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景觀的設計原則

來源:文萃谷 9.03K

好的景觀環境設計應該能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那麼。什麼樣的景觀設計才算得上是好的呢?應該遵循哪些設計原則?我們一起來看看!

住宅景觀的設計原則

  1當前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現狀

1)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當前,許多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主要停留在綠量的控制上,而對居民的行為活動規律和心理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缺乏細緻的研究,對人們閒暇時間所需求的健康、娛樂、體育、文化等設施和活動場地及遊憩項目研究不夠,重視空間的形式和規模,輕視環境的品位,沒有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設計缺少人情味。

例如在有的居住小區,為了防止人為破壞園林綠地,在綠地的周邊用一些帶刺的鐵絲或帶尖的木條或竹條圍起來,這樣做很容易給居民帶來傷害,特別是對一些年齡不大的自我保護意識差的小孩更容易產生危險。此外,在有些居住小區中的台階、座椅、遊道以及健身的休閒體育設施不符合老年人的行為需求,他們只能望而生畏。多數住宅在設計上較多從環境的空間、形態組織上去追求變化,過於強調形式主義,從而使設計趨於表面化和圖形化,缺少親切、貼近的情感投入,更加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使人們不能更好的融入其中。

2)破壞了原有的整體自然環境。小區景觀是對居宅建築自然環境的恢復,是對城市環境的補充。在目前的小區景觀設計中,常常忽視了原有環境的價值信息,如水體、生物種類、地型地貌、景觀等。不論原基址自然條件如何,一律先填溝堆山,將原有的地型地貌自然特徵一概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佈局,使得原有的生態遭到破壞。

3)追求盲目性,缺乏實用性。許多小區,為了追求“賣點”、提高“身價”,以此作為吸引買家或作為氣派的象徵,在景觀佈局設計上盲目追求“西化”、“洋化”風格,所謂“歐陸風格”、“北美風情”就是最為典型的現象。不論是住宅、建築小品還是植物造景,都採用柱式、噴泉、草坪等典型的西方設計元素,以求得“高品位”。這種風格作為一種居住形式,往往忽略人們對户外環境實用性的要求。從長遠來講,這種文化的錯位,難以贏得居民的心理認同感。此外居住小區的環境小品盲目追求裝飾性、豪華性,異域性,缺乏實用性以及同居民需求的結合。

4)忽視了地域特徵。小區景觀的設計要與特定的`地域、地形、氣候、文化和生活習慣相符,不同的氣候、地形特徵.會有不同的生態系統。不同的地域、文化習俗就會有不同的景觀元素,各地的小區景觀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而有的卻違反這一自然規律,為追求“異域風情”大造觀賞草坪、模紋花壇、規則對稱的路網、羅馬柱廊、歐式線腳、噴泉、歐式雕像等,這種“崇洋媚外”的設計是對地域文化的否定。

任何地方,在長期生態力量的綜合作用下,都形成了本土的、鮮明的特徵,成為其視覺資源,形成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場所精神。然而在住宅小區壞境景觀設計中,很少強調對其周邊環境和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填埋基地中原有水體、挖掉山體的現象極為常見。同時,作為城市整體環境一部分的居住環境,研究發掘其深層文化內涵,是住宅小區環境設計中經常被忽視的問題。從而使地域特色、周邊環境等沒有得以繼承和發展,住宅小區環境缺乏個性和特色。現在有些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過分強調綠化的美化作用,大片草坪、大量整形灌木、草本一年生花卉引入居住區,只見草地不見樹林,都是千篇一律的綠化模式,這既沒有體現其個性特徵,也不符合居住景觀的生態學要求。

  2對住宅景觀設計的看法

1)實用性。環境景觀必須是“實用性親近環境”,是用户實在感受與使用。環境不僅應幽雅舒適,而且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現有的一些小區環境,大面積的疏林草地,環境景觀可望而不可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自然共呼吸的願望成空。因此,在規劃中,所有的環境景觀與綠化設施均是為居住者使用服務的,應將環境確實利用起來。

2)開放性。在環境景觀設計時,人化的笫二自然中,應為人們趨向自然創造條件,將封閉的綠地進行開放。比如草坪,應讓居住者進入,在草坪上散步、躺卧、或嬉戲。據日本的一項研究,草坪在一天內踐踏7次,不會造成死亡。君不見,綠茵埸上,運動員往來奔跑,仍芳草青青。可見,對草坪只要選擇好草種,加強管理,或輪休式開放,便可以讓封閉的綠地敞開胸懷,與居住者同呼吸。

3)經濟性。設計必須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注重其經濟性。在使用材料上要注重性能比的優化,要考慮物業管理的高效率和使用的方便。在使用高智慧型的技藝上,要注意分散與集中相結合,以有利於管理。

4)多樣性。在景觀設計及植物造景上應注意多樣性,特別在植物組合上,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合理組合,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搭配等,都要充分注重生物的多樣性。只有保證物種的多樣性,才能保持生態的良性循環。在植物造景上,綠量指標是衡量綠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植物選擇上應多考慮使用喬、灌木,以增大綠量。

  3設計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確立,是環境設計理念的一次重要轉變,使居住區環境設計由單純的綠化及設施配置,向營造能夠全面滿足人的各層次需求的生活環境轉變。以人為本精神有着豐富的內涵,在居住區的生活空間內,對人的關懷則往往體現在近人的細緻尺度上(如各種園境小品等),可謂於細微之處見匠心。因此,景觀設計更多的從人體工學、行為學以及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並以此作為設計原則。要創造適於居住的生活環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實態的調查研究之上。

2)生態設計原則。生態觀念的融人,賦予了居住區景觀設計更為深刻的內涵,使居住區景觀設計走出了狹義的視覺美學的概念範疇,使其研究對象從單純的物質空間環境走向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層面。基於生態的設計思想,不僅僅是追求如畫般的美學效果,還更注重居住區環境內部的生態效果。例如綠化不僅要有較高的綠地率,還要考慮植物羣落的生態效應,喬、灌、草結構的科學配置;居住區環境的水環境則要考慮水系統的循環使用等。

3)地方特徵原則。尊重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同樣,就小區規劃設計來講,小區所在的區位決定了規劃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規劃師在具體設計方案時,必須從小區所在的地理區位條件出發,充分處理好這兩者(實體因素、精神性因素)的關係,使小區既能滿足居民居住、工作、生活、學習等物質性需求,同時又能滿足居民的舒適、親切、具有認同感、地域感的心理情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