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中不規範表達及其可接受性分析

來源:文萃谷 3.64K

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口譯活動與日俱增。口譯研究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興趣。本文對口譯的外部表徵,即口譯中的不規範表達進行了分類研究,並分析了其可接受性。這些可接受的不規範表達在口譯中因即時性和文化空白等因素導致的英漢或漢英的零對應中,起到了很大的補救作用。

口譯中不規範表達及其可接受性分析

  一、規範的口譯表達

口譯是講話人、聽講人和語言構成的整體,缺一不可。語言是一種有規則的系統結構,既然是體系,就有其在文化,邏輯和句法等層面的標準和規範。另外,格雷斯認為人們交談的過程當中也是遵守一定準則的,即合作原則的四標準。此外口譯是翻譯的一種,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嚴復的“信、達、雅”已經成為翻譯的標準。也就是説,規範的口譯表達應該是符合語言層面,會話層面和翻譯準則層面標準的。

  二、口譯中的不規範表達

然而,口譯過程包括“聽-記憶-重組-譯出”。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充滿困難和挑戰的過程。對譯員來講,最困難最有挑戰的部分就是如何平衡正確理解原語以及用易於理解的目標語正確的將原話譯出之間的關係。此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各種文化又有着不同的淵源和歷史,所以文化間的對應空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現場緊張的氣氛下,譯員碰到一時難以找到對應語的情況比比皆是。於是情急之下,不規範表達在口譯中屢屢出現。這些現象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口譯表達中的低層級化;二是習語的不規範性和不規範翻譯;三是口譯中非精確表達;四是中國英語的應用。

  1、口譯表達中的低層級化

低層級化並非低級化,話語可按照它的語言結構和措詞來分等級。這類低層級化又可以分為原語言説話者本身語言的不規範和口譯思維和行文不具備書面語那樣高度組織性和口譯時的簡化表達,通常表現在語言質量上,結構鬆散,組織欠佳,這些都違背了格雷斯的合作原則。

口譯人員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對方一説起話來便是長篇大論,滔滔不絕,有時候説的話完全不着邊際。有時即習性使得原語言説話者語言結構無序,這也是日常口語的特徵之一。也有可能在思維不夠嚴密,個人情緒或者其他客觀原因導致了這種鬆散,宂長甚至帶有大量不符合語法和邏輯的話語,或者夾雜有大量習語,俚語或多餘成分。在這種情況下,口譯人員可以禮貌的等待對方把話説完,但沒必要將對方所説的話全部翻譯出來,這樣不但浪費時間,也會令交談另一方感到空洞、宂長。

為了保證雙方交流的流暢,口譯人員必須儘快地將源語譯成目的語,因此,要求口譯人員在這種情況下出口成章幾乎是一種近似苛刻的要求。情急之下的口譯的直接結果是擴大語義對應幅度和格式限度。

例如:請問香港有什麼地方使您情有獨鍾?

譯:What’s your favorite place in Hongkong?

這樣的譯語在一定程度上沒有達到“信”的尺度。

  2、習語

英語和漢語都有着豐富多采的習語,這也是民族語言的核心和精華。這些特殊的語言成分都有着非常濃烈的民族和修辭色彩,鮮明的形象或地方特色。它們是獨立的,不規則但又是固定的,無疑對口譯員來説是一大障礙。有些英語習語具有違反語法規則,不合邏輯的特點。例如“ups and downs”(起伏)和“ins and outs”(底細)中,介詞被當作名詞用,這在英語語法中是允許的。在“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中,“cut”按照語法應該是 “cuts” ;另外,To cry one’s eyes out 的字面意思是把“眼睛哭出來了”,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 (非常吃驚)的字面意思是“把心放在口中”,As fit as a fiddle 的字面意思是“像提琴一樣強壯”這些俗語如果用邏輯層面去解釋是解釋不通的。

同樣,部分漢語習語也具有違反語法規則和邏輯的情況,漢語習語通常是由文言來表達的,文言和現代漢語還是有區別的。例如,“莫名其妙”的字面意思是“莫名他的妙”;“三心二意”是“三個心,兩個意”。有些習語例如“一葉知秋”就不能用現代語法來解釋。“胡説八道”中的“八道”,“吃得開”和“吃不開”就不能用邏輯來理解。 轉

貼於 中語言結構和複雜的文化背景使得英漢習語不能找到它們精確的詞語或表達對應,所以原來的格式就不再被追尋。習語通常在一種更泛的層面被重組,有些詞組被拋棄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這樣的語言重組又一次違背了翻譯標準中的“信”的原則。

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譯: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而不是: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3、口譯中的非精確表達

精確的'口譯表達是口譯人員所應追求的目標。特別是在專業性很強的涉外口譯中,熟悉基本專業知識和大量專業術語是口譯人員能夠進行精確口譯所需具備的一項基本功。術語的精確運用能讓內行人一聽即明,對順利完成口譯任務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執行口譯任務重仍然難免碰到一些不曾知道的術語,這個時候又不能像筆譯一樣可以求助於字典,因該如何是好?遇到這種情況,口譯人員通常只有另闢蹊徑來達到成功突圍,通常採取意譯的方法,也就是説,不知道某個專業術語的專業譯法,根據該術語的含義選擇具有這種含義的詞語進行翻譯,或者對要譯的術語加以形容。

比如, “沖洗液”這個專有名詞“drilling fluid”,在對鑽探工程專業術語知之甚少的口譯員來説,可以在情急之下譯成“a kind of washing liquid to protect the core”(一種保護巖芯的沖洗液),並可以再追加一句“What do you call it?”在這類無法精確翻譯的情況下,採取這種非精確釋意法是一種很巧妙的方法。翻譯人員應該具備這種另闢蹊徑的靈變性。無論如何,只要能變着法子讓對方明白彼此的意思,口譯的主要目的就算基本達到了。

  4、中國英語的應用

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 or Chinese English)不是Chinglish,它是指在英語構詞法的基礎上,賦予中國特色的詞彙或表達以滿足文化空白中的零對應。隨着英語的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英語在中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英語與中國文化的結合產生了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不同,中國英語是基於英語又融合漢語的一種英語。中國英語反映了中國文化。如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atives”,儘管這種詞彙和表達沒有編入正式的英語詞彙,中國英語在口譯場合的使用越來越多。

  三、不規範表達的可接受性

儘管上述表達在語法,邏輯,句法和語用等層面的不規範表現,但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實例證明,這些不規範表達不會給交談雙方帶來理解上的任何不便,同時也使口譯過程流暢,挽救了許多尷尬場面。其實其可接受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得理論支持:

  1、語言的共性

儘管各國語言不同,但它們之間還是存在着一些共性,因為不同的國家或民族對自然、社會、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共同或相似的認識,所以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一種相似或相同的信息。人類語言的共性可以歸為以下三點:第一是意識共性,也就是對自然現象、物體、事件和狀態的共性認識;第二,思維共性,這種共性包括對對應物的相似思維;第三,結構共性,不同人類語言在結構組織上總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就是這些共性使得同一語言環境下的不同説話者和聽者能夠懂得與標準或習慣性語言表達不太符合的譯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