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事蹟範例[15篇]

來源:文萃谷 2.51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事蹟吧,事蹟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家事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家事蹟範例[15篇]

科學家事蹟1

史蒂芬科學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科學家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温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温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説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説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閲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科學家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科學家事蹟2

在這些科學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獲得過數次諾貝爾獎,得到很多國家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她刻苦鑽研,永不滿足,經過無數次試驗,發現了放射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現。

雖然我不懂元素是什麼,什麼叫放射性,但通過閲讀這本書,卻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攪拌;一瓶瓶地倒進倒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晶。她每天穿着沾滿灰塵和酸液染漬的工作服,站在大鍋旁,煙熏火燎,眼睛流淚,喉嚨刺癢……就這樣,她整整奮鬥了45個月,1250多天,這是多麼繁重的勞動,需要何等堅韌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

居里夫人辛勤地開墾了一片未曾開發的園地,最後終於取得了近代科學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發現放射性元素鐳。我是多麼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到科學的世界裏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祕密。

因為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在女科學家裏,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700噸水、100噸化學試劑才發現了1克鐳,人們都叫她“鐳的母親”。因為居里夫人忙於實驗沒時間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乾麪包做實驗,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語説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鑽研,不怕困難。今後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峯。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鬥終身!

俗話説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學的未來,只能屬於勤奮而又謙虛的一代”。

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刻苦鑽研,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科學家事蹟3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後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之後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説,這就是“蓋天説”、“渾天説”和“宣夜説”。“蓋天説”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着的盤子。”“渾天説”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説認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渾天説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説”認為天沒有必須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我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説”比較貼合觀測實際。他還製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發明是製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鐘,經過它的等速旋轉,能夠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能夠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恆星的觀測記錄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十分接近。

科學家事蹟4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上,許多勤奮、勇敢的普通勞動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為中華民族譜寫了光芒的篇章。宋末元初,被譽為中國古代手工棉紡織技術革新家的黃道婆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黃道婆?寫了關於黃道婆的很多內容,有她的技術革新、歷史功績、民間信仰和歷史的足跡。

黃道婆的技術革新是對紡織布的`工序中的四道工序的工具進行了革新。這四道工序分別是捍、彈、紡、織。改良的器材是攪車、大彈弓和彈椎、卷筵和三錠紡者車。

黃道婆也建立了很多的歷史功績,她引路入一年生兩種棉花。由此推動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傳統農村經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商業市鎮慢慢形成和繁榮,以及相關產業快速開展。她還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習俗、消費習俗、婦女地位和婚嫁習俗。更加促進了貿易的國際交流,革新推動了生產力的開展。

正因為如此人們對黃道婆有了民間信仰,人們建造了烏泥涇黃母祠、黃道婆墓地等景觀。人們還紀念黃道婆生日、棉花生日,發行了黃道婆紀念銀幣。

黃道婆的豐功偉績令人不能忘卻的,她在中國人民的開展上立下了里程碑。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如果我們也有這份精神,在學習上勇於創新,相信我們一定能更出色。

科學家事蹟5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重視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牙齒疾病的國家。據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遠在公元前13世紀的殷商奴隸制社會,古人就對口腔疾病有了比較詳盡的記錄。但限於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把牙齒患病的原因統統歸於鬼神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會想到用刷牙來防治牙齒疾病了。

進入封建社會,一些醫生明確指出:受了風和吃了東西后不漱口,是引起齲牙的原因。於是,從公元20xx多年前起,中國人就有了漱口的習慣。如《禮記》中就有:“雞初鳴,鹼畲漱”的記載。不過,單憑漱口是不能將牙齒上的污垢、食物殘渣等完全去掉的。因此,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齒來清潔牙齒。

在敦煌壁畫中有一幅《芳度叉頭聖圖》的畫,上面畫着一個和尚,為了清潔牙齒,正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齒。這説明,至少在唐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揩齒這種衞生習慣。柳枝揩齒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驅。在唐代,人們將柳枝的一端用牙咬成刷子狀,然後蘸藥水來揩齒。到了宋代,有人主張每天至少要揩齒兩次,早晚各一次。考古發現,在遼代應歷九年即公元959年的古墓中,有2排8孔的植毛牙刷,説明我國當時在口腔衞生方面的已經很先進。我國最早發現的這一牙刷,比歐洲的牙刷至少早600百年。

1490年,中國製造的牙刷其清潔面垂直於刷柄,用從西伯利亞野豬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製成。當時的歐洲還處於用手指或亞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階段。可見中國製造牙刷的工藝當時在世界上是非常發達的。直到清代,一名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看到中國的牙刷大為驚奇,並將樣本和製作工藝帶回歐洲。

科學家事蹟6

我是第一次讀《培根隨筆》,剛看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閲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宂雜多變的生活閲歷豐富了他的閲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高深,富含哲理。

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的(雖然他堅信)。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狡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隨筆》全書共分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擬深入的是第五篇——論逆境,裏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順境中不乏恐驚與厭惡,逆境中也不乏勸慰與希望。刺繡時,將活潑的圖案繡在黑布上,比起陰暗、愁悶的圖案繡在淺顏色的布上,更讓人快樂——悦目才會賞心。美德如同寶貴的香料,只有當燃燒或碾碎時,才最為芳香。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這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你應當做一顆豆子》,篇幅很短卻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好玩:猶太人説,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當是最歡樂的,由於他們永遠不必擔憂豆子賣不出去。

賣豆人在豆子賣不出去時,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向行人兜售,假如豆漿賣不勝利,可以製成豆腐,豆腐賣不勝利,變硬了,姑且當做豆腐乾來買。且豆腐乾也賣不出去的話,那麼就把豆腐乾醃起來,變成腐乳。

第二種選擇是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參加水讓它發芽,那麼更加妙極。幾天後,麥豆人可以改賣豆芽,豆芽假如賣不動,那麼幹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

而假如豆苗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裏,當作盆景來賣。假如盆景賣不出去,那麼就再次移植到泥土裏,讓它生長,幾個月後,就會結出很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顆豆子如今變成了上百顆豆子,那是多麼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終一句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在遭受冷落的時分,都有很多種精彩選擇,更何況人呢。我們在遭受不順時,至少應當比一顆豆子更頑強吧。

它讓我明白了正是逆境賜予人的`壓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士氣,放下憂傷,發現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簡單體會到美德,若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特別的機遇、一個磨練自己的時機,從而也就會得到很多做人與處事的道理,更會使自己在人生的畫卷上繪上了獨特且綺麗的一筆,我想論逆境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吧。

科學家事蹟7

張衡出生在河南省南陽縣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

他從小聰敏過人,對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充滿了興趣。尤其讓他着迷的是天空中那些神話般的日月星辰,這讓他對天空充滿了遐想。

一次,他和媽媽去挖野菜,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張衡發現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長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媽媽帶他回家時,自己的影子卻縮成一團了。

以後,每當他發現自己的影子縮成一團時,就催媽媽趕快回家做午飯。

他還喜歡聽媽媽講有關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陽光普照,母親給他講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銀光堆積如水,母親便把小張衡抱在懷裏,給他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灑滿天空時,媽媽告訴他天上文曲星的傳説和二十八星宿的神話。

有一次,母親給他講完故事,很久不見他迴應,於是拍拍他的小臉蛋,問道:“張衡,你在幹嗎〞

“我在數星星。〞

母親很奇怪,疑惑地問道:“天上的星星動來動去,你怎麼能數得清呢〞

“可是,我發現這些星星並沒有亂動啊。你看那顆星,它往西邊移動,而它旁邊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動呢!〞

母親一看,果然是張衡説的那樣。就這樣,小張衡毫無厭倦地一邊觀察一邊數,他可以數到一千多顆呢。

張衡不僅聰明,讀書也非常仔細用心。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會主動向他人請教。

到10歲的時候,張衡就已經熟讀?詩經?,同時還閲讀了很多其他的書籍,對其中的`天文、曆法知識非常熟悉。

有一次,私塾先生給學生們講?詩經?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時,把“流火〞解釋為“落下的一晃而過的大火星〞。

先生説大火星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流星。

張衡覺得先生的話有矛盾,就立刻站起來説出與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釋:“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螢惑星(即火星),‘流’是螢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來,他又引證?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等書中有關論述,一口氣説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區別。

就這樣,張衡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好奇心,憑着對它們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科學家事蹟8

愛迪至12歲時開始他艱苦的闖蕩生涯,他作過火車上的報童,學會了發報技術,到過波士頓、紐約,一直到24歲時才有了自己的工廠和美滿幸福的家庭,愛迪生在1878年時宣佈要發明一種光線柔和、價格便宜的安全電燈。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愛迪生試驗過硼、釕、鉻、碳精以及各種金屬合金,共1500多種材料,歷時13個月,但是都沒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風,説愛迪生這次是“吃進了自己啃不動的東西”。

一個曾經在愛迪生那裏工作過的物理學家稱這個試驗是“大海撈針”。但是,愛迪生不怕失敗,堅持試驗,下決心要從大海中撈起針來。功夫不負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時,愛迪生點亮了用碳化棉絲作燈絲的燈泡,他親自觀察和做記錄。

這一次,燈泡明亮、穩定,1小時、2小時、3小時、……燈泡一直亮着。從19日、20日到21日,沒有一個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時,當點燃到第45個鐘頭的時候,愛迪生叫助手把電壓加高一點,燈泡更亮了。又過了幾分鐘,燈絲終於燒斷了。12月21日,紐約先驅論壇報用整版篇幅詳細報道了燈泡試驗成功的消息。愛迪生獲得了全部專利,人們公認白熾燈是由他發明的。1879年除夕,愛迪生把60個燈泡點亮了掛在門羅公園裏,當時下着大雪,竟有2500多人頂着大雪來參觀。

愛迪生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他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麼,然後我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有人説,發明是命運的產物,愛迪生是天才。愛迪生卻感歎地説:“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當有人問他在發明燈泡的1萬次失敗期間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時候,他説,在這個過程中他從未失敗過;相反,他找到了1萬種無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寫下的3350本詳細記錄發明設想、實驗情況的筆記,就是這段話的有力佐證。愛迪生77歲那年有人問他:“您什麼時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説:“在我出殯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開玩笑地問愛迪生:“您是否同意給科學十年休假?”愛迪生嚴肅地回答説:“科學是一天也不會休息的,在已經過去的億萬年間,它每分鐘都在工作,並且還要這樣繼續工作下去。”的確,愛迪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他已經80多歲了,為了“做出更多的發明”,仍在勤奮地工作,致力於從本國的雜草中提取膠乳。

科學家事蹟9

1835年,20歲的喬治·布爾開辦了一所私人授課學校。為了給學生們開設必要的數學課程,他興趣濃厚地讀起了當時一些介紹數學知識的教科書。不久,他就感到驚訝,這些東西就是這數學嗎?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於是,這位只受過初步數學的青年自學了艱深的《天體力學》和很抽象的《分析力學》。由於他對代數關係的對稱和美有很強的感覺,在孤獨的研究中,他首先發現了不變量,並把這一成果寫成論文發表。這篇高質量的論文發表後,布爾仍然留在國小教書,是他開始和許多第一流的英國數學家交往或通信,其中有數學家、邏輯學家德·摩根。摩根在19世紀前半葉捲入了一場著名的爭論,布爾知道摩根是對的,於是在1848年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來為朋友辯護。

這本書是他6年後更偉大的東西的預告,它一問世,立即激起了摩根的讚揚,肯定他開闢了新的、棘手的研究科目。布爾此時已經在研究邏輯代數,即布爾代數。他把邏輯簡化成極為容易和簡單的一種代數。在這種代數中,適當的材料上的“推理”,成了公式的初等運算的事情,這些公式比過去在中學代數第二年級課程中所運用的大多數公式要簡單得多。這樣,就使邏輯本身受數學的支配。為了使自己的研究工作趨於完善,布爾在此後6年的漫長時間裏,又付出了不同尋常的努力。

1854年,他發表了《思維規律》這部傑作,當時他已39歲,布爾代數問世了,數學史上樹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幾乎像所有的新生一樣,布爾代數發明後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歐洲大陸著名的數學家蔑視地稱它為沒有數學意義的,哲學上稀奇古怪的東西,他們懷疑英倫島國的數學家能在數學上做出貢獻。布爾在他的傑作出版後不久就去世了。20世紀初,羅素在《數學原理》中認為,:純數學是布爾在一部他稱之為《思維規律》的著作中發現的。”此説一出,立刻引起世人對布爾代數的注意。今天,布爾發明的邏輯代數已經發展成為純數學的一個主要分支。

科學家事蹟10

《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曾這樣描述第一次見到霍金的情景:先聽到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響,然後看到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抬起頭來,他已經不能寫字了,看書也必需依靠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需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了,然後他驅動輪椅猶如蠶吃桑葉般的閲讀。這個時分他尚能與人交談,雖然聲響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識他的人才能明白,但不久之後,他連這個權利也幾乎失去。就是這樣一位被盧伽雷式病固定在輪椅上的人,思維卻能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着宇宙的終點,黑洞的神祕,他敏鋭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已被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霍金。

霍金二十一歲就患上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從今便以輪椅代替步行,他只有左手兩個手指稍能活動,但是身體的殘障並沒有限制霍金對科學的奉獻,他創立宇宙始於“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聞名理論,1988年出版了暢銷科普書《時間簡史》,以簡明的筆觸解釋宂雜的宇宙,成為蜚聲國際的宇宙物理學家。

雖然霍金很早就失去了健康,但是卻收穫了宏大的勝利——學術和精神上的。他的`成就讓全部健康的人汗顏,也深受震撼,身體上的熬煎對於霍金來説是苦痛的,但是,霍金仍然保持微笑,並作出了科學奉獻,他用自己的親身體驗詮釋了生命的宏大,詮釋了活着就要奮鬥,就要堅強的精神,捫心自問,我們有什麼理由讓自己鮮活的生命生鏽枯萎?

人生短暫,不同的人對人生有不同的選擇,享受平淡安靜是一種活法,追求跌宕人生也是一種活法,假如心中有夢,那麼就去完成它,不要由於受到挫折和遭受失利而不情願再努力。面對困難,我們應當微笑地對待,像霍金一樣活着,真實、幸福、歡樂,假如做到這一點,到了你老得哪兒也去不了的那一天,你仍然可以微笑着回憶曾經的奮鬥歷程,可以無遺憾地告知自己,面對困難和苦痛,我沒有氣餒過,我用笑容去面對全部的一切,這一生我已經好好的活過。

科學家事蹟11

《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是我寒假期間讀的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中寫了達爾文、牛頓、愛迪生等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讀完之後,覺得他們真是很偉大,很厲害。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麼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真不愧是“發明大王”,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長大了的愛迪生,學會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愛迪生為了晚間休息好,白天能鑽研發明創造,就設計了一個電報機自動按時拍發訊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沒過多久,他又對電報機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試驗,一架新式的發報機試製成功了。愛迪生望着自己發明的機器,欣慰地笑了。雖然愛迪生只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很熱愛科學,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每一次實驗,愛迪生都是沒日沒夜的工作,雖然很多次都失敗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他才獲得了成功。愛迪生在科學技術中最重大的貢獻是發明了留聲機和白熾電燈。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準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愛迪生為了搞實驗,往往連續幾天不出實驗室,不睡覺。實在累得不行了,就用書當枕頭在實驗桌上打個盹。有一天,他的朋友開他玩笑説:“怪不得愛迪生懂得那麼多得發明,原來他連睡覺都在吸收書裏的營養。”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説,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如果不勤奮,愛迪生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過愛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偉大的科學家們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發明了造福人類的東西。我們現在有非常好的學習環境,有非常好的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為國家做出貢獻。

科學家事蹟12

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着淵源關係。

根據考古學家的證明,在西漢早期,就已經有了質量較好,紙面平滑質地柔軟的紙張,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三百多年,另外,在史書上東漢之前也有關於紙的記載,所以説,蔡倫不應該是造紙術的發明人。當然,蔡倫在造紙歷史上的功勞依舊是不可磨滅的,因為蔡倫的努力,為大家提供了適合書寫、價格低廉的紙張,使造紙術得到了推廣和普及。

關於造紙術的發明權,曾有過一些筆墨之爭,考古學的一些發現又使這一爭論呈現迷離複雜的情態。但是,筆墨之爭也好,考古發現也好,都不能拿出確鑿的證據否定蔡倫對造紙術的首創之功。蔡倫因這份首創之功而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今後也將被世人永久地紀念。

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文字記載,管理流行最廣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後漢書》中《蔡倫傳》的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記載被人們廣泛接受。但是,後來有些人們又對此提出了異議。曾經有人對《後漢書》作者范曄把握史料的忠實與否提出懷疑,認為范曄把造紙術的發明權歸在蔡倫名下有玩弄文人筆法、誇大其辭之嫌,根據是范曄著書時所依據的原始史料《東觀漢記》中對此事的説法有所不同。

《後漢書》成書於公元424年,這時蔡倫已死去300多年了,范曄著書所依據的主要原始史料《東觀漢記》,是漢明帝時由大學士劉珍、班固等編寫的國史。前面説過,東觀”是東漢時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蔡倫曾主持過對那裏所藏史料、藏書的勘定工作。《東觀漢記》中也有蔡倫的傳記,那是在他死後30年公元151年、曹壽和延篤等奉漢桓帝之命所補充寫就的。《東觀漢記·蔡倫傳》的作者們與蔡倫是同時代人。他們掌握大量事實材料。古時史官們寫本朝的國史,會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避諱一些事情,將這些事隱去不記,有時會對一些事誇大,但非萬不得已不輕易為之,而對於蔡倫卻沒有這種隱瞞或誇大的必要。所以,《東觀漢記·蔡倫傳》中所記述的內容應該是真實的可信的。但是,《東觀漢記》原書143卷在歷代離亂變遷中到元朝就散失殆盡了,現存的只有明清兩代的輯錄本。《東觀漢記·蔡倫傳》在清朝乾隆年間編訂的《四庫全書》中有輯錄本。這個輯錄本來源於明朝修編的全書《永樂大典》在這個輯錄本中,對有關造紙的事情並列了兩種不同的説法:一種是“蔡倫典作上方造意用樹皮作紙”;另一種是蔡倫“典尚方作紙”“上方”與“尚方”同義。第一種説法是説蔡倫主管尚方時發明了用樹皮等原料造紙,第二種則説他主管尚方時尚方生產製造了紙。兩種説法的差異在於是否有“造意”即有沒有創造發明,爭論就由此引起。

由於原書失傳,這種爭論只能是場纏不清的筆墨官司但是,這種爭論無法動搖蔡倫作為造紙術的發明者的地位。《永樂大典》中並列的兩種説法,少字而的訛傳可能性遠比多字而訛傳的可能性大。因為人們抄錄古書時,均抱有務求忠實的態度,特別是我們的古人,對典籍的尊重更非尋常,所以不謹而漏字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絕不可能去即興發揮增添什麼,除非有確鑿證據證明這一點。再者,《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本人對宦官非常仇視,有許多抨擊東漢宦官的言論。他即使玩弄文人筆法,也不可能對蔡倫憑空加以讚美之辭。僅此一條,就完全有理由相信蔡倫造紙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除了對《後漢書·蔡倫傳》中文字的爭議外,唐朝以來的不少學者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説法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早在蔡倫之前,漢朝初年或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用紙作書寫材料了。因而,有人認為他只是在和帝年間督導尚方的工匠大量生產紙張;有人認為他比較懂得造紙技術,從而使紙得以成為皇家制造廠的產品;還有人認為他造的紙比以前的質量高些,加工精細些。這些説法都企圖否認蔡倫擁有造紙的發明權。不過小編認為蔡倫是造紙的發明人確實也已經錘實,任何爭論無法動搖蔡倫作為造紙術的發明者的地位。

科學家事蹟13

“愛迪生,不就是那個發明了電燈的人嗎?”是呀,他就是電燈的創始人,今天,我看了一本叫《愛迪生》的書,這本書很讓我着迷,我到哪裏,它就哪裏。

原來,愛迪生是一個從小被人嘲笑,因為他的性格非常古怪,每一個孩子的媽

媽都叫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愛迪生玩。不久,愛迪生搬到了另外一個小鎮上,因為他的爸爸不想讓他變成睜眼瞎,所以讓他去上學,愛迪生的學校很小,只有一個校長來當老師,那個校長很嚴肅,可愛迪生上課還是問一些古怪的問題,每一次,愛迪生都被校長批評一通,可愛迪生還是不知所措,結果,校長只能找他媽

媽談一談愛迪生在學校裏的情況,不久,愛迪生輟學打工,原本,愛迪生的爸爸媽

媽並不同意,可開他的決心還是讓他去了,愛迪生的工作地點是在火車站上,那時他才7歲,那麼他在幹什麼呢?他當了一名小報童,這一干就是三年,後來,他越看書就越對化學這一方面產生了興趣,可化學是一件非常危險的,就在火車站裏邁出第一步時,事故就發生了,火車站裏的一間小小的休息室裏着火了,結果,愛迪生被站長打了重重的一巴掌,回家了,他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全都告訴了爸爸和媽

媽,直到現在耳朵還在嗡嗡嗡的叫呢!果然,去醫院一查,愛迪生的耳朵聾了,這結果讓大家目瞪口呆。這件小小的.事情愛迪生並沒有在意,他也不灰心,在家裏的小閣樓裏發明了一項發明,這項發明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於發明成功了,愛迪生和小夥伴們開心極了,“原來堅持就是勝利”,永不懈氣. 愛迪生在研究電燈時,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據調查顯示愛迪生髮明電燈用了6千種材料,材料最好的是日本產的一種竹子,這種竹子點亮的燈是最亮的,最終,電燈還是發明了。

這本書讓我受到了一個啟示:只要堅持就是勝利,不怕困難,不怕風雨,不怕敵人。

科學家事蹟14

認為幾何是埃及人從實踐經驗中歸納總結出來的,它的希臘文原義是“測地術”。當時,橫貫埃及的尼羅河每年都要氾濫,沖毀地界,人們在水退之後必須重新丈量、分配土地,幾何學便在這種年復一年的測量中得以萌發、成長起來。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之間,希臘賢之一的泰勒斯創立了希臘幾何學。泰勒斯青年時代進行過多次旅行。曾在埃及居信過一段時間,他認真學習埃及人的數學知識,在測地術的基礎上創立了幾何學。居説,他在那沒有登上金字塔就算出了胡夫金字塔高131米,使當地的司祭們大為震驚,博得了埃及國王的賞識。他的測算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作出的。泰勒斯回到故鄉米勒都斯後,建立一所學校來傳授他的數學和其它科學知識。泰勒斯以後,希臘許多數學家和哲學家對幾何學又作了修改、補充和發展。

公元前330年,歐幾里德在雅典誕生了。他做過柏拉圖的學生,後擔任亞歷山大大學數學教授,建立了以他為首的數學學派。他把大地和蒼天轉化為一幅由錯綜複雜的'圖形所構成的龐大圖案,又運用驚人的智慧把這個圖案拆開,分解為簡單的組成部分:點、線、角、曲線、平面、立體。把一幅無邊無際的圖卷,譯成初等數學的語言,也就是歐幾里德幾何學。他的幾何學創立後,身邊聚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其中既有窮人的孩子,又有富家子弟,甚至還有國王。

學生們都很尊敬歐幾里德,簡直把他當作偶像來崇拜,因為他“像一個父親那樣教導他們”。當然,也有一些趨炎附勢之徒來跟他學幾何,歐幾里德對他們非常鄙視。一次,一個貴族子弟學了第一定理後,急不可耐地問他:“學習幾何學究竟有什麼用呢?”見歐幾里德沒有理睬,他以為老師沒有聽見,就又重複了一遍。歐幾里德轉過身對僕人説:“快拿一些錢給這位先生吧,他沒有錢是不肯學的!”公元前3世紀,歐幾里德的傑出著作《幾何原本》問世了。他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公理代的方法建立了一座宏偉的幾何學大廈。該書問世後,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廣泛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印刷術出現後,它又被翻譯成全世界各種文字,我們在中學裏所學的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知識,其主要內容就是來源於兩千年前的這本書。

科學家事蹟15

很多同學都有自己崇拜的科學家,如:發明電話的諾貝爾;發明原子彈的愛因斯坦;發明孔燈的諸葛亮和發明固定連續攝影機的馬萊……

我崇拜的科學家而是發明了電燈的愛迪生。

在愛迪生小時候,別人都叫他阿爾。小時候的阿爾很愛發問,常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讓人覺得很煩,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發問題的對象,如果他對於大人的`答覆感到不滿時就會親自去實驗,例如有一次阿爾看到了一隻母雞在孵蛋,他就問媽媽為什麼母雞總是成天坐在那裏呢?媽媽就告訴他母雞在孵蛋,阿爾便想如果母雞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過了幾天爸爸媽媽發現阿爾一直蹲在木料房裏,不知道在做什麼,當家人發現阿爾在孵蛋的時候每個人都捧腹大笑了起來……

八歲的時候阿爾就去上國小了,可是他只上三個月的課就退學了,阿爾在上課的時候,媽媽常被叫到學校去跟老師説話,這是因為阿爾常常提出一些老師認為很奇怪的問題,老師認為他是一個低能兒童,於是媽媽就決定自己來教導阿爾,並決心把阿爾教成一位偉大的天才,就這樣阿爾便開始了他的自學課程,阿爾被媽媽教的很好,後來阿爾也得到了允許,可以在地下室裏設置一個實驗室,為了不讓別人亂動他的實驗品,阿爾還想出妙計,就是在每一個實驗品的瓶子上貼上毒藥標籤。

愛迪生從小就喜歡用他那與眾不同的大腦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他看到鐵匠將鐵在熊熊的烈火中燒紅,然後錘打成各式各樣的工具時,就晃着大腦袋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火是什麼東西?火為什麼會燃燒?火為什麼是紅的?火為什麼這麼熱?鐵在火中被燒之後為什麼會發紅?鐵紅了為什麼就軟了?回到家,小愛迪生在自家的木棚裏開始了他最初的實驗。他抱來乾草,並將其點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麼。然而,小愛迪生的第一次實驗就引來了一場火災,將家中的木棚燒掉了。

看到這裏,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我做事情沒有像愛迪生這樣堅持不懈:每次,我做數學作業時碰到了一點點難處,心裏就會想:管他呢,這題我回家再做!就這樣,許多難題都是媽媽親手幫我解決的,我根本沒有去做。現在,我感到非常的後悔。

這幾件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才可以成功。同學們,你們一定要記住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