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戲曲諺訣

來源:文萃谷 2.94W

國粹是一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內涵獨特”且經久不衰的文化遺產。以下是小編為您帶來的京劇戲曲諺訣,歡迎欣賞與借鑑。

京劇戲曲諺訣

  1、戲曲諺訣:一台鑼鼓半台戲

鑼鼓經是戲曲音樂語言的骨骼,是戲曲表演藝術的命脈,是輔助表演、加強表現力極為有利的手段之一。演員的表演,如果沒有鑼鼓伴奏,就如同啞巴一樣黯然失色。反之,就會增強人物動作的力度、分量,使之誇張鮮明、光彩照人。

在舞台演出中,鑼鼓伴奏有如下作用:

第一,渲染感情。即將人物在規定情景裏的生活節奏,內心感情節奏,強烈的傳達出來。如《空城計》諸葛亮唸白:“……這西城兵將,俱被老夫調遣在外,司馬懿兵臨城下,難道叫我束手被擒?這束手被擒。這這這……”這時鑼鼓奏“亂錘”點子,把諸葛亮此時尋思、焦急、紛亂的情緒和動作鮮明地烘托了出來。

第二,加強表演的誇張、集中,配合動作製造氣氛。

第三,暗示環境,摹擬效果。如表現夜深人靜的環境,就輕擊堂鼓;表現水聲就輕擊大鑼、鐃鈸;用小鑼奏出門環聲,箭聲等,使效果逼真,意境深沉,達到令人折服的藝術真實。

第四,強化表演的節奏感,完成動作舞蹈化和舞蹈的音樂化、韻律化。如“起霸”、“趟馬”、“走邊”之類程式動作,是由繁簡不同的成套動作組合而成,為了達到節奏多變,使舞蹈富於音樂化,就需用一系列不同的鑼鼓組合一起使用。比如“起霸”就用“四擊頭”、“長尖”、“衝頭”、“撕邊一擊”、“歸位”等點子。由以上四點可看出,戲曲鑼鼓伴奏對於演員的表演,是何等的重要。真可謂“一台鑼鼓半台戲”了。

  2、戲曲諺訣: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任何藝術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沒有客觀的存在,就沒有主觀的反映。“……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舞台上所呈現出來的一切,不可能離開外界,必須以客觀生活為藝術反映的源泉。舞台藝術的真實,是由社會的真實及生活的真實決定的。“因為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當生活的真實,創造成藝術的真實,變為一種藝術形式,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出現時,又反轉來影響生活,促進生活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全可以把“天地”(即社會)比做演戲的“大舞台”,同時也可以把“舞台”比喻是“小天地”(即社會的縮影)。

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北京廣和樓的舞台左右抱柱上,有一副黑底金字的木刻對聯,就形象地講出了舞台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上聯是:學君臣、學父子、學夫婦、學朋友,匯千古忠孝節義,重重演出,漫道逢場作戲;下聯是:或富貴、或貧賤、或喜怒、或哀樂,將一時離合悲歡,細細看來,管叫拍案驚奇。這明確告訴人們,舞台上反映的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事,都是歷代人民政治、經濟、精神生活的產物。只不過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罷了。

  3、戲曲諺決:話説三遍淡如水,動作三遍不覺美

中國戲曲的一系列藝術表現手段(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等)是真與美結合的產物。在實踐中運用起來,應注意其優美、完善、純真、準確的特性。比如一個身段動作,有時就能使演員富有説服力地表達一種概念,使身段動作能成為言語的代替品。有時一句唱腔、一個眼神、一個亮相……運用得恰切,就能為舞台人物美好的性格塗抹上濃麗強烈的色彩,而同時這些不同的表現手段,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閃耀着光彩,被觀眾所喜愛。

中國戲曲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表現形式,精確、簡練、概括、誇張,富有強大的表現力。任何一種表現形式,除了給人高度的美感以外,同時要十分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心情,尤其要能使具體人物在特定情景中表現出特殊的心理活動。

“做忌數見,疊見生厭”,演員在運用許多藝術手段時,要使人找不到一種表現形式是遊離於人物思想感情之外,而專事博得掌聲的技巧炫弄。比如身段動作,不動則己,一動就能讓人得到一個極強烈、極深刻的印象,要使劇場上千的觀眾都能看到和感覺到角色細緻的精神活動,這就要求演員在調動藝術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時,要簡潔、恰切。

藝人常説“話説三遍淡如水,動作三遍不覺美”,再美的表演程式,演員如果一味無目的地賣弄。觀眾也會討厭膩煩的。同時會由於表現形式的不洗煉,而削弱了其自身的表現力(要説明的是,中國戲曲的程式動作有對稱、重複的特色,那是由三面觀眾的舊的演出形式決定的,目的是為了讓觀眾看清,這與本文所提的賣弄、濫施不同,應做別論)。

藝人説“表演法門,最忌濫施”,演員在使用藝術手段刻劃、表現人物時,不當做的做了,當做的沒做,該做夠的沒做夠,該少做的卻又做多了、做過了……凡此種種都叫濫施。無論唱、念、做、打,多則龐雜臃腫,少則偷工減料,過則失真走味,要做到不多、不少、不過,才算恰到好處。

  4、戲曲諺訣:救場如救火

過去戲班中的規矩,向無成文,但演員應盡職責及各種禁戒等則規定極嚴,故戲班之人皆奉之惟謹。有違班規者勢必羣起而攻,不易再搭班。重者革除梨園,永不敍用。 諸多班規中,除少數有迷信色彩或過於繁瑣外,大部分現在仍應繼承、發揚。“救場如救火”就是一條很好的班規。

戲曲為綜合藝術,集體性很強。在演出前或演出中難免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故。諸如演員未到、受傷、生病以及其他事故。這時其他有關的演職員就要服從分配,臨時頂替(稱鑽鍋),把演出過程中(或臨近開演之前)突然出現的事故,看成如救火一樣的嚴重、急迫,因而也要求演員如救火一樣義不容辭,奮不顧身,丟掉個人的私心雜念,從全局出發,維護藝術的完整性。多年來,這已成為戲曲演員的一種道德要求了。

據説一次“富連成”社在廣德樓演出《三疑計》,演丫頭翠花的演員李連貞誤場未到,肖長華先生正着急之際,恰巧於連泉(筱翠花)去廣德樓找老同學劉連湘,於是劉推薦給肖長華,於連泉臨場替演成功,被葉春善發現大為賞識,1912年於連泉所在班社“鳴盛和”科班解散,於被收入“富連成”社,肖長華、葉春善二位先生,就根據於當初救場時演的.人物——翠花,給他起了個藝名叫“筱翠花”。那是1913年的事情了。

  5、戲曲諺訣: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

基本功是打開表演藝術寶庫的鑰匙,中國戲曲向來強調基本功的鍛鍊,稱為“功底兒”、“幼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戲曲演員,條件是多方面的。除要不斷的通過舞台藝術實踐來得到鍛鍊和提高外,另一個重要環節即要不間斷的,刻苦的進行基本功的練習,要打好紮實的基本功的基礎。平時人們常説“台上幾分鐘,台下千日功”,“ 功夫要練好,一年三百六十早”,“ 平時練,急時用,平時鬆,急時窮”,往往一個藝術作品的成功,不僅是它的思想內容正確和情節的曲折動人,而表演藝術家膾炙人口的藝術技巧和淋漓盡致的表演也常常會使作品的思想、人物深深的印在觀眾的心中。而這些藝術技巧,則是從深厚紮實的基本功的基礎上獲得的,“基本功是打開表演藝術的鑰匙”。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基本功也如此。正像荀子在《勸學篇》中所寫的:“不識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基本功的練習,不可能設想在一朝一夕就會收到立竿見影的實效,要由淺入深,由簡到繁。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進行不間斷的苦練,久久為功,循序漸進。不能一暴十寒。同時還必須使自己練得的功夫發揮應有的作用,把它變成有生命的藝術表現技巧。

常説的“一日不練自己知,兩日不練街坊知,三日不練觀眾知”,“ 隔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練手生”,“ 台上好聽好看,台下千遍萬遍”,“ 閒時置下急時用,急時抓來不管用”等等諺訣都是指此而言的。

烏蘭諾娃曾説過:“舞蹈這種藝術是要求無休止,永不鬆懈的艱鉅勞動的。”這也就是藝人説的“常唱音動聽,常念口裏清,常做神形準,常練身子靈”。 烏蘭諾娃還説:“在我開始舞蹈生涯之初,技術佔了我的主要的注意力,佔了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只有當表演者出色地掌握了舞蹈技術——從無可疵議的節奏性和造型美,到求得舞蹈的和諧性,也就是求得動作連續性和自然的銜接以及流水似的轉變的能力的時候,只有在這個時候,舞蹈才能表現出偉大的感情來,舞蹈才會是概括化並富有詩意的。”

  6、戲曲諺訣:藝不輕發

“藝不輕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首先,演員在舞台上不要為了討好觀眾,單純追求劇場效果,而輕易地賣弄技術技巧,破壞了藝術的完整性。如有些演員在台上不管劇情的需要,人物的感情,一味耍花腔、“灑狗血”,直到觀眾叫了“好”為止。“藝不輕發”即要求演員在舞台上要認真嚴肅,從戲劇的整體出發,對觀眾負責,對藝術負責。

再者,即告誡演員,要熟練地掌握戲曲藝術的各種技術技巧,做到舉手投足準確無誤,唱、念、做、打隨心所欲。如著名武生樑慧超,已花甲之年,仍能演出舞蹈繁難的《三江越虎城》全劇四五次槍花下場,都做到了穩、準、狠、脆、快、率,乾淨利索。真正達到了“藝不輕發”的要求。

沒有練到家的技術,不能輕易拿到台上使。要做到以上兩點,演員必須有嚴肅的創造態度,同時要不斷加強藝術修養,勤學苦練。

  7、戲曲諺訣:寧穿破,不穿錯

戲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麼服裝,都是根據人物的年齡、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職而定的。如戲中帝王將相、文官武將穿的龍袍(稱蟒),就繡着兩種圖形——“團龍”、“行龍”。一般文職官員規定應穿“團龍”蟒,武將官員應穿“行龍”蟒,有“文團武行”之説;蟒上繡織的龍爪也是與劇中人物的身分有區別的。除了身坐龍位的皇帝應穿五爪蟒袍外,其他人物只能穿四爪蟒袍。再如,戲中規定,表示身分高、氣派大的人物應穿紅色蟒,像《黃鶴樓》、《甘露寺》裏的劉備,《擊鼓罵曹》、《陽平關》裏的曹操都是。可是劉備在《連營寨》哭靈唱“孤王也穿白綾襖”時,就應脱去紅蟒換白蟒。此外,一直穿黑蟒的包拯,演《鍘判官》下陰曹一場戲時,就得改穿白蟒,表示陰陽顛倒。

還有,戲裏規定威武人物穿綠蟒。如《潞安州》裏的陸登,《斬經堂》裏的吳漢,《大興梁山》裏的關勝。可是,《二進宮》裏的楊波和《審頭》裏的陸炳兩個文官也應穿綠蟒,何也?乃因楊是兵部侍郎,陸坐錦衣衞大堂,職位都是文中帶武的緣故。

台上不能賣闊。服裝破舊一些沒關係,決不能圖新麗、華豔,不管人物身份而離了“譜”。演員應遵守“寧穿破,不穿錯”的藝訣,該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該穿素的不能穿花的。一穿錯了,就破壞了劇情、人物。

著名京劇演員鄭法祥,過去在上海齊天舞台演連台《西遊記》,有一次資本家黃楚九為了以華麗的行頭招徠觀眾,買了全新的孫悟空服裝,因為不符合所扮演的人物,鄭一件也沒穿,寧穿舊的;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成名之後,蜚聲南北,但演武松這一角色時,仍穿一身舊的青褶子、衣褲,始終從武松這一特定人物出發,從不炫耀演員本人。這種從人物出發,忠於藝術.對藝術負責的精神堪稱楷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