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發聲法介紹

來源:文萃谷 2.44W

簡談一下盧氏發聲法。不清楚的朋友不妨看看。以下僅供參考!

盧氏發聲法介紹

  (一) 發聲原理(包括物理聲學原理、生理學和神經心理學原理)

1、生理解剖學告訴我們:人的發聲器官是怎樣組成的,可分成幾部分,各部分的關係是怎樣的;哪些部分是不可變動的;哪些部分是可變動的,可變動的部分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等等。

2、根據物理聲學的諧振共鳴最佳腔體的原理,發聲器官哪些部分應該怎樣變動才能有利於諧振共鳴腔的形成;哪些部分變動不利於諧振共鳴腔的形成。

3、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神經對肌肉的調動功能,發聲器官各部肌肉,哪些能直接調動,哪些不能直接調動;不能調動的肌肉必需通過哪些可調動肌肉的運動的連鎖反映能間接的調動。

通過以上三大理論的指導,我發現口腔適當位置可以形成一組最佳諧振的若干種規則型腔體。三十年來我重點研究這一組腔體;如何成倍數的諧振來自聲帶所發的微弱的基頻音和這個腔體如何從不規則型逐漸變成規則型;變成規則後如何漸漸穩定這個規則型;穩定規則型後又如何能使它自由地擴大和縮小,來諧和聲帶自由振動的音頻。科學家發現:人的聲帶所發出的聲音是很微弱的,這種微弱的基頻音在通過梨狀隱窩,咽腔,口腔等幾處腔體後,聲音被幾十倍,甚至是百倍千倍地共鳴擴大了(可能還會更多),這不僅表現在音量上,而且對聲音的高低,音色和音質上都有所改觀,舉個例子可能會更容易理解;這裏我們不妨把聲帶看作是小號的號嘴或是或是嗩吶的哨片,單單它所發出地聲音,音量很小,而且音色質量不高(可能聲音還會有些噪)但是,在經過小號的號體或是嗩吶的杆體的處理後,聲音完全改變了,不僅表現在聲音的音量(分貝)上大了很多,而且還可以變換聲音的高低,音色的自由度也更廣了。再舉個例子:我們的嘴在吹口哨時,我們並沒有動用聲帶,只是氣流在口腔裏窩漩,通過改變口腔形狀的不同(大小)來改變音高和音色和音量的大小,這樣我們就可以吹出悠揚的曲調了。同樣我們為了可以聽到更加豐滿悦耳得音樂,所以喇叭要裝在音箱裏。這些事例充分證明了共鳴腔體的重要性。腔體的大小和音源的基頻音的波長之間在物理聲學上有着科學的關係。腔體的質量大小,長寬高的比例不是隨意地安排的。他們之間有特定的比例數。

 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注意了三個問題:

 第一, 聲帶用不着特別的訓練。(歌王卡魯索的私人醫生馬拉費奧蒂檢查了卡魯索的聲帶,證明歌王的聲帶與常人無異--摘自《卡魯索·我的發聲方法》馬拉費奧蒂著)。它本身能夠發出四個八度以上的音頻來。這個事例很好地説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歌唱家們的聲帶和我們相比並沒有什麼特殊,那麼他們為什麼可以唱出美妙得歌聲?我想影響聲音的因素很多,聲帶是發聲的最關鍵的(音源),但它不是決定最終聲音(音高,音色,音質)的唯一因素。,如:口腔的容積,口蓋長寬高的比例,舌咽弓和齶咽弓的大小,牙齒的側面傾斜角度,舌骨和甲狀軟骨的距離,甲狀軟骨切跡的夾角度,聲帶的長短,厚薄,後聯合的距離,聲帶的完美度以及附着聲帶的一些勺肌和斜肌以及外肌的調控能力等等諸多因素影響着聲音。聲帶在歌唱中應是主動性閉合,也就是説聲帶要發多高的音、需要多少氣量以及氣量的流速多大都是大腦自然調整的。如果違背它的自然運動規律,用不恰當的強氣流去衝擊,必然會產生副作用,輕則失調,重則病變。用句可能不太恰當地話,聲帶的一些病變(聲帶小結,聲帶肥厚,聲帶息肉等)都是因為發聲方法不當不科學造成的。因而我採取只調共鳴體、不用聲帶發響音的訓練方法。

第二, 歌唱發聲必需在自然呼吸狀態下進行。千萬不要認為發聲時用氣越多就越好,特別是高音,高音的發音原理是制振,不在於太多的氣,關鍵是對氣的控制。這和吹笛子、小號是一樣的道理。同樣一件樂器如小號,會吹地用很少地氣就可以吹出悦耳動聽曲子。而不會吹地憋紅了臉,但也吹不出來或是一些噪音。如果違背這一生理自然活動規律,硬是用氣衝擊,必然破壞了聲帶的自然閉合。使聲帶處於一種被動狀態,這很容易使聲帶產生不良病變。

 第三, 我們還發現,人的感覺器官都有相當大的誤差。這裏我們主要談的是聽覺誤差。我們常有這樣一個情況:在歌唱發音時,自己聽到的聲音音量很大或聲音感覺很好,但是別人聽到的卻説音量不大,或聲音不好。自己有時感覺不好的聲音,別人卻説很好。這裏面就存在着一個聽覺的誤差問題,我們聽到的自己的發聲是骨骼,肌體的傳遞還有空氣的傳播。別人聽到的只是空氣的傳播。

  聽覺誤差是發聲訓練的大敵,下面列舉一下我們所發現的誤差:

1、信息誤差:音頻誤差,強弱誤差,音源定位誤差,音色誤差;

2、反饋誤差;

3、共鳴位置部位誤差;

4、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和胸腔共鳴都存在着在聽覺上的習慣性誤差;

5、基音與環境的誤差;

6、各種效應誤差;雙耳效應、掩蔽效應、哈斯效應、勞氏效應;

7、聲音傳遞受温度和速度影響的誤差。

 二)發聲訓練法及特點

在前面我們講了聲帶的長短,厚薄程度是無法通過訓練來改變的,(當然,用不科學的方法訓練可能會使聲帶出現聲帶充血,肥厚等病症)口腔中的口蓋的生理屬性也是特定 的,那麼在訓練中可以調整改變的只是屬於肌體屬性的如舌,雙咽弓,喉內肌和喉外肌的協調控制能力等等。這應該才是聲樂訓練的重點和關鍵。

我們的發聲訓練是不用發聲,不用樂器輔助,直接調動肌體有序動的方法。也就是根據生理學特點 對肌體要有先後的邏輯調整。針對每條肌體,我們都有特定的方法去訓練調整,要按照先慢後快,習慣成自然的理論反覆的重複,直到能下意識調動為止。

對氣息的多少我們不進行特別的訓練。人的肺活量大約在3500cc—3700cc(7--8品脱)。科學告訴我們:人的肺活量在27歲左右時達到最大值,以後每隔10年遞減9%--27%,(年輕人最長持續發音時間為25-35秒,特殊訓練後可以達到一分鐘多(66秒),而人到老年時的最長持續發音時間只有6—18秒。)這一生理規律告訴我們大約27歲以後,氣息相反是一個遞減的過程,任何的訓練將不會使我們的肺活量有所增加只能縮小其遞減的程度,歌唱時的用氣量應是自然的呼吸狀態,而自然的呼吸量約一品脱(500cc多些),佔肺活量1/7。特殊呼吸時才達到了3品脱(如百米賽跑中,當運動員跑到終點時的大口急促地呼吸量也只有三品脱。當然在歌唱中是用不到那麼多的。)歌唱時,如是長期打破自然呼吸的狀態,就會產生一些病變。所以我們要求在歌唱時運用自然的氣息。那麼常能聽到一些學習聲樂的人士,總説自己的氣不夠,我想原因並不是你的氣不夠,而是你浪費的氣太多。很大一部分氣沒有變換成聲音而跑掉了。對氣的要求最為重要的是對氣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對呼出的氣流在流速和流量上的控制(還是吹小號的例子:同樣一把小號,同樣的氣量,會吹奏的樂手可以不動聲色地吹出得聲音,不僅在質量和持續時間上都會比不會吹奏的人吹出的聲音要好要持久),歌唱中並不是你吸入的氣越多越好,相反太多的氣可能還會影響發聲的.自然程度。

公式表示為:

氣聲率=最大共鳴量÷呼出氣流總量×100% 來衡量訓練的效果。

我們要求必須在自然狀態下訓練。即在練習時全身各部位都處在自然放鬆的狀態,特別是臉部和頸部不能有一點的異常。訓練時可走可坐,躺在牀上也可以。這種訓練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全天候練習。

(三)對嗓音的判斷和保護

對嗓音的判斷是個複雜的問題,大部分判斷嗓音是聽其歌唱發音,聲音好就是條件好,有潛力,聲音不好就是沒有潛力。這樣從聲音判斷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全面準確地判斷其潛在的發展能力。因為學習訓練過的人和沒有學習訓練過的人的嗓音是不一樣的,這樣來給人判斷,也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的嗓音現在看來並不算好,但他的生理條件可能會很好,如果能系統正確地學習訓練,聲音會變得非常棒。歌王卡魯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開始時,老師聽他唱歌,認為他條件非常差,拒絕收他為學生,認為他沒有一點嗓音條件(當時,他的綽號叫“破高音”)。但在他的堅持努力下終於成為一代歌王。

有少數的聲樂老師,簡單地聽了學生(或聲樂愛好者)幾句發音後,就作出片面武斷地判斷:你不行……,你不是這材料,去做別的吧……這些話傷害人了的自尊心,對喜歡唱歌的人是一個沉重地打擊。記得我開始接觸聲樂的時候也被人這樣判斷過:你這聲音連一個八度都沒有,怎麼能學習唱歌呢……,你要是能唱歌,太陽就能從西邊升起來……這些話成了我發誓研究聲樂的動力。所以在做嗓音判斷時,要特別慎重,一定要認真全面負責任地去觀察 ,分析研究。因為嗓音判斷是一個複雜高深的課題。

判斷嗓音條件,應重點從生理方面去分析判斷:

1、從發聲各部器官的結構上判斷。

(大約十三處生理部位):如口的張合大小,口腔的容積,牙齒側面角度,口蓋的輪廓,長寬高的比例,舌咽弓和齶咽弓的大小比例,舌骨和甲狀軟骨的距離,切跡的夾角度,聲帶的長度,厚薄程度,後聯合的距離,喉頭的的位置等等。這些嗓音的條件素質,我們通過測量計算可以得出精確的數值,這樣就能判斷出你的歌唱的潛力了,

2、從發聲各部器官的簡單動態情況判斷

3、從微弱不共鳴的音響上判斷

4、從各種不良音響持續的時間上可以判斷出嗓音病變的情況

5、從語言音響上判斷

對於聲帶小結、肥厚、等等病症,我們不主張手術,因為大部分手術後的遺症很難消除,甚至無法挽回。我們主要是通過特殊地訓練方法來進行恢復治療。藥物治療只是輔助。

以上是盧氏發聲法的基本原理,具體的訓練方法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鍼對性地訓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