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畫中程式化語言的弊端論文

來源:文萃谷 1.3W

  一、中國畫語言的程式化

論中國畫中程式化語言的弊端論文

程式化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也是傳統文化發展到成熟的重要標誌。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畫家對生活積累提煉昇華,創造出了極具特色的具有民族性的藝術符號,這些符號具有相對的特殊性和穩定性,畫家們每下一筆都要有嚴苛的要求,造型要有法可依。而中國畫的法度和準則,正是程式化的集中顯現。

(一)程式化語言的形成

程式化語言隨着中國畫的不斷髮展而產生,併成為中國畫語言系統的主體,是幾代藝術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強調概括所形成的,有條理,有秩序感。國畫程式化語言是智慧的體現,千百年來經久不衰。以人物畫為主的唐代以前的繪畫真跡少,唐代也是如此,難以構成一個明確清晰的案例。五代兩宋,花鳥畫、山水畫興起,出現程式化語言的萌芽。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誤認為“南宗畫”為中國畫正宗,文人畫家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風格。“自娛”“墨戲”更使中國畫創作越來越遠離生活,程式化語言越來越嚴重。清四王用墨用筆越加程式化、符號化。四王抄襲古人佈局、色彩、運筆、線條、立意等方面達到相當的地步。中國畫史是一部中國畫“程式化”不斷完善和突破的歷史。

(二)中國畫程式化語言的體現

程式化語言涉及中國畫的各方各面,在結構造型、章法構圖、筆墨語言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在某種程度上,呈現了中國人獨特的美學主張。但是,隨着歷史的不斷髮展,程式化語言變成了一種純粹的符號化和幾個樣式,變得空洞無味,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現象、一種概念。藝術創作只是從概念入手,作品缺乏真情實感和對人性的關懷、對生命的歌頌,導致作品乏味。要去除這種弊端,應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傳統不是簡單的符號和抽象的樣式,傳統具有豐富的涵義和廣闊的內涵。學習中國畫從樣式和符號入手,從程式化語言入手,這將導致嚴重的問題——繪畫對象變得不重要了,不理解傳統的表現方式和技巧,不理解繪畫的目的。如果對傳統的學習僅僅是程式化的,那麼學習傳統就沒有了意義。

不能傳達情感的語言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種筆墨的堆積,是不會感人的。作品變成概念,慢慢地就會變得不理解現實,不理解藝術。也就是説中國畫的發展問題——程式化語言。

  二、中國畫程式化語言的弊端

當下,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快節奏生活使人們的觀念發生徹底的改變。傳統追求自省的、靜觀的、內在審視的、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的審美觀不復存在。當代人具有多元化意識和極強的個性,人們更為注重對現實和人性的迴歸,關注自我價值的體現。當代人物畫注重對人物真實的描繪,強調寫實性。描繪人的時代性、精神狀態,這些要通過面貌、神態、比例、解剖等呈現,描繪的對象更為深入,對象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化語言無法承載當代中國畫的審美要求。

目前,人物的服裝樣式、形體結構、形象特徵都與古代人大為不同,絢麗豐富的'生活使人們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精神狀態和形體狀態,不同的狀態決定了人物形象的千差萬別。所以,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化語言已無法呈現當下的對象。時代在變,觀念在轉變,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化語言陷入了尷尬局面。其最大弊端是脱離了對象,脱離了時代,脱離了現實生活,最終導致畫家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再感人。時代使傳統繪畫中的經典的敍述方式遭遇到了尷尬。

面對客觀世界的千姿百態,中國人物畫家唯有放下傳統的程式化的表達方式,放下自己,直接地面對對象,表達對象,表達自身的感受,才能創作出表達時代精神、感動人的作品。

  三、結語

傳統中國畫程式化語言是由當時的觀念所決定的,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審美品格,這些繪畫被奉為經典。但今天,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意識觀念的改變,傳統的樣式,程式化的語言,離我們愈漸愈遠,脱離了我們的生活,變成了概念。時代的變化,觀念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傳統中國畫程式化的弊端。繪畫成為了一種必需,成為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藝術語言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更是時代的一種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