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作文

來源:文萃谷 1.09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方法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書方法作文

讀書方法作文1

俗話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但讀書也要有方法,那有什麼方法呢?這使我想起了第三課《走遍天下書為侶》,書中説:“所以,我願意坐在自己的船裏,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首先我會思考,故事中的人為什麼這樣做,作家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然後,我會在腦子裏繼續把這個故事編下去,回過頭來品味我最欣賞的一些片斷,並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它們。我還會再讀其他部分,並從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東西。做完這些,我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最後,我會想象作者是什麼樣的,他會有怎樣的生活經歷……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

這是作者尤安縠肯説的。

然後,我去找別人是怎麼讀書的,我找到以下幾點:

讀書方法

(1)泛讀

泛讀就是廣泛閲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閲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

(2)精讀

要細讀多思,反覆琢磨,反覆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瞭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説,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誌從頭到尾閲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瞭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誌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閲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覆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瞭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閲讀速度,擴大閲讀量,適用於閲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但我也有我自己的讀書方法:

1.先讀一遍這篇文章,找找它的好詞好句。

2。把文章裏你欣賞的句子摘錄在你的本子上。

3。用彩色筆畫出一些你覺得可以進步的句子。

4。把一些不認識的字詞畫出來

5。再讀幾遍課文,讀到能背出為止

雖然我比別人的讀書方法要簡短,但我會更加的吸取別人讀書方法的好處,改掉自己讀書方法的壞處。

讀書方法作文2

讀書方法很多

  (1)泛讀

泛讀就是廣泛閲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閲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

  (2)精讀

要細讀多思,反覆琢磨,反覆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瞭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説,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誌從頭到尾閲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瞭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誌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閲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覆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瞭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閲讀速度,擴大閲讀量,適用於閲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閲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瞭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瞭解,達到閲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誌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複學習,温故而知新。着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複是學習之母。重複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説。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閲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瞭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閲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閲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書方法作文3

為了讀書效果好,讀書時最好也講究一些方法。古人説“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該怎樣讀書呢?

首先要圈畫。要圈畫的書必須是自家的。借閲的圖書請勿圈畫,這是基本常識。圈畫時最好用紅筆,這樣一目瞭然。圈畫時可以在優美句子下面畫波浪線,可以方括號畫出精彩部分的開頭結尾,可以在左右兩邊畫豎線等。圈畫的內容可以重點讀讀,也可以經常温故知新。

第二做筆記。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借閲的圖書,優美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抄下來。抄寫的過程不僅增強記憶,而且加深理解,還能過後重温,可謂一舉數得。但是,摘記有時佔用的時間比較多。

第三,思考。我們都知道愛迪生那句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其實,愛迪生的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那1%的靈感更重要。”這説明動腦子的重要性。就像我們的身體會懶惰一樣,我們的腦子更是常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果我們讀書時動動腦子,我們的收穫一定更大。讀書時動腦子分為三階段——讀前、讀中和讀後。

先説讀前,看到題目,一定要想想就這個題目,如果我寫,我會怎樣寫?然後在腦子裏迅速勾畫自己的文章。然後閲讀文章,閲讀中不僅要有意識地記憶自己需要的知識,還要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寫的,我能學習作者什麼寫作方法。讀完一篇文章後,再與自己構思的文章比一比,看看作者高明在哪裏,我們以後何不模仿學習他。《培根隨筆》尤其適合這樣讀。

第四,重讀。蘇東坡曾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一詩中寫過“舊書不厭百會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詩句。這裏的“舊書”指的是經典。我們閲讀的大浪淘沙後的名著都是經典,閲讀一遍收穫不會很大,有些經典一遍甚至讀不懂。百讀不厭、熟讀深思收穫才會大。

第五,寫體會感悟。我們讀書,我們思考,我們收穫,有時剎那間有靈感和感悟,這時,最好隨時記下來。要不,靈感就像口袋裏的錢,如果不存入銀行,遲早它會跑掉一樣,我們的靈感也常常跑得無影無蹤。如果我們有了靈感,能迅速而且認真地記錄下來,那這靈感我們就存入了自己的智慧銀行。

第六,這是最重要的,讀書,讀書,真讀才行。就像假貨不絕一樣,讀書也要打假。

一本好書,一枝紅筆,一個筆記本,一個動腦子、勤奮的人,是暑假裏酷暑中的美麗風景。

讀書方法作文4

著名作家茅盾曾總結過他的“三遍”讀書法。他説,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讀,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字煉句。歸納起來,這三遍就是:鳥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讀式(品味作品妙處)——消化式(吸收種種精華)。

茅盾的“三遍”讀書法,有步驟,有重點,每讀一遍都有明確要求,不是光求情節,讀完如過眼煙雲,而是先受感染,再作鑽研,後求吸收。這樣讀書,就能將書中的精華化為自身的“血肉”。

愛因斯坦的“一二三”讀書法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不但喜愛瀆書,而且善於總結讀書規律,他總結出的“一總、二分、三合”的讀書法,對喜愛讀書的小讀者來説十分有益,同學們不妨借鑑。

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後記等,然後認真地讀目錄,以便概括地瞭解全書的結構、內容、要點和體系等,這樣便對全書有一個總體印象。

二分在讀完目錄後,先略讀正文,這不需-要逐字讀,要着重對那些大小標題、畫線、加點、黑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進行閲讀,這些往往是每節的關鍵所在。你可以根據這些特殊標記,來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內容細讀。

三合在翻閲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有了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一遍目錄和全書內容,並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以弄清其內在聯繫,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進一步深入領會更多東西。

胡適的“四到”讀書法

胡適曾在《讀書》中直言:“讀書有兩個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胡適對傳統的讀書講究“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表示贊同,但認為只有“三到”還是不夠的,還應有第四到,即“手到”。所謂“手到”就是強調多動手,這裏主要包括標點、分段、查閲字典和資料、作讀書筆記等。關於這一點,胡適説“動手”不僅會幫助你開闊眼界、增強記憶,還會充分調動你的想象力與創造性,使書本上的知識變活,最終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在談到“博”的讀書要素時,胡適説:“所以要博學者,只是要加添參考的材料,要使我們瀆書時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難時,東一個暗示,西一個暗示,就不至於呆讀死書了。”胡適自己就是一個讀書廣博的人,自稱“書癖”。

對多數人來説,要做到既“精”又“博”是相當困難的,連胡適自己也説偏於“博”而失於“精”。胡適在1915年2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學問之道兩面而已,一曰廣大(博),一曰高深(精),兩者須相輔相行。務精者每失之隘,務博者每失之淺,其失一也。餘失之淺也,不可不以高深矯正之。”

熱門標籤