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患者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檢測血象,病原學檢查,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血清電解質測定,血清酶的測定,血液流變學有關DIC的檢查等等,以此來進行診斷。

  治療

除積極控制感染外,應針對休克的病生理給予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調整血管舒縮功能、消除血細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環淤滯,以及維護重要臟器的功能等。治療的目的在於恢復全身各臟器組織的血液灌注和正常代謝。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嚴密觀察,充分估計病情的變化,及時加以防治。

  1.病因治療

在病原菌未明確前,可根據原發病灶、臨牀表現,推測最可能的致病菌,選用強力的、抗菌譜廣的.殺菌劑進行治療,在分離得病菌後,宜按藥物試驗結果選用藥物。劑量宜較大,首次給衝擊量,由靜脈滴入或緩慢推注。為更好地控制感染,宜聯合用藥,但一般二聯已足。為減輕毒血癥,在有效抗菌藥物治療下,可考慮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應及時處理原發感染灶和遷徙性病灶。重視全身支持治療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2.抗休克治療

(1)補充血容量 有效循環血量的不足是感性休克的突出矛盾。故擴容治療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擴容所用液體應包括膠體和晶體。各種液體的合理組合才能維持機體內環境的恆定。

(2)糾正酸中毒 根本措施在於改善組織的低灌注狀態。緩衝鹼主要起治標作用,且血容量不足時,緩衝鹼的效能亦難以充分發揮。糾正酸中毒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恢復血管對血管活性藥物的反應性,並防止DIC的發生。

(3)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 旨在調整血管舒縮功能、疏通微循環淤滯,以利休克的逆轉。

(4)維護重要臟器的功能 ①強心藥物的應用;②維持呼吸功能、防治ARDS;③腎功能的維護;④腦水腫的防治;⑤DIC的治療;⑥腎上腺皮質激素和β-內啡肽拮抗劑;⑦其他輔助性治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