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水》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5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漫水》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漫水》讀後感

《漫水》讀後感1

《漫水》是我20xx年10月買的,我在毛澤東文學院第19期作家班上聽完王躍文老師講的課之後,就買了兩本王躍文老師的書來讀,其中一本就是《漫水》。

我之前只讀過王躍文老師的小説《國畫》,那是一本官場小説。我印象中王躍文老師似乎只寫官場小説,後來才知道王躍文老師還寫過好幾本長篇小説,可我都沒有讀過。

我自從20xx年做了兒童圖書編輯之後,就專注於讀兒童書籍,很少讀成人書籍了。這兩年不做編輯了,主要讀一些小説和散文。

《漫水》這部小説,得了魯迅文學獎,我確實是慕名買的。我首先以為是一部長篇小説,開始看的時候,感覺節奏很慢,好像是用慢悠悠的敍事節奏寫農村老年人生活的慢時光。

小説先寫漫水村子裏一棟大木屋做工之精巧,手藝之精湛,令人驚歎,然後才寫到這木屋的主人餘公公。

再慢悠悠地寫餘公公的本事,餘公公是木匠、瓦匠,還是畫兒匠,這麼能幹的工匠我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説過,以至於我覺得這部小説虛構得有點誇張了。

不過,我又想以前農村的工匠都是聰明人才能學的,確實比現在的工匠能幹很多,有些老工匠多才多能,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現在農村的聰明人,不是讀書考大學離開了農村,就是到城市裏打工掙錢了,留在農村老老實實做工匠的人也不多了。

餘公公是那種極其聰明能幹的老工匠,兒女也都是聰明人。現在農村的聰明人大都讀書離開農村了,餘公公的兒女太會讀書了,也太有出息了,一個兒子在美國,一個兒子在德國,一個女兒在香港。

一般來説,兒女太有出息了,都會像高飛的大雁一樣,飛得離父母遠遠的,過年過節都不回家,留在老家的父母雖然臉上很有面子,可是徒有虛名,日子卻過得很孤單。

餘公公的老婆去世了,只留下餘公公孤單一人在農村住着大木屋過日子,他自己種花種菜,自己做飯,自己給自己割老屋。

可是餘公公自己割的老屋還沒用上,隔壁的同房兄弟有慧去世了,就給有慧用了。這種事情在農村倒不奇怪。

小説像是在拉家常一樣,不緊不慢地敍述着餘公公家和慧娘娘家兩家之間牽扯不扯的故事。慧娘娘家的黃狗是餘公公家的黑狗生的,黑狗一叫,黃狗就去咬人,餘公公和慧娘娘就爭着要賠償被咬傷的外鄉人。

小説在自然而然的敍述中加入了倒述,交代了有餘和有慧兄弟年輕時候的故事,有餘聰明能幹又勤快,結婚成家生了兩個兒子,而有慧又懶又不聰明,偏偏運氣好,有一個聰明漂亮的婆娘跟着上門來。

慧娘娘聰明、漂亮,識字、懂大體,只是命苦,淪落風塵,在無家可歸的時候,才跟着有慧回來,做了他的婆娘。有慧對慧娘娘也不錯,只是他自知愚笨,不理解慧娘娘的心思。

慧娘娘聰明而善良,識文斷字,這在當時的農村女人中是絕無僅有的。而慧娘娘的`聰明在農村也招來嫉妒,她只能掩蓋自己的聰明才幹,安靜地守着自己的家過日子。

慧娘娘因為聰明有文化,年輕時是漫水村的赤腳醫生,會接生毛毛,還會給死去的人粧屍。可惜慧娘娘雖然聰明,老公有慧卻蠢,只生了一個獨生兒子強坨,強坨卻不太聰明,日子也過得不太好,老婆跑了,兩個孫子也早早輟學出去打工了。

村裏人欺負慧娘娘是外地人,可慧娘娘卻是一如既往地善良待人,懷着與人為善的熱情處理着一切複雜的人際關係。慧娘娘還能以德報怨,幫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蹲點幹部。

餘公公聰明能幹,而且處處維護着慧娘娘,雖然有些風言風語,但他們依然各自過自己的日子,依然恪守着各自的道德原則,不曾越雷池一步。

我總覺得餘公公和慧娘娘都是極聰明的人,才是最搭配的一對,他們最後應該衝破世俗觀念的束縛,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他們比鄰而居六十多年,互相瞭解,互相幫助,卻只是“發乎情而止乎禮”。

我以為餘公公和慧娘娘會發生一些感情故事,可看到最後,餘公公和慧娘娘之間的故事僅僅就是互相欣賞和互相關心,他們的感情表現得還那麼剋制。

比如年輕時的有餘會吹笛子,而吹笛子時,慧娘娘會不由自主地打拍子。當有慧充滿醋意地向有餘提起這事時,有餘為了避免嫌疑,再也不吹笛子了。只是在老年時,才又吹起來了。

即使是餘娘娘和慧公公分別過世後,他們之間的交往也是那麼平淡而自然,也只有鄰里之間的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該客氣的時候客氣,該幫忙的時候幫忙。有些話,不能説;有些事,不能做;有些情,到死都只能留在心裏。

我出生在農村,對於農村的很多風俗習慣有些瞭解。我覺得餘公公和慧娘娘之間的故事,既複雜又簡單,他們只不過是都遵循着農村的習俗過日子,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都遵循着約定俗成的習慣。

我覺得鄉村的風俗有些純樸而自然,讀這部小説的時候,感覺很親切。作者王躍文老師寫的是湖南漵浦農村的一些風俗,雖然有些説法不同,但大體的風俗是差不多的,比如割老屋、做壽衣、抬龍頭槓,我看着這些熟悉的場景,就想起了我的家鄉,也沉浸在那些曾經歷過的場景中。

《漫水》這部小説,沒有特別強烈的故事衝突,也沒有大奸大惡之人,只有普通而平凡的故事。在安靜而舒緩的敍事節奏中,小説表現了那種不可言説的純樸深情。我對餘公公和慧娘娘充滿了敬意,對這份剋制的深情充滿了同情,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深情。

《漫水》讀後感2

你知道嗎,在夢裏,南海的海水,漫過了北方小夥子的腳踝……

海南作家徐燕影老師的作品《那些漫過腳踝的水》此時此刻安靜的睡在我的書桌上,也許是漂洋過海,有些旅途勞頓,可我,分明感覺到,書中流淌着詩意的海水與波浪,柔柔的漫過我的腳踝。

她在《愛、付出和接納》中寫道:“我喜歡它粗糲表面細細密密的蜂孔傳遞給我的呼吸氣息;喜歡沸水注人時,煙霧在它身上繚繞升騰的夢幻感;喜歡它一次次回報式返遞給我的熱度……而當我以茶湯潤愛它時,那全盤接納的坦然和舒展更是讓我由衷感動。人也應該這樣的,這樣愛、付出和接納!”

燕影老師在茶韻中,着意塑造具有獨特色彩的形象,茶的意境是需要通過思想來賦予張力的,從茶的感悟自然過渡到生命的哲理,使精神世界所倡導的“愛、付出和接納”的內涵更加富有動態。

以茶語對人生愛的主題進行藝術寫照,以細膩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對愛的理解。

她在《尋回舊夢:對故鄉不再陌生》寫道:“故鄉的山山水水同樣讓我依戀,草菴、五里橋、千年古剎龍山寺、紫帽山等,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刻意去走一走,因為我不知道下一次的歸期是何時。無形中,我是否也開始以這樣的方式來化解這越來越濃的鄉愁? ”

燕影老師以遊記的形式展開創作,讀起來更像是在欣賞一幅浮動的水墨畫。“無形中,我是否也開始以這樣的方式來化解這越來越濃的鄉愁? ”一句反問,在不經意間,將思鄉之情深情流露。

她在《旅外晉江人的思鄉曲》中寫道:“深秋了,推開窗,晚風一陣比一陣涼。此刻,我在異鄉,這撲面而來的清風該不會來自故園吧,我又開始迷醉於臆想中的青石的小城,月光鋪灑在長長的石橋上,水邊有瘋長的蘆葦,耳邊流淌着如泣如訴的南曲,家鄉的一草一木彷彿就在眼前,滿園瘦黃的花影,但熟悉的那襲青衫呢?歸的足音什麼時候才能再響起?太深的思念常常讓我這樣陷人迷幻。”

燕影老師以深秋晚風柔和感傷的形態,推窗有感,情在景中,揮發出一種“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詩意,我可以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她過人的想象力和靈動的筆法,來自故園的清風推動着夢境發展,以起到好處的情節釋放對故園的愛意,給人以“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無限遐想。

她在《旅外晉江人的思鄉曲》中還寫道:“我的心已築起籬牆硬如磐石,可是為什麼,每一次不經意説起,説起這個回不去的地方,我結痂的心總會在剎那温婉柔軟。很多年了,居住在另一個異鄉人聚集的海島,只要有人問起故鄉,我都會驕傲地説出一個省份,一個以“江”字命名的城市,再悄轉回身,掩飾我漸漸起霧的雙眼。”

“悄轉回身,掩飾我漸漸起霧的雙眼。”這是燕影老師內心的柔軟和堅強的真情流露,旅外晉江人的思鄉曲充分表現了她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以“江”字命名的城市,承載了她的心靈歸宿,她在温婉柔軟的筆墨中,將其內心的牽掛和無盡的思念滲入到作品的靈魂。

她在《年少不知鄉愁事,讀懂已成事中人》中寫道:“來看新店的夜景,還想順道再帶我們去看看村裏的另外兩處小公園,我突然有了不捨得一次看完美景的心境,彷彿小時候好吃的東西不捨得一次吃完一樣。其實,我是私藏了小小的私心,我想再找一個時間,自己一個人悄悄地來慢慢地看,鄉愁的況味,我深信,一個人細細地品才是最好的方式。告別新店,揮手間竟然淚眼濕眶。是的,是的,‘年少不知鄉愁事,讀懂已成事中人’”。

燕影老師從遊記的角度出發,自然流露出對故鄉深層理解,她在對此次生命體驗的思考中,

表現了自己微妙的內心變化,使此次故鄉之遊散發着憂傷的格調。“我突然有了不捨得一次看完美景的心境,彷彿小時候好吃的東西不捨得一次吃完一樣。”多麼直率而自然的表達,燕影老師以童心抒發心語,兒童眼中的世界,是那樣的不加修飾,是那樣的純真美好。

徐燕影老師,家鄉福建,她現居海南,青年時代在部隊就立下了兩個三等功,當時的文學創作,更是成績斐然。不論福建還是海南,對我而言,都是美麗的南部城市,不論是她的青年時代,還是現在所寫下的詩篇,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南海深深幾許真誠,都藴藏在燕影老師寄給我的書中,燕影隨風入夢,她是一個熱愛旅行的姐姐,天南海北的景色總是那樣般配她的樣貌和氣質,所以,當她寫下這些作品的時候,便已經留給讀者一個可愛的燕影,就已經保鮮了一個詩意的夢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