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AT閲讀:閲讀筆記法

來源:文萃谷 2.43W

最初選擇在做 LSAT 的閲讀部分時多做筆記有兩大原因:一是文章信息密度很大、信息點很多,二是時間非常緊迫。

LSAT閲讀:閲讀筆記法

對比 GMAT 就很能説明問題。與有 3–4 篇 150–350 詞文章的 GMAT 閲讀部分相比,LSAT 閲讀有 4 篇 400–500 詞的文章;GMAT 閲讀需要在 25 分鐘時間內答完 14 道左右的題,平均每題 1.8 分鐘,而 LSAT 閲讀需要在 35 分鐘內答完 27 道左右的題,平均每題僅有 1.3 分鐘的時間,這還不算 LSAT 閲讀中有些問題可能更加抽象、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在 LSAT 閲讀中,速度較慢的考生戰略性放棄一整篇文章以留出時間給其他文章的情況並不罕見,但在 GMAT 閲讀中這樣的情況就少很多。

  GMAT 與 LSAT 的對比

在這樣時間壓力和信息密度下,如果沒有做任何標註,在讀完文章去做題的時候可能就需要再回到的文章中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讀、去尋找需要的信息點,這樣就會很費時間,在時間緊迫的考試中這就可能意味着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做其他題,從而拉低整體得分;而對段落中的邏輯重點和很難記得百分百精確的人名、時間等重要信息點進行標註後,再在做題的時候回去尋找就可以直接鎖定之前標記的地方,會快得多,也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分配給其他題目,對整體的把握就更好。

我一直用到現在的閲讀筆記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個比較典型的筆記法應用的例子大概如下: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用來標註不同層級的邏輯重點的符號:

1. 下劃線/波浪線用來表示一句話中的重點

2. 圈圈用來表示一個語義段落中的重點

3. 五角星用來表示一個自然段落或是更大的語義段落的`重點

4. MP(Main Point)用來表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全文的重點

以上圖中講三部自傳集的這篇 LSAT 閲讀文章為例。第二段的核心是三部集子的創新,所以在 innovative 上畫了圈圈,右邊又打了五角星;而之後一句話中具體解釋了創新的兩個方面,其中之一為混用英語西班牙語,所以在 a mix of English of Spanish 下劃了線。而這段最後一句提到的 mixed structure 則不僅是這句話和這段中第二個語義段落的核心,更是文章第三段的主旨,所以也在旁邊打了五角星。

  第二段

而第三段是分別用具體的例子講這三部集子是如何體現 mixed structure 這個論點,而談到每個集子的時候都分別有一個語義段落的重點,所以在相應的 juxtaposing narrative sequences and poetry, not arranged chronologically, 和 bringing together the voices of two people 上畫了圈,並分別在一側標了 1、2、3 的序號。

  第三段

文章的第四段是對全文的總結,同時對三個集子創新的意義做出了評價。這裏也是全文的主旨,所以在相應的句子邊上標了 MP,於段落的一側寫了 sig 以表明這是對意義(significance)的評價。

  第四段

這些用來標註不同層級的邏輯重點的符號能夠讓你在回去看文章的時候清晰地看到最核心的部分,同時在閲讀的時候也逼迫你每時每刻都要思考一句話、一個段落和一篇文章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讓大腦時刻保持運轉。

我常用的其他符號還包括表示時間、人名、數字和專有名詞的符號。

以經濟學人中這篇講 Snapchat 的文章為例。在文章第一列的第一段、第二列的最後一段和第三列的第一段分別出現了四個相對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2013 年、2011 年、三年前(也就是 2014 年)和 2015 年,這些時間節點我都用中括號進行了標註。

由於這幾個時間點四散在文章各處,也沒有完全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如果只是不做任何標註的進行閲讀的話難免會對時間軸的把握有點混亂。而進行了標註之後,就比較容易在讀完回顧的時候抓到這幾個特殊的節點,然後在腦中進行重新整理之後就會對 Snapchat 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軸概念:公司在 2011 年成立,於 2013 年初露崢嶸,在 2014 年推出了名為「stories」的功能,然後在 2015 年又啟動了「Discovery」板塊。在閲讀時間發展比較重要的文章(比如歷史/考古類文章)時,這樣的筆記可能會非常有用。

另外,閲讀中第一次遇到的人名、數字和專有名詞,我都會用框框符號框起來。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在第一次讀時很難完全記得百分百準確的(尤其是東歐那些作者的名字),所以框起來之後再在需要的時候回去找會高效許多。LSAT 和各式考試的閲讀中常常會問某某人説了什麼是什麼意思,這時如果能很快鎖定那個人到底是在文中的哪裏出現的話也會很節省時間。同理,在忘了某個專有名詞到底是指什麼的時候也可以回去尋找它第一次出現時的定義。

這類筆記法如果用的好,至少在做類似 LSAT 閲讀這樣的英語閲讀考試的時候能夠從容許多。

不過它的作用遠不止於此。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備考 LSAT 才發展出來這套閲讀筆記法,但結束考試之後我仍習慣性的在讀東西的時候按備考時的習慣這裏寫寫,那裏畫畫。

我發現和備考之前相比,讀的每一篇文章的思路都一下子清晰了許多。

在經過各式各樣筆記符號的重大禮遇之後,一篇文章就好像被解剖了:這裏是一道線,那裏是一個圈;左邊有五角星坐鎮,右邊有 MP 壓陣。

不過筆記只是表象,更本質的是筆記背後的思考。

當你每讀一句話就會去考慮哪些詞才是這句的核心,每完成一個段落都會去發問這段話到底想傳達什麼的時候,你就離作者的思考更近了一點;你讀的就不再是表面的文字,而是其背後的邏輯。

可能你不做筆記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思考習慣,但成體系的筆記能將這樣的邏輯思考標準化、本能化,讓你哪怕非常疲憊、注意力很不集中的時候也會條件反射式地在每一段文字中尋找思維的脈絡,然後用可見的筆跡將其具象化。

當你讀完一篇長文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你不必擔憂自己轉瞬即逝的記憶已經將許多東西遺忘,因為你的思考都已經落實在了那一道道線上和一個個圈裏。你對長文的把握也因此更加厚實穩重,因為你的思考是由不會遺忘的、對一個個小的段落的理解積累起來的。這樣的閲讀只需一遍就可以很有效率。

越是長文,用筆記記錄思考就越有用

也正因為本質是探尋文字背後的邏輯,這樣的閲讀筆記法並不一定需要完全照搬某一套符號體系,可以結合自己的習慣創造個人的筆記法,只要足夠強調對邏輯的把握就行。另一方面,筆記的習慣就如同思維的習慣一樣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開頭就想要掌握所有的筆記法只會手忙腳亂;需要循序漸進,從最重要的筆記技巧開始一點一點習慣起來。

LSAT 是美國法學院的入學考試,它所考察的就是一個人能否像律師、法官閲讀複雜艱深的法律案例那樣從文章的字裏行間窺探出作者的思考迴路,在其中尋找任何邏輯不嚴密的漏洞。這種思考方式在眾多其他領域都有用武之地,那麼適用於 LSAT 的閲讀方法也沒有理由不能應用於考試之外的閲讀。

用一層層筆記對文章按照邏輯重點進行分解,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梳理,一篇看似複雜難懂的文字會在你的腦中像是庖丁解牛一樣順着邏輯的脈絡自然解構:你看到的不是晦澀艱深的句法與詞彙,而是清晰明瞭的思路和觀點。

如果説看似雜亂無章的文字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海洋,邏輯是穿越大洋的航線,那麼筆記法就是載你沿着航線穿過海浪和風暴的渡船,帶你走向文字背後的思考。

所謂閲讀的目的,大抵如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